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记

大山里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3月上旬,我和朋友来广州旅游。广州以前来过多次,也看了一些景点,这天,我们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参观了中山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正门入口,是一座无梁殿式三孔拱门的门楼。朱色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黄色砖砌墙体,上为宝蓝色的琉璃瓦,整体显得庄重而绚丽。门楼南面檐下匾额上有“中山纪念堂”五个金色的大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门楼为广州中山纪念堂中轴线的起点,1933年由香港宏益建筑公司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此兴建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座落在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上,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29年1月动工建造,1931年11月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山纪念堂南门大草坪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云鹤华表。云鹤华表建于1931年,因柱头雕刻着云鹤图案而得名。云鹤华表寓意吉祥、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华表只有在中国皇宫式的建筑出现,中山纪念堂建有华表,显示出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纪念堂前面的广场东、西两侧,各立有一根青铜旗杆,高22.3米,于1931年建成。旗杆下部是八角形花岗岩基座,底部有花纹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外观模仿宋代宫殿建筑形制,蓝色琉璃瓦和红色门窗柱子构成的主色调鲜明夺目,内部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形成大跨度空间,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有机结合的典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高5.5米,重3.9吨。铜像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型古宫殿式的建筑物,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调,在八角型的亭项,镶盖着宝蓝色的琉璃瓦,攒尖式的汇聚于金色球体的宝顶,堂体重檐歇山抱厦,高低错落,共分四层,层层飞檐出卷,檐下有孙中山先生手写放大的“天下为公”的漆金字匾。堂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开阔,视觉效果极佳,将中西建筑的精华巧妙融合于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7月,广州中山纪念堂启动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作,修缮内容包括屋面揭瓦补漏,屋面排水管道疏通以及屋面紫铜天沟、飘檐、檐口椽子等结构的修补,以确保中山纪念堂的屋面在未来更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安全的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3月上旬我们来到时,八角攒尖金顶和“天下为公”牌匾已重现光辉,八角亭及抱厦正南面琉璃瓦屋面也已修复如初,但修缮时所铺设的三层脚手架等设施还未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中山纪念堂,就看见一幅孙中山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沿着参观路线,我们一路走去。展厅就设在走廊上,展牌上的标题是“伟人中山”,边上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里展出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革命经历的照片和文字说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廊展厅一角。走廊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墙上陈列着反映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老照片和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1893年—1894年。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与维新派论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间是孙中山手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1911年—1912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1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选举会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图:1911年10月,湖北的革命党人趁清廷调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之机,秘密筹划武昌起义。10月10日,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使清廷统治走向崩溃。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军在武汉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史称湖北军政府)。图为位于武昌的军政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1912年—1916年,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发动“二次”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面左图为蔡锷将军像;中图是孙中山1914年5月发表的《讨袁檄文》,谴责袁世凯专制独裁;右边的照片说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后,倒行逆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被刺。图为宋教仁被刺后情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说明: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前左四)、廖仲恺(后排左二)、何香凝(前排右三)等在日本庆祝帝制取消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墙上挂着一面盘金毯,上面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字,左面落款“孙文”及印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盘金毯:金镶丝缠的毯子。需要在毯子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所以格外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基本没有人再织过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誓约书。最左边写着:“此系真品 宋庆龄 一九八零年三月十八日”,并盖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委托日本律师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府办理了登记手续,然后在和田瑞家中签署了婚姻誓约书。誓约书为日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份誓约书一式三份,分别由孙中山、宋庆龄与和田瑞保存,其中孙中山与宋庆龄的两份保存在上海莫利爱路的住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上海沦陷,宋庆龄在匆忙撤离上海时,一些重要文件没有带走,包括这两张婚姻誓约书,它们都在战乱中遗失了。196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份孙宋二人的婚姻誓约书,为鉴别真伪,将其拍成大照片寄给宋庆龄鉴定。宋庆龄仔细看过照片,确定这份誓约书是真的,还解答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关于誓约书日期为“26日”而不是“25日”的疑问。宋庆龄解释,因日本旧俗双日为吉日,所以接受律师的建议,将25日写为26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份誓约书的原件送到北京后海边的宋庆龄住宅,请她题字。时隔40多年,宋庆龄再次见到她签署过的婚姻誓约书,百感交集,在卷尾余纸上端端正正地题写了“此系真品”四个字,并签名盖章。归还誓约书原件时,宋庆龄还通过秘书附函说明,关于签名是“宋庆琳”而不是“宋庆龄”的疑问,是因为“琳”字容易写(宋庆龄曾用名宋庆琳),所以名字写成“宋庆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章(1931年10月10日)。纪念章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李建和捐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天下为公”纪念章;下左:民国孙中山纪念章;下右:民国时期孙中山“双旗”纪念章。三枚纪念章均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梁伟雄捐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南下护法,筹组政府。1917年—1921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展出的是孙中山先生1917年—1921年革命活动的照片。中间的照片是1917 年9月10 日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组织北伐,致力统一。1921年。就任大总统,平定广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面的照片,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在国会礼场(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军政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展厅一角。这边走廊上铺着祥云纹的红色地毯,边上一排排红色的木门,透着一种历史的氛围感;顶上的装饰,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广州蒙难。1922年5月底6月初,在孙中山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战争初战告捷之际,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武装叛变,6月16日至8月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坚持指挥平叛56天,后因待援无望而返抵上海。这一事件,史称孙中山广州蒙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1年—1922年。出巡广西,督师北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1922年5月6日,孙中山离广州抵达韶关督师北伐,宋庆龄率领红十字会员多人随行。图为孙中山、宋庆龄等在韶关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天字码头乘宝璧舰出巡广西。准备取道湖南北伐。天字码头位于市区永汉路(今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原址在永汉路接官亭南侧,20 世纪30年代迁至现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下图:1921年10月17日, 孙中山抵达梧州,改编北伐军。同年1I月5日,驻梧州北伐大军开拔,取道漓江北上桂林。图为孙中山北伐时在桂林的大本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廊一角陈列着一组精美的雕塑。从左至右:根;志远;求索;丰碑;奋进;携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改组政党,国共合作。1923年—192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说明:左上: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图为“一大”会场(今广州市文明路215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下: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典礼上的讲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候补人员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下:1924年,孙中山将国立广东高师、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井为广东大学(1926年8月改名为“中山大学”),并亲书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图为1924年11月孙中山手书广东大学校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改进会议,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以“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这是经孙中山批改的党纲草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大元帅印章。石质,通高 13.4 厘米 ,边长 7.3 厘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大元帅印文:“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毅然北上,壮志未酬。1924年—192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说明:左上:1925年3月12日,因身罹癌症,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顾维钧宅)与世长辞,享年59岁。图为北京行馆内灵堂的情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下: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榇移往香山碧云寺内的金刚宝座塔暂厝。图为金刚宝座塔外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谋求中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北上。这是 10月 27日孙中山给冯玉祥的复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下:孙中山1924年12月4日摄于天津张园行馆门前,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站立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病历报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归葬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5月22日,迎榇专员郑洪年到香山碧云寺,指挥护灵处处长马湘督率护卫从石龛内恭移孙中山灵榇至灵堂易铜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5月26日,凌晨1时,在碧云寺起灵。图为起灵前的情形。</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5月26日,9时50分,灵榇进西直门。图为北平警察保安队、商界、学生、农民代表送殡行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5月28日,上午10时整,灵车抵达南京浦口时,哀乐齐鸣,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全体迎榇人员向灵榇行三鞠躬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6月1日,上午9时20分,灵车缓缓驶抵南京中山陵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午9时45分,灵榇起杠后即将到达墓室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灵榇抵祭堂就位后,举行奉安典礼,由蒋介石主祭,读祭文、献花圈。礼毕,恭移灵榇进墓,安位完毕,全体默哀3分钟,再进墓门瞻仰,最后集体行三鞠躬礼,奏哀乐,礼成。图为祭堂内之墓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追悼大会与逝世紀念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追悼大会与各界纪念。孙中山逝世后,全国多地举行追悼仪式。广东军政府将追悼和纪念孙中山视为头等政治任务。1925年3月17—19日,广东省各界连续在广东大学举行3天追悼会。4月12日,广州全市休假一天,再度举行大规模追悼仪式,到会者有各界700多个团体,人数达20余万人之多,时评称之为“全国空前之追悼大会,全国第一次之全市静默志哀礼,全国第一次之大规模巡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 广州市公安局在孙中山逝世当日即发布命令志哀,这是全国最为严格、志哀持续时间最长的通令,图为《申报》1925年3月17日的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1、孙中山逝世后,广州当局在各马路十字路口的灯塔上悬挂先生遗像,使过其下者皆知表示敬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2、广州市公安局布告有关追悼大会事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下图:民国著名期刊《良友》杂志上的广州追悼大会情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完一楼的展示后,我们上二楼继续参观。墙上用白色的字幕打出孙中山的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二楼护栏为汉白玉栏杆,扶梯栏杆为意大利云石所雕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建筑构件。从左至右依次为:金顶金箔瓦,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最高处金顶;花脊,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光瓦,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光筒,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滴水瓦,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满面筒,用于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吾堂中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众志成堂。孙中山病逝,薄海同悲,各地民众纷纷举行不同形式的追悼活动,寄托对这位伟人无尽的哀思。在广州——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活动的主要策源地,“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一经提出,社会各界便热烈响应。随即,国民党中央党部议决,堂址二易,工程建设的序幕渐次拉开,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25年3月下旬动议建堂到1931年10月10日的6年多时间里,虽然时局动荡,经费匮乏,政府机构几经更迭,但海内外同胞齐心协力,募集经费、工程设计、征地拆迁、动工建设,一座足以让中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建筑终于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建设流程。1925年,募建选址;1926年,图案设计;1927年,拆迁补偿;1927年,公开招标;1928年,工程建设;1931年,落成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建筑结构。大跨度层顶不设一柱,巧妙地隐藏着现代的建筑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工程环节。要建造一座能容纳 5000人聚会的特大空间与体量的中山纪念堂,仅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木结构是不可能的。吕彦直的设计团队采用近代西方建筑技术中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中山纪念堂大空间的主体框架,使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纪念堂变得坚如磐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施工旧影及资料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基础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基础。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采用木桩与混凝土混合基础,木桩用于加固地基承载力,其上为钢筋混凝土承台,承台埋深为1.5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木桩。桩基础采用进口桩方形,尺寸最大的木桩边长十英寸(约254mm),长四十英尺(约12.19m),设计承受荷载400000磅(约18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基础工程施工顺序。中山纪念堂基础工程施工顺序为:场地平整→降低地下水位→木桩打设→锯平桩头→铺设碎砖垫层并压实→立承台模板及绑扎钢筋→浇注钢筋混凝土承台。主体建筑基础受力最大点分别在东南、西南、东北及西北角处,即为支撑起大堂八角顶钢结构的承重柱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装饰装修工程。中山纪念堂内外装饰,如圆柱、花梁、斗拱、雀替、走廊墙面、栏杆、楼梯地面等处,大量采用彩色水磨石(意大利批荡)工艺。屋檐及斗拱均为混凝土结构,其中斗拱、椽子均为预制件,在工场预制完成后,再在现场拼接安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建堂点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易堂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总统府旧址与越秀山上的孙中山纪念碑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设计师吕彦直建议堂址西移,使纪念堂与纪念碑在同一中轴线上。同时拓展大片绿地园林以壮其气势。1928年4月,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采纳设计师吕彦直的建议,决定将堂址西移二十余丈,图为堂址西移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说明(从左至右)1、旧总统府地址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各界发起筹捐50 万建筑孙中山纪念堂及图书馆,并拟以西瓜园为地址,但因西瓜园偏近西关,既非居中地点,亦无特别关系,多数人认为该处不适宜,主张以旧总统府地址为最合适。图为1925年4月11日刊登在《广州民国日报》上的有关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纪念堂首倡选址,西瓜园旧商团总所(今人民中路同乐路口南侧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建堂选址改为越秀山下的旧总统府,图为总统府地址旧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下面文字说明:《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3月31日报道:募建孙中山纪念堂开会纪。粤人拟募集五十万元、建筑一规模宏大之孙中山纪念堂及图书馆,以纪念元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达堂碑一体化的目的,筹委会决定増加西移工程拆迁补偿费用,图为筹委会主席李济深签署的关于增加拆迁补偿费用的会议文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为广州工务局1926年3月20日工程测量图;下面是中山纪念堂所在地介绍:军政要地。纪念堂所在地历史上为广东军政要地,明初为广东都司,清初为巡抚院署,清末为抚标箭道,后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为广东省督军署;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为广州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将总统府设于此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费筹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拨款。拨款——1927年5月,李济深任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推举为筹委会主席。自1927年7月至1929年5月,广东省政府共给筹委会拨款116万元。至1931年落成,前后共拨款毫银300余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募捐。募捐——募集经费,一为开册劝捐,一为劝销纪念章。后来又增加“职员捐薪”、“布告带取呈费”,成立募捐队发动全社会捐款,共募集社会捐款30余万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筹款议案两件:纪念堂及碑建筑费连地价共需150万元,收捐款约30万元,余款财政部自1927年1月起每月拨款5万元至工程完竣为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6月21日,省政府训令关于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请查照新案每月续拨建筑费100000元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案设计。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广州中山纪念堂,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公开登报向海内外悬奖征求纪念堂纪念碑图案。由于设计师纷纷响应,截稿日期从原定的1926年6月15日,延至8月下旬。1926年6月,“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成立,专责筹办纪念堂、纪念碑事宜。到1926年8月26日,筹备委员会收到中外应征设计图26份。9月1日,专家评定吕彦直的设计图获首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吕彦直(1894.7.28-1929.3.18),字仲宜、古愚,安徽滁县人,生于天津。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为其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组委会评价: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山上筑碑、山下建堂,互为连贯,交相辉映,“纯中国建筑式,能保存中国的美术最为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拆迁补偿。纪念堂堂址确定后,首先面临的是收用民房、拆迁补偿问题。由于设计变更、堂址西移,拆迁量也随之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拆迁补偿工作历时 4年,共征用民房3期,拆迁户364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开招标。1927年10月30日,筹委会决定登报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筑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经过公开招投标,上海陶馥记营造厂、香港宏益公司、美国慎昌洋行等分别中标并与筹备委员会签订合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筹委会与陶馥记营造厂、慎昌洋行、裕华真记陶业有限公司、香港宏益公司签订的合同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幕典礼摄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建筑瑰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无论是设计图案还是建筑实体,建设伊始还是 21 世纪的今天,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在总体布局上,纪念堂顺应周边地势,采取“前堂后碑”沿中轴线既对称分布又略有错位的方式,达到从纪念堂门楼往北看,“堂”和“碑”布局,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单体设计中式为体,西式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技术,精选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使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工艺,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将一系列传统建筑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大量使用寓意深刻的象征图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最高水平的中西合璧的中国固有建筑形式,切合“以庄严固丽而能暗合孙总理生平伟大建筑之意味”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建筑形制与意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西合璧 洋为中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悬赏征求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提到,“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不拘采用何种形式,总以庄严固丽而暗合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之意味者为佳”。政府和民众希望通过中山纪念堂表现其革新愿望和另一种对于现代中国建筑的想象,因而促使建筑师从新的范式中寻求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设计师吕彦直曾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毕业后,入茂飞建筑事务所实习,又测绘过北京故宫,东、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他的脑海里交融,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大胆吸收并创造性地发挥了中国古代宫殿和坛庙祭祀建筑的精华,明显留有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娄氏图书馆、茂飞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福建协和大学小教堂和他参与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这三处建筑(群)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民众会堂 纪念圣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充分利用各种集会宣传他的革命主张。建设者因此力图通过中山纪念堂体现对个人的纪念与对其思想宣传相结合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的纪念建筑中,中山纪念堂是最有别于传统的一种类型。因为庙、祠、墓、碑和像都是生者对死者的奉献,而用会堂纪念孙中山则是在保持了祭祀空间庄严气氛的同时,还希望生者继续接受死者的教导,利用空间来促进大众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题有“天下为公”的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博爱”与“天下为公”的设计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总体布局与构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案原型 空间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为中山纪念堂总平面现状图。入口处有南门楼,原准备建设喷泉的位置,改为放置华表,孙中山像、旗杆与附楼位置不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图为1927年卓文扬绘制的中山纪念堂总平面。入口处道路铺平,进入园区有台阶,入口两旁有华表,主体建筑前方广场四周有一圈混凝土块铺设的道路,一定间隔设有路灯,两边道路各有三组碑(一组两座碑),孙中山像及旗杆位置不变。通过碑亭和道路围合成一个前广场空间,借鉴陵墓的空间布局,六组石碑组成一个鲜明的空间序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上图:走廊平、立、剖面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9年6月8日绘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疑似演讲厅或纪念馆的剖面图,彦记建筑事务所,时间不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说明:另外,1936年24期《中国建筑》上刊登的无名英雄墓设计图,“系由董大酉建筑师所计划者,惟该墓筹议之初,曾有由范文照建筑师亦拟有草图,壮丽严肃,别具风格,惜后以经济关系未能实现。”此图采用了与中山纪念堂1928年的总平面相似的设计手法,将主体建筑放置在场地北端,场地东、西、南三边有柱廊围合,前方留出宏大的广场,有所不同的是,范文照将铜像放在了靠近入口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博采众长 蓝本生辉。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布局几经变动,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群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原则精神,又借鉴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兼有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影子。这是在中国式布局的基础之上追求新的变革,符合当时国民党人的追求和社会思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梁思成所绘北京清故官三殿总平面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图:法国孚-勒-维贡府邸及园林(约166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图: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美国林肯纪念堂及华盛顿纪念碑相类似,中山纪念堂除了体现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设计思想外,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山势地形,在序列上突破中国传统的“前碑后堂”的形制,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清东陵一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图: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轴线建筑与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组合精妙 古典复兴。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被认为是“第一次古典复兴时期”的“中国固有形式”之建筑。与中山陵的沉重不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主要是为缅怀孙中山先生和群众大型集会而设计,气氛相对轻松,各单体建筑设计、细部处理都适合现代功能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南门楼。南门楼位于整个园区的最南边,为广州中山纪念堂中轴线设计的起点,1933年由宏益建筑工厂建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图:南门楼采用三开间,明间高大突出,单檐歇山顶;两侧较低,单檐庑殿顶(局部),蓝色琉璃瓦,士黄色砖砌墙体。三个钢筋混凝土屋顶檐口做出方椽,飞子、大角梁、子角梁,三踩栱、桁檩等,竭力模拟木构建筑,均遍施彩绘。就石作而言,正面三个壶门门券石(仅明间门券石有雕饰,以区别等级)、须弥座,都有雕饰,浅白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设计概况:礼堂取八角形,东西南三面为入口,有甬道相连,自外有石阶直达礼堂内部,北面为讲台,宽约百尺,深四十余尺,台前有音乐厢,后有休息室二间,正厅深一百五十余尺,宽度相仿,出口凡十,会场内数千人可于数分钟内离开,此外有办公室两间,储藏室四间,男盥洗室两,女盥洗室两。有巨梯六座,直达第二层掛楼,全堂可容六千人,正厅盖以弘形玻璃顶,光线从八角顶巨窗射此玻璃顶上。礼堂本身约占地四万方英尺。 ——董大西:“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1933年7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设计原型探源。宋代宫殿建筑法式:根据1932年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刊《工程》的报道,中山纪念堂设计采用了宋代宫殿建筑的法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八角形平面,四出抱厦。抱厦又称抱屋、龟头屋,唐宋时期的古建筑采用较多。一般在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附加的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山面向前,类似于雨塔、外坡屋或带廊等。现存宋代隆兴寺摩尼殿即为显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设计图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思成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特征概括为“三分说”,即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明显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台基、墙柱构架、屋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台基。吕彦直手绘的竞赛效果图上,台基石阶两边有传统制式的扶手栏杆,后经过修改,至工程完工时已不见。在吕彦直设计之初,认为有栏杆的台基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式样。后期实际设计中,将栏杆去除,切合民国打破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潮流,无栏杆围合,完全开放的台阶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开阔,给人一种接纳四方、开放自由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屋顶。中山纪念堂以南、北重檐歇山和东、西单檐抱厦式样,拥簇着中央八角攒尖琉璃瓦尖顶,三层飞檐出翘,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式屋顶,层次分明,庄重大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墻柱构架。中山纪念堂正立面(即南立面)出七开间朱红色柱廊,东西两侧立面则减为五开间柱列,主次分明,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立面开间不等宽特点,明间最大,尽间最小,其他相等。正立面有内、外两层檐柱,形成入口的外檐空间序列,而其他两个侧立面则减去外廊空间,突出正立面和大堂入口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颐和园佛香阁。根据1931年外文报纸《大陆报》报道,纪念堂八角宝顶是仿效北京颐和园内的佛香阁。(原文为:The pagoda is fashioned after the famous Fo-Hsiang Temple in the Summer Palace at Peipi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上图:对纪念堂即将落成的报道,《大陆报》(The China Press),1931年10月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北京颐和园内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乾隆初建,光绪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类寺庙建筑。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提到:“风铎,寺庙、塔檐悬之物,因风成声者也。”纪念堂飞檐翘角遍挂风铎,暗示此为类寺庙建筑。在中国古代,纪念名人或神灵的普遍方式为修祠建庙(塔)。设计师利用前堂(庙)后碑(塔)的布局,巧妙地将传统纪念形式与纪念孙中山联系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下图:辽代独乐寺观音阁上悬挂的风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下图:纪念堂各飞檐翘角上悬挂的风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碑全用白石砌成,外部正面刻一党徽,下刻总理遗嘱,高达一百二十三尺,内部油以五彩色,计分十一层,最下一层有石台石凳,梯级系铁制,镀为古铜色,蔚为美观。——“总理纪念碑之伟观”,《广州民国日报》,1930年7月1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碑下为方形基座、上为曲线形收分的碑体。基座多采用传统元素,与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基座相似。碑体造型与中国传统碑的形制有所不同,更像是仿美国华盛顿方尖碑的碑身收分,因四角均有弧线形的扶壁墙,外轮廓呈曲线,又显出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塔脚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崇法自然 开合有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整体采取对称式的传统风格和西方景观设计手法结合,堂前留有一片开阔幽美的草坪和庭院。除了南门楼、纪念堂和纪念碑三大建筑构成主轴外,华表、铜像、旗杆、陶鼎、附楼及灯柱共同组合成开合有序的中山纪念堂群体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附楼。纪念堂后东西附楼曾为办公房和工人房,后改为历史陈列馆和管理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上图:附楼设计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右下图:中山纪念堂西附楼,现为历史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货币上的孙中山与纪念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建筑符号与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抬遗撷珍 推陈出新。“中国之建筑式,亦世界中建筑式之一也。凡建筑式之形式,必根据于其构造之原则。中国宫室之构造制度,仅具一种之原理,其变化则属于比例及装饰。”吕彦直于《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诠释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格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古建筑的精华在纪念堂内外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走兽、垂兽、“仙人”及龙吻,合称”脊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南门楼与中山纪念堂屋顶脊兽借鉴了岭南民居屋脊上的博古纹等式样,代替象征皇权的龙吻以及寓意神话色彩的脊兽等图案。根据等级,八角攒尖顶上有9个抽象化的走兽,中间重檐顶上有5个走兽,侧面单坡歇山顶及门楼屋檐上各有3个走兽。等级从上到下,从主到次依次降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斗栱。斗拱是由若干个拱件,相互咬合,层层垒叠而成的组合构件,它是一种既具有悬挑作用,又具有装饰效果的支撑性传力构件,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者特征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南门楼主楼外檐斗拱与中山纪念堂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相同,都用石材竭力仿木作,三踩斗拱,斗拱都采用金色边框,设青彩画基色,模仿金琢磨斗拱,采用间色法排列。为了凸显主楼与边楼的主次关系,边楼檐下斗拱在主楼的基础上又做了简化,去掉了耍头、令拱等,将斗拱完全抽象化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角形攒尖顶檐下斗拱沿用南京中山陵的简化形制,只做出出挑的两道华拱以及拱下的栌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注重象征 寓意深刻。中山纪念堂使用了大量寓意深刻的象征性图案,隐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设计才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色彩。整体色彩上,中山纪念堂以蓝、自、红三色为主色调,青色彩绘、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白色穹顶象征白日;红色门窗、柱子象征满地红。“青天白日满地红”是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选择的国旗,寓意“光明正照”、“自由、平等、博爱”,代表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角形的屋顶。暗含三民五权之意,三民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五权即五权宪法: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考试权、监察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的“山”字造型。一气呵成,暗喻孙中山的个人品格和革命事业如山一般巍然屹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柱头饰。以羊头为图案的柱头饰,令人联想到广州“五羊献(衔)穗”的美丽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悬鱼。悬鱼是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的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古人将“悬鱼”一词视为官吏廉洁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卍”(万字符)装饰。伸出的椽子端部作“卍”(万字符)装饰,寓意吉祥、祝福、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角顶及各重檐翘角的风铎,呼应斗栱间的钟形拱眼壁,像醒世警钟一样不断提醒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栱眼壁。南门楼与中山纪念堂内、外立面拱眼壁图案都仿钟形图案,立面上沿用栱眼壁的通风采光功能、一实一虚,间隔做成通透式。堂内勒脚亦采用钟铎纹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建成之初,就备受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的瞩目和尊崇。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山纪念堂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人世间的变迁,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经过风雨洗礼和岁月磨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已经成为世人缅怀孙中山、表达崇敬之情的神圣的地方。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外人士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以及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作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和历史名片,中山纪念堂还是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外优秀文化的殿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沧桑岁月。走过了初始的显赫,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始了不平凡的历程..….历史,在一幕幕画面中凝固,留下深深的烙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1年10月10日,中山纪念堂落成之日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二楼下来,我们来到了纪念堂的大会堂。走进大会堂,眼前顿时一亮,感觉非常震惊。会堂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积达5万立方米。会堂内部有上下两层的座席,共有4700多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外为中式八角攒尖顶,会堂内则为西式拜占庭式的穹隆顶,隐蔽在墙壁间的八根大柱,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顶。大堂高48米、南北纵深72米、东西宽63米,中间无一柱遮挡视线,构成的空间非常大,令人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会堂内采光通透,装饰丹彩瑰丽。北面为舞台,舞台宽阔,可作大型会议和艺术演出。东、西、南三面均设有出入口,共有11个门口,有甬道相连,进出方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使会场内4700多人及时撤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会堂内部装修风格豪华,大穹顶搭配着外部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具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会堂天花为八角形,即为八角攒尖顶的内部结构,中部为弧形玻璃顶,四周为彩色玻璃拼成的花窗,柔和的光线从屋顶洒下来,瑰丽而宏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会堂里面全是朱红的绒面座椅,红色象征意义极强,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会堂后面的通道边,设有绛红色的栏杆,栏杆中间装饰有祥云纹的撑木,栏柱的柱头上有浮雕的莲花图案,整体造型具有古典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会堂的一个出入口(廊西四出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大会堂的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正中央,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的内容。据介绍,“曹全碑体”的总理遗嘱碑刻是近现代杰出书法篆刻家吴子复的手迹,由广东端州的梁俊生先生镌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凝视着台上孙中山先生写下的总理遗嘱,似乎看见孙中山先生正站在前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话音回荡在会堂里,久久未能散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 这次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感觉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中山纪念堂,也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见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山纪念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还有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有机结合的经典建筑的魅力与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中山纪念堂之前,我在大会堂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附件一、左图:吕彦直手绘的中山纪念堂资料;右图:中山纪念堂在建设中。摄于1930年4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附件二、 广州中山纪念堂导览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脑海里涌现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想,等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应该第一时间告知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山先生,您安息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