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叙事:董家夹窝的传说

长安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董家夹窝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上的兄弟建房时,在西沟边的窑院地(当地地名)取土,挖掘机挖了1.5米左右深时,挖出了一个“夹窝”——几千年来人们曾经离不开的一种生活用具——古人的食物粉碎机(舂麦,舂粟,捣辣子、花椒等)。石头雕的,外方内圆,中间是尺把深的圆窝。有粗石的,也有细石的,但大多是坚硬的粗火石。兄弟挖出的这个夹窝是粗火石的,高约两尺(六七十厘米),方形外沿,长、宽都是两尺左右,中间有口径一尺左右、深约一尺的圆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兄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工科生,毕业后又从事的是与地质相关的工作。他识得这个东西是个古物,于是托一位文物部门工作的同学请专家进行了鉴定。专家鉴定的结论是该夹窝的年代为元末明初,虽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尚不够文物定级,可以自行保管,但不能倒卖。现在这个夹窝就保存在兄弟的院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兄弟在城里工作,平时铁将军把门,家里没有人居住。一个天高星稀的夜晚,月亮朗朗地照着,有人从门上路过,不经意间从门缝里看到院子似乎有团明晃晃的光亮,于是便引出了一个关于“石夹窝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浪河水,塬上月,董家夹窝有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陕西关中一带的董姓,基本上都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后裔。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董仲舒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死后得汉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今天咸阳北塬上的策村有董仲舒墓冢,并建有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董姓是什么时候在渭北的牛角塬定居的?传说始于元末明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粒亭公董墓誌》记载,牛角塬上董姓和浪河西边的石潭董家、西店头董家是一族系,来自山西太原潢系,潢系又来自扬州的江都源族。而江都董姓是董仲舒第五子董苕族系。董苕跟随父亲先由北徙南,后又由南迁北,最后在关中做官,扎根生枝,根根叉叉,枝繁叶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元朝末期,渭北塬上浪河西董家有个人给牛角塬上的忠永寺种地,时间长了,便在离寺不远的沟边窑院定居,娶妻生子。妻子先后给他生了三男一女。明洪武年间,他的二儿子有幸被千岁爷相中,做了郡马,便气气派派地建了中巷城。种田人死后,他的大儿子便生活在郡马城前边的堡子里,后来繁衍了前巷,小儿子生活在后巷的杂货街(相当今天的后勤保管处和库房),后来繁衍了后村。最小的女儿嫁到了磨张,所以至今董家人习惯把磨张村叫“瓜婆”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看来,沟边窑院就是牛角塬上董姓人的祖屋,这个“夹窝”就是董家祖先名副其实的粮食粉碎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当初董家祖先在牛角塬安家立命的有三样家具:一把扫帚,一把锄头,一个夹窝。扫帚是打扫寺庙的工具,锄头用来开荒种地,夹窝则是为了把麦子、粟子脱皮,把食物捣碎捣烂,便于煮饭,易于消化。靠这一粗火石夹窝董家祖先传承繁衍,逐渐人丁兴旺,先后发展成了前巷、中巷和后村三个村舍,尤其是后来的中巷还出了一个郡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有几年渭北塬上闹旱灾,庄稼十年九不收,为了活命人们把塬上的树皮草根都吃光了。董家先人长年给寺庙打扫卫生,主持看他勤苦实诚,就让他把寺院里角角落落的杂草拔了拿回家,先人把杂草拿回家后,分清洗净,叶是叶,根是根,放进夹窝砸碎砸烂,然后煮熟全家人食用。有时白天在寺里忙活一天,晚上回来就砸夹窝,咣当,咣当,那种让全家人能够糊口的声音一响就是大半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劳苦养活了一家人的性命,真诚感动了寺庙里的神仙。神仙赋予了这个夹窝神奇的功用,白天看着平平常常,黑夜却能发光放亮。经它捣碎的食物也好吃不伤胃。董家先祖就把这个夹窝宝贝一样置放在门首,夜里让它照亮回家的路。从此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简介 小河水,原名董怀禄,新浪博客和微博昵称:长安亦君;微信 和QQ昵称:细水长流。原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十堰市首届十大名师,中国中学骨干教师。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作协十堰分会会员,原十堰市语言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乡土文学作家,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西部文学副主编,咸阳文学院理事,曾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副主编。作品见诸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站,多次荣获文学大奖。出版有个人专集《怀念与忧思》、《黄土魂》、《董怀禄短篇小说选》、《家在牛角塬》、《我是啷嘀当》(上卷)、《好好活着》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