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绝、范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花朝夜月试春妆,浪蝶游蜂老子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借得蛇头看世事,白描虎尾扫浮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文/空无俗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鉴赏:(文/冯瑷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曾(1938年7月5日-),当代国学大师,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出生于江苏南通。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最近86岁书画大师范曾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再婚喜讯,开启了自己的第四段婚姻,并称此为“艺林佳话”。范曾透露自己的新婚妻子叫徐萌,据悉二人相差50岁。为此虚拟世界对范曾看法也是保贬不一。作者以诗见长,聊大师风格。</p> <p class="ql-block">起承句"花朝夜月试春妆,浪蝶游蜂老子狂"表达了国学大师范曾对春天美景美人的欣赏以及对轻狂生活的态度。“花朝夜月试春妆”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春天的夜晚,月光洒在盛开的花朵上,大师正在欣赏一位女子尝试为新季节打造的春妆。体现了主人翁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在这个场景中,春天、花朵、月光和美女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试春妆这个过程展现了一位女性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诗反映了主人翁的社会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人文内涵。</p><p class="ql-block">"浪蝶狂蜂"和"浪蝶游蜂"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比喻轻狂的男子。这些成语出自不同的文学作品,如《浣纱记》、《琵琶记》等,显示了它们在古代文学中的广泛应用。在这句诗中,"浪蝶游蜂"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春日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这种用法与成语原本的含义相呼应,即指行为轻浮、好寻欢作乐。然而,诗句中的"老子狂"则可能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放纵自我生活的态度,这与文人追求高洁情操的传统观念形成对比。范曾也时常自喻为“狂人”。"浪蝶游蜂"的运用,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范曾对轻狂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这也体现了范曾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转合句"借得蛇头看世事,白描虎尾扫浮光",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艺术表现手法。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蛇头"可能象征着某种智慧或者洞察力,而"虎尾"则代表着力量或者决断力。我们可以推测这句话旨在表达通过观察和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如蛇和虎)的特性,来洞察和理解复杂多变的人世和社会现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世事的无常,暗示了人们往往因为欲望而忽视了更长远或根本的利益。这与"借得蛇头看世事"相呼应,意味着通过学习蛇的智慧(即不满足于眼前的小利,要有远大的目标),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世事的变化。另一方面,"白描"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方法,强调的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因此,"白描虎尾扫浮光"是在说,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去除表面的浮华,直击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借用自然界生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学表现手法,表达了对世事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以及通过简约而有力的语言来揭示事物本质。诗中用字"试"和"借"字,似乎对范曾含有轻微的嘲讽和猜度之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强云、曾用名王祥云,字陌居、号空无俗士。金陵汤山人,中国尘社社员,中华诗赋官网首席版主,编辑,荻埠归帆文社顾问,一个躬耕乐道名不经传的民间俗士。</p><p class="ql-block">(图片均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