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之一途,非学无以开境,非鉴无以助长。学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者,众人之议或能振聋。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岂独言君子风度,更引申为好学精神,不可不察。</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回乡见大棚西瓜有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春雨绽春芽,农棚种早瓜。</p><p class="ql-block">毛巾轻拭汗,心里蜜甜沙。</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感事诗,写回乡看见农民在大棚里种西瓜后的感想。诗写得很朴实,也很好懂,字里行间洋溢出对科技兴农的赞美之情。第一句写春雨。这里的春雨,既指本义上的自然之雨,亦可引申为科技兴农政策,暗藏一个“好”字,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义。“绽”是使动词,“使……饱满、开裂”,这里指春芽开放。第二句写农事,“农棚”指农用塑料大棚,突出一个“早”字。由于科技兴农的政策好,农民在农业大棚里种瓜的积极性高涨了,种瓜的时间也提前了。第三句写擦汗动作。“拭”即擦,怎么擦?轻擦。用什么擦?用毛巾。毛巾是擦脸和擦身体用的棉针织品,也是日常用品,更是农民身份的象征,具有典型意义。第四句写心理活动、瓜农的喜悦心情。“蜜甜沙”即沙瓤西瓜像蜜一样地甜,可谓一语双关,双比喻,既比喻“瓜”甜,又比喻“心”甜。写诗要有灵感,而灵感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于老师的诗粗看很平常,细品不简单,一滴水反映出了太阳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茶吟</p><p class="ql-block">凝烟噙露嫩明前,</p><p class="ql-block">陆羽掬来恣意煎。</p><p class="ql-block">不与李桃争美味,</p><p class="ql-block">只留雅韵在人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咏什么?咏茶。咏什么茶?咏明前茶。“明前茶,贵如金。”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第一句写明前茶的细嫩。噙,(qín),含在里面。“凝烟”、“噙露”写出了芽叶细嫩的原因。第二句写明前茶的煎制。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掬来”、“恣意”具体写陆羽煎茶时的神态。第三句写明前茶的味美。同为美味,味道不同,各有特色,所以不争。第四句写明前茶的韵雅。化用了宋•苏轼《虎跑泉》“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当代•张海鸥亦有“雅韵清茶”的说法。本诗咏茶,正文不著一个茶字。前两句实写,如果不看题目,只看前两句,通过“明前”、“陆羽”、“煎”等茶的分类字锦,即可判定是写茶叶的。后两句虚写,套用了明•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句式,巧妙地写出了茶的韵味,形神兼备,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御河余辉</p><p class="ql-block">屋脊红霞淡,苇摇白鹭飞。</p><p class="ql-block">扁舟开晚幕,棹动乱余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景诗,什么时候的景?残留的辉光。宋•欧阳修 《夕照》诗:“夕照留歌扇,餘辉上桂丛。”这里指晚景。哪个地方的余辉,御河,这里指开封市的御河。一个标题四个字,从时间和地点两方面交待了描写对象。第一句写屋脊上面的红霞,红霞的颜色是淡淡的,写余辉的静态。第二句写芦苇丛里的白鹭,写余辉的动态。第三句写御河里的扁舟,照应标题御河,是扁舟拉开了御河的晚幕,开,动态。第四句写扁舟上面的棹,船桨。棹动乱余辉,描写余辉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摇,动态。这首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句一景,每句都围绕着“余辉”写。二是四个三字尾两两相对。三是动词形容词用词准确,如红霞的“淡”,白鹭的“飞”,开晚幕的“开”,乱余辉的“乱”,还有“摇”、“开”、“动”等。四是四个三字尾有三个都属于低频词,如红霞淡(2),白鹭飞(145),开晚幕(0),乱余辉(0)。所以,我们赏析写景诗,主要看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步见青杏有思</p><p class="ql-block">残花辞碧树,小杏缀青枝。</p><p class="ql-block">紫燕惜春去,喃喃隔叶啼。</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咏物感怀诗,人物:我。时间:早晨散步的时候。事件:见青杏有思。有思:有所感思,犹如有感,古诗常用作标题。如唐•殷济《见花发有思》等。“见”是这首诗的诗眼。第一句写残花。不见什么?不见残花。在哪儿不见?在碧树上,这里指杏树。为什么不见,一个“辞“字,点明了不见的原因:辞有花落、花谢、随季节变化而残败之意。第二句写小杏,小杏缀满了青枝。第三句写紫燕。写紫燕干什么?写紫燕是为了惜春。惜春照应了标题中的“有思”。第四句写紫燕的“啼”,诉诸听觉。在哪儿啼?在杏树林中、隔着叶子啼,说明叶子长大了,能遮住燕子,显示夏日来临。怎么个啼法?喃喃,拟声词,模拟燕子的啼叫声,这一句是借燕子的惜春之“啼”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诗的前两句照应标题中的“见杏”,后两句照应 “有思”,一个“惜”字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四句合起来把清晨散步时作者的所见(小杏缀青枝)所闻(喃喃隔叶啼)所思(紫燕惜春去)交待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雪莲花</p><p class="ql-block">独秀天山玉笋红,悬崖傲雪彩云中。</p><p class="ql-block">分明心有观音意,还借清香一夜风。</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雪莲花的诗。雪莲花: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 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地高山中。花可以入药,有滋补、调经等作用。文学上作为英勇顽强的象征。第一句写雪莲花的颜色之红。宋•杨万里《真阳峡诗》“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青山”。 玉笋:比喻尖耸秀丽的山峰,雪莲花的红使雪莲花在天山山峰上一枝独秀。第二句写雪莲花的生长环境,因为雪莲花有傲雪耐寒的特性,所以她能在悬崖乱云中茁壮生长。第三句写雪莲花的菩萨心肠。观音,即观世音,西方三圣之一,观察苦恼从生的音声,听到呼救即前往救助。这里的观音意指春意。将雪莲花的象征意义与观音联系起来。第四句诉诸嗅觉,写雪莲花的清香。化用宋•郭印《宿古峰驿诗四首 其一》“崎岖戴月上层峰,拟借空山一夜风”语典,这里的一夜风指春风,将雪莲花的清香与借东风之典联系起来。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一是仍有寄托,把雪莲花作为英勇顽强的象征。二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三是有新意,如把雪莲花比喻为观世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五一有寄</p><p class="ql-block">初夏风光天下绿,山河锦绣正相宜。</p><p class="ql-block">心花一朵香拂面,化作工农劳动诗。</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歌颂五一劳动节的诗,属应制类。有寄,一是寄托,如寄怀、寄意,二是托人递送,如寄言、寄语、寄奉等,这里指寄托情意。第一句写初夏风光。因为五一节正逢初夏日,所以本诗从初夏写起。“天下绿”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的绿,绿色环保;又指社会的绿,政治清廉。第二句写山河锦绣。山河,一指自然的地形,二比喻国土,江山。这里指第二种。相宜,适宜。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锦绣,一是比喻美好的事物,二是比喻美丽鲜明,这里取第二种。这一句描写祖国山河的美丽。第三句写节日心情,什么样的心情?香拂面的心情,香拂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呢?就像舒展开放的花一样愉快喜悦。化用清•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迷离佳气从空绕,不断狂香拂面来。”第四句写节日献礼。向五一节献什么?献诗。献什么样的诗?献劳动诗。把这首劳动诗献给谁?献给工人农民,劳苦大众。这就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题,属篇末点题。</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半亩园斟句</p><p class="ql-block">漫步逢佳景,倾情半亩园。</p><p class="ql-block">掬来初夏韵,斟句伴心闲。</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游园活动的诗,也是记述作诗过程的诗。半亩园,指开封建业半亩园古键工程,在御河北段龙亭湖接口处。斟句即字斟句酌,逐字逐句皆仔细斟酌、推敲。形容作文章或说话时态度谨慎。第一句写清晨在御河漫步来到半亩园。佳景,美好的风景,代指半亩园。第二句写半亩园的佳景使我一见倾心。倾情即倾心,初次见面就产生好感。第三句写到半亩园找到了描写初夏的诗句。掬,两手相合捧物,这是作抓取,取,指可以用手捧住,多用来描写景色鲜明或情绪充溢,如笑容可掬,照应第二句的“倾情”。初夏韵,照应半亩园。第四句写“掬”来初夏韵之后,“斟”是掬来的延续,“伴”是掬来的结果。这首诗采用了顺序的写法,漫步(正因为到御河漫步了,所以才见到了半亩园的佳景)→倾情(正因为见到了半亩园的佳景,所以才一见倾情)→掬来(正因为一见倾情,所以才有了手捧初夏韵的行动)→斟句(正因为掬来了初夏韵,所以才有了伴心闲的结果),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因,后一句是前一句的果,因果关系十分明了,这是典型的起承转合。</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观早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轻风细雨过莲丛,紫燕云蜓绕碧容。</p><p class="ql-block">总把相思初夏寄,池塘只待首支红。</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题目“观早荷”,荷,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观什么荷?观早荷。早荷,即小荷,早荷一般发生在初夏,即正文中提到的初夏。第一句写莲丛,春夏之交时的莲丛。“轻风细雨过莲丛”,风是轻风,雨是细雨,写的是春末特点,莲丛,既然已成丛,说明很多。“过莲丛”,“过”,是经过;又是造访。第二句写荷叶。“紫燕云蜓绕碧容”,碧容,这里指荷叶,化用南宋•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第三句写寄托,“总把相思初夏寄”,总把,总是把。.寄是寄托。寄托什么?寄托相思。把相思寄托给谁?寄托给初夏。为什么总是把相思寄托给初夏?没有写。第四句写只待。“池塘只待首支红”,这一句写相思的具体内容,只待,单等。首支,第一枝,红,用红颜色代指荷花。在哪个地方?池塘。这一句才引出了荷花。“待”是这首诗的诗眼。待是观的目的,前三句都是给“待”字作铺垫。初夏之交,我在池塘观早荷,等待的就是“首支红”即第一枝荷的花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五四抒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一路寻曦暗夜行,时闻魔鬼露峥嵘。灼灼火炬明华夏,欣看丹心铸五星。</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标题五四,指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五四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抒怀,抒发胸臆。这是一首节日抒怀诗,借纪念五四青年节而抒发作者的情感,“触事兴咏,尤所钟情。”第一句“一路寻曦暗夜行”, 曦,太阳,阳光。寻曦,寻找,寻找太阳,寻找光明。暗夜,黑夜,喻黑暗的社会。这句写五四青年暗夜里一路前行寻找光明。第二句“时闻魔鬼露峥嵘”,魔鬼,比喻邪恶势力,“露峥嵘”,露出凶恶的面孔。这一句写五四青年的寻曦活动遭到了邪恶势力的破坏。第三句“灼灼火炬明华夏”,火炬,火把。灼灼,明亮。这句写革命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第四句“欣看丹心铸五星”,欣看,欣喜地看到。丹心,赤诚的心。铸,铸造。五星,指五星红旗,国旗。这句写五四青年的赤诚铸造了新中国的诞生。“寻”是这首诗的诗眼。寻是暗夜行的目标,魔鬼是寻的阻力,火炬是寻的方式,五星是寻的结果。诗的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构思法,通过善恶对比,突出了五四青年“寻曦”的艰难和意志的坚定,较好地升华了主题。</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樱桃红了(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初夏日,清晨闲雀唤诗翁。窗前小院樱熟透,快赏枝头第一红。</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樱桃的诗,咏的不是樱桃花,而是樱桃果。前两句写麻雀唤诗翁。第一句写樱桃红的时间。初夏日,而且是雨过天晴的初夏日。第二句写闲雀。什么时间的闲雀,清晨。闲雀干什么?闲雀唤。唤谁?唤诗翁。诗翁,在这里代指作者。后两句写麻雀唤诗翁干什么?唤诗翁去赏樱桃。第三句写樱熟。交待闲雀唤诗翁的原因。樱桃熟了,快去赏樱。第四句写赏樱。第一红,代指红樱桃。这首诗的特点,一是化简为繁法。赏樱是这首诗的主题,“赏”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四句都围绕着一个“赏”字来写。清晨写赏的时间,小院写赏的地点,诗翁写赏的人物,熟透写赏的原因。二是把雀拟人化。三是戏剧化的情节安排。比如“闲雀唤诗翁”,后两句可以看作是唤的内容。是闲雀说的话。四是联想的运用。这首诗其实就写了四个字“樱桃红了”,作者故意拆分成四句话,而且穿插上“闲雀唤诗翁”的细节。其实,闲雀是闲雀,诗翁是诗翁,樱熟是樱熟。但经作者这么一联想,三者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这就是诗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巫山一段云•立夏逢雨自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立夏春归去,惜春龙自知。腾云布雨正当时,大地换新衣。 老树心生趣,倾情展嫩枝。鲜花朵朵送春迟,朵朵寄相思。</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巫山一段云,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调依毛文锡。立夏逢雨自怀,标题,自怀的对语参考是谁念、谁问、谁想等,自,自己,我。怀,念,思、想。自怀什么?自怀立夏逢雨这件事。下半阕写立夏逢雨。谁腾云布雨,龙。在什么时候?立夏归春之时。为什么?因为“惜春”。结果呢?大地换新衣。这一切都是龙之所为。所谓龙,其本义指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龙管云,管雨,管水。腾云布雨,即兴云作雨之意。下半阕写自怀。心生趣、倾情、展嫩枝、用朵朵鲜花送春、寄相思等行为都由老树发出。老树是下半阕的主体。作者把老树拟人化,以老树自喻,其实是在借老树而抒怀。这首诗上片四句写龙,照应标题“立夏逢雨”,下片四句写老树,照应标题“自怀”,而立夏逢雨又是自怀的原因,自怀亦是立夏逢雨之果。标题中的“雨”、上半阕的“龙”、下半阕的“树”,三位一体,互为因果,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立夏这一节气的物候特点和作者的惜春情怀。</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寄呼仑贝尔草原牧羊人</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驱赶浮云扯响鞭,后山飘过上前山。</p><p class="ql-block">牧歌一曲谁能懂,相会敖包七彩幡。</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寄赠诗。寄赠谁?寄赠牧羊人。寄赠哪里的牧羊人?寄呼仑贝尔草原牧羊人。第一句写牧羊人的放牧生活,突出一个“牧”。浮云,这里比喻羊群。驱赶浮云扯响鞭,其实是扯响鞭驱赶羊群的倒装。第二句写牧羊人的游牧生活,突出一个“游”。字后山飘过上前山,“飘”,明写浮云的“飘”,暗喻羊群的移动,迁移。第三句写牧歌。牧歌,泛指以乡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第四句放牧人的爱情生活。敖包:蒙古民族以石头、泥土、草堆成堆子,当作路标或地界。也作“鄂博”。 会面,会面。“敖包相会”意思就是: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权互诉衷情。七彩幡,(物名)以七色䌽画之旗也。这首诗前两句写牧羊人的放牧生活,后两句写牧羊人的精神生活。把羊群比喻为浮云,把羊群的移动比喻为浮云的“飘”,都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初夏游城际公园赏蔷薇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踏露寻香日日游,访花问草赶风头。</p><p class="ql-block">景扑笔底心灯亮,诗在薛笺行里流。</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游园诗。时间:初夏。地点:城际公园。人物:我。事件:游园赏花。第一句写游园。踏露、寻香是游园的具体活动,照应标题“游城际公园”。第二句写访花。访花、问草照应第一句的踏露、寻香,赶风头是日日游的目的。诗的前两句照应标题中的“初夏游城际公园”。第三句写赏景。通过赏蔷薇花之景产生了写诗的灵感。“扑”字用得传神。画(景)中有诗。第四句写景入诗。薛笺,典故,即薛涛笺。笺,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薛涛,人名。《丽情集》:“元和初,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乃狭小之,皆以为便,减诸笺皆小,名曰‘薛涛笺’”。字里行间充满了诗的意境。后两句照应标题中的“赏蔷薇花”。“赏”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踏露寻香日日游”是为了赏,“访花问草赶风头”也是为了赏。“景扑笔底心灯亮”是赏的内在反应,“诗在薛笺行里流”是赏的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茉莉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欹烟裹露瑶台玉,绿袂缟裙藏淡香。</p><p class="ql-block">因爱诗词风雅韵,三更闯入我书房。</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花诗,咏什么花?咏茉莉花。茉莉花,茉莉所开的花。茉莉,植物名。木犀科素馨属,蔓性灌木。其茎柔枝繁,叶阔卵形或阔卵圆形,对生。初夏开白花,称为“茉莉花”,单瓣或重瓣,花瓣椭圆形,清香袭人,可作香水或茶种香料,原产印度。也称为“柰花”。</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形容茉莉的花,欹烟,欹,同攲qī 倾斜不正。裹露,包裹着的露珠。用玉石装饰华美的高台。这一句化用了宋•王右丞《茉莉花 其一》“攲烟裛露暗香浓,曾记瑶台月下逢。”第二句形容茉莉的叶。淡香,指茉莉的香。绿袂(5)缟裙(28)藏淡香(0),这一句化用了北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 其一 踏青》“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第三写爱诗,也是爱花的原因。第四句写爱花。三更,深夜,夜晚十二时左右。闯入,拟人的写法。前两句写茉莉的花香和叶绿。后两句写爱诗和爱花。交待爱诗词与爱茉莉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句句都紧扣标题,诗写得很紧凑,不跑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步</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丽日催霞早,司晨报晓迟。</p><p class="ql-block">薰风迎面领,漫步御河西。</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清晨散步的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初夏清晨沿着御河散步,领略大好薰风和晨光的闲适生活和喜悦心情。第一句写太阳东升。丽日,明亮耀眼的太阳。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丽日催霞早,明亮耀眼的太阳使清晨的霞光早早地布满天空。第二句写雄鸡报晓。司晨,主掌报晓的事,谁司晨?这里代指雄鸡。第三句写薰风。薰风,和风,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风。迎面,面对面、从正面来。领,脖子,领子,衣领。这里有一个问题,作者散步时面向什么方向?我认为是南,为什么?设身处地想一想即可知道。第四句写在哪散步。御河西,御河的西岸。开封御河是南北走向。此时的作者漫步在往南走的路上。这首诗前两句照应标题里的“晨”,后两句照应标题里的“步”。用的是衬托手法,丽日催霞、雄鸡报晓、薰风迎面都是为漫步御河作铺垫。并且用丽日的“早”和雄鸡的“迟”作对比,化用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诗意,反衬出作者的勤快,暗示丽日早,我比丽日更早,言外之意:更有早行人。</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幽径</p><p class="ql-block">手兆福</p><p class="ql-block">弯弯曲曲隐林丛,傍水过桥幽径通。</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开境界,一天大雅伴清风。</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说理诗。幽径,僻静的小路。第一句写幽径之“隐”,隐在哪儿?隐在“弯弯曲曲”处,隐在“林丛”里。第二句写幽径之“通”,通在哪儿?通在“傍水过桥”。“幽径”点题。第三句写通的条件。柳暗花明,比喻在曲折艰辛之后,忽然绝处逢生,另有一番情景。境界,场所、地方。辽人耶律楚材《外道李浩和景贤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开境界即开出一片新天地。第四句写通的结果。大雅,《诗经》二雅之一,收诗三十一篇。这里代指风雅,诗词创作。照应第三句的境界,即诗词或艺术品所呈现的境域,以及所表现的层次与特质。“隐林丛”、“ 幽径通”、“开境界”、“伴清风”四个三字尾互为因果,“通”是全篇的诗眼。通字上承“隐”,下承“开”,最后结在一个“伴”字上。整首诗借鉴了宋代朱熹《观书有感》的写法,用“幽径”作比,把作者每天诗词创作的感受寓于“幽径”这个形象的比喻之中,说明在人生幽径上,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虞美人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天赐仙姿虞美人,摇红舞绿满园春。</p><p class="ql-block">一枝付与乌江泪,荆楚满天飞羽魂。</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花词,借咏花而咏人。虞美人,有四种含义,一是项羽的宠姬,名虞。项羽困于垓下,曾作诗曰:“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是丽春花的别名。三是词牌名,如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创词牌《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四是曲牌名,如南曲南吕宫引子虞美人。本诗用作标题,取第二种,咏花。但又借咏花而咏人,取第一种。化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秦末项羽兵败被困时,慷慨悲歌,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的故事。前两句咏花,写虞美人花的美丽,包括仙姿,红花,绿叶,开花季节,上天所赐等。后两句由带“虞”字的花名而联想到带“虞”字的人名,借咏花而咏史,咏历史名人。虞美人的花语是离别、悲歌,作者取这两个花语,送给两个人:一是虞姬(乌江泪),二是项羽(飞羽魂)。两个地名:乌江,江名。二是荆楚,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位于荆州,故称为“荆楚”。这首诗因为引用了楚汉战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典故,所以写得很凄美,也很悲壮。赏析这首诗,重点掌握如何借花咏人、化典为诗、活用花语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母亲节感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万里风光万里云,取来心语寄娘亲。</p><p class="ql-block">梦中纵有相逢处,难送一支康乃馨。</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母亲节感怀诗,即怀念母亲的诗。“心语”是这首诗的诗眼。前两句写取来。从哪儿“取来”?从“万里风光万里云”中取来。取来什么?取来心语。取来心语作什么?把心语取来寄给娘亲。后两句写难送。纵有,即使有。这是一个假设句。相逢处,见面的地方。但这种相逢处只是在梦中。所以,即使取来了一支康乃馨,即心语,也难以送到母亲手中,母亲也听不到我给她说的心语。为什么?因为母亲已不在人世。为了表达母亲节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作者先扬后抑,有意安排了一个故事情节,做到诗中有戏,设置了几个相互矛盾的地方。一是取来与难送的矛盾,二是有心语与寄不出的矛盾,三是有康乃馨与送不出的矛盾,四是有相逢处与无法相见的矛盾,五是梦中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多重矛盾叠加,构成一个有语不得寄、有花不得送、想见不得见的意境,从而增强了本诗的悲剧色彩,强烈地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初夏赏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满词都月黄昏,.蛙语声声叶底吟。</p><p class="ql-block">缭绕荷尖香欲放,含情专待采诗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初夏咏荷诗。第一句写初夏,词都,代指开封。月黄昏,交待赏荷的时间,化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第二句写蛙语,声声,模拟蛙语的声音。叶底,交特蛙语的地点。第三句写荷香。荷尖,写荷香之所在。缭绕,写荷香之状态。欲放,写荷花之心理。第四句写荷情。含情,写荷花之情态。专待,写荷花之神态。采诗人,写荷花之所盼。前两句写荷景,为后两句写荷做铺垫。后两句写荷情。前两句照应标题中的“初夏”,后两句照应标题中的“赏荷”。“赏”是这首诗的诗眼。月黄昏,写看到的,这是诉诸视觉的赏,是观赏。叶底吟,写听到的,这是诉诸听觉的赏,是听赏。香欲放,是嗅到的,这是诉诸嗅觉的赏,是闻赏。采诗人,写想到的,这是诉诸心觉的赏,是心赏,即心中所盼。于老师写咏物诗,总是把咏物对象拟人化,化物象为意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味为有味,化无心为有心,化无情为有情,化无托为有托,化陈旧为创新,化不可触为触手可得,等等,我们在赏析时,要重点把握。</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城际公园曲径晨步</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一夜薰风暖汴州,清晨漫步不曾休。</p><p class="ql-block">草尖嫩惹蜻蜓戏,垂柳牵衣花碰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清晨散步的诗。晨,清晨,时间。步,散步,漫步,事件。曲径,弯曲的小路,地点。城际公园,背景。第一句写夜间境况,夜,夜间。薰风,和风,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来,吹我池上林。”汴州,地名,开封。府治即今河南开封县,本春秋时郑地,北周时改为汴州。交待清晨散步的背景,为下面晨步作铺垫。第二句写清晨漫步,漫步,随意走走。如:“漫步于林荫小径。”点题。不曾休,没有停止过。于老师有清晨散步的习惯,每首诗都是他晨步的记录。第三句写草尖和草尖上的蜻蜒,诉诸视觉,“嫩”是“戏”的原因,兼语式,蜻蜓既是惹的宾语又是戏的主语,一身兼二职。第四句写垂柳和花,诉诸触觉,并列式。垂柳牵衣,垂柳是主语,衣是宾语。花碰头,花是主语,头是宾语。一句诗并列写出两件事儿,可见容量之大。这首诗前两句交待背景,大视野。后两句写散步时所见,小细节。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暖、嫩、惹、戏、牵、碰等字的用法,反复体会,方得其妙。</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世界诗歌日感吟</p><p class="ql-block">文/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榴火荡诗魂,东风醉赋人。</p><p class="ql-block">及时一幕咏,:雅了地球村。</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世界诗歌日的诗。世界诗歌日:自1999年开始,每年的3月2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每年的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吟,吟咏,诵读。感吟,即有感而吟。第一句写榴火。榴火,形容色红似火的榴花。元•曹伯启《谢朱鹤皋招饮诗》“满院竹风吹酒面,两株榴火发诗愁。”第二句写东风。东风,春风。赋,做诗,赋人,善于作词赋的人。第三句写世界诗歌日开幕时的情景。一幕,原指戏剧分幕时,其中的一段,引申为眼前所见到的一段景象,即选定“世界诗歌日”那一天的情景。雅:高尚,美好,形容词。地球村,地球,大概念,村,小概念。地球村,把地球比作一个村庄,以大比小。雅了地球村,使动用法,使地球村高尚,美好。于老师之所以能把世界诗歌日这个样的大题材写好,是因为他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善用比喻,让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练</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年老休贪夜梦长,起身脚踏五更霜。</p><p class="ql-block">心情融入莺声里,画意诗情伴曙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晨练的诗。晨,早晨,练,锻练。晨练,早晨锻练身体。这首诗现身说法,就是讲晨练的好处,劝老年人积极参与。第一句写劝。劝谁?劝年老之人。劝他干什么?休贪夜梦,不要贪睡,不要赖床。第二句写起,上句写休,这句写要,要干什么?起身,早晨离床,也作起床。起床干什么?脚踏,脚踩,用脚踩。五更,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 五更霜,这里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第三句写融。起身干什么?起身融入,融,融化,消溶。莺声,黄莺的啼鸣声,代指有声世界,清晨的自然风光。这句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清晨的自然风光里。第四句写伴,伴,动词,陪同,依随,作伴。伴谁?伴曙光。曙光,清晨大地初现的亮光,亦比喻光明、有希望,这里有双重含义。用什么伴?用画意诗情。把画意置于诗情之前是为了合符平仄要求。此句意为用诗情画意陪伴曙光,亦即通过晨练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练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休、起、融、伴四个字互为因果,串连全篇。</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城郭小满行</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燕语声声掛柳梢,平平仄仄句间挑。</p><p class="ql-block">薰风惬意溪轻笑,诗在金波麦上飘。</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郊游诗,行吟诗。行,行吟,行在何处?城郭,城市郊区。行在何处?小满时节。第一句诉诸听觉,写燕语。燕语声声,燕子的鸣叫声。在哪鸣叫?在柳树梢上。第二句诉诸听觉,拟声,写行吟中的神态。行吟,步行吟咏。句间,诗句之间。挑,挑选。平平仄仄,比喻抑扬顿挫,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之声响高低转折,富变化又有节奏。拟声,照应前句的燕语声声。第三诉诸视觉,写所见所闻。薰风惬意,满意、舒适。韩偓《惆怅诗》:“朗月清风难惬意,词人绝色多伤离。”薰风惬意,薰风使我惬意。小溪笑,小溪使我笑。名词的使动用法。这一句明写薰风和小溪,其实是在写人,把物拟人化了。第四句写诗飘,照应标题中的“行”,标题其实是“城郭小满行”。在哪儿飘?在“麦上”即麦浪上飘,照应标题中的小满。标题中的“行”是这首诗的诗眼。整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城郭小满行吟”时的情景和神态、表达了作者行吟时的闲适心境,喜悦、欢乐心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诗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一盏心灯脱俗尘,半生雅趣恋诗文。</p><p class="ql-block">任凭韵海千重浪,只守胸中那片云。</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诗的诗,论诗的诗,借诗吟表达诗人对诗歌创作活动的情有独钟。情有独钟,即特别钟爱某一事物。第一句写诗的作用。作者把诗比作心灯。心灯,佛教语,犹心灵,谓神思明亮如灯。诗歌犹如一盏心灯,使我超凡脱俗。第二句写诗的雅趣。半生,一生。因前有“一盏”、后有“一片”,再用“一生”,就重复了,故改为半生。雅趣,清雅的意趣。爱好诗文是诗人一生的最大雅趣。第三句诗心不改,任凭,任随,不管。韵海,诗海。千重浪,形容千变万化。第四句写对诗的始终如一。只守,独守,独自守候,独自保持。清•赵观彬《阻饥》:“只守传家剑,才倾卖宅钱。”清•陈梦雷《松树为风雨所拔叹》诗:“枝条荏苒任飘零,苦心独守凌霜节。”云,这里指诗,把对诗的喜爱比作胸中的一片云。诗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以诗论诗是一种特殊的诗评形式,于老师的这首诗巧用比喻,把诗比作一盏心灯、一个韵海、一片云,使意识形态的东西物象化、形象化、意象化,这样读来更亲切、更自然,更有画意诗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火烧云</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绿水煮黄昏,瑶池酒正温。</p><p class="ql-block">思赴王母宴,醉驾满天公。</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火烧云。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天边出现的黄红色彩云霞,常出现于夏季,尤以雷雨发生后为常见,气象上称做“霞”。第一句诉诸视觉,写火烧云的成因,把火烧云的形成比喻为“绿水煮黄昏”。绿水,清澈、澄净的水。黄昏,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交待时间,化用清•朱仕玠《石榴花》“照夜乍惊烟出木,冒炎误认火烧云。”第二句诉诸触觉,写火烧云出现的地点。瑶池,仙界的天池,传说中在昆崙山上,周穆王西征曾在此受西王母宴请,后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酒正温,温酒、烫酒。温酒,将酒加温变热。第三句写火烧云的心态,把火烧云的出现比喻为“思赴王母宴”。王母宴,即瑶池宴,《艺文类聚》《穆天子传》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唐•白居易《新乐府 八骏图 戒奇物惩佚游也》“瑶池西赴王母宴,七庙经年不亲荐。”唐•张祜《梦李白》“我爱李峨嵋,梦寻寻不见。忽闻海上骑鹤人,云白正陪王母宴。”第四句写火烧云的神态,把火烧云比喻为“醉驾满天公”。醉骂,即醉酒,喝酒过度,精神体力不济。天公,玉皇大帝的别名,泛指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晋朝山简嗜酒,饮辄醉,醉后常倒戴头巾骑马,醉态可掬。后以山简醉酒形容醉酒及醉后的潇洒姿态。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典,二是比喻,三是联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中吕•快活三】外卖小哥(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晨昏披彩霞,身影万千家。电车相伴好年华,四季酸甜辣!</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元人小令,属北曲。中吕,曲调名。快活三,曲牌名。四句,每句字数分别为五五七五,押平声韵。题目,外卖小哥,对外卖员的昵称。外卖员,是一种新就业形态,蓝领群体之一。第一句写外卖员忙的表现。晨,清晨。昏,黄昏。彩霞,因阳光的照射而产生多种颜色变化的云层。晨昏披彩霞,从早忙到晚,而且是忙在外,奔波在路上。第二句写外卖员忙的原因。身影,形体的影像。万千家,形容要求送外卖的人多,交待外卖员忙的原因。第三句写外卖员的交通工具。电车相伴好年华,借物咏人,说明外卖员的好年华都是在电车上度过的。第四句写外卖员的生活体验。四季,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酸甜辣:酸甜苦辣的简称,酸味、甜味、苦味、辣味,概指各种味道,也用来比喻生活中如意、失意等种种遭遇。这就是外卖员一年到头的全部生活。这首散曲小令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外卖员的工作,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外卖员的赞美之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双调•水仙子】故乡小满时</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驱车百里走家乡,几度莺声伴耳旁。匆匆张目循音处,悠然飞远方。</p><p class="ql-block">麦田流金穗黄黄。渠水浪飞着花起舞,红杏果吐味萦香,好一个小满风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北曲,双调,曲谱,水仙子。标题,故乡小满时,写小满时故乡的好风光。上片四句。第一句,驱车百里走家乡。走,往,奔向某地。驱车,走的方式。百里,走的路程。这句写回家的路上。第二句,几度莺声伴耳旁。几度,几次。第三句,匆匆张目循音处。张目,睁大眼睛。循音,顺着声音。第四句,悠然飞远方。悠然,閒适自得的样子。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向远方,指莺。看到莺飞的样子没有?不一定,悬念,留白。下片四句,第一句写麦田。流金,代指麦穗,比喻麦穗鲜亮璀璨。黄黄,重叠词,写麦穗的颜色。第二句写渠水。浪飞着花起舞写浪花飞舞的样子。第三句写红杏。重点写红杏的味香。第四句结束。好一个,感叹,赞美。小满风光,篇末点题。这首曲首先挑选了莺声、麦田、渠水、红杏四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然后五感并用,把四个意象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了“小满时故乡的好风光”这样一个意境。</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越调•依栏人】夏晚湖边纳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一抹涟漪送晚霞,湖岸乘凉三两家。你切一个瓜,我冲几盏茶。</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元人小令。越调,曲调名。依栏人,曲牌名。夏晚湖边纳凉,本曲标题。夏,夏季。晚,傍晚,纳凉的时间。湖边,纳凉的地点。纳凉,乘凉,事件。这首曲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境,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夏日生活的一个侧面,曲写得很好,很接地气。</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纳凉之景,照应标题中的“夏晚湖边”。 涟漪,形容湖水,一抹晚霞映照在湖水中。第二句写纳凉之人。湖岸照应标题的湖边。乘晾照应标题的纳凉。三两家是虚指,形容人多。第三四句写纳凉方式:用“切瓜”、“冲茶”两个具体动作代表纳凉内容。纳凉方式还有聊天、唱歌、对弈等,为何只选“切瓜”、“冲茶”?一是用韵,二是切题。本曲要求用a 韵,切瓜的“瓜”和冲茶的“茶”都属于a 韵,而且又是纳凉必需品,非常切题。这首曲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眼前的景。但经过作者前两句写景写事、后两句写活动内容的巧妙布局,就把夏日、傍晚、夕阳、湖水、晚霞、乘凉的人们、吃西瓜、喝清茶、谈笑风生、边吃边聊等欢乐的场面和乘凉人开心的样子写得活龙活现,如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蜀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出生心有梦,蜀客恋花魂。</p><p class="ql-block">情寄层层蕊,一天一换新。</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清绝数蜀葵,娟然守贞独。”这是一首咏蜀葵的诗。蜀葵,锦葵科、蜀葵属植物,又名端午花、一丈红。第一句写蜀葵的“心”。蜀葵的花语是“梦”,它代表着梦想和希望,是一种充满梦想的植物。第二句写蜀葵的“花”。蜀客,批旅居在外的蜀人。东方传说:相传有个叫王其祥的人非常喜欢蜀葵。有天他在花园中不小心睡着了,梦里梦到一个青衣人去看仙女表演歌舞,正陶醉的时候忽然从梦中醒来,一瞬间仙女和青衣人都消失了,只留下蜀葵。为纪念这段梦境,他给自己取名蜀葵。第三句写蜀葵的“蕊”。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有紫、粉、红、白等颜色。明末清初•彭孙贻《蜀葵》“分行异色群花乱,千叶重台五色零。”第四句写蜀葵的“新”。明末清初•彭孙贻《蜀葵》“宫样斗新红女黛,蜀机翻尽锦官形。”这首蜀葵诗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寄托,寄情于蕊,恋魂于花,有心于梦,换新于天。二是形神兼备,写“花”不忘其“魂”,写“蕊”不忘其“情”。三是翻出新意,“出生心有梦”,“一天一换新”既有人生哲理,又是诗词创作的经验之谈。</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过儿童节</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剃去如霜发,脖围红领巾。</p><p class="ql-block">六一心有忆,温唱接班人。</p><p class="ql-block">注:接班人指少先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节日诗。过,度过。节,节日。过节,度过节日。过什么节?过儿童节。儿童节,</p><p class="ql-block">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共同节日。谁过?我过。我是什么人?我是一个年过八十岁的老人。七八十岁的老人过七八岁的儿童节,本身就带有戏剧性。那该怎么个过法呢?第一句写“剃”。剃什么?剃去,剃削,谓剃去毛发。霜发,白发。如霜发,像白霜一样的头发。第二句写“围”。围什么?脖,脖子。围,环绕。红领巾,少年先锋队员的标志。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意在教育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传统。第三句写“忆”,忆什么?忆,回忆。这一句心中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过六一的情景。第四句写“温”。温什么?温,温习,复习学过的功课。唱,歌唱。接班人,接班人指少先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温习唱过的少先队队歌。这首诗是写一位年过八十老人回忆儿时过六一儿童节的情景。意在表达老年人不忘初心,同时教育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传统。其写法,一是倒叙,二是对比,三是回忆,四是现身说法。其效果,童心,童趣,老玩童,不老翁,红巾带,真威风。</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如梦令•枣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初夏薰风一度,淡淡清香一树。碧叶隐星花,羞涩含情滴露。滴露。滴露。招惹蝶蜂眷顾。</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小令。如梦令,词牌名,单调。枣花,标题。第一句写枣花“开”。薰风,南风,一度,一次。枣花每年的初夏开花。第二句写枣花的“香”。枣花的香是清香,而且是淡淡的清香。第三句写枣花的形态。星花,星星,这里比喻枣花的小。因其小,所以隐藏在碧叶的后面。第四句写枣花的神态。羞涩,因害羞而举止不自然。含情,内心含着依恋之情,滴露,露水。羞涩、含情、滴露都与前面的隐字相照应。第五六句,滴露。滴露。重叠词,是守个过渡句,承上启下。第七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枣花的香。眷顾,眷,眷恋。顾,光顾,形容十分关爱照顾。本句属侧面描写,用蝶蜂的眷顾衬托枣花的香。这阕小词的最显著特点是做到了量体裁衣。枣花,小题材,因其内容单调,所以选用单调小令表现之,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我们在诗词创作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薰衣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温柔情寄三春暖,紫蕊随缘浪漫开。</p><p class="ql-block">蝶恋蜂亲香不夠,东风掀起盖头来。</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薰衣草的诗。薰衣草是一种馥郁的紫蓝色的小花。它就像它的所在地一样具有浪漫的情怀。第一句写薰衣草的温柔。情寄三春暖,兼语式,情寄三春,三春暖。也可把暖字当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三春成为暖的,即使三春变暖。第二句写薰衣草的浪漫。浪漫,富有诗意,充满感性气氛的,浪漫开,这里有尽情开放的意思。随缘,随着外界的条件而行事。第三句写薰衣草的香。薰衣草是一种名贵而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其香气清香肃爽、浓郁宜人。不够,是蝶恋不够,蜂亲不够,从侧面描写薰衣草香得很。如何让它香个够呢?第四句写薰衣草的盖头。掀起,掀开。盖头,旧式婚礼新娘蒙在头上遮住脸的红绸布。这里比喻让薰衣草的香全部释放出来,让蜂蝶闻个够。因为薰衣草的花语是“等待爱情”,所以这首诗就把“浪漫和爱情”作为重点来写,并依此选词。如第一句的温柔、情寄,第二句的随缘、浪漫,第三句的蝶恋、蜂亲,第四句的掀起,盖头等等,都与爱情有关。</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芒种</p><p class="ql-block">麦子收完杏缀枝,田园绿透染清溪。</p><p class="ql-block">鹅池洗砚铺宣纸,再赋秋天丰稔诗。</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节气的诗。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国历六月六日或七日,因此时节谷物开出芒花,故称为“芒种”。第一句写芒种时麦子和杏子的熟,杏缀枝,杏,杏的果实。缀,点缀散布,杏子缀满枝头。第二句写芒种时田园和溪水的绿。田园是绿色的,溪水也是绿色的,溪水的绿是田园的绿透染的结果。第三句写鹅池洗砚铺宣纸准备写字的活动。鹅池,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北蕺山戒珠寺前的一座池塘,相传为王羲之养鹅处。洗砚,洗笔洗砚的水池。铺宣纸,指在宣纸上题字作画。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第四句写芒种时诗人的创作活动。赋诗,作诗。丰稔,fēng rěn农作物丰收,庄稼成熟。秋天,秋天的诗。第四句赋诗是第三句写字的结果。写季节诗,除写出与季节有关的自然景观如物候特点、农事活动外,还要写出与季节有关的社会生活如民俗活动、文化生活等。这首诗前两句写农事(芒),后两句写文事(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做到了物、事、景、情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高考感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十载寒窗苦,一条独木桥。</p><p class="ql-block">人生为此路,血汗化天骄。</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高考的诗。标题高考感吟,重点不在于写高考,而在于写感吟。高考感吟,就是对高考这件事进行吟咏或抒情,说明人生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第一句把高考比作“寒窗”。化用了元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窗,寒冷的窗前,借指苦读,形容形容长期闭门苦读,是对小学、初中、高中学习生活的高度概括。第二句把高考比作“独木桥”。独木桥,仅用一根木头搭成的桥,比喻艰难的途径。照应第一句里的“寒窗”。第三句把高考比喻为“路”,人生,人的一生,人活在世上。为此,因此,因为这个。指寒窗、独木桥。路,指高考。第四句把高考比喻为“血汗”、“天骄”。血汗,血液和汗水,比喻工作所用的精力。天骄,“天之骄子”之简称。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本为汉时匈奴的自称,后泛指得天独厚,倍受重视的人。这首诗的突出的特点一是比喻,把高考比喻为寒窗、独木桥,路、血汗、天骄。二是感吟。感吟通常用作诗的标题。感吟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要求用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打动读者或听众。</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浪淘沙•考场内外</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端午正天晴,高考头攻。疑神聚智笔匆匆。监考老师台上坐,明目慈容。</p><p class="ql-block">场外热烘烘,望子成龙。分分秒秒看时钟。汗水涓涓如雨水,有梦飞鸿。</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高考的词,词牌,浪淘沙。标题,考场内外。前半阕写考场内,突出一个静字,动中有静。第一二句交待老场概况。端午,交待高考时间。正天晴,交待天气特点。头攻,意即首场。三四五句写考场之内。第三句写考生答题情况。凝神聚智,即聚精会神。匆匆,匆忙、急遽的样子,写学生。四五句写监考老师的姿态、神态。后半阕写考场外。第一二句场外,片头,转场。热烘烘,形容热的样子,写热的具体原因,一是天气热(端午正天晴),二是考生家长的心头热(望子成龙)。第三句写热的具体表现。一是不停地看时间,分分秒秒看时钟,形容看表的时间之“勤”。二是不停地流汗水,汗水涓涓如雨水,形容汗水之“多”。第五句照应前面的“望子成龙”,结束全篇。因为有梦飞鸿、望子成龙的心情,所以再累再苦也是心甘情愿的。全词写出了考场内外的真实情况,用的是描写,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最为精彩。如考生的心理、监考老师的心理、考生家长的心理等。因为考场内外禁止高声喧哗,强调安静,所以选择的表达方式要与当时、当地的环境气氛相一致,基本没有语言描写,主要是通过神态、姿态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鹧鸪天•初夏雨中闻鹧鸪</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雨频敲白玉盘,鸡窗初透鹧鸪喧。天垂万丈瑶琴曲,风奏千根角羽弦。</p><p class="ql-block">枫叶舞,柳丝旋,彤云布景若游鸾。此时难掩诗心动,伏案飞情韵府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鹧鸪天:词牌名,《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正体为晏几道体。标题:初夏,季节。雨中,天气。闻,听。鹧鸪,鹧鸪的叫声。鹧鸪,动物名。注意鹧鸪这个词,既是词牌,又是标题,还是正文内容。这首词上阕写雨声、鹧鸪声。第一句写雨声,突出一个“频”字。白玉盘,喻指圆月。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第二句写鹧鸪声,突出一个“喧”字。鸡窗,代指书房。初透(曙光),天刚亮。喧,本义:声音大而嘈杂,形容鹧鸪的叫声。第三句写雨声,把雨声比喻为瑶琴曲。第四句写风声,把风声比喻为角羽弦。词的下阕写作者的心声。第一句写枫叶舞,第二句写柳丝旋,第三句写彤云密布,第四句写心动,第五句写飞情。此时,这个时候,指枫叶舞、柳柳旋、彤云密布之时。难掩,无法掩饰、隐藏。诗心,作诗之心,诗人之心。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韵府,书名,指佩文韵府或韵府群玉,这里借指作诗填词。赏析这首词,重在把握“三声”,即上阕的雨声、风声,下阕的心声。作诗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标题里用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意思,在正文里却要层层展开,分成几句去说,去形容,去描写。</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黄昏邀月到塘前,即有馨香出碧莲。</p><p class="ql-block">权借诗家三味润,新花出水会婵娟。</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荷塘月色的诗。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同名。第一句写月。黄昏,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邀,本义迎候,一个“邀”字,就把黄昏拟人化了。邀谁?邀月。邀月干什么?邀月到塘前,这是一个兼语句式,月到塘前是黄昏邀月的结果,交待时间,地点,为荷的出现做铺垫。第二句写荷。即有,就有,承上启下。馨香,芳香。碧莲,绿荷。就有绿荷的芳香传出。第二句把“馨香出碧莲”当成“黄昏邀月到塘前”的结果来写,揭示了这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句写诗家三味。权借,暂时借用。诗家三昧,化用宋代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这里指作诗的诀窍。三昧,佛经语,诀窍。忽见前:忽然明白,如在眼前。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这里指修饰,使有光彩。使什么有光彩?这一句承上启下。转入下句第四句写新花出水。使出水的新花有光彩。然后会婵娟。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这里又把出水的新花拟人化了。新花照应标题里的荷,婵娟照应标题里的月。作者在构思这首诗的时候,在句与句之间似乎有意识地建立某种关系,用一根红线串联其中,而且让每句都与标题相呼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