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子”走进鹿邑与函谷关感受《道德经》

焦俊麟

<p class="ql-block">鹿邑县,古称苦县、鸣鹿,原属豫州厉国。春秋战国时期始置苦县,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出生地,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之称。</p> <p class="ql-block">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位于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所建,始名老子庙。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代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称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立德遵道,德道相成”。</p><p class="ql-block">立“善信之德”,帛书《老子》第十二章(今本第49章),老子讲“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这是品德高尚的善良。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这是品德高尚的诚信。”</p> <p class="ql-block">遵“天人之道”,帛书《老子》第三十一章(今本第81章),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四十二章(今本第77章)讲“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天者乎,唯有道者乎。”</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天的自然规律,是互利共赢,而不是互相伤害;人的行为准则,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夺。天的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增加不足的,谁能把富余的财富又回馈给社会,只有善于解决问题矛盾的人,才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许昌“胖东来”能取得巨大成功,个人认为主要就是做到了“立德遵道,德道相成”。</p><p class="ql-block">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德善也;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德信也。</p><p class="ql-block">遵天道“互利共赢,而不互相伤害”,遵人道“相互合作,而不相互争夺”。把富余的财富又回馈给社会。所以许昌“胖东来”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灵宝市上古时期为桃林,周名桃林塞。汉,置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桃林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在函谷关掘得“灵符”,易年号为“天宝”,赐桃林县为灵宝县,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意,素有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1973年从湖南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比现在的通行今本早了400多年,帛书版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现在通行的今本则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我将帛书版与通行版比较了一下,发现不同的地方有878处,而字面意思不同的地方有192处。所以个人认为,研习比通行版早400多年的帛书版,才能够更加体会老子原有的本意。</p><p class="ql-block">如果区别于主流学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道德经》的话,那么“德”就是好的品行,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指导方向。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这些指导方向统称为“德”。</p><p class="ql-block">“道”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各种各样方法的总称。比如治国之道,战争之道,经商之道等等。这些方法统称为“道”。</p><p class="ql-block">“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德”指导着“道”,“道”反过来又支撑着“德”;“德”与“道”之间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如果只有战略方向,没有战术支撑,那么“德”就是空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只有战术方法,而没有战略方向的指引,那么“道”就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只有做到“立德遵道,德道相成”,才能取得各方面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十一章(今本第48章),老子讲“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不断地学习,知识就会越来越多;不断地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越来越少;问题不断地减少,以至于到最后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见识过,都解决过,那么所有的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了。要取得天下,就要解决掉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如果面临的问题没有被解决掉,那么就不能够取得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反者道动</p><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四章(今本第40章),老子讲“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换位思考,反向思维,是看清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谦下谨慎,是在解决问题时所要保持的一种低的姿态。天下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现象,都是由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因演化而来的。”</p><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三章(今本第41章),老子讲“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战术上展现的暗昧,是为了战略上的光明正大,(比如卧薪尝胆);战术上展现的退让,是为了战略上的积极进取,(比如以退为进);战术上展现的迂回曲折,是为了战略上的坦荡平坦,(比如围魏救赵)。战术上展现的居众人之所恶,是为了战略上的品行高尚,(比如负荆请罪);战术上展现的屈辱,是为了战略上的荣耀,(比如忍辱负重);战术上展现出品行的不足,是为了战略上的广积恩德,(比如苦肉计);战术上展现的偷盗,是为了战略上的积累德性,(比如凿壁偷光);战术上展现的朝三暮四,是为了战略上的质朴纯真,(比如朝秦暮楚)。”</p><p class="ql-block">换位思考,反向思维,才是看清楚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p> <p class="ql-block">中气为和</p><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五章(今本第42章),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在阴到极致时就会向阳的方面去转化,所有的事物都是物极必反,只有掌握了平衡才会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时间所铸造的一尊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当中;“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铭文原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但“中国”为什么要叫“中国”,至今学界也没有确切的定论。我们从同处于周朝时期的老子所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当中,是否可以推断出“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它代表了“平衡和谐”之意呢?</p> <p class="ql-block">水几于道</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五十二章(今本第8章),老子讲“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就要像治理洪水一样,善于分流疏导出很多水路,找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始终保持沉静,甘心居于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顺势而为;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处于低处,包容一切的这种特性是最接近于道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像水一样,谦下谨慎,有容乃大。在没有外力,没有问题的时候,就保持沉静,保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状态。在有外力的作用下,遇到问题时,就要顺势而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所以老子讲水是最接近于“道”的。</p> <p class="ql-block">外交之道</p><p class="ql-block">“德”的战略方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三十章(今本第80章),老子讲“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人民都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道”的战术支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二十四章(今本第61章),老子讲“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欲,大者宜为下。”</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大国的胸怀,就像江河向下流动汇聚成海一样,像天下的母亲一样可以依赖,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容一切。大国对小国态度谦下包容,则能赢取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态度谦下包容,则能赢取大国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或因谦下包容赢得信任和依赖,或因谦下包容获得尊重和保护;所以大国不要有过分的想法,想去兼并和领导小国;小国也不要有过分的想法,想去侵入和指挥大国;大国和小国都要保持自己正常合理的想法,最大程度的保持谦下包容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战争之道</p><p class="ql-block">“德”的战略方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七十五章(今本第31章),老子讲“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注重用兵交战的,不是好的战略,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用兵。”</p><p class="ql-block">“道”的战术支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三十一章(今本第81章),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十九章(今本第56章),老子讲“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天的自然规律,是互利共赢,而不是互相伤害;人的行为准则,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夺。和谐平衡彼此之间的锋芒,共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消除彼此之间的对立,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这就是玄妙的从对立中寻找到统一。”</p> <p class="ql-block">治国之道</p><p class="ql-block">“德”的战略方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三十章(今本第80章),老子讲“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让人民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能愉快的做自己喜欢的事。”</p><p class="ql-block">“道”的战术支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二十章(今本第57章),老子讲“以正治邦,以无事取天下。”第二十二章(今本第59章),老子讲““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今本第60章),老子讲“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德交归焉。”</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做到‘立德遵道,德道相成’,以正确的战略方向和得当的战术方法相互配合来治理天下,以解决掉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来赢取天下。治理人事顺应天道,没有比开源节流更为重要的了。开源节流就是根深蒂固,具有长远战略眼光,保持安定局面的治国之道。治理大国,要格外小心谨慎,就像要用各种不被鱼刺卡住的方法,顺利的吃掉有鱼刺的小鱼一样,用解决各种问题的各种战术方法去实践,去解决天下的问题;而使用这些方法都要将“德善”和“德信”做为了战略方向来牵引和指导。”</p> <p class="ql-block">修身之道</p><p class="ql-block">“德”的战略方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七十七章(今本第33章),老子讲“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很强大,自强不息的人是有远大志向的人。”</p><p class="ql-block">“道”的战术支撑:</p><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六十章(今本第16章),老子讲“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像水一样达到虚柔的境界,保持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状态,观察事物发展的情况和表象呈现的变化。在万事万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可以观察其中的相互联系。所有的事态演变虽然纷纭繁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可以归结到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就是要保持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状态;只有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才能去发现和解决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生命中的问题解决的多了,就能找到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找到了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所有的问题都能很明白的解决了。不遵循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那就是胡作非为了。胡作非为,那么问题肯定解决不了。知道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才能统领全局,统领全局就要符合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都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妥。”</p> <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四十五章(今本第1章),老子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当你说出一种解决方法时,只能解决一种或类似的这种问题,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没有一种恒久的方法可以解决掉世间所有的问题。名称也有很多种,当你说出一个名称时,只能代表这一个或类似的事物叫这个名称,而不能代表所有的万物都叫这个名称;所以没有一种恒久的名称可以代表所有万物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六十五章(今本第21章),老子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帛书《老子》第十五章(今本第52章),老子讲“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大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只有配合得当的战术方法才能完成。天下不论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开始要达到的方向和目标。知道了战略目标,那么就可以根据战略目标来制定各种战术方法,各种战术方法反过来又支撑着战略目标,这样去做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危险。”</p> <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第六章(今本第43章),老子讲“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溪水,奔腾在天下,汇于河、汇于江、汇于海,当最终汇于大海的时候,就蕴含了强大的能量。大海与溪水是亲密无间的,所以“坚”与“柔”、“无”与“有”,它们之间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还循环往复,也是亲密无间的。我因此才知道以“无为”的境界,像水一样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状态来对待世事,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有很多好处的。从大自然无声的转化中领悟到其中运行的规律,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解决问题,是有很多好处的,天下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明白这其中所蕴藏的辨证关系。”</p> <p class="ql-block">帛书版《老子》第五十章(今本第6章),老子讲“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每沐浴一次,就会焕然一新一次,就像山谷的小溪在奔流到大海的过程中,遇山则绕,遇沟则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就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每跨越一个障碍,力量就会更强大一些,每解决掉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道行就会更高一层;这就像玄妙的母体一样,生生不息,解决的问题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道行就会越来越强,这是解决问题的门道。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解决天地之间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连绵不绝啊!只有这样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不断地去分析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那么今后能解决掉的问题也是无穷无尽的。”</p> <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人效仿大地山川河流的相互转化,大地效仿天象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天效仿道的对立统一,道反过来又要效仿自然界大地的相互转化、天象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p><p class="ql-block">《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只有我们做到了“立德遵道,德道相成”,才能够取得人生各方面的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