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佛可徒步,古稀又何妨(上)

mzhao

<p class="ql-block"><i>新西兰南岛 Milford Track 四天徒步吸引了全世界的徒步友。今年我得到了一张 4月28日的</i><i style="font-size: 18px;">入场券,有幸到此一游。</i><i>这一个美篇介绍出发日和前三天的徒步,下一个介绍第四日的徒步和其后的两天。</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年3月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完成</span>塔州三岬徒步以后徒步组就开始筹划这一次的新西兰南岛米佛步道(Milford Track)徒步,其间发生了多少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最让人失望也最令人激动的自然是网上抢票。一票难求,竟然难求到这样的程度。不多说,这里有一位徒步友的详细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icwnr8?share_from=self&amp;first_share_uid=2247182&amp;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amp;isappinstalled=1&amp;share_depth=1&amp;from=singlemessag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米尔福徒步抢票记 - 写在后面的前言</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们有二十多人想去,没想到分工抢票的几位费尽心机只抢到了14张票,而且是分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个不同时间段的</span> 4、6、4 张票。</p><p class="ql-block">组长陈骐问我:去吗?得如此厚爱,岂能拒绝?作为坐享其成的组员一名,我只能说感谢所有为实现这次徒步付出不懈努力的各位徒步友。</p><p class="ql-block">米佛徒步有两种,我们抢票的这种叫做“Independent”(独立游),三晚的驻地提供床垫和煤气灶,其他的都需要自己背着。另一种叫做“guided tour”(有向导游),驻地有正常旅店式的吃住,沿途还有导游照料。于是前者被称为“穷游”,后者就是“富游”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4月28日出发的这4人组穷游团是</span>押后阵的。我们出发之后,本徒步季节结束。</p><p class="ql-block">有了米佛步道入场券之后,机票、交通、住宿逐一安排到位,按部就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佛步道一年中200多天有雨。我们前面的那一组第四天遇到大雨,在驻地被阻一直到9点钟才可以出发,一路上见水蹚水,最终还是误了米佛峡湾的游船。</p><p class="ql-block">我在走之前每天观看天气预报。可是那预报总是在变,象米佛的天气一样难以捉摸。临出发的早上又看了一下,几个毫米的降雨,于是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们说,“可能没有蹚水的机会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上6:20墨尔本直飞 Queenstown 的航班,此时尚未出山的太阳已经把东方的天空染成了一片橘黄色。</p> <p class="ql-block">Queenstown,queen 在中文里既可以翻译为女王,也可以是王后(或皇后)。英国辞世不久的女王备受英联邦国家民众的爱戴,不管是不是保皇派,也受世人敬重,于是 Queenstown 在我这里写作女王镇。</p><p class="ql-block">新西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岛</span>已经降下了今年的初雪,积雪的山头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p> <p class="ql-block">空中俯瞰女王镇。</p> <p class="ql-block">又到女王镇。2005年圣诞节期间我们全家随着一大群朋友到过这里,旧地重游,镇上的房子多了,但是主街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湖边一片秋色,远山白雪皑皑,圣诞节期间是看不到这些的。</p> <p class="ql-block">Track Information(徒步信息),这是在女王镇访客中心里看到的。看这阵仗,不徒步大概都不好意思到这里来。</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一个徒步用品店里买了一路所需的食物,3顿早餐,3顿晚餐,4顿午餐。袋子里的是早晚的,x6;盒子里的是中午的,x4;一盒巧克力可以随时犒劳自己,或者与他人分享。</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轻便的徒步食品,总共不到2公斤。只是我还没有见到过我的同胞们有谁像我这样愿意每顿都吃这样的食物。</p><p class="ql-block">住处的房间,颇有一点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当晚两队人马会合。6人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经完成米佛徒步的上一个</span>穷游队,4人正准备出发。他乡见故知,原是人间三大幸事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块的肉堆满了餐桌。前队为后队去徒步饯行,后队为前队返墨尔本饯行。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4月28日,Tracknet 的交通车<span style="font-size: 18px;">10:30准时出发。</span>我正好坐在靠湖的一边,一路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如今通常指新西兰。其实百年前这么说更可能指的是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草地上羊的密度很高,可知这里必定是水草丰美之地。</p> <p class="ql-block">2个半小时到达 Te Anau,这是离米佛步道最近的一个小镇。在管理米佛步道的 Fiordland 国家公园访客中心登了记。</p><p class="ql-block">不像去年的三岬给每人一本厚厚的、资料丰富的小册子,这里每张票只给一份简单的介绍,说是为了环保,还准备逐渐取消。我们4个人一张票,只同意多给我们一张介绍(三岬和米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在它们之间做比较也是正常的了)。</p><p class="ql-block">我要了一张开车到米佛峡湾用的小地图,准备用它来收集营地的戳子。受益于前面走过了的徒友,还没开始走,有些事情就已经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四人队,<span style="font-size: 18px;">Kal 和 </span>Joanna 夫妇、Nancy,和我。</p> <p class="ql-block">换另一辆小巴到湖边的 Te Anau Down。依然是湖光山色,依然是百看不厌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Te Anau Down,这远离人世间的地方,当年被看作是世界的尽头。Melland 夫妇1883年在这里买了一个牧羊场,没有道路,出门只能骑马。然而却有那些厌倦了人世生活的人愿意来到这里,在牧羊场打工。其中的一位,Richard Henry,成了 Melland 一家终生的朋友,日后又成了新西兰的环保之父。</p> <p class="ql-block">登上小船,小船叫做米佛步道水上出租车(water taxi)。</p> <p class="ql-block">小船在 Te Anau 湖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速</span>航行。</p> <p class="ql-block">激起的浪花形成了一道人造彩虹,一路上与我们相随。</p> <p class="ql-block">小船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把我们送到湖的另一边上岸。这里有个小码头,不象在三岬那样必须在没膝盖的水中涉水上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米佛徒步</span>正式开始,此时大约是下午3点钟。从湖边到今晚驻地只有5公里,可以轻松完成。在三岬时就听有经验的人介绍说,远程徒步最好是按照对自己最合适的速度走,我和 Nancy 脚力相当,于是一路上都是我们俩同行。</p> <p class="ql-block">米佛步道示意图,中间的三个小黄圈是穷游的三晚驻地,图下半部的曲线是道路的高程。这一个图没有包括观看新西兰最高瀑布<span style="font-size: 18px;">90分钟往返</span>的岔路(图片来自徒步爱好者专用软件 AllTrails)。</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的5公里大致上是沿着湖岸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徒步道路伴随着湖水,不弃不离(地图上叫做 Te Anau 湖,可是现场看怎么也是一条河,河水潺潺流动,不紧不慢)。河水是美妙的绿色。仔细看,那绿色不是像在其他地方所见是长在水面上的植物,而是翠绿的河床,经过河水的折射闪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可以看到蘑菇,各式各样的。当然不会有我在北昆士兰热带雨林里看到的那些色彩斑斓的蘑菇。</p> <p class="ql-block">很奇怪这里很多蘑菇的顶部象花瓣一样,而不是平滑的。</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河岸看着有点令人心惊。岸边的土石被水掏空,这一大片表土只是因为树根、草根的纠缠,暂时还没有被冲走。</p> <p class="ql-block">穷游和富游走同样的道路,住的地方却不一样,总是隔着很大一段距离。第一天富游团只需要走20分钟到住处,也就是说把更多的路留在后面走。参加富游的朋友对这样的安排有微言,可是谁叫你们不穷游呢?</p><p class="ql-block">富游第一天的住处叫 house,后面的叫 lodge;穷游的一概叫 hut。在名字上已经显示出档次的不同(house 是通常的房屋,lodge 和 hut 没有相应的中文翻译,但是档次已经包含在词里)。</p> <p class="ql-block">这一座悬桥在富游者住的 Glade House 边上,来之前已经看到过好几次照片。实际看一看,果然是不同寻常。一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着厨师做的大餐,一边</span>看着这样优美的景色,富游者花再多的钱也该是心甘情愿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徒步的时候,富游的季节已经结束,富游者的住处全都是铁将军把门,我们连看一眼的可能都没有。</p><p class="ql-block">边走边看边拍照,一个半小时轻松到达第一天的驻地 Clinton Hut。山坳里几座简朴的木板房,炊烟缭绕(进去以后知道那是烧木柴的烤火炉冒的烟)。</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2所房舍,一共可以住44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分男女,</span>每人一个床位。先到的大都喜欢占下铺,上铺就留给了后来的。我和 Nancy 一路上总是花很多时间观景和拍照,所以只有睡上铺的份(从三岬到米佛,我全都是睡上铺)。</p> <p class="ql-block">上厕所的时候发现,这里连厕所都是男女合用。想起了近年来为谁该上哪种厕所的争吵,真应该把那些人都送到这里来。</p><p class="ql-block">找好了床位以后在这个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登记号。随后我看到 ranger(管理人)严格查对这张表,以确认每一个人都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小鸟不怕人。这只鸟在 Kal 脚边徘徊了很长时间,木板格上不知谁洒了星点食物,被它不客气地享用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厨房里的一个图片上看到,这种鸟叫做南岛 Robin,生存状态是 in some trouble。</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鸟的濒危状态分三级:Ok、Trouble,和 Danger。如果是 in real danger,那就是几近灭绝了。</p> <p class="ql-block">厨房一角。徒步者们在这里取水、烧煮,和洗涤。水池上有一个牌子写着不可饮用,于是我就把水烧开了装饮水瓶。在三岬时,管理人说屋顶接的水可以喝,那几天我就是直接喝水龙头里压出来的水。</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临出发之前新买的小锅。把水烧开,倒进我的食物袋里浸泡规定的时间,一顿饭就做好了。看到徒步的西人很多人吃这样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和去年的三岬一样,又看到有人背了葡萄酒过来。酒可以很快喝完,可是那玻璃瓶子是要一直背着的。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一餐的情趣不在乎负重。</p><p class="ql-block">晚上7:30准时开会。照例是介绍注意事项,安全问题,周围环境。我问日出时间,告诉我这里没有日出。原来是因为地处山坳,这里到半上午也见不到太阳。</p> <p class="ql-block">营地”夜景”。其实这是第二天的早上6:20,和2天前同一时间墨尔本机场橘黄色的天空相比是一个多么大的反差。在这里,7:30以后天才能大亮。</p> <p class="ql-block">早上大约7:30出发。开始的一段还是走在河岸边,继续领略和第一天相似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可是山间的云雾是第一天没有看到的。云雾缭绕在山间,给山峦添加了几分灵气。</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点缀着几条瀑布,细细的。和前一队发出的那种漫山遍野的瀑布完全无法相比。</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绿水青山加雪峰的景色也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p> <p class="ql-block">形态完美的蛛网,看着是多么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很明显这是一段过水的步道。水大时,看着两边的标杆知道自己是走在道路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什么景?一座厕所,给行路者解决不时之需。大约隔两个小时的路程就有这么一个,这是三岬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又见robin,在同伴的鞋子上啄,可是鞋子上没有什么可吃的啊。</p> <p class="ql-block">它不怕我,可是也不愿意到我手上,大概是看到了我手上没有吃的。</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了另一种鸟,体型大约有一只鸡那么大。从我们身旁经过的其他徒步者告诉我们这叫 weka,后来在驻地看到这种鸟的状态是“Doing OK”。它不愿意上我们的鞋子,可是后来 Kal 说上了他的鞋子。看来 Kal 的“鸟缘”更好。</p> <p class="ql-block">此后渐渐离开了河边,开始看到不同的景色。</p><p class="ql-block">这一段长满了草的步道显然没有多少人走。原来其他的人离开主道看了“Hidden Lake”以后从另一条岔道接着往前走了,我们却是原路返回到主道,多走了几分钟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指路牌是米佛步道里唯一的一个,我怀疑是洪水冲坏了道路后临时加的。</p> <p class="ql-block">按照牌子指示的方向左转,走了一会儿觉得不太对劲。正停下来左顾右盼之际,后面走上来一位男士,说你们走错了。原来左转以后道路又分了一个岔,正路是偏右一点,我们照直往前走了。男士是一组人同行,听见我们说话知道走错了,赶紧过来给我们引路。好心人!</p><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路”,实际上全都是流水沟。米佛徒步道的修建比三岬要差很多。</p> <p class="ql-block">部分陡峭地段建了木梯。虽然尽量保持自然,基本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到位的。</p> <p class="ql-block">沿路走过了很多这样的大写着“危险”的警告牌,前方多少米这一段是雪崩区域,要求快速走过,不得停留。对我们这个时间来的,雪崩自然不是问题。</p> <p class="ql-block">也经过了很多座铁桥。后来第三晚驻地听管理人说,季节过后,这样的铁桥都是要收起来的,不然有可能会被雪崩冲走。铁桥的安装也简单,就是几个粗螺丝把桥面拧在底座上。</p> <p class="ql-block">在米佛走这样的一段步道,简直就相当于平时在公园里散步了。</p> <p class="ql-block">喜看双禽戏水,可惜距离远,手机拍照不清楚。此时想起了我欲带未带的相机。</p> <p class="ql-block">到驻地之后把照片和录像拿给管理人看。他告诉我这是新西兰独有的 paradise duck(天堂鸭),按动物分类其实应该是鹅。这种鸟雌雄终生为伴,一方死去以后不会再找其他伴侣。和中国的鸳鸯是多么相像。</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这样的吊桥无数,入口处写着同时登桥的人数限额,有一人,有五人,还有十人的。</p> <p class="ql-block">优雅的涓涓细流。再过一天,它会告诉我露真容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6个小时轻松走到目的地,Mintaro Hut,这几尊毛利圣灵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木雕</span>在路边欢迎我们。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有何功力,只看到这里没人给他们上香。</p> <p class="ql-block">听前面的徒友说只有第二个驻地有USB充电接口,也听他们说接口不工作。原来米佛步道驻地只有太阳能发电,夏天日照强的时候或许可以分一点电给USB充电口,现在的季节就只够厨房里的照明灯用了。就是厨房的灯使用也有限制,晚上6点天黑透了才给电,10点准时熄灯;早上再开一小会儿。</p><p class="ql-block">关于电源还有一段长长的故事。出发前我纠结了很长时间是否要带相机(不为拍照,只是为了相机里的那块电池),最后想还是再买一个 power bank 带着。前者2公斤,后者400克。先买了一个10A的,试用时意识到和我原有的不一样,才知道我原来那个是20A的。嫌小,拿去换了一个20A的,来家试用发现不对,实际电容量只相当于一个10A的。又换了一个20A的,还是不行。这三个都是 Cygnett 牌子,和我很满意的现有的一样,所以才认上了这个牌子。看来这一批20A的都有问题,最后换了另外一个 Belkin 牌子的,20A。</p><p class="ql-block">我是在 JB HiFi 买的。连退3次,店员有点不耐烦了,告诉我这一个如果不是真的坏的,我不能再退了。</p> <p class="ql-block">做了充分的准备,徒步中没有遇到电池不够用的问题,却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后面再说。</p><p class="ql-block">晚餐前管理人用小桶拎来了好几瓶啤酒,说是特别为我们这最后一批徒步者准备的,庆祝这一个徒步季节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的白板上写着下一天的天气预报,风速50公里/小时,降雨64毫米。这样的天气能走吗?很多人问。管理人回答,风速110公里,降雨150毫米时,我才会考虑关闭徒步道路。</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本来就是四天中最难走的一天。出发后先向上走,大约600米的登高,到达海拔1154米的 Mackinnon Pass。此后一路下降1000米,几乎到达海平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上8点离开驻地,天色阴沉,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米佛徒步是一个全天候的活动,下雨也得走。</span></p> <p class="ql-block">雨越下越大,越往高处走风也却来越强。在风雨之中,不久鞋子就全湿了。</p><p class="ql-block">走前托朋友买了一副 gaiter(护腿)。今天挂上了。有用吗? 一开始下小雨,心想这东西没多大用处。等到雨渐渐下大,又想也许有点用处。到了鞋子全湿了以后,什么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护腿</span>也没用了。看到好几位穿短裤挂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护腿</span>的(都不是亚洲人),这才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护腿</span>的真正用处,保护小腿不被路边的树和草划伤,不论是晴是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时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漫山遍野飞流无数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远山近山都笼罩在云雾之中。</p> <p class="ql-block">此时雨下得正急,风声也紧。只好说,庆幸下的不是倾盆大雨,也算不上狂风。</p><p class="ql-block">我的所有衣服都穿上了,身上不冷,可是两只手冻僵了,手指伸不开,也并不拢。好在勉强还可以操作手机照相。</p> <p class="ql-block">到达本次徒步最高点,Mackinnon Pass,海拔1154米。</p> <p class="ql-block">Pass,在这里应该翻译成山口。这是山口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用 Mackinnon 命名,是因为这个山口是探险者 Quinton&nbsp;Mackinnon 于1888年发现的。山口上为他立了一座纪念碑,供所有从这里经过的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雨越下越大,漫山遍野的涓涓细流变成了狂暴的急流。</p> <p class="ql-block">往山下看去,山下被雨云笼罩着,灰蒙蒙一片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往山下走不久就开始有需要涉水的路段了。来之前我还想过遇到水是脱了鞋过去呢,还是直接走过去。后来知道这想法是多么的“图样图森破”。前一队也蹚了水,知道要蹚水就不会是一处。</p><p class="ql-block">于是想都没想就下水了。这是我第一次蹚水,心里不是很踏实,于是路边找了一根枯树枝拿着。过后看到这一段视屏的朋友问,为什么不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山</span>杖?我回答说:只是用来探水,并没有在那根树枝上用力。登山杖说这点小事就别劳动我了。</p> <p class="ql-block">行前很多朋友说登山杖是必须的,我看到第三天有1000米的下山路,也担心膝盖吃不消,于是借了一位朋友的登山杖。可是一路上没觉得需要,下山路段最陡的地方修了阶梯,走起来不困难。于是登山杖就一直放在包里,没有拿出来用。下山之后第四天的路程大体上是平路,就更不需要登山杖了。</p><p class="ql-block">一路上不知道蹚过了多少水。后面走起来就轻松自如了。</p><p class="ql-block">鞋子湿了以后就不在乎水了,逢水蹚水,比一开始踩着高出水面的石头走反而容易一些。</p> <p class="ql-block">Nancy 蹚起水来也不含糊。</p> <p class="ql-block">护路的小木盒,和三岬看到的一样。只是这里这样的的小木盒很少。</p> <p class="ql-block">这种小木盒却很多,隔不远就有一个。后来在驻地问管理人,说是用来扑捉 rat(老鼠)和另一种什么害兽,因为它们伤害受保护的鸟类。我张望了好几个盒子,没见到里面有东西。</p> <p class="ql-block">我又问也可以捉 possum(负鼠)吗?我知道负鼠在墨尔本受保护,在新西兰却属于害兽。答负鼠用另外的办法捕杀。</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种金属的,大约有木盒的一半大。</p> <p class="ql-block">从富游团住的 Quintin Lodge 单程45分钟可以到 Sutherland Falls。听富游的人说,4点以后导游就不让去了。我们到那里时还不到2点,自然要去看看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往返路程,有一个棚子可以让徒步者把背包放下来,轻装走上去。不知为何我们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背着包就走了。路上遇到往回走的人以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们,直到有一位和我们说了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Nancy 说,知道也不放下,背着包,后背暖和一些。</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西兰落差最高的瀑布,分为三段。从上到下每段的高度是:248米、229米、103米。总高580米。</p> <p class="ql-block">到这样的地方不易,留一个照片作为“到此一游”的记录吧。</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张照片照得也不易。雨一直在下,照好了以后查看才发现照片中大块面的水印,这是镜头被水遮蔽了。擦擦镜头重照,才有了这么一个看得过去的。谢谢 Nancy 的多次尝试。</p> <p class="ql-block">瀑布全景。在规模上自然不能和世界几大瀑布相比,可是这个瀑布是要自己跋山涉水走三天的路才能看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去 Sutherland 瀑布的道路艰难,可以说这是整个米佛徒步最艰难的路段。这里多处铺设了这样的六边形塑料网格,走在上面不会打滑。</p> <p class="ql-block">晚上一位没有去看 Sutherland 瀑布的女士问我那里的道路情况,听到我的回答以后说,这我就不后悔了。</p><p class="ql-block">到最后,走这样的路就像是在家门口闲逛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手机需要充电的时候发生了麻烦。连接线插进去,系统说:充电口有异物,清理了以后再充电。什么异物?不就是水吗。前年在昆士兰也是这个苹果手机,充电口里进过海水,我知道这件事的麻烦。</p><p class="ql-block">来来回回试了几次,惊喜发现系统还有一个选项:强制充电。于是用了这个功能,至少可以应付当时了。</p><p class="ql-block">后面的一天也是这么应付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损失是护照也进水了。这个照片还是吹了几个小时热风,护照已经大半干了的时候照的,当时的状况更糟糕。</p><p class="ql-block">早晨出发前我把护照用超市买菜的塑料袋包好,放进了我的防雨上衣前胸的口袋里。当时不知道那种塑料袋是透水的,也不知道前胸口袋的拉链也是透水的。</p> <p class="ql-block">好在这是在新西兰,我相信新西兰不至于为难我,也相信澳洲不会不要我,所以没太多顾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umpling Hut,第三晚的驻地。听说这是一个老的设施,所以条件更差一些。在我看来,除了旧一点,配置和前两天的也都一样。最不好的是这里的住处和厨房不在一起,大约50米的露天距离由砂石小径相连,而当晚一直在下雨,下到夜里准备睡觉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米佛徒步的驻地都不允许穿徒步鞋进睡房。前两处还好办,我在临走前塞了一双布拖鞋到包里,木板格上穿着没问题。可是在这里,我犯了一个自己立即就意识到了的错误。</p><p class="ql-block">一路蹚水过来,裤子下半、鞋子、袜子全都湿透了。我换上了一双干袜子和拖鞋,立刻又湿透了。已经穿过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双</span>袜子塞在背包底下,也湿得可以拧出很多水。</p><p class="ql-block">庆幸我的睡袋没湿,穿在防雨上衣里面的衣服也没湿。至少这一个晚上还可以熬得过去。</p><p class="ql-block">大家的情况都一样,所以凡是能够悬挂衣物烘烤、滴水的地方全都被用上了。</p> <p class="ql-block">Wool fleece(wool 是羊毛,fleece 也是羊毛,尤其指没有加工过的羊毛)。去年在三岬徒步时看人用过这东西,包住脚上打了泡的地方可以减少摩擦,从而减少疼痛。去年我觉得脚上快要打泡了,今年的路程更难,最好还是有点准备。</p><p class="ql-block">走完了第二天之后知道我们的队友,可怜的正在犯感冒的Joanna穿的鞋子又不对,脚上打了泡,于是分给了她一半。</p><p class="ql-block">走完了第三天又看到一个日本女孩脚上打了泡,把剩下的全给了她,告诉她我自己用不着。</p><p class="ql-block">那日本女孩也是够厉害的。看起来30岁上下,独自一人来此徒步,而且结束了以后不回家,紧接着还要去走下一条徒步道。</p> <p class="ql-block">徒步这样的活动通常不会有多少亚洲人参加。我们这一组还不少,有一个从纽约来的,还有一对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p><p class="ql-block">晚上7:30的例会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管理人 Ian </span>首先祝贺我们完成了这一天的艰难行程,全部安全到达终点。Ian 说,这一个徒步季节他用直升机送走了9个人(米佛徒步中如果出了问题不能继续行走,可以召唤直升机送走,徒步者不需要出额外的费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这块白板上的天气预报了,看起来还不错。Ian 交代,所有的人在出发之前必须先见他。</span></p> <p class="ql-block">米佛徒步记录的上半部分到此为止,谢谢你耐心读到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半部分接着记录第四天的徒步,在女王镇的停留,直到飞回墨尔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美篇说了多次三岬,这里附上去年三岬徒步的一个美篇,供感兴趣者参考。</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neirhlo?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first_share_uid=4153915" target="_blank">融入自然,陶冶自我 - 塔州三岬(3 Capes)徒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