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b>未出头</b>时,要<b>能而有度</b>。(可以参考乾卦的爻辞)</p><p class="ql-block"> <b>——题记</b></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p> <p class="ql-block">能力太强,容易招人妒忌;处处出头,更容易受到打击。特别是在个人力量没有达到强大之时,把握<b>能而有度</b>的方圆之道,实在很关键。</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通过看古代皇子“父皇面前,能而有度”来说明这点,因为父子之情深不可言,连儿子“能而过度”都要受贬获罪,可以得知这个“有度”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内心总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点吧,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一点吧,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宋太宗看到自己的太子颇得人心,就曾酸溜溜地说:“人心都归向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皇帝既有这种心态,太子委实难处。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确实是很难把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隋炀帝</b>的儿子<b>杨暕</b>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产生隔阂。下面是造成他们父子失和的两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b></p><p class="ql-block">有一次,<b>乐平公主</b>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她推荐给了太子杨暕。杨暕马上把她纳入后宫。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已经被太子收用。”</p><p class="ql-block">这件事本来不能全怪杨暕,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炀帝问起,她满可以将始末和盘托出。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她意识到自己捅了娄子,只好含糊地说在太子那里,似乎与自己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另一件事是因为打猎。</b></p><p class="ql-block">炀帝去狩猎,命令杨暕率领一伙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暕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害怕炀帝迁怒,推说是猎物被杨暕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打不到了。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暕来,认为杨暕是为了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找杨暕的不是。</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太子本非圣人,结果太子位子就不能长久了。炀帝父子间从此结怨,直到后来有人起来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暕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暕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消除误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儒家常说的中庸之道不无道理,做事必须有个“度”,这决定了多数能力不凡之人的命运。皇子要当上太子,继承王位,也要深谙此道。过于仁弱,力不服众,难以驾驭天下;过于贤明,众望所归,又危及皇帝的地位,使皇帝持有戒心。因此,为了继承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太子只得隐忍,在夹缝中求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若运用于生活中,职场也好,官场也罢,地位、职称高低明显的情况下,作为下属的就一定要表现得随顺些,有能耐不要逞强,做好事不必邀功,才能行稳致远。</b></p> <p class="ql-block">杨暕(剧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