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利万物 ----读《道德经》之(八)

风雨

十多年前,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其中一个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嘉靖皇帝的御书房,其背景上有一个大的匾额,书写着四个鎏金大字“上善若水”。当时,我并不太懂得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只是觉得这四个文字非常的优美而深邃,与嘉靖皇帝的威严和神秘相互衬托,给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感觉。在随后的岁月里,我便开始对“上善若水”这个词特别的注意,也慢慢的感悟了它深刻的含义。<br>“上善若水”出自于《道德经》,后世据此典故引申为成语“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也正因为这个“上善若水”,让“水”或者说“水德”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品德的一个象征符号,引得无数的士人君子争相追奉。<br>“上善若水”出现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阐述的是以“水”为象征的“善”的德性和境界。下面,我将一句一句的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心灵感悟: 上善若水。<br>本章第一句就开宗明义,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表明本章主要是阐述德性中最高的善;其二是明确这种最高的善可以用“水”来比喻。<br>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br>译文: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其争利益。而且,水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因此,这种品德几乎近于“道”。<br>这句话论述了“水”的两大德性:滋养生命而不争、处低而不恶。 水,对于生命而言既是源头,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类近代三百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其涉及的领域小到原子、强子、夸克,大到太空宇宙。其中有一项研究探索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即对地球之外生命的寻找。许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生命是离不开水的。因此,是否有水成为了判断外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理论依据。虽然这一理论还存在很多争议,也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去证实。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生活在早于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能将水与生命的关系领悟到如此透彻的程度。“水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成为了最高的道德标准。<br>关于水能“处低而不恶”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和感悟到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永不满足。因此,欲望给人带来权势、荣耀、财富等,却也附带了无尽的焦虑和烦恼。水则相反,总是往低处流,并最终停留在最为低洼的地方。给人一种与其欲望相反的印象,也因此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感悟。处低而不争,也许是克制欲望、拜托焦虑和烦恼的最佳途径,是一种值得人们崇尚的美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br>因为水有“滋养而不争、处低而不恶”的德性,于是“水”成为“善”德的象征和符号,两者也就相互对应、合而为一了。第三句便详细列举了“水”德的七种具体表现。居善地,象水一样顺其自然,停驻在最低的地方;心善渊,心应该保持象深渊的水面一样平静自然;与善仁,对待他人要想水滋养万物一样充满仁爱而无所索取;言善信,象水奔向大海一样,无论怎么的阻碍也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政善治,水自身清洁,也可以清洁万物。这象征政治和管理中最重要的清廉之德;事善能,水虽然柔软而无形,但其功能和力量却不输于任何刚强之物。特别是能做到以柔克刚;动善时,水的一个特别的德性是顺应。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阻碍或禁锢,都能顺势而为、因时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br>前面几句都是以“水”为比喻阐述了至善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最后一句为前面论述的最终落脚点,即上善之水德对于人生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无尤。尤,怨尤的意思。一切内心的怨尤都来自于欲望和利益冲突。人生的意义和终极的目标是实现心灵的宁静。而在人的一生当中又不可避免的要努力、要抗争。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矛盾和悖论:人生究竟是该争还是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给我们指出了解决之道,唯不争才能无怨尤。这里的“不争”并不是不努力、不抗争,而是像水遇见阻碍一样,顺应时势,寻找到可前行、可突破的方法,坚定的朝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奋进。如此的“不争”,必定能实现“无尤”的目的。 自从《道德经》提出了“上善若水”之后,“水”便成为了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由此也衍生出了更多关于“水德”的概念和成语,比如智者乐水、心如止水、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然而,在我的意识中,始终还是将“上善如水”作为最经典的概念,不断的进行思考、验证和感悟。<br>风雨<br>2024年5月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