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诗仙李白的唐诗,撩拨着无数人春天的心,扬州,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向往之城。</p> <p class="ql-block"> 辨识度极高的湖中五亭桥,湖畔的白塔。让你一下子融入扬州的湖光山色中。无人不识扬州地标瘦西湖。</p><p class="ql-block"> 个园,何园,徐园,小盘谷,扬州四大名园及其他各具风貌的园林,以及遍布全城的酒楼食肆与令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无不昭示扬州城的繁华及浓郁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如果告诉你,这雅致玲珑的园林,尤其是瘦西湖的白塔,都是用白花花的“盐”堆出来的!你一定会责疑我的胡言,它们不都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营建的么?</p><p class="ql-block"> 该文摘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明清时代阐述。解说以下几个也许你想了解的几个“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 为什么扬州一直流传“一夜造白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 为什么我国四大菜系中的“淮扬菜”源出扬州?</p><p class="ql-block"> (三) 为什么造就京剧的“徽班进京”全仗扬州商人的推动?</p><p class="ql-block"> (四) 为什么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扬州为据点?</p><p class="ql-block"> (五) 为什么怪异的“扬州瘦马”产出于扬州?</p><p class="ql-block"> (六) 为什么太平天国三次占领扬州而不得,三次兵败扬州?</p><p class="ql-block"> 明明白白告诉你的只有一个字——“盐”。以及与盐共生共荣的“盐商”!是他们造就了扬州的繁华。 </p><p class="ql-block"> 长夜欢娱日出眠 </p><p class="ql-block"> 扬州自古无清昼</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描绘扬州繁华无比不夜城的诗句,出自久居扬州绘画吟诗的“扬州八怪 ”之一的郑板桥《广陵曲》一诗。(广陵为扬州古称)。 </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可都是真的,且听我于下文一一明告!就会同意我说的千真万确。</p><p class="ql-block"> 这些问号的答案,必须去到远离扬州城的西南郊,濒长江边上的十二圩镇才能体会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一座“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示馆”。还有盐运总栈遗迹及码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到象征滔滔江水托举起的一条多桅帆船“盐船之歌雕塑”。就知道到了曾经热闹非凡,淮盐储运的十二圩镇。</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陈放着许多文物珍品的展览厅,仔细展品,可知,封建时代的官府是怎样控制食盐的生产,储运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从中获得巨额利润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盐商,是食盐流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剖析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获得政府“盐引”经营盐业的以“江,汪,许,程,洪,黄,方,郑”为代表的“八大总商”盐商,就可知道政府怎样课税获巨利,盐商怎样致富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海盐大家庭中,包含,淮、奉、芦、鲁、淅、闽、粤、琼、台盐等,其中以淮盐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销地最广,盐利最多。明万历年间,淮盐盐利就占大明朝总收入三分之一;清乾隆时,“两淮税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明太祖借淮盐守疆固土;清王朝得淮盐佐饷而富国。</p><p class="ql-block"> 十二圩镇,两淮盐运总栈是长江最大食盐转运中心,专司湘鄂赣皖苏五省分销,因此得“江上盐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的理财能臣桑弘羊创设收盐税官颁发的“右主盐官”铜印。</p> <p class="ql-block"> 十二圩盐栈及码头的沙盘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清代,盐场占地3400亩,每年盐运量达15万吨。可从图中看到,沿江有30多个码头,正常停泊在江面的盐船达2000多艘,因此扬州城流传着“船到十二圩嫌小”的笑言。</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帝为了以盐运获取大利,在任命其心腹曹寅(曹雪芹爷爷)任江南织造局总管的同时还让其兼任扬州两淮盐政衘史,可见皇帝对盐政之重视之况。</p><p class="ql-block"> 船进船出,都是滾滚财富,政府获税充国库,盐商获利也颇巨。</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时,太平军占领长江对岸的镇江,与十二圩隔岸相望,近在咫尺,当然也想以经营食盐取得资金,曾三次派劲旅占领十二圩,而军费更加亏欠的大清朝庭视十二圩为其生命线,聚宝盆。于是聚重兵拼死三次赶走了太平军。</p> <p class="ql-block"> 盐工们在船上装运沉重的盐包。</p> <p class="ql-block"> 白花花的盐垒成小山。</p><p class="ql-block"> 从这盐山,就引出了“一夜造白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一次乾隆帝乘船游瘦西湖,到一处脱口“此处颇似南海琼岛春阴,惜无喇嘛塔耳。”陪游之地方官及八大盐商之首的江春以万金贿皇帝左右,得到一图形,江春等连夜以盐包按图堆砌成塔。次日,乾隆惊见白塔,得知由盐商一夜筑成,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当然,乾隆帝离扬州后盐商撤盐包重新用砖石砌新白塔。“欺君之罪”谁也怕。</p><p class="ql-block"> 江春成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盐商。</p> <p class="ql-block"> 盐文化展示馆一角,建造了一些仿个园等扬州园林的亭,楼,廊。</p><p class="ql-block"> 扬州的园林不同于苏州园林之处,就在于苏州是大多为致仕(退休)官员或文人所建,而扬州是占有巨大财富的盐商追求享乐所建。</p> <p class="ql-block"> 清代以戏剧《桃花扇》著称的作者孔尚任有诗云:</p><p class="ql-block"> 东南緊华扬州起</p><p class="ql-block"> 水陆物力盛罗绮</p><p class="ql-block"> 其诗描述的就是盐商蓄养戏曲家班风气盛行。尤其是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等盐商家养戏班尤为出色。</p><p class="ql-block"> 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扬州的盐商(大多是徽商),以江春为首,推四喜,三庆,春台,和春,所谓“四大徽班”进京贺寿,在京城受到空前欢迎,这就是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在京迅速“京化”,成为第一大剧种——京剧。盐商“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画舫(复制展品)。它不是盐包运输船,而是盐商们聚会,笙歌燕舞,推杯换盏,寻欢作乐,泛舟江河上的娱乐之所。</p><p class="ql-block"> 盐商们虽然坐拥巨额财富,天分在于经商,理想仍旧是文化,创造了“以贾衍文”的文化发展模式,因而以结交文人以求提高自己的品位,因此他们求文人字画,也与文人诗文唱和,以“扬州八怪”为例,郑板桥等文人长期在扬州生活,盐商购画,文人吟诗,你来我往,无意中盐商成就了“扬州八怪”。</p><p class="ql-block"> 盐商们为生意,须结交官吏,而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运河及长江交汇点的扬州正是南来北往,溯江而上下的官船停歇要地,因此须隔三差五晏请迎来送往,创出了“淮扬菜”,特点是没有北方的太咸,南方的太甜,长江上游地域的太辣,且多海鲜江鱼,成为独具一格调适不同人群味蕾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盐商们的财富还造就了“扬州瘦马”这一特殊行业。“瘦马”不是马,而是为是满足他们的变态癖好,买了一些小女孩,自小就敎其她们操琴弹唱,歌舞身段,悟性高的还教理财交际技巧,以瘦为美的少女,卖给富商巨贾,或达官贵人,灵性,多技,美貌高的可卖入官员家或富商作妾,据载曾国藩,林则徐都买过“瘦马”。技不如人的只能进入青楼,挣扎于水深火热中。</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诗描述过这些女孩子。</p><p class="ql-block"> 《扬州瘦马》 (清)郑板桥</p><p class="ql-block"> 扬州瘦马最堪怜</p><p class="ql-block"> 瘦骨嶙峋耸两肩</p><p class="ql-block"> 踏雪寻梅成小玉</p><p class="ql-block"> 倚楼听风忆当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图彔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盐商也常捐钱修桥铺路做些善事(搜寻的古桥构件展品)</p> <p class="ql-block"> 十二圩镇保留的“两淮盐务总栈”旧址。</p> <p class="ql-block"> 盐务总站的匾额为曽国藩书写。</p><p class="ql-block"> 必须说明,清晰可见现建筑大门内的雕像是江上青烈士(现在是江上青烈士纪念馆,江上青曾在这改成的中学任教并发展党组织)。因与本文内容无关,我不展开,拟另写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总栈前装运盐包的码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 码头条石斑斑驳驳,诉说着当年船来船往,成千上万盐包进进出出的夕日繁荣热闹景像。</p> <p class="ql-block"> 保留下来的当年储存盐包的几幢库房,现在是阐述从春秋胶鬲(奉为中国盐宗,见图中塑像)起盐文化的古往今来脉络。</p> <p class="ql-block"> 扬州现存的园林及东关街等街市风貌,大多是明清遗存,都是那个时代一批盐商巨贾以“盐”堆砌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 十二圩镇,当然与明清时的緊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参观残剩的盐栈,码头以及“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示馆”,以滴水看大海,让你认识了小小江上盐都十二圩是怎样造就了繁华扬州。</p> <p class="ql-block"> 顺便再展开说说,皖南,展示了不少徽商建筑,引得无数游客蜂涌,如棠樾耸立的牌楼,是在扬州发家的皖籍大盐商鲍志道及其家族所建,还有宏村的承志堂,其主人也是皖籍盐商。西递,黟县,无不留下皖籍盐商的豪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