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论是去看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还是去看普拉多的《蒙娜丽莎》,路途都十分遥远,何不赶紧去上海浦东美术馆一睹她的芳容,而且是真迹。展览时间:现在——2024.09.01</p> <p class="ql-block">五月四日,是青年节,也是这个五一小长假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夫人建议去浦东美术馆看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的藏画选展。普拉多博物馆是我们2019年9月去西班牙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差不多</span>流连了整整一天的地方,里面有太多世界大师的美术作品。早早午饭后我们便去了浦东美术馆,一楼还是普拉多的蒙娜丽莎特展。进馆便看到许多人拿着美术馆印制的展览介绍中的蒙娜丽莎与画作对比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画作的修复过程(从右至左)。在修复工作启动前,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类照片的拍摄与分析,确认了深色背景之下隐藏着风景,而现有的深色背景是在原作完成很久之后才添加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层黑色涂覆在一层清漆之上,而非直接施加在原画之上。基于这些发现,去除黑色涂层以恢复背景中的原始风景,被视为一项谨慎的决定。先前的清漆层导致作品变黄、变暗,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也将其清除。</p><p class="ql-block">比较遗憾的是,那次去普拉多好像没有看到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红外反射成像分析下的普拉多版《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红外线反射成像技术能够揭示艺术家在正式绘制作品前的起稿草图或隐藏构图。利用这项技术,我们能观察到画作底层,那些被遮盖且使用黑色或含铜颜料绘制的内容。将普拉多版《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版《蒙娜丽莎》的起稿草图比较后,发现两者在创作细节上完全吻合。这表明,普拉多版的创作者不仅复制了卢浮宫所藏画作的大部分底稿,还临摹了达·芬奇在创作过程中对原作的修改。</p> <p class="ql-block">红外反射成像分析下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蒙娜丽莎》(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编号779)</p><p class="ql-block">我仔细对照了一下,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是达•芬奇版的没有眉毛和眼睫毛。当然背景也有所不同,不过这是次要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列奥纳多 • 达•芬奇(1452-1519年)《蒙娜丽莎》(《焦孔多夫人》)展览版复制品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编号779</p><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和普拉多版《蒙娜丽莎》尺寸完全相同,这暗示两者可能源自同一张原始拓印草图。普拉多版可能呈现了卢浮宫版《蒙娜丽莎》最终完成前的早期阶段。尽管这两幅作品几乎是同时创作的,它们的创作技法和水准却存在差异。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采用了晕涂法,而普拉多版《蒙娜丽莎》则未使用该技法,画作中轮廓线条因此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这也许也是卢浮宫版的眉毛和睫毛都没有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普拉多版作品细节-1</p> <p class="ql-block">普拉多版作品细节-2</p> <p class="ql-block">普拉多版作品细节-3</p><p class="ql-block">从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拉多版《蒙娜丽莎》的独有魅力。</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的眉毛和睫毛的线条清晰明确,与使用了晕涂法的卢浮宫版原作截然不同。在唇部,灰色的底色之上交织着白色和红色笔触,展现了一种精妙的渐变技巧。人物的手部,也同样经过了精细的描绘。画面背景中的风景虽未绘制完全,却依旧散发出与原作相似的梦幻般的朦胧美,若隐若现。值得一提的是,画中还可以看见达•芬奇在卢浮宫原作中曾描绘而后又遮盖了的类似岩石形态。</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版作品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修复后的达.芬奇工作室《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约1507/1508 - 1513/1516年,木板油画,现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尽管与达•芬奇的原作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这幅作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蒙娜丽莎》临摹画作。它绘制于一块完整的胡桃木上,这种材料在当时相当罕见,但却是达•芬奇及圈子中的艺术家们常选的材料。这幅作品与卢浮宫收藏的达•芬奇原作几乎同期创作。通过对该画作绘制过程的研究,我们得以一窥达•芬奇工作室的创作方法和技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