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邮湖烟波浩淼,大运河舟楫繁忙,明清运河故道绿意盎然,一湖两河三堤美景,世所罕见,拥有两张(大运河和灌溉)世界遗产金名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就是江淮明珠高邮。</span></p><p class="ql-block"> 为打造环高邮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高邮联合天长、金湖、宝应已成功举办十四届环高邮湖自行车赛,<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4“新霖飞杯”</span>环湖赛又将拉开序幕,为了让更多人走近高邮湖,兹将环湖遗韵风物、漕运盐利、名人故事、神话传说、民间美食等略微整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飨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因高邮湖,天长(1667年才划给安徽)、宝应、金湖(1959年才由高邮西北乡新设)与高邮联系非常紧密。 七千至五千年前,高邮湖东龙虬庄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 四千多年前,高邮湖地区还是 “三阿之地”,是宜居的陆地,分布众多小湖泊,水草丰茂,地多麇鹿!</p><p class="ql-block"> 在高邮湖周边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文化遗址,在天山镇神居山村与安徽天长县交界处发现吴家跳遗址,遗址中心原为台型土墩,现土墩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近2万平方米。土墩东、西、北三面临水,遗址范围内分布着三个大小不等的蟹塘。在塘边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残片。从陶片中可以看出有鬲、罐、鼎、豆、盆、钵等陶器形体。陶片的陶质有夹砂红陶、灰陶、黑陶、黑土陶以及几何硬纹陶,纹饰有绳纹、回纹、方格纹、云雷纹等。另外,在遗址内还出土了许多动物骨骼、磨制石器锛、纺轮等。在高邮湖北塔集以东近10公里夹沟荡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琮、石璧,现这些文物完好无损地收藏在淮安市博物院。1985年在高邮湖西北的金南镇抬饭墩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锛。还有金南镇境内的时墩遗址、戴楼镇境内的獾墩遗址等都是新石器时期遗址,高邮湖下还隐藏更多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2247年前,秦始皇嬴政在这里筑高台,建邮亭,除了提供传马给养、信使住宿外,还管理地方政务,鼓励甚至强迫一些流离的百姓来到高邮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就这样,邮亭的官差以及开荒的百姓成了常住人口,逐渐成为人口聚集地(邑镇),并作为信息传递系统中的一处节点,出现在嬴政的版图里,发挥着重要的邮驿作用。紧临运河的道上有个高台,上面也许就是“秦邮亭”,亭子里有块很大的碑,刻记着盂城的历史,高邮也成为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1979 年在高邮湖南神居山开山采石时发现四座西汉石坑木椁墓,其中一号、二号汉墓均采用了汉代最高葬制一“黄肠题凑”,经考证,墓主人分别是汉代广陵国的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两座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丰富的文字。湖畔还发现高邮菱塘骑龙、天长三角圩和耿家尖汉墓群,说明这一地区汉代曾繁华一时!</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代,开凿新运河,兴建平津堰,蓄水以抬高运河水位,以利于行船。北宋初在湖东新建高邮军城(今高邮古城),加高堤坝,高邮湖区小湖有所增加,有三十六湖之说。后来,张伦筑湖堤200里,实际上就是后来运堤的早期雏形。运河以西河水不得下泄,在西部洼地积蓄起来,形成众多湖泊群。如宋元丰时,发运副使蒋之奇写道:“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同一时期的秦少游也写道:“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p><p class="ql-block"> 500年前,由于黄河入海通道日益狭窄,洪水泛滥,农田村舍被淹,为了防止明祖陵被淹和保护漕运,开始实施“分黄导淮”工程,从此拉开黄河、淮河水南流入江的序幕。为了保漕运,人为抬升运河水位,不断加高运河大堤,湖西三十六小湖逐渐汇合成大湖,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湖底不断淤积,使高邮湖逐渐演变为一个湖底高过东部平地的悬湖,高邮湖西天长、金湖地区成为水乡泽国,荒无人烟。</p><p class="ql-block"> 清初,水灾严重,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高邮湖大堤巡视(看来康熙、乾隆南巡并不仅是游玩,高邮古运河边有御码头,相传皇帝由此登陆,到高邮的水部楼——当时朝廷治水指挥总部,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治水大计),并加指示,取得过一定的效果,但黄河的泥沙含量太高,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高邮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增建了归海五坝、归江十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连年水灾,给高邮带来深重灾难。</p><p class="ql-block"> 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高邮湖西成为新四军在皖东活动中心,在天长市龙岗,还保留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简称抗大八分校)旧址。</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高邮县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圩堤加固。1959年新设立金湖县,高邮西北六乡被划入金湖。为根治淮河水患,兴建淮河入江水道,沿淮南圩方向筑成高邮湖大堤,大汕子隔堤以南、子婴河以北原来属于宝应湖的一片水域,也加入到高邮湖版图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高邮湖恢弘壮阔、充满灵气,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一方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一湖花香半日闲,养生养心水云间”。高邮湖上花海天生丽质,构成一幅优美独特的画卷,每年三四月份,这里遍地金黄,游人不绝。</p><p class="ql-block"> 珠湖小镇素有“扬州后花园”之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春游曲径寻梅,拂柳百花。夏赏红荷碧水,锦鲤翻波。秋看绿减红瘦,芦花飞雪。冬观雪映湿地,万鸟翱翔。”如同一幅绝妙的诗意美景。 </p> <p class="ql-block"> 高邮湖畔大运河是开凿历史最为久远、河道变迁最为复杂,也是当下风光最为旖旎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筑邗沟开始,大运河其后经历了隋唐贯通、元代取直、明清疏浚的漫长过程。高邮段属于邗沟一部分,同样经历了多次拓宽、平移和改道,浓缩了不同历史演变过程,河道多数变动在高邮段都能找到遗迹。</p><p class="ql-block"> 吴于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筑邗沟沟通(长)江(淮)河,始于邗江湾头,终于淮安末口(今淮安市楚州区)。最初的古邗沟只是分散的小湖是运河的水源,也是运河的河道,船在湖中行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古邗沟有东西两道。东道由东北出高邮湖,经射阳、博支二湖至末口,史称邗沟东道;汉建安二年(197年)东道淤隔,由高邮湖向北重筑水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东道在高邮境内还有形迹可辨,大致是经公田庙、三垛、周巷等村镇直至临泽。</span></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小湖因河道连通而逐渐汇集,湖域扩充致使水阔浪高,为安全计,迫使在湖东岸开凿新的河道,改湖运为河运。</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总兵官陈瑄开凿高邮“城南运河”,弘治三年(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于湖边向东三里处开凿复河,名康济河。自此,河湖分离,大运河有了自己的河道,即高邮境内保存至今的明清故道。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实施了一系列运河整修加固工程。1950至1951年对重点险段复堤加固、块石护坡、病闸洞修理:1956年从界首至高邮城区修筑新东堤26.5公里,成二河三岸,同时运东建成自流灌区,灌溉面积5万亩。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终于使大运河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历时8年申遗成功。高邮作为大运河上重要节点城市,在全线58处遗产点中占到三处——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淮扬运河主线高邮段和盂城驿。</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6日,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入选2021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 从城区过运河二桥,迎面可见一块巨型块石,分两行镌刻“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字样,告诉人们这是到了明清运河遗址。</p><p class="ql-block"> 沿湖岸向南有平津堰遗址。唐元和年间,在高邮湖境内筑土堤平津堰,以灌农田;还“防不足;泄有余”,以维持运道的水源,体现了古人治水的辨证思维。现存是明代遗址,尚存明代条石砌成的一段近百米的古石堰。</p><p class="ql-block"> 运河二桥南北各有一个避风港,桥北是万家塘,桥南是石工头避风港。万家塘建于清康熙时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此设立“水志”观测水位,是淮河流域最早设置的水位站。其现存2.4万平方米,依然是湖上渔船的停泊之地。</p><p class="ql-block"> 修复运河遗址时,在万家塘东面发现清代码头,宽3.3米,共48级台阶。据《高邮州志》记载,康熙二次南巡时,曾在高邮御码头上岸,而老码头与东岸御码头路正对,高邮老人普遍认为该码头就是当年的御码头。</p><p class="ql-block"> 运河遗址中闻名遐迩的是唐塔明驿。唐塔即镇国寺塔,始建于唐僖宗(862~888年)时期,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被誉为“南方大雁塔”。它原在高邮城西门内,1956年大运河拓宽,按原规划,塔址在河道之中,为保护唐塔,运河改道,镇国寺塔被隔至运河中间,成为河中小岛。镇国寺塔现在是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明驿即盂城驿。孟城驿在运河旁边,是高邮三个运河遗产点之一。高邮设驿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3年)“筑高台、置邮亭”。盂城驿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现存是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盂城驿为漕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漕运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和工商业的繁荣。 </p><p class="ql-block"> 马棚湾铁牛,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道总督主持铸铁牛16只,分置运河各险要地段,此马棚湾铁牛是其中一只。宋、明时期,马棚湾的清水潭经常决口,是险工患段。铁牛为伏卧状,头微昂,偏向右方,怒目圆睁,大有翘首茫茫湖天、欲吞万顷波涛之势,寄托了人们“镇水”的良好愿望。铁牛肩腹部铸有铭文,因经战火和风雨剥蚀,右腹部有一破洞,部分铭文已经不清。当年的险工患段,现在已经成为清水潭省级湿地公园,一排排林木掩映着条条沟渠,“水清鱼读荷,林静鸟谈天”,白鹭栖居,野鸭放飞,是都市人放松心情十分难得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里运河转弯处今存两根石纤柱,当年纤夫每次经过此地总要在它身上磨擦几下,天长日久石柱上留下数道深深浅浅的印痕,成为里运河历尽沧桑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高邮段运河上一东一西有两个船闸,运东船闸将运河与高邮东部乡镇及泰州、南通、盐城等地贯通,一头可达长江,一头深入里下河腹地;运西船闸是进入高邮湖的通道,再辗转通往苏北、安徽。两个船闸将运河这根主动脉与两岸纵深如毛细血管般的河港湖汊连成一片,使得运河航运越发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高邮市河中段的王氏纪念馆是“王氏故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于音韵、文学、训诂校勘等专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训诂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谓“一家之学,海内无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城北头东大街,是老街。汪曾祺出生在老街东头大淖附近;老街向西不出一二里,就达大运河。运河、老街、大淖,是早年生活留给汪老先生的主要记忆。他晚年写了许多回忆乡里风物人情的美文,满含浓浓乡情。如今建有汪曾祺纪念馆,常有“汪粉”从世界各地专程来高邮,探究、寻找老先生的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 高邮湖西畔,有一座桃源胜境般的小镇——菱塘回族乡,也叫回回湾,是江苏省唯一的回族自治乡。环湖赛道经过菱塘,骑友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回族风情,菱塘老鹅也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 界首古镇紧靠古运河,位居水陆要津,1277年设立界首驿,明初的时候对它进行了一次扩建,界首驿以依傍运河、水马并行为特色,运行达到七百年之久,在传递政令、飞报军情、迎送官员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高邮的盂城驿一道构成了“一城两驿”的鲜见格局。</p><p class="ql-block"> 古镇西侧万亩芦苇荡是美丽高邮湖的一部分,也是高邮籍作家汪曾祺笔下沙家浜的原景。这里碧堤杨柳风,深丛黄莺鸣,湖上绿烟浓,是水乡风景胜地。体验生态野趣味,零距离地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以湖之秀,水之柔、苇之绿、景之奇,串起人们美好的休闲时光,还游客一片恬静、浪漫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高邮湖西的神居山,被称为“淮南众山之母”“淮南第一山”,由1200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熔岩堆积而成。传说中华始祖尧出生在这里,其依据是古籍中称尧出生于“斗维之野”“三阿之南”“观于三河”“生于丹陵”。“斗维之野”是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斗宿区划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即今天的吴地,包括扬州、高邮、宝应、天长、金湖一带。“三阿”是指高邮西北,“三阿之南”即指现今高邮湖西菱塘至神居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此外,民间还传说东晋宰相谢安在遭人排挤后,曾在神居山炼丹求仙。南齐亘公也曾在此山结庵修道,炼丹种药,并在服丹后得道成仙,“神居山”因此得名。他们用过的石臼、石井以及消遣的围棋棋盘至今保存。众多文士吟咏过此山的神韵,如清代顾宗泰在《神山爽气》一诗中写道:“清气朝来一何爽,神居之山足眺赏;层峦岂必蒿华高,境幽尽许扪萝上;青瑶古局说飞仙,丹成跨鹤升九天;何事楸枰遗片石,仙人一首也争先。”</p><p class="ql-block"> 神居山因其神奇和美丽,被人们列为古“秦邮八景”之一。其他七景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文游古迹”在文游台,据传为北宋苏东坡与孙觉、秦观、王巩等诗酒唱和之地;“鹿女丹泉”在南石桥,相传白鹿在此生下鹿女,后驾鹤升天;“甓社珠光”谓高邮湖上曾有明珠,出没湖中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见之;“露筋晓月”在今江都露筋乡,传有烈女与嫂行经高邮郭外,天暮暑雨,蚊虫甚厉,嫂投宿于农舍,女坚不就,竟被蚊吮至筋露,死于舍外,到元明清时期,由人变成了运河女神,护漕保运、保护商旅和护佑百姓;“珠湖雪浪”指高邮湖波涛犹如堆雪;“邗沟烟柳”谓隋炀帝龙舟锦帆下江南故事;“耿庙神灯”说宋仁宗时通判耿德裕,弃官后隐于高邮,平日吃斋礼佛,禅座前灯明彻夜,成为湖上渔人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也曾到过神居山,相传,他在建立大秦帝国之后,仍想扩大疆土,便挥舞鞭子将那些不中用的大山统统赶下大海,把海填平,成为新的领地。当他途经神居山时,见这里山水秀丽,风光迷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舞动的鞭子把神居山的山顶削成了好几块,其中七块落到扬州府西北三十五里处,便成了一座高二十余丈、方圆二里、七峰列如北斗的山。它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显现出“天地合一”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传称出生于高邮神居山下的乔庄,山脚下至今还有穆桂英的遛山沟、栓马桩、操兵坝、上马台等遗存。到了明代,山下人烟深处,又出了一个风云人物吴三桂。当地流传着很多少年吴三桂的故事,那里的吴氏家族至今悬挂他戴盔甲、着戎装、佩宝剑的彩色画像。</p> <p class="ql-block"> 高邮湖周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如春节舞龙舞狮、荡湖船、踩高跷;端午节吃“十二红”,常见的有红苋菜、油爆虾、炒黄鳝、咸鸭蛋等等,十二道红色的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在心理上意寓好吉兆;中秋节点高香,小桌摆上月饼、菱藕敬月亮公公;有的老人至今还手工缝制老虎帽、老虎鞋,人们相信新生婴儿穿戴了可以避邪。还保留着一些老行当,粘糖人、白铁匠、老虎灶、修伞、补锅、鞘鞋,挣钱不多,却还有人需要。</p><p class="ql-block"> 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这里水域宽阔,河道纵横,湖荡众多,生态优良,水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高邮湖大闸蟹个大、肉嫩,味鲜美,营养丰。背青,肚亮,爪金,膏红,腥气大。据捕蟹人说:腥气越大,肉越鲜美。</p><p class="ql-block"> 这里出产的银鱼不但娇小可爱,而且玲珑剔透、滋味鲜美,可以烹制出多种菜肴和汤品,营养也比较容易消化吸收。高邮湖麻鸭也远近闻名,特爱产双黄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还有金丝鱼片、松鼠鳜鱼、雪花豆腐、界首煮干丝等淮扬名菜,可以用舌尖去感受,用心灵去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 今年,“新霖飞杯”第十五届环高邮湖自行车赛,报名一千八百多人,刷新赛事历史,骑士们将再度汇聚在美丽的高邮湖畔,挥洒汗水,感受风景,享受自行车运动带来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