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墨玉詩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77516</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起源可追溯至1753年,当时著名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逝世,他留下了1700余件个人藏品,包括大量植物标本、书籍与手稿。根据斯隆的遗嘱,这些珍贵藏品被捐赠给国家,并最终转交给英国国会。经过公众筹款筹集资金后,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的蒙塔古大楼正式成立并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珍藏了约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2000件被长期展出。</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一个专门陈列展示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藏品丰富多彩,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的金玉制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乾隆皇帝“挚爱”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此外还有敦煌的壁画以及上万件敦煌经书书稿等在内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些无与伦比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与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英博物馆,欣赏这些精选的中国文物,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女史箴图》</b></p><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是东晋绘画巨匠顾恺之的杰作,被誉为中国绘画历史的里程碑。尽管原作已不复存在,然而宋与唐的临摹版本仍流传至今。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唐临摹版更是被公认为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版本,其珍贵性可见一斑。乾隆皇帝曾在这幅画上盖上37枚印章,并亲手添上了一朵兰花,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然而,这幅画曾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劫,被英军一骑兵上尉以极低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历史的风云变幻使这幅画遭受了损害,因此现在仅在特定时间展出,每次不超过六个星期。</p><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源于东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长卷画长约616.5厘米,宽约24厘米,细致展现了八位古代女性的故事与品格。画中以箴言的形式赞美并教诲女性,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人物,淡雅的色彩渲染背景,精巧的构图讲述故事,展现意境。此画不仅是对女性的尊重与理解,更是东晋社会风貌的缩影。 </p> <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反映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宋、唐临摹者对原作的尊重与传承。这幅画作不仅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商代青铜双羊尊</b></p><p class="ql-block"> 青铜双羊尊,这一商朝青铜器的瑰宝,由两只背部相依的小羊构成,共享四只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造型美。其纹饰细腻,形态奇特,彰显了羊的生机与活力。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无穷创意,更展示了既写实又浪漫的艺术气息。遗憾的是,此青铜器仅有的两件均流失海外,一件藏于大英博物馆,据说是在英军火烧圆明园时被劫掠走的;另一件则位于日本根津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此青铜双羊尊高约23厘米,长约28厘米,重约5.5公斤,为商朝晚期(公元前12世纪)之杰作。它作为一种鼎类器皿,主要用于盛放祭祀时所需的食物或酒水。其特点在于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呈现出两只小羊相亲相爱的温馨画面,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青铜器上未有任何文字或图案装饰,仅凭简洁而高雅的几何形状和动物形象,便展现了商代艺术家对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之追求。</p> <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器在清末时期被皇室收藏,乾隆皇帝题诗赞美:“双羊共蹄奇绝伦,商王之器不可闻。纹饰精工无俗气,此中神韵可知君。”乾隆皇帝还在青铜器上盖了自己的印章,共有三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清朝皇宫和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洗劫和焚毁。在这场浩劫中,无数珍贵的文物被毁灭或被抢走。青铜双羊尊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斯科特(Alfred Scott)的英军士兵,在圆明园中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并将它带回了英国。他后来把这件青铜器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青铜双羊尊反映了商朝时期中国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清代皇帝对商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菩萨壁画</b></p><p class="ql-block"> 三菩萨壁画是一幅高4米、宽3.9米的巨幅壁画,描绘了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三位佛教尊者。这幅壁画原来供奉在河北行唐县清凉寺,于1925年被英国人切割成12块运到伦敦,后被个人收藏家购买,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创作年代不明,但根据其风格和技法,可以推测为宋代或元代。这幅壁画的特点是用浓重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服饰,用淡雅的色彩填充出人物的肤色和背景,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细节。壁画的主题是表达对佛教教义的信仰和敬仰,也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三菩萨璧这幅壁画不仅是一件璀璨的艺术品,更是一件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精妙地呈现了中国佛教信仰的千年历史和世代传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卓越风格和独特魅力。此外,这幅壁画还彰显了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卓越贡献和广泛影响,成为了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轼的《墨竹图》</b></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墨竹图》是他少数传世画作之一。这幅画用墨色淡重变化表现了竹子的生机和气韵,体现了苏轼高洁不屈的人格风范。这幅画曾被清朝皇室收藏,并被乾隆皇帝题诗赞美。后流入民间,并于1948年被大英博物馆购得。</p><p class="ql-block"> 《墨竹图》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长约1.2米,宽约0.3米,画面上只有竹子一种植物,没有其他花卉或鸟兽。苏轼用浓淡相间、粗细相错、虚实相生、断连相随的笔法,表现出竹子的姿态和神韵,寄寓了自己对生活和政治的态度和感悟。这幅画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诗作,因为苏轼在画上题了自己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 <p class="ql-block"> 《墨竹图》的流失历程是文物流失的缩影。这幅画曾在清朝皇室珍藏,乾隆皇帝对其钟爱有加,不仅题诗赞美:“苏子墨竹真堪爱,不知何处得清才。一枝一叶总关情,画成诗在不言外。” 更是在画上铃印六枚,以示尊崇。然而,在清末民初之际,这幅画不幸从皇室散出,几经辗转,最终在1948年被大英博物馆以5000英镑购得。这幅画不仅展示了北宋文人苏轼等在水墨画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同时也折射出清代皇帝对宋代文化的推崇与敬仰。其更是中国水墨画艺术与特色的卓越体现,其流失无疑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b></p><p class="ql-block"> 景泰蓝,这项独步陶瓷界的工艺,诞生于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无尽创造力与卓越技艺。它以淡雅的青花作为基底,在这之上,匠人们运用熟练的技艺,将黏土巧妙地塑造为各种图案,无论是繁复的花纹还是生动的动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接下来,这些图案被细致地涂上金属氧化物,经过巧妙的反应,呈现出绚烂多彩的效果。整个作品需经过两次精心烧制,才能最终完成。景泰蓝器物以其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工艺精湛的特点,被赞誉为“陶中异品”,展现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是景泰蓝器中的精品,它高达45厘米,口径28厘米,用黑彩绘制了龙纹图案,口沿处和罐内均有御用监造款识,是清朝历代皇帝所珍爱的藏品,见证了明清两代皇家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与推崇。然而,这件瑰宝在清末不幸流散,如今传世者仅有两件,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与瑞士藏家之手,并定期在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展出,供世人欣赏。</p><p class="ql-block"> 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不仅反映了明代宣德皇帝对陶瓷工艺的重视与提倡,更体现了清代皇帝对明代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陶瓷工艺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卓越影响力和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马未都先生在谈及大英博物馆时感慨万分:“历经250年的不断改建与扩建,大英博物馆终于蜕变为今日举世闻名的顶级博物馆之一。令人骄傲的是,中国文物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向全球展示了我们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绚烂。当我离开中国馆,忍不住回首望去,那些中国文物仿佛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只是大英博物馆内浩渺中国文物馆藏中的冰山一角,每一件都承载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大英博物馆的璀璨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和独特视角。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