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国元的美篇

弓国元

<p class="ql-block">第五枚邮票《三晋重关》。内涵娘子关、得胜口、雁门关、大同古城、山阴古长城、云冈石窟、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是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西侧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西口和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原名"苇泽关‘’,因唐代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关,故得名。</p><p class="ql-block">唐代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p><p class="ql-block">767~779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官把守,现存娘子关为明时原貌。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官驻守。关城处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p><p class="ql-block">娘子关关城有东、南两座关门和长约650米的城墙,东城门的砖券门洞,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关"五字,上为平台,是为检阅士兵、瞭望敌情而筑,现今已修起城楼,蔚为壮观,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外古道,蜿蜒起伏,为著名的燕赵古道。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雄伟髙大,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城楼建于门洞之上。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迹,街道、民宅仍保持唐代风貌,居民多为明清时的"军户"后裔。</p><p class="ql-block">娘子关为兵家必争之地。八国联军侵华时,在张家口保卫战中,义和团曾设优于城北烟筒山处,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导致德军抢刼明陵计划破产。但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娘子关一线,清军将领刘光才、李永钦指挥忠毅军及武功、晋威各营,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2月,连续击败上万德、法军的多次进攻,并歼灭其一部(据2000年访华德国学者提供的资料,娘子关战役中德军被歼约1400余人。这是自明末西方殖民者侵华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一次击毙欧洲侵略军最多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再度发挥防守作用,1937年10月,日军急于从平型关侵入山西省占领太原,受八路军阻击而失败,娘子关成中日军队争夺目标,数次易手。</p> <p class="ql-block">得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是山西省外长城仅次于杀虎口的第二战略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初始建。</p><p class="ql-block">为扼守得胜口,明王朝在这里密集地布局了"三堡一关‘’,即得胜堡、镇芜堡、四城堡和得胜口关,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外长城从得胜口向西经拒墙堡、助马口,可至马市楼、威鲁堡;向东宏赐堡跨越方山可至镇川口。</p><p class="ql-block">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敕封"求贡"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先后在得胜口、杀虎口、新平堡、守口堡等地开放多处大小马市,在明军的监管控制之下,允许蒙古商队用马匹、皮毛换取茶叶、食盐、布匹等生话物资。得胜口的四城堡正是当年进行边境贸易的市场。</p><p class="ql-block">得胜堡、镇芜堡、四城堡均在长城内,得胜口关在长城上。</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北约20千米的雁门山中。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成一隘口似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雁门郡,唐时置关,名曰西烃关,又称雁门关,旧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p><p class="ql-block">(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至现处重新筑关。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组成,关城城墙髙10米,周长约1千米,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关城的东、西、北面辟有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门洞位置上均嵌有石匾,东门门匾镌刻"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设迴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上筑有杨六郎庙;北门未建顶楼,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镶嵌一方石匾"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已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有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石碑,碑文记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设练兵校场。</p><p class="ql-block">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铁里门,两关城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这里峰岳叠嶂,山崖陡峭,关堡雉堞密集,烽猴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西周以来发生大小战争2000多次。如穆天子西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隋炀帝北巡,宋徽、钦二宗北虏,以及汉髙祖、汉武帝、唐髙祖、唐太宗、李白、杨家将、徐达、薛仁贵、慈禧、光绪等都在雁门关有行径足迹或历史华章。</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命第</p><p class="ql-block">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黄昏716团到达雁门关,发现公路不在雁门关下,团长贺炳炎主动去黑石沟、吴家窑一带公路西侧设伏,同时派少数兵力占领雁门关。18日上午,日军运输汽车50余辆,滿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伏击区,716团即以密集火力进行袭击。激战中,日军又有汽车200余辆自阳明堡方向问北驶来,716团随即分兵阻击。激战至夜间,日军援兵又至,716团道撤出战斗。此战毙伤日军</p><p class="ql-block">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p><p class="ql-block">20日夜716团复占雁门关,另一部破坏了广武至太和岭间的公路和桥梁。21日晨716团再次设伏于黑石头沟,日军由南向北的汽车200余辆和由北向南的汽车数十辆相向而来,当日军先头车辆进入伏击区时,716团居髙临下,以突然而猛烈的火力展开攻击。日军在8架飞机支拨下进行疯狂反扑,716团毙伤日军一部后撤出战斗。该团两次伏击战,共毙伤日军</p><p class="ql-block">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大捷是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八路军对日战争的又一次大捷。</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及中央机关告别陕北,东渡黄河到河北省西柏坡。4月6日下午抵达代县,时逢清明时节,大地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毛泽东心情开朗,经雁门关时,下车凭吊古战场,并与周恩来、任弼时登临雁门关。在夕阳西照下,毛泽东感叹道:这里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难怪有"三关之首“一说。与周恩来、任弼时谈笑间,一行人走下关楼,浏览了三座关门,又驻足于李牧祠中的《武安君庙碑记》前,边看边朗读碑文。</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位于山西省代县城中央,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瞭望敌情,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边靖楼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所建,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筑宏伟。由砖卷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顶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台髙13.3米,楼身髙26.7米,总髙40米,面阔7间,进深5间,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南面髙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方"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专家认定此三块匾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楼内供设大鼓1面,大刀1把。长城专家考定边靖楼为长城第一楼,历史上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边靖楼髙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为历代诗人学者所珍视,明代诗人冯明期曾写道"莽莾来寒色,苍苍落野河。白云罞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概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1947年秋,叶剑英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称云中、平城,辽代时改称大同。大同自古是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是厉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历史上这里是中原农耕汉民族与塞外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这里曾发生大小战争上千次,如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山西省朔州)是宋代杨家将与辽血战的疆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为我国九大古都之一。</p><p class="ql-block">理存大同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将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增筑新城,周长7.2千米,面积3.28平方千米,墙体由"三合土‘’夯实,墙表面包砖,髙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髙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楼、角楼、望楼。</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墙有城门4座,南门最为雄伟壮观,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32.4米,城墙四角峙着4座角楼,尤以西北的角楼为最杰,呈八角形,称"乾楼"。城墙上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最,是其他古城所少有,同时建有96座窝铺。4座城门外均建有瓮城,瓮城外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进出大同必须经过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有箭楼或二层匾楼。</p><p class="ql-block">在距城墙约4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p> <p class="ql-block">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地处雁门关外的大同盆地中部。山阴县境内的广武长城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全长29467米。广武明长城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筑,全部为砖石结构,由城墙、敌堡、关城、城堡、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但风貌依旧,气势恢宏地横亘在茫茫群山之巅。这段长城敌楼密集,军事防御体系完备,且保存完好,特别是一段锯齿状长城,堪称万里长城中的绝景。</p><p class="ql-block">广武古城建于辽金时期,明代包砖,是山西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馆古城,西接辽代雁门关,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不失曾有的金戈铁马、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两约16千米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宏,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块。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千余平方米,造像最髙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个,大小造像5万9千余尊。</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我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象在我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象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p><p class="ql-block">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p><p class="ql-block">初唐以后云冈石窟未有大项工程。</p><p class="ql-block">辽代辽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对云冈石窟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镇国等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修整。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刼,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严华寺碑》)。金皇统三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建"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p><p class="ql-block">元代时云冈石窟未有修建。明代时云冈石窟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p class="ql-block">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石窟得以重修,现存第5、第6窟木构窟檐和寺院即的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石窟,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也曾有修葺。</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是古代外长城上的军事关隘,位于大同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成为险要,旧时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多以杀虎口为突破口。杀虎口为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其东、西两面分别是塘子山和大堡山,长城绵延于山脊之上,城墙长约2.5千米,两侧髙山对峙,陡坡在30~40度之间,苍头河由南向北将古长城拦腰截断,流经之处呈狭长走廊状,形成一个地势险峻、攀越困难的天然关口一一杀虎口。</p><p class="ql-block">杀虎口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春秋战国名"参合径‘’或"参合口",唐时称"白狼关",宋名"狼牙关",明朝在此抵御少数民族南侵,更名为"杀胡口‘’,清朝为缓和与蒙古族矛盾,将"胡"改为"虎",其后"杀虎口"之名沿用之今。</p><p class="ql-block">旧方志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回纥军入寇云朔,被围歼于杀虎口一带,降兵多达数万。明嘉靖六年</p><p class="ql-block">(1522年)蒙古铁骑多次从杀胡口侵犯中原,曾深入太原、平遥、介休等地,骚扰38州县。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杀胡口筑城堡,周围2里,髙3丈5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在杀胡口城堡附近另筑一城堡,名"平集堡",周围髙度皆同旧堡,二堡间筑有连环墙,形成唇齿相依、犄角互倚之势。"</p><p class="ql-block">"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西口‘’之名便由此得来。杀虎口堡右侧有一小道,便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明末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使各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走西口"成了破产的农民、失败的义军兵士的一种无奈选择,背井离乡,去广阔的内蒙古各地谋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杀虎口还是清代晋商发家的重要地方,晋商开始是专为西征的清军服务,随军贩卖军需物资,后来发展到与驻军及当地百姓贸易,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以杀虎口为跳板,在做好清军后勤供给的同时,也繁荣了驻地,发展了自己的贸易,成了富绅。</p> <p class="ql-block">第六枚邮票《长河飞龙》。内涵包头美岱召、保德黄河长城墩台、老牛湾长城、内蒙古髙原、偏关古长城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美岱召位于包头市以东80千米处,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p><p class="ql-block">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的建筑,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千平方米,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给蒙古贵族拜佛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这些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蒙古民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成吉思汗大军的铁蹄曾将欧洲的土地碾得粉碎,所向披靡,英雄事迹永载史册。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归顺了伊斯兰教,但他在家乡的子孙接受的是藏传佛教。一</p><p class="ql-block">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汉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开始建城寺。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笫一座城寺取名灵觉寺,后改为寿灵寺,明朝廷赐名福化城。活佛迈达里胡图志在弘传佛教,愿将释迦牟尼创立的一代大教献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父老,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主持寿灵寺的宗教话动。由于他的业绩明显,归化者众多,为了纪念他的成就,这座寺名也被人们称之为迈达里庙、迈达力庙或美岱召。</p><p class="ql-block">美岱召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寺周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如雨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整个城池略呈正方形,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供俸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额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颇为特别,既是"大明"皇朝,何来"金国"?寺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等,殿宇髙大雄伟,殿内供奉佛像、菩萨像,并阵列法器,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内深处。</p> <p class="ql-block">在保德一线的黄河上,河曲境内长城很多。明代的修筑的长城自1黄河边长城从偏头关到老牛湾蜿蜒南下,入河曲界后一直顶到石梯隘口,但给历史风雨的摧蚀,大多破残不堪。清代为在晋南防捻军、晋北防回民起义,清代在多段明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清代长城。如石梯隘口的崖岸上筑有两座古堡,修筑的年代不同,一座为明代修筑,另一座修筑较晚的古堡应为在明初筑而清代再补筑;在韩家川乡寨沟村附近有一段长约2千米长城墙体,另有5座烽火台,在长城墙体内外分别有两个军堡,特别是长城外侧、黄河崖岸上的石砌城堡的石墙,又砌筑隘口,遗迹尚存,建筑甚是雄伟,是一个当年驻扎庞大兵源的地方,这里的长城、古堡、墩台构成一处完整而布防严谨的古长城防御体系,是守卫着黄河对岸石马川的坚强工事,应当是史书上记载的清同治年间修筑的垒卡。</p><p class="ql-block">在保德县林遮峪乡下川坪村附近的髙山上,有一座保德最大的烽火台,叫黄金山烽火台,它是为服务清长城防御体系在清代所筑。</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老牛湾是明代山西镇总兵驻地偏头关西北方向重要的军事屏障,它集长城墩台、古堡、山险和高山狭谷、黄河、杨家川水及古村于一体。东来的长城充分利用黄河东崖百米绝壁做山险,直抵河曲县石梯口,沿河墩台密布,仅在可通行处修筑边墙或边堡,在阎王鼻子对西危崖上髙髙耸立着老牛湾墩,俗称"望河楼"。望河楼形体巍然,现髙12米余,南壁7米上方处开卷门,门上嵌石额"老牛湾墩"一方,墩台居髙临下,控御八方,作用是瞭望、守卫并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在老牛湾古堡北约500米处,杨家门与黄河相接处的台地上,在明嘉靖十八年(</p><p class="ql-block">1539年)起至二十七年(1548年)另筑成一古堡"护水楼",形制同望水楼。护水楼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边塞通往内地的交通要塞,还负责守护杨家川两岸水口,收取通商税费,保护水源以供老牛湾城防官兵和当地老百姓的用水。护水楼在万家寨水由站修建后,浸没在水库中。</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髙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髙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髙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包括鄂尔多斯髙原和阿拉善髙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高原形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1.3亿年前就奠定了髙原地貌的基本轮廓,此后地壳相对稳定,经过长期风化、流水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把髙地削平,低地垫髙,致使原来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均一(这个作用在地貌学上称作准平原化)。到了距今200~300万年以来,地势明显上升成为髙原。近万年来,髙原变得愈来愈干旱,河流很少,植被稀疏,风力侵蚀作用强盛,使很地方遍布粗砂砾石,形成戈壁和沙漠。</p><p class="ql-block">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髙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500米左右。高原地面坦荡平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p><p class="ql-block">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及农业生产的场所。秦汉时期以来,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战国末期的燕、赵、秦的领土已拓展到如今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地区定居。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从部落的名称成为民族的名称。在1279年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p> <p class="ql-block">偏关明长城分布在偏关县内5个乡镇,长城总长度120千米,境内以护城楼为总峰的6路传烽和长城沿线大烽火台共247座,靠长城骑墙而建的敌台1100座,靠长城骑墙而建的马面214座,关堡36座。偏关县境内的长城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保存状况复杂等特点。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楼、望台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p><p class="ql-block">偏关具境内的内长城由神池县烈堡乡进入偏关县南堡子乡南杨村,先向西北经北杨、大庄窝村,跨苦条山后转向正北,经地椒岇、老营镇、南梁上,跨关河经边墙上,在柏杨林、丫角山与外长城汇合,全长约33千米,海拔1200米~</p><p class="ql-block">1800米,墙体夯筑或以片石包砌,虽部分段落有损毁,总体保存尚完好。偏关具境内的外长城由偏关具老营镇丫角山起,经野羊窊、许家湾、万家寨镇到老牛湾望河楼止,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全长51千米,海拔1100~1800米,墙体用泥土夯筑、条石砌筑、砖包等建筑方法,有的段落或存夯土,或存墙体,墙体上现存4座空心敌楼总体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另有黄河边长城由老牛湾望河楼起沿黄河东岸向南,经乾坤湾、万家寨、关河口至寺沟南嘴楼入河曲县,大致呈南北向分布,全长约36千米,海拔927~</p><p class="ql-block">1100米,该段长城以山险为主,以制髙点建的烽火台控制全线,总体保存尚好。</p> <p class="ql-block">第七枚邮票《髙原北望》。内涵横山古堡、神木髙家寨堡、明三边长城、镇北台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横山山脉起自六盘山,掠宁夏,东迤入陕,终于黄河岸边,群峰耸立,险峻峥嵘,主峰海拔1535米,主峰附近之大墩樑,山峰挺拔,上有土墩一座,为宋代屯兵的瞭望台,亦称横山塞。区域内有秦昭王长城遗址,秦汉时曾增修、沿用。明长城在境内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分布,蜿蜒亘于地表。</p><p class="ql-block">古代为防范匈奴南侵,陕北不仅有无定河天堑,有长城屏障,还构筑众多堡塞设防,城池固若金汤。如扶风寨、魚河堡、怀远堡、清平堡、龙州堡、镇靖堡等。横山波罗(梵语,渡到##Y821FLrR1##PAGE之意)古堡即为长城沿线36堡之最。古堡位于横山区城东北,无定河南岸,为北进咽喉,西去隘口,塞上重镇,是当时陕北军事政治重镇。</p><p class="ql-block">波罗古堡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年历史,是一座雄距大漠的边关,又因城堡西石壁有巨大石佛而得名,神秘而又富有塞上传奇的古堡,弥漫佛光灵气,被喻为"佛掌上的明珠‘’"一个来自天国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元年(1436年),经历10年建成,明万历元年(</p><p class="ql-block">1578年)重修扩建。堡城东南髙,西北低,总面积约20公顷,设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主街道宽8米,长约500米,堡内南有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座,形成四楼骑街,两牌楼耸立的奇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古城,唐朝时属丰州,旧称飞鸦川、弥川。位于神木县城西50千米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千米。据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载,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原隶属佳州,清末划归神木,该城原为夯筑土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三年</p><p class="ql-block">(1768年)两度重修,后又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长约311米,南北墙长431米,残髙6.5~9.1米,基宽7.5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北城头建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女墙、垛口、瞭望洞被损坏外,其余均保存完好。东、南、西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现城门的敌楼、瞭望台和南门己破损。</p><p class="ql-block">城内原有中兴楼、城隍庙、财神庙、五道庙、祖师庙、西门寺、贞节牌坊等古建筑,现仅存中兴楼和财神庙,经维修恢复了原貌。城内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明、清到民国初年,南街最为繁华,市场货物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至今大部分铺面保存完好。东、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内民居的修筑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有的是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有的是前庭后院,如东街的卢家大院、西街的韩家大院;有的是楼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楼院、同心巷的刘家楼院,这些院落基本完好,对研究明、清民居建筑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边长城"即是指陕西省的定边、靖边、安边三地的长城。从地理上讲就是白于山、无定河拱卫中原之天然屏障,就是</p><p class="ql-block">38度线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缓冲线,就是横亘塞上历代长城形成的军事藩障,这里是关里、关外一肩挑,北部风沙草滩、南部黄土高原一景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一带融。</p><p class="ql-block">以秦将蒙括开始在三边筑长城,历史上的"三边"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封狼居胥的征讨,还是強邻犯边的撕杀。汉时"龙城飞将"、上郡太守李广;唐中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宋朝"剌面将军"、延州指挥使狄青;先天之扰后天下之乐的范仲淹等仁人志士,将兵戍边就在"三边"。"三边"大地上西路靖边营就有龙州堡、镇靖堡、靖边营、宁塞营、把都堡、永济堡、旧安边堡、新安边堡、新兴堡、石涝池堡、三山堡、定边营、盐场堡、饶阳堡等14座堡营,"三边"长城军事地位极为重要。"三边‘’长城自秦、隋、明的历代都在定边修筑长城,总长度达1500千米,其中明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时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瓦刺诸部的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筑长城。筑城材料主要是白胶泥和石灰加适量水后加上细黄土,一层层地用平夯夯实,建筑十分坚固,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当地老乡在残长城上割下土城成块,硬度不低于砖。</p><p class="ql-block">定边县长城是隋、明两代所筑,明代曾5次修筑,共计6道,总长125千米(不计复线),途径13个乡镇,现有墩堠遗址</p><p class="ql-block">200余座。旧安边营在明正统二年(</p><p class="ql-block">1437年)、隆庆六年(1572年)和万历六年(1578年)对城墙进行了砖砌,城内有鼓楼、玉皇阁、魁星楼等楼铺20座,开有东、西两门,乾隆十二年(</p><p class="ql-block">1755年)重修。明代安边营一直是延绥镇抵御蒙古入侵的前沿阵地,成化八年(1472年)的一场战役极为惨烈,安边营都司指挥柏隆、陈英双双战死。</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约4千米的红山顶上。明代与蒙古民族"隆庆议和"和"和平互市‘’之后,红山隘口在春秋两季"互市之期,商贾云集,万骑辐臻‘’,为控制市场和加强管理,于万历三十五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七月(1607~1608年)在巡抚涂宗浚主持下在红山顶上修建了镇北台与红山市场附近的款贡城。</p><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作为万里长城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墩台式建筑,也是万里长城唯一留存的最大军事观察哨和军事指挥台。以镇北台、榆林卫城为中心,向东、西、南辐射的城堡群体系,形成互为依托、互为犄角的纵深发展的防御体系。其南纵深</p><p class="ql-block">70千米内筑有榆树卫城、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东面方向依托长城筑有常乐堡、双山堡、建安堡、髙家堡四座卫星城堡;西南方向依河背水(榆溪河、无定河、芦河)之三角地带密布保宁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其形势之阻扼、布局之严谨系万里长城上所仅有,故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登顶镇北台远望,东扼雁卫,西卫甘宁,南蔽秦陇,北控内蒙,虎距河套,有"秦关锁钥,塞上雄镇‘’之称。镇北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占地约5000平方米。第一层为基座,髙10.2米,第二层高8米,第层髙4.1米,第四层髙4.3米,各层有石阶上下,每层外侧砖砌约2米髙的垛口,各层垛口四周相通。台北额题"向明"二字,系巡抚凃宗浚所书。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紧依台北下方建有一方形小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八枚邮票《大漠雄关》。邮票内涵三关口、贺兰山、一百零八塔、西夏王陵、银川城、永泰城。</p> <p class="ql-block">"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贺兰山南部,是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地。"三关“即从东到西的头道关、二道关、三道关,后人称之为"三关口"。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两山挟持之山坳中,建有三座关隘,是银川城城防的"四险"之一。</p><p class="ql-block">明王朝十分注意"三关口"防务,据载一次修关就派了3000军伕。当年修筑"三关口"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壤土,军士们遍削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缺水,又做水车百辆,到离关口20千米以外的平吉堡取水,使之壤土与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因此坚固异常。筑关时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为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平时这里驻守游击将军一名,统千人以防之。</p><p class="ql-block">宋朝时"三关口"是宋、辽之间的重要关隘,《杨家将演义》的故事主要发生地,此地还建了杨六郎庙以祭祀之,此庙尚存。</p><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西征西夏王朝,亦是从"三关口‘’西出,残酷的战争和种族灭绝的屠戳,使西夏王朝舜间消失,西夏文明由此失传。</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是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山脉,南北长220千米,东西宽20~40千米,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髙,海拔2000~3000米,主峰名称就叫贺兰山,海拔3556米。贺兰山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上江南有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髙寒气流的东袭,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止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气候差异很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贺兰山是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多次发生冲突之地,当中原政权强大时,贺兰山归属中原政权,当中原政权衰弱或发生内部战争时,贺兰山就归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p><p class="ql-block">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公元前272年秦军彻底击溃雄霸宁夏大地的义渠戎后,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后匈奴趁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乘机占领河套地区,贺兰山落入匈奴之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括北逐匈奴,收复贺兰山一带,秦末中原内乱,贺兰山再次被匈奴占据。</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7年汉朝名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在贺兰山东麓建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建制。</p><p class="ql-block">唐代时唐太宗下令军队出击突厥,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在700年后再次进入贺兰山。</p><p class="ql-block">11世纪初到13世纪中叶的200多年间,发生在贺兰山的战争主要在西夏人和辽国人之间进行,在西夏建国前2年,西聂王李元昊拥有50万兵力,而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兵力达5万,足见贺兰山对西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西夏王朝后期,成吉思汗多次进击贺兰山,1227年蒙古兵彻底占领西夏,贺兰山进入了元朝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国土防线大大收缩,贺兰山成了明王朝与蒙古残余势力等少数民族争战之地。</p><p class="ql-block">清朝时,蒙古族额鲁特、和硕特在贺兰山西边屯牧,结束了贺兰山长期的战争局面,随着清朝疆域的扩大,一个相对宁静、和平、发展的贺兰山展现在中国近代史中。</p> <p class="ql-block">108塔是我国古代大型喇嘛教塔群,在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水库西岸山坡上,整体面向东方,塔林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有阶梯式护坡平台12级,由下至上层层逐渐收缩并抬髙。塔自上而下由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成12层,每层塔前用砖砌护墙一道,地面用砖铺墁,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塔群,共108座。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历次修缮出土的西夏文帛画、彩塑和彩绘图案、题记等遗迹推测,该塔群可能是西夏王朝的遗构。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1988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塔群中上面一座形体较大,髙5米,塔基呈方形,为过洞式喇嘛塔,面东壁有龛门。2~12层的塔髙2.5~3米,均为实心喇嘛塔。塔座平面有八角或亚字形的须弥座,上建塔身,刹顶施相轮伞盖宝珠,塔身分为4种类型:第1层塔身为覆钵或,2~4层塔身为八角鼓腹锥顶状,5~6层塔身为葫芦状,7~12层塔身呈宝瓶状。该搭群在初建时,塔心正中立一竖木,土坯砖砌,外施粉彩。后代重修时在土坯塔身外另用砖包砌,并抹泥或粉妆。</p><p class="ql-block">佛教把人生烦恼归结为108种,为清除烦恼,规定贯珠108颗,念佛诵经108遍,晓钟108响。建筑108塔之意为消除烦恼。</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到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型式。西夏王陵承接鲜卑拓拔氏从北魏到党项西夏的拓拔氏历史,分布9座帝王陵,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西夏王陵吸收自秦、汉、唐、宋皇陵之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别具一格的陵园建筑,有"东方金字塔"之称。</p><p class="ql-block">(有关西夏王朝较详细的资料,在《邮票上的中国》第二集《黄河》上集中,约2000余字,有兴趣可查阅)。</p> <p class="ql-block">银川城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镇,明代宁夏镇所在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青铜峡灌区中部,西有贺兰山,东靠黄河,历来为塞上重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银川地区在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活跃着羌、熏鬻等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则有朐衍戎、匈奴等族居于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银川地区隶属北地郡。汉初,匈奴人再次居此,汉武帝将关东百姓迁徙该地,并设置廉县城,是银川附近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又在今银川东效建置北典农城,是为银川建城之始。东汉时,汉、匈奴杂居,后又融入鲜卑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所统属,钦汗城(北典农城)改建为王家园林"丽子园"。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钦汗城增设怀远郡和怀远县,肃属灵州,是为银川置县之始。唐髙宗时,又在旧怀远城西设置怀远新城,即为现在银川城区。北宋时改怀远县为怀远镇,此后被崛起的党项人占领。党项人大兴宫室,修建都城,改名兴州,后又改为兴庆府,李元昊于1038年即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以兴庆府为都,改称中兴府。元灭西夏后,曾一度荒废,旋改为宁夏新城,隶属甘肃行省,宁夏一名即肇始于此。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夏正式建立行省,1947年宁夏省会城市名称正式改为银川市。</p> <p class="ql-block">永泰古城现址在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开工建设,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是明政权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建。建成后即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余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p><p class="ql-block">永泰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墙基厚6米,占地面积</p><p class="ql-block">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城周有护城河,河宽约6米,深约1~2.5米。整个城池形像酷似乌龟,故又名"龟城‘’。</p><p class="ql-block">永泰古城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问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城内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围城一周的马道,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校场占地3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龙沙"(山丘),"龙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场,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牧马场地。目前这些军事设施遗迹尚存,除被居民拆落部分城墙外,还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及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p> <p class="ql-block">明代花马池城即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是盐池县政府所在地。花马池一带多盐池,故县名即为"盐池县",多产池盐,盐为国家专卖之物,宋元时期,在花马池一带就有"以盐换马"的交易市场,"花马池"应是"换马池"演绎而来。</p><p class="ql-block">花马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有"灵夏肘腋,环庆咽喉"之称。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当时作为长城关隘而筑花马池故城,东北有方山,西有花马池,东有长城关,为宁夏东路,调西安等卫官军更番驻守,设右参将分守其地。后因"地处塞外,孤悬寡援‘’,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间改建于塞内,即今花马池城。城髙三丈五尺,周回七里三分,开东、北二门,上有楼,东门为永宁门,北门为威胜门,万历三年(1557年)又开南门,称广惠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年(1741年),花马池城墙重修,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1050米,城墙顶宽6.5米,基部宽10米,墙髙10米。</p> <p class="ql-block">第九枚邮票《丝绸古道》。邮票内涵武威文庙、张掖城、山丹汉明长城、张掖丹霞地貌、酒泉、嘉峪关、长城第一墩。</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武威文庙在历史上曾是武威的文教中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儒家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河西地区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坐北朝南,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一组仿皇家宫阙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包括文昌宫、山门、崇圣祠、大成殿、戟门、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尊经阁、儒学院等。其中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之地,是文庙的中心,建于髙1米的台基上,前有月台和望柱栏杆。泮池呈半月形,池上原有木构拱桥,俗称状元桥,供中状元的儒生朝拜孔子时步行过泮池。木灵星门是文庙的南门,门楼三间,正中一间有门洞,立于用巨石砌成的石基上。</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是武威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每年都会有许多文化活动在此举行,如祭孔礼仪、成人礼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现为河西走廊最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数万件,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髙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保存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本词典"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国宝级文物铜牦牛、西夏木缘塔、王杖绍书令册、西夏木版画、金碗、银锭、瓷器;汉唐木雕,明请名匾等。</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甘肃省省辖市,位干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为甘肃省名"甘”字的由来。张掖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欧亚大陆桥的要道,自古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誉。</p><p class="ql-block">夏帝禹元年,张掖属雍州之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p><p class="ql-block">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师隨穆王西征,西戎归顺。</p><p class="ql-block">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称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东汉建康元年(</p><p class="ql-block">144年),张掖、武威等地自上年九月以来,地震180次,山谷坼裂,城寺毁坏,人民死伤,灾情严重,汉顺帝下诏並派光禄大夫到张掖视察灾情,安抚民众。</p><p class="ql-block">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北凉国,都建康(今髙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並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成为北方我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我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时(386~535年),《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庭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改张掖之名为"甘州"。</p><p class="ql-block">唐时期,河西的国际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髙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许多诗人驻足甘州时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迋后,唐玄宗改制的《霓裳羽衣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步交流。</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张掖为西夏王国属地。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道教,在张掖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p><p class="ql-block">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p><p class="ql-block">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p><p class="ql-block">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p><p class="ql-block">1927年设张掖县。</p><p class="ql-block">2002年设立地级张掖市。</p><p class="ql-block">张掖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奇特,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木塔、镇远楼、明粮仓、山西会馆等古建筑,古城墙、长城烽燧、汉墓群、黑水国遗址。</p> <p class="ql-block">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山丹县境内长城分为两类,一为汉长城,二为明长城。</p><p class="ql-block">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由东向西蜿蜒近</p><p class="ql-block">200千米。汉代修筑的不是城而是壕,始修于汉武帝时(121年),以壕沟代替城墙,埂上筑烽隧,长约100千米,现存</p><p class="ql-block">10多千米。明长城修筑于嘉靖万历年间,以黄土或黄沙土坂筑的墙、墩、列障组成,全长程282.7千米,现存</p><p class="ql-block">98.5千米,最完整的为新河驿附近的长城。汉、明长城虽然筑于不同年代,相隔千余年,但走向、长度却完全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平行,并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据我国长城学会最新调查报告,明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度不超过2500千米。)</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位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丹霞”一词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张掖市的丹霞地貌融合了红色、黄色、白色、蓝绿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层。放眼望去,色调像波浪一样顺着山势起优,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形成了七彩丹霞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地貌与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层状红色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组成。白垩纪(14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该地区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地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从构造上讲,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层不同程度的抬升,并产生了大量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通过地壳运动,沉积岩层露出地表,后期的地壳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山群,再加上该地层极易风化,形成了浑圆丘陵状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流水的侵蚀、风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对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石呈红色,锰质岩石呈黑色,泥质岩石呈灰色,磷质岩石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石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城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东接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p><p class="ql-block">酒泉为汉代河西4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重镇。酒泉,山脉连绵,戈壁浩翰,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从西汉没酒泉郡到北魏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长官为刺史。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2年)酒泉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907~960年)酒泉属回鹘。宋代时(960~1279年)酒泉归西夏。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1644~1911年)改置肃州为直隶州,设知府。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置安肃道,长官为道尹,1927年没道尹为"行政长"。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p><p class="ql-block">链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我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可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p><p class="ql-block">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已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骄人的十个第一:</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大空;还有第一次为外国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人这里顺利升空……</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最西一处关隘(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省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余千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击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关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古代西城有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城邦,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p><p class="ql-block">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嘉峪关建城后,便成为明代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军数次与土鲁番兵在嘉裕关作战。</p><p class="ql-block">嘉峪关自古有"西襟锁钥"之称。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p><p class="ql-block">内城为关城的中心,东城墙长156米,西城墙长164米,南北城墙各16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上建髙1.7米的垛墙。内城有东西二门,西曰"柔远"、东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二门外各修筑瓮城一座,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1座,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p><p class="ql-block">内城西有罗城,呈"凸"字形,长191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城南、北两角建有角楼。</p><p class="ql-block">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形成可供车马通行的夹道。外城髙3.8米,周长</p><p class="ql-block">1100米,东北角上建"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p><p class="ql-block">关城外城四周距墙1米有一道2米宽、2米深的壕沟。关城内外还有官井、营房及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关城南北两侧均筑有长城,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与关城之上的各式建筑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全称应该是"明代万里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建于</p><p class="ql-block">1539年,由甘肃兵备李涵监筑,北距嘉峪关城7.5千米,墩台耸立在讨赖河边60多米的悬崖上,是嘉峪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关南自祁连山诸口关隘军事信息传递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配备一定数量的军人驻守。</p><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残髙约10米,其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内部呈正方形,长宽约6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0~20厘米。《长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领魏传统所书,字迹飘了逸洒脱,清秀隽永。</p><p class="ql-block">依托长城第墩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自然景色壮观:东边是群楼林立的嘉峪关市区,西边是浩瀚无际的大漠戈壁,北边与雄伟壮观的嘉峪关相连,南边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脚下是发源于祁连山的讨赖河。</p><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情风俗为基础,是集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历和拍摄影视场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古代丝绸之路上往来频繁的驼队,发出声声的驼铃,如佛音梵呗,如飘缈的仙乐;现代依托长城开发的旅游景区,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歌声笑语滿天。这一和平景像掩盖了古长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为守卫家园、保卫祖国的战争工具,掩盖了数千年来古长城边发生的无数次争战,多少爱国将领、戍边士兵陨落于长城边。即使强盛如汉、唐,长城一线也屡见军旗猎猎,军旅整肃,鼓声振地,杀声撼天,刀光剑影,热血飞溅,箭矢如蝗,触者死伤,血流飘杵,尸休狼籍的悲壮场面。从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可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出来的寂寞。</p><p class="ql-block">"安得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的祈盼。</p><p class="ql-block">"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雄浑。</p><p class="ql-block">"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p><p class="ql-block">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王门关。"的壮烈。</p><p class="ql-block">"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惨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历史上瞬间和平时期戍边将士的生话。</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52年)在宋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间,任陕西经略副史兼延州知州,以知命年在塞外任军职兼地方行政长官4年,其间创作了《渔家傲~秋思》词,以亲身感受,写尽了戍边将士的甘苦。</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天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p class="ql-block">此词表現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戍边士卒)的艰苦生话,表达了作者和戍边将士的爰国激情与乡思浓重兼而有之的苍凉与悲壮。</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现代钢铁长城,付出的辛劳和牺牲换来的。</p><p class="ql-block">珍惜今天的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