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春四月,绍兴。</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年前做宁波《天下玉苑》项目时,来来回回许多趟,途中都要经过绍兴,有好多次真想停车在绍兴看一看,但逗留几个小时或半天一天如蜻蜓点水也根本看不了什么,那时数个项目牵扯在身,在绍兴住几天根本不现实,于是安慰自己:不急,以后总会有机会去绍兴的。现在这个机会总算是来了。赶在五一前,完成了绍兴之行。</p><p class="ql-block"> 上午二个小时的高铁直达绍兴北站,1号线地铁到预订的酒店,下午就去了沈园和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几天里,兰亭,柯桥,东湖,大禹陵,八字桥,仓桥直街,蔡元培故居,书圣故里,㹧犭茶湖等处都晃了一圈。反正时间没有约束,兜兜荡荡,大街小巷,连市中心的菜场也去转悠过了。这么几天转下来,绍兴古城区的大概格局几条主要道路已经熟记在心了。</p><p class="ql-block"> 绍兴,与苏州一样,有2500年的文化历史,号称江南的水乡,桥乡,酒乡。</p><p class="ql-block"> 绍兴水网密布,水多河多,有道是绍兴“城在水中立”,于是桥也就多。桥的数量是苏州的二倍。绍兴盛产石料,各种形式的大小石桥不计其数,著名的石桥组成了古桥群,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水多水质好,不少黄酒品牌都注明是用鉴湖水酿造的。到饭店里吃饭,餐厅四周都堆满了各种牌子的黄酒,琳琅满目,一时也搞不清倒底喝哪一种好。</p><p class="ql-block"> 绍兴自古注重科举读书,许多文化名人都出自绍兴。历史上出过2238位进士,文状元15人,武状元12人,也算是文武兼备。历史上许多绍兴的读书人,挤不上考功名做官的路,脑子又聪明活络,于是在衙门里做起了师爷,专门出谋划策出点子。清代的官衙中,师爷大多数是绍兴人,被统称为“绍兴师爷”,以至于达到了“无绍不成衙”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绍兴话属吴语系统,但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听得不多。以前只是听评弹说书中有绍兴话扮演的角色,印象最深的是用绍兴话骂人:“那娘个贱胎!”这次特地到菜市场转了转,想听听买菜大妈真正的绍兴话。但是她们说得快,只能略听懂三、四成。</p><p class="ql-block"> 绍兴,古称会稽,越州。1131年,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寄托“绍(承继)祚(国统)中兴”之意,把当时的越州改名为绍兴,至今已接近九百年。</p><p class="ql-block"> 绍兴是个山水古城,与苏州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古城区虽然不大,也整洁有序。此次虽然把绍兴主要的景点场所都看过了,但仍有不少值得去的地方没有去,希望有机会再与绍兴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5-06 灯下</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p><p class="ql-block"> 大门里面一块圆石,一断为二,名为“断云”,谐音“断缘”。陆游有诗句云:“断云幽梦事茫茫”。石虽断而不分离,点出了沈园的主题: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p><p class="ql-block"> 唐琬,很多传说说她是陆游的表妹,16岁嫁于陆游为妻,两人伉俪相得,情爱弥笃,但是陆母不喜欢这个儿媳妇,最后逼其离异。后唐琬改嫁了赵士程。</p><p class="ql-block"> 沈氏园,原是宋时沈姓富商的私家园林。现在几乎变成了陆游与唐琬的主题园林了。</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钗头凤》碑。</p><p class="ql-block"> 到沈园,这两首《钗头凤》就是园子的灵魂。许多人哪怕没读一读上面的词,也要站在前面摆个姿势拍一张照片。我等了好一会,才有这个空档,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钗头凤》碑。</p><p class="ql-block"> 陆游三十一岁时,游沈园。偶遇唐琬与赵士程也在园内。唐琬派人送黄酒点心与陆游,陆游见人睹物,怅然久之,遂赋《钗头凤》一首题于壁,以表离别思念之苦:</p><p class="ql-block"> “红素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钗头凤》碑。</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唐琬再游沈园,看见陆游的《钗头凤》,伤心欲绝。也和了一首《钗头凤》:</p><p class="ql-block">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㾗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唐琬因悲伤过度,香消玉殒,离世而去。年仅28岁。</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伤心桥”。</p><p class="ql-block"> 陆游在七十五岁时,写了《沈园》二首:</p><p class="ql-block">“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復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p><p class="ql-block">“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弔遗踪一泫然。”</p><p class="ql-block"> 此时离他与唐琬在沈园见面,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他料想自己已是快要入土的人了,脑海中却还是想着唐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娇美容颜。但是唐琬已逝,无缘再见,不由得泫然洒泪。可见陆游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内的东园。</p><p class="ql-block"> 进东园门,迎面立了一块太湖石。上面刻着金末元初的一代文宗,文学大家元好问的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 看了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你就可明白:世间何为情?生死两相依。</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里陆游的塑像,飘逸洒脱。</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p><p class="ql-block"> 陆游纪念馆里“放翁先生遗像”。两侧的对联是:“剑南万首 岂但乡邦称泰斗; 旷代相望 濯锦江头一草堂。 ”</p><p class="ql-block"> 陆游有诗集《剑南诗稿》,存诗词万首。此上联写陆游人称“陆万首”诗界泰斗。下联把他与唐朝的诗圣杜甫相比。两位相差四百多年的诗人都在文化史上留下了英名。</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前,曾读过《陆游选集》,还作过笔记。惊叹陆放翁一生作诗九千二百余首,作词一百三十余首。简直开口就是诗词了!</p><p class="ql-block"> 而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词历经八百多年的大浪淘沙而能流传下来,令一代一代的后人诵读膜拜。他的一生,即便遭遇与唐琬的生离死别,心伤惨痛,也是值得了。</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内的东园。</p><p class="ql-block">昨晚一场酣雨,早来苍翠欲滴。</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沈园中部的“冷翠亭”。</p><p class="ql-block"> 沈园在南宋时期,有70余亩。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荒芜不堪,只有不到5亩。近三十年来,逐步扩建,现在到了57亩。因此,园内所有的仿宋建筑,“钗头凤”的碑刻,水池假山,花草树木,都只有三十多岁的年纪。。</p><p class="ql-block"> 原来,现在我们目力所见都是后来逐年的䃼添之物,我们只不过是在沈园这块遗址上走了一遭,陪同陆游唐琬的伤心往事再伤心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 沈园大门北面的市河里,两只乌蓬船。只是两位划船大哥都没有戴乌毡帽。略微缺少了一点点“绍兴味道”。</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大门对面的照壁。上书《民族脊梁》四个大字。没有落款,不知道是谁写的。回家后上网查,才弄明白是赵朴初所写。</p><p class="ql-block"> 所谓“民族脊梁”,正如鲁迅先生自己在《且介亭杂文》中说的: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走了,如今谁人有资格担起这个名头?</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写的《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鲁迅曾经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又传言鲁迅说过“远看一只狗,近看郭沫若”。同样,郭沫若也骂过鲁迅是“衣冠禽兽”。 盖棺定论,郭真的是“媚骨折腰,德不配位”。鲁迅若是地下有知,认不认可郭给他写的这块匾?</p><p class="ql-block"> 再吹毛求疵一点:门联是左手为上,右手为下,符合历来的规矩,既是,则上面的匾额应该从右往左写才对。而现在是从左至右,真有点别扭。</p><p class="ql-block"> 两侧的抱柱联是:“文章捭阖承先哲;笔墨纵横启后昆”。</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在鲁迅纪念馆里,这张照片是一定要拍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在塑像下献了鲜花。</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百草园。</p><p class="ql-block"> 鲁迅小时候钻草丛翻砖头抓蟋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冬天刚过,百草园里没有草木。</p><p class="ql-block">笔直的路,整齐的土垄,是为了方便游人进出,不至于乱踩踏。鲁迅小时候的百草园肯定不是这样的,失去了本来的野趣,显得干枯无味。</p><p class="ql-block"> 思路的着重点不同,结果是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写些什么已全然不记得了。现在到了鲁迅故里,“三味书屋”当然还是一定要到一到,拍张照片。左手边的那张竖了个小木牌的桌子是鲁迅读书上课时坐的。</p><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三种味道的书屋,当然绝不会是甜、咸和酸。三味的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如吃米面,是根本;读史记如美酒佳肴,是主菜;读诸子百家如酱醋,是调料。究竟“个中三味”是什么味,就要自己去领悟体会了。</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从“三味书屋”出来,已近黄昏,斜阳西照。路上的行人少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喧闹翻腾了一天,路口墙壁上那个抽着烟的大先生,估计也看煩了眼皮底下这批密密麻麻来来往往如蝼蚁一般的人流,终于可以清净下来,闭上眼睛歇一歇了。</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鲁迅1936年去世,至今已经八十八年。老夫子烟不离手,冷眼看着他身后的这个世界,风卷云腾,潮流涌动,不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一早,由中兴中路向东进入八字桥直街,一直向东走,经过天主教堂,就到了八字桥,这段路不过400米长。第一眼只看到好大的几棵树,八字桥在树荫之下,毫不显眼。</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八字桥西堍。</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勒石;另一边是桥堍的住家在桥边摊开一溜的小冰柜、小板凳、塑料盆,摆得真是有点杂乱,还有插在屋檐口的小酒旗,红边黄底,上面写的是“正宗绍兴 萝卜丝饼 臭豆腐”。</p><p class="ql-block"> 按照我们这几十年来城市管理的概念或者是条例,这是占桥经营,而且是全国重点文物,应该算是违章。绍兴城管竟然没有干涉,容忍桥边的住家占用桥面做一点小生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旅游淡季做不了什么生意,即便是旅游旺季,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带着水壶的,想必也不会到这里来吃他的臭豆腐和萝卜丝饼,这个生意实在也不好做。</p><p class="ql-block"> 将心比心,寬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网上截下的图片。可以看到八字桥的整体面貌。</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是东西向的,一共有四条上桥的坡道(有台阶的引桥),河的东岸是一条朝南,一条朝北,河的西岸是一条朝南、一条朝西。于是构成了一座四个方向都能够上桥过河的立交桥。每个坡道都是道路的一部分,每个方向上桥都不用绕道,这就是古人因地制宜解决交通问题的高超智慧。</p><p class="ql-block"> 再细看,虽然是平桥,但桥面微微起拱,略带弧形,主跨的栏杆与两侧的栏杆衔接順溜,一气呵成。比直线的平桥更显得轻巧美观。实在是佩服八百多年前的先人,在解决过河的功能问题的同时,又兼顾了美观问题。当年造桥的,其实都只是一批粗手大脚的石匠师傅,文化程度不会高,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桥梁工程师。但他们的智慧、审美和能力,仍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我们现在过度地追求所谓的快速高效,其实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往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建筑三、四十年刚过,就发现过时了不适用了要拆迁了。</p><p class="ql-block"> 看古是应该思今的。</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的石栏杆,与桥板石不是同一种石材,风化已经比较严重了。</p><p class="ql-block"> 石栏杆的尺寸比例,古法都有规制。目测栏杆不过80公分高,与整个桥身合为一体,观感舒适。</p><p class="ql-block"> 如果放到今天来做这个桥的石栏杆,80公分高度是不符合规范的,起码要等于大于110公分高,才能通过图审。但是这样一来,桥身短栏杆高,整个桥体就会很难看。古人当然不笨,当然知道栏杆矮了有一定的危险。但是过桥大家都会小心翼翼的,这个危险性其实並不大,所以古人这个取舍还是合理的。纵观所有的古桥,桥栏杆几乎都是不高的。</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向南的两岸,仍有居民居住。门口堆放着旧木凳,塑料盆,垃圾桶等等杂物。只有靠河驳岸边的一排绿色大花盆估计是绿化部门安放的。总体看起来还不错,虽然不整齐,有点乱,但只要不脏,这就是日常生活的味道,能闻到一点人间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我早上七点不到就到了八字桥,希望游人少一点,可以拍点照片。游人确实是一个也没有,但这个小姑娘比我还早,她跟我一样,也是来来回回从各个角度在拍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小姑娘不见了,我以为她走了,却发现她又到了河边的水埠上去拍桥的侧面,我在桥上抓拍到了她刚要转身的瞬间。她拍的照片可能比我还多。</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小姑娘大多热衷于穿个汉服,摆个Pose,拍“到此一游”。像她这样独自一人认真的纯粹拍桥,不多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知道她是学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看到她,我不由得想起我在她这般年纪的时候,什么都不是。这个“不是”的意思是我那个时候没有这样的意识要去认识记录古代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也没有这个条件容许我去做这样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八字古桥】</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东岸朝南的引桥。再远处是一幢高楼的剪影。古今同框,越古至今。一瞬之间,似乎就可以穿越八百多年的光阴,从宋朝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广宁古桥】</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向北,沿河顺着广宁桥直街走120米,就是另一座宋代古桥:广宁桥。</p><p class="ql-block"> 上得桥来,回头一看,那间小屋子竟然把上桥的路挡去了一大半。那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立在了桥堍中央。石碑前的竹三角架上竟然凉着一条内裤!上、下桥只有一小半是畅通的。</p><p class="ql-block"> 绍兴古桥太多。广宁桥与八字桥,光相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迎恩桥,合并称“绍兴古桥群”。列入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仓桥直街】</p><p class="ql-block"> 一早就去了仓桥直街。走下来感觉远没有网上传说的那样好。门面,布局几乎是与其它城市所谓的老街一样的模式。说它是老街,其实房屋路面都是翻建过了,只有那个“仓桥直街”的路名才真正是老的。还有是多了别处没有售卖的黄酒棒冰黄酒酸奶之类,这样的新奇配方也没有激起我想尝一尝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走过了好几条小街,都叫直街,于是发生了兴趣,再一看地图,绍兴竟然有好多条叫直街的小巷子,如利济桥直街,保佑桥直街,长桥直街,广宁桥直街,八字桥直街,题扇桥直街,仓桥直街,府山直街,偏门直街,跨湖桥直街。</p> <p class="ql-block">【仓桥直街】</p><p class="ql-block"> 每走一段路,路边小店的门口便会有不少类似的标签,《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绍兴》、《我在水乡绍兴等你》之类。小伙子小姑娘们便会举了个黄酒棒冰或是黄酒酸奶摆个Pose与标签合个影,发到朋友圈。这当然是很时尚很有范的,朋友圈之间传来传去,十分热闹。但是到了我这个年纪,有了一点阅历,就会十分看淡这些东西。虽然到过不少地方,却很少有“到此一游”的照片。我只用相机来记录我所看到的,我也不用手机自拍,我不在乎有没有留影。我觉得只要走到了,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就已经足够了。若干若干年以后,谁还会关注留意你到过哪些地方留下多少自拍的照片?一切都会归宿于一张白纸,一个零。</p> <p class="ql-block">【仓桥直街】</p><p class="ql-block"> 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大叔来到我面前,突然开口一声叫卖,拖长了声调,但是他是绍兴腔,我听不懂是在叫卖什么。猛然醒悟过来,举起相机,他已经走过去了,只能拍了个背影。</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叫卖声似乎几十年没有听到了,虽然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仓桥直街】</p><p class="ql-block"> 仓桥直街与人民西路口。</p><p class="ql-block"> 一个头发花白的好婆推了辆三轮车在做小生意:鸡蛋煎饼。拍此照片时已是上午八点半了,看她挂在一边的塑料袋里没有几个空蛋壳,一个早上,好婆的生意好像还没有做成多少。生活真是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柯岩。</p><p class="ql-block"> 进入柯岩景区,走不远就能看到这尊天工大佛,是一尊弥勒佛。据说是祖孙三代都竭尽一生之力才得以雕凿成功。</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柯岩。</p><p class="ql-block"> 来到柯岩,一定要拍一幅“云骨”的照片。而且要转到西北方向的一个点,才能拍到底下最窄之处,据说只有80多公分,而上面竟然有6米多宽。远看恰似袅袅炊烟。上面还存活着千年柏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柯岩。</p><p class="ql-block"> 云骨石边上的一块小石碑。民国廿三年(1934年)县令“永禁开凿”。</p><p class="ql-block"> 柯岩原是一座大石山,大概自隋代以来,已经开凿了1300多年。原来的石山已经被挖平。还甚至挖到了地下,留下了几个几十米深的石坑。绍兴当地则充分利用了这个自然资源。你可以看到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等许多大户人家的大厅、天井都是用了半个方桌面大小的石板铺地,这半个方桌面大小的石板起码有十四、五公分厚,可以想见要用掉多少石料。</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劳作一世,整天与钢钎大锤石头打交道的工匠,竟然会刻意留下了天工大佛与云骨,使后人惊叹不已,使后人不会忘记他们,虽然他们几乎没有留下姓名。聪明智慧真是出自实践呀!</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 三只黄酒瓶,一顶乌毡帽。真是绍兴味道十足。</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 绍兴是文化之乡,多出文化名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二金蝶堂藏书”、“为五斗米折腰”等印章,已成为经典,闻名于篆刻界。</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三方印分别是:“铁面铁头铁如意”、“大慈悲父”和“以分为隶”。</p><p class="ql-block"> 方寸之间,容纳天地变化。</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 这只脚划船,不到十分钟,一个转弯,把我从百船码头载到了古纤道码头。</p><p class="ql-block"> 在鲁迅故里,书圣故里,仓桥直街,东湖,鉴湖等许多游船码头所见,脚划船的船夫年龄都在五十岁上下,没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脚划船目前看起来似乎没有接班之人,不知这个行当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会怎么样,总不能改作电动小快艇吧。</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 在鉴湖走古纤道。</p><p class="ql-block"> 那个老先生上桥时走在我前面,颤颤巍巍,我慢慢跟在后面,纤道不宽,也不敢超越他。到了桥顶,站定了歇息一下,与他攀谈了几句。得知他是安徽人,八十七岁了,不服老,还要出来走走看看大好湖山。我对他竖了大姆指,说他了不起。下桥我走到前头去了,回过身给他连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 一个抽象的人面雕塑,一白一黑。暗示着人性有光明与阴暗的双重性。</p><p class="ql-block"> 人有暖如春风的一面,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好制度好环境使人理性温和包容;恶制度恶环境使人凶残无情专横。</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鲁镇。</p><p class="ql-block"> 这是试图还原鲁迅笔下坐船看社戏的场景。绍兴水多船多,那时坐船看戏就如我们下乡插队时看露天电影是一样的。乡亲们四方八里划着小船汇拢到戏台前,看是不一定能看清晰的,但听听唱段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当然,与我们现在看电影看话剧听音乐会听CD,真是天壤之别无法比拟了。</p> <p class="ql-block">【柯岩鲁镇】</p><p class="ql-block">鲁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双面戏台。正值有演员在台上清唱绍兴戏。只是台下只有十来个听众。</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大门口的石牌楼。</p><p class="ql-block"> 《群贤毕至》,四个繁体字,是从王羲之的帖子上截下来的,那就应该从右往左才对。</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高大的牌楼,职业病又犯了。这类建筑,功能性不大,主要还是属于美学范畴,也就是要有气势要好看。但看这牌楼,总觉得有点欠缺。细细一看,原来是中间的屋檐做薄了,甚至比两侧次间的屋檐还薄,高度不够,也就感觉份量不够,压不住。原因是中间屋檐的坡度做缓了,斜坡的角度比次间的小得多,于是屋檐就不挺拔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斗拱如果做考究一点,可以做成透空的。既可以减少风阻又能更显轻巧。当然,施工难度会大一点。</p><p class="ql-block"> 究其根本,还在设计。如果设计这个环节讲究一点,多化点功夫,甚至先做模型来推敲,东西就会做得更好一点。</p><p class="ql-block"> 现在许多东西都追求快,但是“快”和“精”是不大能够共存的。这便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理。</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进大门口的一组雕塑。应该是表现当年王羲之他们曲水流觞,操琴饮酒作诗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拍了刚才那一组,走过几步,才发现尽头还有这么一位。已经是醉倒在地,鞋也掉了,有点狼狈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风和日丽,修篁夹道,漫步其中,悠闲惬意。</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郎气清,惠风和畅。……”</p><p class="ql-block"> 好了,读过许多遍的《兰亭集序》,只能零零碎碎背开首的这几句了。</p><p class="ql-block"> 想起许多年前曾集了王羲之的《惠风和畅》四个大字,给人庭园里的对景墙上作题款。</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酒店对面那幢楼的正中玻璃墙上也竖立着《惠风和畅》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样,好文章里有许多新的组辞,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水平,流传到现在就变成了成语。</p><p class="ql-block"> 《惠风和畅》,你无法用其它简洁的词来替代她。</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鹅池碑亭。是一座三角形石柱亭。</p><p class="ql-block"> 相传“鹅”为王羲之书,“池”为王献之书,父子合璧,千古佳话。又称“父子碑”。</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兰亭碑。“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所书。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砸断。后虽经修复,但已是“兰”字缺尾,“亭”字缺头。文革的恶浪波及全国,到处都能见其罪证。</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亭内四米多高的御碑上刻有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御碑。康熙的字一看就知道是从小练过的,规矩工整。现在许多人写的字完全无法与之相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 斑驳的树荫下,溪水静流,棕蒲团也已经放好,只待有人坐上去饮酒作诗了。但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此种风雅之事,如今怕是不会再有了。一是现场醉酒挥洒作诗的人,尤其是作旧体诗的人,怕是找不到了。如果像郭某人写的“我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学习白求恩那样高尚;我们要做新愚公,把帝修反三座大山投入海洋。”那样的大白话政治口号断断句也算是诗,就这等水平,怕是上不了这个台面的;二是没有这样宽容随意的环境了,即使有这样的诗人,没待他酒酣耳热,保安早就把他架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是换作几个年轻人坐在蒲团上面各自看手机,岂不又是大煞风景! 还是空着为妙。</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临池十八缸。</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磨墨写字,练完了十八缸水,终于成为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要成就一件事,要下苦功夫,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是有一分的天才,也要加上九分的刻苦努力,最后才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溪水环绕的“王右军祠”。</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兰亭。</p><p class="ql-block"> 王右军祠,正厅里王羲之的汉白玉塑像。匾额为《尽得风流》,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p><p class="ql-block"> 真是对《曲水流觞》的真切写照。</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从解放北路萧山路口进入蔡元培广场。</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广场上的照墙,《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教员对蔡元培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广场上蔡元培的诗碑。</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前,1934年,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时候,给乡人陈庆均先生所作的《越州名胜图》所题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最羡卧游君有术,十篇妙绘若循环。”</p><p class="ql-block"> 看了陈庆均的十幅故乡名胜图,勾起了蔡元培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从中读出了蔡先生说不尽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从诗碑向东走不过二十来米,到了笔飞弄,转角处就是蔡元培故居了。</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曾是光绪年间的秀才,举人,进士。27岁便任翰林院编修。也是个读书的厉害角色。所以他的故居挂着《翰林》一匾。但是,蔡元培不囿于读古书,他去欧洲的德国法国多年,学习心理学美学哲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教育思想。48岁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之一。72岁病逝于香港,葬于香港。惜乎先生最终也没有能够回到“尽有好湖山”的家乡绍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四个女学生在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墨池。</p><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王羲之发愤勤学,苦研书法。每天洗笔砚于此池而池水尽黑,故得名“墨池”。</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 墨池东面的山墙上,有王羲之著名的《二谢帖》。其实这是王羲之随手写的尺牍,一张不满一尺长的小纸条。真迹现在收藏在日本。</p><p class="ql-block"> “二谢面未比面,迟逐良不静。羲之女爰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大概意思是:与二谢近来未能见面,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都好吧。前些时候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当考查省察。(我身体)左边仍剧痛。</p><p class="ql-block"> 古人惜字如金。这一段注释也是网上抄来的,不然的话,几乎就是无从理解了。特别是“左边剧”,你能想到是说身体左边剧痛吗?</p><p class="ql-block"> 唉,天才随手一挥的一张便条,便成了近一千七百多年来多少书家顶礼膜拜的珍品。反观现今许许多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写起字来如春蚓秋蛇,不堪入目。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差距,终究无法弥补。</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墨池。</p><p class="ql-block">小仙女在墨池边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墨池。</p><p class="ql-block">看着自己的美照,开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蕺坊桥。</p><p class="ql-block">桥上有小仙女拍照。</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蕺坊桥。</p><p class="ql-block">桥下竟然也有小仙女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 桥边上坐等生意的年轻摄影师,小木牌上写着“跟拍一小时,五十元”。</p><p class="ql-block"> 以前胶片时代,在景点请人拍照,立时也看不到效果,还要留下地址,待照片冲扩好了寄过去。</p><p class="ql-block"> 现在数字时代,摄影师跟拍,立时可以看到效果,不满意马上重拍,也不会与你计较只能拍三张五张。最后照片、资费分别发到各自的手机上,即刻银货两清。</p><p class="ql-block"> 真爽!</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题扇桥。</p><p class="ql-block"> 从墨池沿蕺山街向南走170米,就到了题扇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古桥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传说王羲之总看见一老婆婆在桥头摆摊卖扇无人问津,顿起恻隐之心,在她的扇子上题了字,要她告诉人这是王右军的字,于是扇子被高价抢购一空。这桥便被称作“题扇桥”。</p><p class="ql-block"> 桥堍立着王羲之与老婆婆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 题扇桥堍的山墙上,有另一幅王羲之的名帖:《快雪时晴帖》。</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王羲之写的一封信扎,仅仅只有23公分高,4行,28个字。真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p><p class="ql-block"> 此帖现在成了国宝,被誉为“二十八骊珠”。</p><p class="ql-block"> 想想王羲之不经意的随手写一封短信,就成了国宝文物,被秘藏博物馆轻意不示于人。而千千万万从小到老,从冬到夏,苦哈哈不断练字的凡人,写的这一捆一捆最后都成了废纸。这差距怎么会是那么的大呢!</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买过王羲之的帖,年少青涩,看不懂好在哪里;现在翻出此帖再读,马齿徒增,仍是看不懂妙在何处,几十年算是白活了没有一点长进。唉,嫩树朽木皆不可雕矣!</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题扇桥。</p><p class="ql-block">小娘子低眉垂目,千娇百媚。</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p><p class="ql-block"> 在题扇桥顶上向北望蕺山,山顶上是文笔塔。</p><p class="ql-block"> 小河里游荡着乌蓬船,河边小楼的窗口靠着品茗的茶客,真是悠闲自在的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徐渭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2021年,徐渭诞辰500年时,刚刚落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立面造型简洁明快,借鉴了民居的坡屋面加以提炼。中间的玻璃山墙作为连接体以我之见似乎高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徐渭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徐渭的塑像。一壶酒一只狗,眼神忧郁,一副落拓潦倒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有称是“明代三才子”之一。水墨画风格清新,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晚年居青藤书屋,靠卖书画为生,穷困潦倒。但仍自持清高,拒达官贵人于门外。</p> <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徐渭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入馆观看的人不多,不满二十位。现在的人大多比较浮躁,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观赏的真是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反省自己,也不过如此,也是这个大多数中间的一个,至多是比别人多拍了点照片而已。</p> <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徐渭故居。</p><p class="ql-block"> 徐渭艺术馆向南走进大乘巷,不过六、七十米,就到了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 圆洞门上是徐渭手书的《天汉分源》。天汉分源大概的意思是天下万物各有其源,各有归宗。</p> <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p><p class="ql-block">青藤书屋内的“青藤”。</p><p class="ql-block">其实也不是原物了。</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陵大门口的石牌坊,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陵碑亭。</p><p class="ql-block"> “大禹陵”三个大字是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皇帝时代的大小官员,都要读点书,练练字,在这方面多少有点基本功。所以这个知府大人题个碑,也不会太“坍面子”。几个字还是能够立得直的。</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大禹纪念馆由华南建筑设计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外形似一只方鼎,寓意“禹铸九鼎”。</p><p class="ql-block"> 地上建筑有6千平米,主要的展厅等设施全部都在地下,地下层的建筑面积有2.2万平米,真的好大。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减少了人为的干扰。试想如果一幢28000平米的建筑矗立于此,原来的景观就将被破坏殆尽了。</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纪念馆内的大禹像。</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陵。</p><p class="ql-block"> 一队队学生前来参观,参观完了,在钟亭下休息。女孩子们打扑克牌,吃小点心。</p> <p class="ql-block">【圣贤大禹】</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们没有点心没有扑克牌,比较无聊。看到我给他们拍照,对我招招手。</p><p class="ql-block"> 回来放大照片一看,十五个男孩子,九个戴着眼镜。</p> <p class="ql-block">【炉峰禅寺】</p><p class="ql-block"> 炉峰禅寺在大禹陵的西侧。禅寺在山上,层层台阶,爬得蛮吃力。</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禅寺,钱多,殿宇高耸,称之金碧辉煌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侧殿内几十个出家人端坐诵经,传出哦哦哑哑之声,个个肤白面润。大殿外,十来个戴口罩大草帽的中年女子在扫落叶,不知是义工还是寺庙里雇来的清洁工。</p><p class="ql-block"> 禅寺已不再是修身养性的清贫之地,而是可以读佛学研究生求学位了,也不用挑水种菜粗衣淡饭,而是可以有手机电脑汽车空调了。寺庙这几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东湖至深】</p><p class="ql-block"> 东湖本来不想去了,后来觉得既然来了绍兴,时间又充裕,还是去一趟吧。</p><p class="ql-block"> 东湖本是采石场,遗留下来的采石坑现在成了湖面,提示牌上说水深有三十米。想想当年从三十米的深处开采石料运上来,真是谈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东湖至深】</p><p class="ql-block"> 忽然看到湖对岸的石壁下,一白一红两个游人,戴着一样的草帽,成了灰暗背景前的亮点,于是赶紧对焦按快门。</p> <p class="ql-block">【千秋石塘】</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去了㹧犭茶湖。绍兴话是念作“昂桑”湖。离绍兴古城有10公里,距绍兴北站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石料叠筑的防风堤,称为避塘,也就是外湖风急浪高的时候,小木船可以到塘内来躲避风雨,以保安全。</p><p class="ql-block"> 据称石塘有3500米长,其实现在能走的不足1000米。当年的围湖造田,文革破坏使它失去了好多。</p><p class="ql-block"> 1989年列为浙江省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千秋石塘】</p><p class="ql-block"> 粗糙的原条石,高低不平,走在上面要小心一点。</p> <p class="ql-block">【千秋石塘】</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一座石板桥,刮大风时小木船可进入塘内避风。</p> <p class="ql-block">【千秋石塘】</p><p class="ql-block"> 过桥后的这一段上面盖了大石板,走起来容易不少。</p> <p class="ql-block">【千秋石塘】</p><p class="ql-block"> 我走了一半,就折返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走过了,触摸到了,也就算是和古人交流过了。这些叠筑的石条,长短不一,粗糙无比,经历了四百多年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鉴证了人世间的朝代更迭,也算是见过世面的石头了。然而它要是撒落在荒郊林地,就是一块毫不起眼的野石,无人会注意它。如若要是埋在了土里,那就更是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现在它被人粗粗加工后叠合到了一起,承载起了份量阻挡住了风浪,几百年下来就变成了文物。竟会使不会划船不用避风浪的人们从老远的家乡专门跑到此地来看它,走它,与它合影留念。它被评为了国宝要重点保护起来。可见在不同位置上的石头的命运也会如此的不同,与人不同的出生地点不同的出生时代不同的出生家庭因而有不同的命运其实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