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的书院如闪烁繁星,点亮历史长河的苍穹,华夏文明得以绵延千年。1998年国家邮政发行志号为1998-10的 “四大书院”特种邮票,分别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从白鹿洞书院售票处有免费的摆渡车将游客送到书院大门,非常方便和人性化。<br>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庐山五老峰南麓, 辖地3000亩,肇基于唐,全盛于南宋,历经元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1988年白鹿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前来考察“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他们对这所千古第一书院美好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给予高度评价。<div>“我希望我们的学校也有如此学习和反思的环境。”<br>“为了全人类和将来,要保护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br></div>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br> 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二至三进。 五大院落自西向东分别为: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颜具清雅淡泊之气。 院落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贯道溪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溪岸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独对亭<br> 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 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明正德年间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 二门为过道门。双斜坡硬山顶,覆以灰瓦。门楣上悬挂“洞贤天下” 四字匾额。是现代由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题写的。 前院辟作一个花圃。内有丹桂和银桂两株, 其中的丹桂由朱熹亲手种植,及建有丹桂亭。<br> 朱子祠前的厢房内嵌有多座碑刻,厢房楹联“十步之内有芳草,广厦所育皆英才”为今人姚公骞撰书。 因年代久远,许多碑刻字迹模糊,书院将碑刻介绍制成展板,供游客赏析。<br> 后院西厢是报功祠,原称先贤祠、三贤祠。祀李渤、周濂溪、朱熹。还祀有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翁、陶靖节、刘西洞父子七先生,现为书院史陈列馆。 画下方大字是朱熹为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题的对联:天开白鹿洞;山抱紫阳关。<br>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千年学府,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庐山文化游览胜地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点。 《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br> 朱子白鹿洞教条短短44字,朱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以及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学校管理的校规。<br> 弘扬白鹿洞书院文化的出版物。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br> 后院东厢为专祀朱熹的朱子祠。宋代淳熙间,朱熹知南康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白鹿洞书院,功绩卓著。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为他立生祠。 祠内立有朱子自画像石刻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等碑刻。“学达性天”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御赐给白鹿洞书院等处的匾额。<br> 第二个院落棂星门院。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为南康知府何濬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构建筑,后南康知府周祖尧改作石质牌坊。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br> 棂星门里是状元桥和泮池,过桥是礼盛门<br> 状元桥畔 的白鹿书舍<br> 礼圣门是书院正门。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所建。康熙七年(1668)重建;康熙五十一年(1712)江西提学冀霖增高大门,1980年重新维修。<br> 原匾额“正学之门”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写;现匾额为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将军補书。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br> “生民未有”金字匾额,由清雍正皇帝御笔题写<br> 殿内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br> 供游客选购的书籍和文创产品<br> 白鹿书院为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白鹿洞书院"由赵朴初题写。 御书阁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的《九经注疏》《论语》等书。 御书阁前两侧的厢房<br>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明弘治十年(1497年) 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明伦堂内仍是讲堂的布置,朱熹编纂的《白鹿洞学规》立在讲堂的中心位置。<br> 讲堂两侧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碑<br> 讲堂后是白鹿洞。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 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为明代实物。 白鹿洞上的思贤台,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江西巡按曹汴依山而立,并作《思贤亭记》。此台为全院的最高点。 紫阳书院为第四个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在花岗岩门楼上方,是冯友兰先生题写的“紫阳书院”四字横额。 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崇德祠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为三重共九间。 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院落占地面积858平方米,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77通 高等林业学堂,1901年白鹿洞书院停办。1911年白鹿洞书院改设为江西林业学堂,后为江西高等森林学堂。1934年被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接管。<br> 第五个院落延宾馆,始建于南宋,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是历任洞主、学者及师生下塌之所。<br> 门内影壁嵌有记载1996年维修延宾馆的《延宾馆记》石刻<br> 延宾馆,南宋朱熹始建。明李龄出已资再建。惜年久失修,栋宇倾危。1996年国家和省文物局出资维修。延宾馆由贯道门、春风楼、厢房、憩斋、逸园组成。<br> 春风楼 春风楼前立有朱熹塑像<br> 对延宾馆建筑写生<br> 至此,结束了白鹿洞书院的游览,因时间和体力原因,未去欣赏贯道溪岸边的摩崖石刻群,有些遗憾。 从摩崖石刻导览图上看,白鹿洞摩崖石刻共有57方。感兴趣的可以扫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摩崖石刻介绍。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道靓丽风景,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div>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徽州人(今江西婺源)。绍兴二十八年(1148)进士,官泉州同安主薄。知南康军(今星子)时,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制订学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著有《朱子大全》、《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类》传世。<br> 白鹿洞书院历经千年,为我国封建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宋元明期,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由讲学,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交流的中心。它不同于官学,也非完全的私学,他不是科举的附庸,但又难以摆脱读书做官的巢臼。其办学的方式方向。其学田的管理使用。其山长经师的选聘,其学生的培养教育,都有其独特之处,是现代教育的有益借鉴。<br></div> 中国的众多书院历经多个朝代,使华夏文明得以绵延。 2009年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又介绍了石鼓书院、安定书院、鹅湖书院和东坡书院。<br> 希望此篇能提高大家对中国书院的兴趣,让历史为教育改革出一份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