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南鹰68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红军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先后组建了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以及创建了中央苏区,并相继取得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苏区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与进攻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但因“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的酝酿筹划、秘密准备和集结出发,是红军长征全过程的重要阶段,苏区军民在此期间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患难与共、无私奉献、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195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释记载:“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p><p class="ql-block"> 为探寻长征史迹、重温红色记忆,2023年7月和2024年1月,我和家人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分别来到位于闽西和赣南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宁化和瑞金、于都,实地感受当年红军踏上漫漫征程的那段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 长汀</p> <p class="ql-block">  长汀,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等光荣的革命历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落于长汀县城兆征路,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  辛耕别墅旧址,位于长汀县城关,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设于此,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此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p> <p class="ql-block">  福音医院旧址,坐落于长汀县城关东后巷,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五卅”运动后,傅连暲任福音医院院长。该院是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毛泽东等人曾在此治病。1933年初,迁往江西瑞金,改为“中央红军医院”。</p> <p class="ql-block">  长汀,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9月下旬,中央红军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以及闽西苏区地方武装,在长汀松毛岭上,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东路军血战七天七夜,最终以伤亡六千多将士的代价,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赢得宝贵的时间。苏区人民同仇敌忾,全力以赴支前扩红,为协力红军,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1934年9月30日,奉命撤出战斗的红九军团,在钟屋村(今中复村)观寿公祠前集会,告别乡亲,迈出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钟屋村,享有“红军长征第一村”的美誉。2013年5月,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 由开国上将杨成武题写碑名</p> <p class="ql-block">  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红军桥,原名接龙桥,始建于明代,系木梁客家廊桥,是红军宣传革命、征兵动员的地方,因此被百姓称为“红军桥”。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从这座桥上走过的有: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红军东方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二十四师等部队;如今,廊桥木柱上刻有征兵时用于丈量身高的标线依旧清晰可见,这条线和带刺刀的枪一样高,青年达到这个高度就可参军,无数年轻人义无反顾报名参军。这座历经沧桑的风雨廊桥,见证了当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  红军街,约500长,与红军桥相连,原为汀州通往上杭、连城的一段用卵石铺砌而成的古官道。中央苏区时期,这条古街为红军提供了大批物资。如今这条老街主要销售当地一些土特产品。</p> <p class="ql-block">  观寿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钟姓子孙为了纪念开基始祖观寿公而建,为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1934年8月底至9月初,红一军团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设于此,作为第五次反“围剿”总指挥部;1934年9月,红九军团司令部(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仍设于此,作为松毛岭保卫战指挥部,朱德总司令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战斗。</p> <p class="ql-block">  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暨松毛岭战役烈士事迹陈列馆,序厅设有“军民鱼水情”、“渡河”、“三过雪山草地”、“将台堡会师”四组主题雕塑;展馆主要以“苏区东线 战云密布”、“浴血奋战 绝命阻击”、“同仇敌忾 生死与共”、“战略转移 长征起点”等四个部分,重点介绍红九军团的建立和发展、还原松毛岭战斗的惨烈场景、讲述长汀地方动人的红色故事,全面展现了红九军团从钟屋村长征出发至将台堡会师结束长征的荣耀征程。</p> <p class="ql-block"> 宁化</p> <p class="ql-block">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和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宁化是红军的故乡,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驻守宁化的红三军团第4师、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红一军团第15师(即少共国际师)一个团、红三军团医院及部分伤病员、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约1.4万中央主力红军,奉命从淮土凤凰山、曹坊等驻地出发,踏上长征之路。数千名宁化籍红军子弟血战湘江,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广场中央高达21米的红军长征纪念主题雕像庄严耸立,它在昭示着历史,醒示着后人:宁化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如梦令 ▪元旦》铜雕</p> <p class="ql-block"> 宁化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宁化县城长征雕塑</p> <p class="ql-block">  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位于宁化县客家大道9号。广场上,红军战士持枪吹号塑像分列两侧,“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大型雕塑,壮观大气。 步入纪念馆大厅,迎面一幅书写着毛泽东《如梦令▪ 元旦》的墙屏。“宁化清流归化,林深路隘苔滑……”这首词正是当年毛泽东在闽西时所作。墙屏四周环绕着一条红色的飘带,飘带的形状为红军长征的路线途径。在飘带下方的起始处,标注着东经116°36′58″,这是长征出发地宁化的经度。纪念馆内的多种展陈表现形式,将观众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时光荏苒,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宁化县淮土镇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江西进入宁化,途经淮土凤凰山,并在此安营扎寨。1934年10月,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长征。至今这里仍保留着红军战士当年宿营的红军街、红三军团第四师司令部驻地松竹居大门、红军井、列宁小学、乡苏维埃政府、朱德群众大会演讲等旧址,组成了一个红色遗址群,静静追忆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 宁化淮土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  镌刻着“红军万岁”的红军街门楼。当年,这条街上住满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 红军村</p> <p class="ql-block"> 红军食堂</p> <p class="ql-block">  凤凰山红四军驻地暨扩红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朱德群众大会演讲旧址</p> <p class="ql-block"> 凤凰山列宁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  五通庙,原红四军二十九团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宁化县曹坊镇,东邻清流,南接长汀、连城。1934年10月,驻宁化曹坊镇上、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奉命从曹坊出发经长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踏上万里征途。</p> <p class="ql-block"> 瑞金</p> <p class="ql-block">  瑞金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的云石山,被誉为“长征第一山”,是中央红军长征标志性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叶坪一苏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 沙洲坝二苏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  沙洲坝毛泽东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乌石垅中革军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度不到50米,方圆不足千米,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直达山顶。1934年7月,中央苏区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异常危急,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沙洲坝成了敌机袭扰的目标,为安全起见,中央机关秘密迁移到了云石山,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中央政府的办公点就设在山头的云山古寺中。当年在这里办公居住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及部分工作人员。2006年5月,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总机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  石砌小道直达山顶,1996年11月,原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题写的“长征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云山古寺,中央政府机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室兼住室</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办公室兼住室前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  在云山古寺,毛泽东与张闻天两位主席经常在屋后的一棵古樟树下促膝长谈。</p> <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接连失利。5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6月16日,共产国际电示中共中央同意后,开始秘密地进行筹划战略转移的一些准备;9月30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行动计划,红军长征自此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第一野战纵队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云石山中央机关人员编入中央纵队。10月10日,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梅坑、田心圩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别从云石山驻地踏上征途,告别了红色首都-瑞金。</p> <p class="ql-block">  云石山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纪念广场,4组长征主题雕塑和高耸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再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宏大场景和瑞金在中央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于都</p> <p class="ql-block">  为追寻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专程来到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遥想当年,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于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过伟大革命实践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于都县城的毛泽东旧居--何屋,也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就住在这里的东厢房。10月18日,毛泽东离开何屋,从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开始了长征。</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于都县城渡江大道东段,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第一渡等组成,于2009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了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战士出征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集结广场中间的红五星和其周围的五个红色钢架构,象征当年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的五个军团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补充,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于都集结”“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为主题,背面镌刻着纪念碑文。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展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第二部分 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第三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第四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第五部分 永远的长征。采用文字、图表、照片、画、实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墙上,一幅由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格外醒目。当年红军战士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为了不让红军赤足征战,苏区百姓家家户户打草鞋送给战士们。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不仅是当年红军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象征和见证,也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  彭加伦,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行军途中,创作了《别》等大量长征作品。</p> <p class="ql-block">  长征第一渡(于都县城东门渡口)、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寿木,汇集800多条大小船只,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于都人民真好 苏区人民真亲”石碑,这是周恩来当年在得知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协助红军抢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于十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县域,进行集结休整待命与兵员、粮款、武器弹药的补充,布置转移西进事宜。</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7日-20日,中央领导机关及中央红军主力八万六千余人,先后从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等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0月18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征途。</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央红军第三军团长征渡口(于都县城南门渡口老照片),如今在原渡口处建起的“集结大桥”。</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十三师长征渡口(于都县罗坳石尾渡口老照片),如今在原渡口处建起的纪念雕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渡过于都河的红军将士,胸中燃烧着信仰的火焰,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以一往无前、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突破生存极限,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p> <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怀念90年前那段苦难的辉煌,更加想念那支从闽西赣南出发长征的红军战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