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辛特拉山巅的摩尔人城堡

游者吟

车在此嘎然停下,司机简单手势,示意摩尔人城堡到了。“这里是...城堡...?” 我们下了车,满心狐疑。直至走到跟前,看了图示,才明白司机没搞错地方。从这貌似农舍土墙的小门进去,顺着弯曲的小径上山,方可到达城堡。 <div><br></div> 摩尔人城堡位于辛特拉山脉北侧的山崖顶上,是穆斯林占领伊比利亚半岛期间(公元8、9世纪)在此建造的一座防御工事,以防卫周边领土以及通往里斯本的海上通道,战略意义相当重要。11世纪,葡萄牙王室屡次试图收复失地,未成。直至1147年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的十字军骑士团攻打占领了里斯本,穆斯林弃城溃逃;随即,城堡的摩尔人纷纷投降,城堡易主,归为基督教拥有。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葡萄牙日渐强盛,摩尔人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战略功用,几乎被废弃遗忘,成了一座废墟。<br> 而今,这座修复后的城堡构成辛特拉文化景观的众多历史建筑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通往城堡的上山坡道,两边是茂密葱郁的森林植被。显然,温暖湿润的雨露滋润了辛特拉山麓的万千植物。 坡道缓缓上升,我们边走边观景边了解城堡的过去。 摩尔人在城堡以外建造的一堵外墙以保护山坡周围的众生百姓免遭敌人侵袭。 城堡的外墙城垛,入口低矮,可能是为了防止敌军大队人马的突袭吧。 注意到路边大块的花岗岩石下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原来这是埋在地下的筒仓(silos),阿拉伯人用来储藏粮食豆谷。一路见到很多类似的筒仓。 考古挖掘发现这个遗址中的陶瓷器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证明当时人类已在辛特拉山麓活动。还有遗迹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人曾到过此地。犹太人也曾在此居住生活,但在曼努埃尔一世执政期间(1495-1521)被逐出。 这里曾经是辛特拉第一座教区教堂,建于12世纪。14世纪后随着山坡上的居民逐步外移,小教堂被遗弃。<div> 如今,小教堂成了城堡历史解说中心,陈列了从遗址中挖掘的考古器物。<br></div> 路边的墓碑。 到了城门,买了票,进入城堡,立马被眼前的景致吸引。蔚为壮观的城堡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450米长的城垛依山势蜿蜒起伏。堪比万里长城,只是规模小很多。 城堡伫立在地形险要的花岗岩石山顶,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 经过一片绿茵平地,为当时兵士集合接受指令的地方。我们沿着城墙拾级而上,开始较平缓,数十步以后,坡度突然陡增。 屹立在海拔450米辛特拉山巅的城堡由五个瞭望台连接,有的呈方形,有的圆形。 登上城堡望远。据说晴朗天可望见大西洋碧波,可惜今天乌云密布,能见度很低。不过,倒是明白了摩尔人在此建造城堡的用意,实则具有战略眼光。令人感叹的是1147年里斯本陷落,驻扎此地的摩尔人无可奈何,拱手将城堡交付于葡萄牙国王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的圣殿骑士团。 俯瞰城堡脚下的辛特拉及周边景色——郁郁葱葱的森林山谷中点缀着宫殿庄园民舍田园,一派“伊甸园”风光。 认出辛特拉国家宫,两根大白烟囱最为显著。 掩映在绿树丛林中的雷加莱拉庄园,显得神秘诡异。 再往这边,辛特拉火车站。 继续往上,石阶愈渐陡峭,城垛逶迤延绵伸展,景致崄峻壮观。 <div> 1840年间,被冠以“国王兼艺术家”称号的斐迪南二世 (Ferdinand II)在重建佩纳宫的同时,修缮加固了城堡,刻意将其打造成一座富有“浪漫主义灵性”的废墟。<div> 今天游人得以游览此座城堡废墟,斐迪南二世的努力功不可没。</div></div> 不知不觉,走到城垛这端的要塞。坐一会儿,歇息观景,汲取灵感。 城堡要塞的营房还是掩体? 下了石阶,见到这里的小门洞。一旦兵临城下,城堡遭围堵袭击,可以从此洞钻出,逃之夭夭。好一个金蟾脱壳之设计。故此,这个小门洞被叫作“叛逃者之门”。 从这里走向城垛的另一端。两边的花岗岩石令人感觉历史的厚重悠远。 回头看,我们刚爬过的那段城墙,一番壮美景色。 继续登高前行,爬得气喘吁吁。突然脑海里蹦出“下定决心”——小时候经常以此励志的口号,马上浑身来劲。管用! 终于登上城堡最高点——国王塔。 立足城堡最高点,也算好汉一条! 从这里瞭望佩纳宫。想必当年斐迪南二世一定在佩纳宫遥望城堡,汲取浪漫主义艺术灵性。 回首看,我们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登上城墙。了不起,非常自豪,尽管老腿还在不停地打颤! 登高,极目远眺,美景属于勇于挑战极限的勇敢者!<div><br><div> 走出摩尔人城堡,去往佩纳宫——辛特拉最热门的景点。容下集介绍。<br><div> <br><div><br></div></div></div></div> March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