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自己曾经的军旅岁月,感谢您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用五年的时间串起的军旅故事,有苦也有甜,我会珍惜那段宝贵的时光,永远铭刻在自己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五星和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p><p class="ql-block"> 常记起,当年揣着喜悦的心情,告别家乡父老,三天三夜的火车,把我们拉进八七二九部队。</p><p class="ql-block"> 深山沟里,在贫瘠的山岗上,伫立着一排排土墙草房,新训班长把我们带进最后一排大房屋,我们崇安四、五班新兵全部住在这里。我们把背包放在统铺上铺好,随后用冰冷的水简单的刷牙洗脸,借用老兵的碗筷,拿着雪白的发糕,舀来一碗玉米面汤就着记不清的什么菜,完成了军营里的第一个早餐。</p><p class="ql-block"> 饭后新兵班长带领着我们走去村口的小卖部,铁道兵部队是流动的营房流水的兵,自打我们入伍那天,当地武装部只给我们配发去往北方的被子、棉袄、罩衣、鞋子和雷锋帽。没有现在新兵入伍时统一配发的手提包。当年一件雨衣包裹着的换季衣服就是我们的行李和"家当"。没有野战军他们漂亮的营区营房,没有正规的礼堂和饭堂,更没有当今部队讲究的营养配餐。我们一日三餐的餐具全要个人自备,换着现在绝不会有。到了小卖部,我们首先要买的是饭碗饭勺,我买了两个搪瓷碗和一把鋁勺。一个碗装饭菜,一个碗装汤(基本上就是小米稀粥、玉米面粥作汤)就这"两碗一勺",出外驻勤走到哪带到哪,陪伴了我五年的军旅生涯。三餐开饭时每个班战士提三个桶到炊事班打来饭菜汤。各自盛进碗里坐在统铺或站着走着吃,后来勤务连、卫生队的女兵们说,她们蹲着吃。这套碗勺还陪伴我三年的大学生活。除此之外,还买了信纸、信封、肥皂等一些生活用品,北方风大寒冷,百雀羚护肤面油不让买,说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买好物品后再跟着班长回连队,得赶紧写封家书回去报平安呀!</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战友前些年走访京原线拍下的:原团卫生队在北京水头村的营房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面对四周的荒山秃岭,简陋的营区和营房,到部队的第一餐饭就来个考验,发糕好看却很难咽。当年单纯朴实的我们,没有交头接耳,没有牢骚抱怨,没有思想波动的情绪,我们没有,至少我们崇安兵没有。后来因为其它团有个别福建新兵乱扔发糕馒头,嫌弃部队伙食不好,甚至逃跑,给部队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严重影响了我们福建兵的新兵分配。</p><p class="ql-block"> 当年国家配给我们部队粮食比例是30%的粗粮、30%的大米、40%的面粉。实际的情况是,大米面粉细粮好吃,消耗得快,小米玉米面粗粮不好吃,消耗得慢;所以我们常常吃粗粮。我们修理连每名战士每天伙食标准0.55元,团部勤务连0.45元,施工连队0.65元。连队为改善伙食自己养猪养羊,利用荒地种些蔬菜。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部队厨房倒出来的泔水里有吃剩的发糕、馒头,说我们部队伙食这么好还浪费,他们有意见写信向上告发。为此我们在教育自己战士不要浪费粮食的同时,部队也跟当地政府联系,拉上一车群众代表戴上安全帽,带他们到部队掘进隧道施工现场,他们看到隧道顶上呲牙咧嘴的掌子面,走路战战兢兢,不敢挪步,生怕上面石块会掉下来。让他们亲眼目睹部队官兵挥汗如雨地在隧道里手持风枪钻眼施工的场面,官兵们在隧道里只戴个安全帽就再没有任何其它防护,他们泡凉水吸粉尘,伤亡事故随时有可能发生,给他们深深的上了一课。</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待遇被极“左”思潮视为军队搞特殊化的范例。在各种压力之下,为减少矛盾,中央军委于1969年2月21日发布命令,自4月1日起取消现役战士平信免费邮寄的规定。至此,从红军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军人免费寄信制度、以及从1957年开始使用了十一年的“免费军事邮件”三角形戳记被取消和停用,义务兵仅有的这点小福利没有了。之后,义务兵私人平信进入了为期十五年半的纳付邮资时代,这个我们正好赶上了。想想当年部队战士每月津贴费才6元,以后每年增加1元。当年不像现在,跟家中父母亲人联系只能靠书信往来,一封平信邮资8分,那个时候一分钱也值钱啊!战士们能省则省,有的战士每月都把省下的津贴费寄去家里贴补家用,有的则把钱存入银行,一块钱两块钱都存,以备家庭急用之需。直到1984年10月1日开始,重新实行义务兵免费信件优待办法,并启用"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戳。</p> <p class="ql-block"> 我们铁道兵"一顶帐篷、四海为家"让铁兵战旗舞遍山河,我们"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把苦累承载,我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唱响"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之歌扬我军威、响彻天籁,我们常年"钻山沟,住帐篷"满腔的家国情怀,把钢铁大道铺就神州,默默奉献青春光彩。</p><p class="ql-block"> 五年的军旅生涯转瞬即过,历经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的煅造,从一个还没走出校门的懵懂小子转变为一名合格军人,成长为共产党员。从北京到山西,再从山西到河北,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部队的培养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太多的情感留在了连队,在这个战斗集体里,有曾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连长、指导员,连首长们身先士卒、爱兵如子,他们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兄弟的战友们以老带新,手把手的教技术,认真负责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务。早晨出操的脚步声,白天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晚上班排宿舍里的学习交谈声,还有班里宿舍特有的柴油味。。。无论冰雪寒冬、酷暑盛夏,我们不惧艰苦,勇往直前。这些不曾忘记的激情岁月和那身血汗浸染过的军衣,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这里是我刻骨铭心的军旅生涯,魂牵梦绕的军营,煅造成长的熔炉,流连忘返的地方。铁道兵永远是我心灵的伊甸园,心中的丰碑。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