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坝会议

幸以CC

<p class="ql-block">  五月,蔷薇花缀满苟坝村的墙头,微风驮着泥土的清香为我们引路。整洁的村道旁,一栋栋木屋讲述着1935年那一份追求真理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胜利落幕。2月,中央红军先后取娄山关、夺遵义,士气大振。在大捷之后,全军上下产生了轻敌思想,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取得更大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建议乘胜追击,攻打打鼓新场。党中央高度重视,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紧急召开会议商议。</p> <p class="ql-block">  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严肃认真地分析了形势,指出红军进攻打鼓新场会被敌人死死咬住,陷入被聚歼的危险境地。尽管毛泽东同志据理力争,但与会人员还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攻打打鼓新场的军事决议,并决定由周恩来同志起草作战命令。</p> <p class="ql-block">  深夜,毛泽东同志辗转反侧。为了挽救革命,他提着马灯在崎岖的村道上冒着春寒行走两公里,前往周恩来同志的住所(长五间)再次商量作战计划。这一次,周恩来同志认识到了不进攻打鼓新场的正确性。随后,他们又找朱德同志商议,获得了朱德同志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这条追求真理的村道之后被命名为“毛泽东小道”。</p> <p class="ql-block">  在形成了一致意见后,3月11日,张闻天召开会议,紧急撤销了攻打打鼓新场的作战计划。为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军事指挥机构,中央政治局于3月12日再次召开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新“三人团”,为三渡、四渡赤水的顺利和长征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p> <p class="ql-block">  苟坝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红军转危为安的重要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的延续。此次会议凝练出“打是手段,走是目的”的理念,让红军以最小的代价成功突出包围圈,巩固了革命的胜利成果。</p> <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10日,那一盏马灯的微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那一份追求真理的执着迎来了黎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在黔北小村,那个手提马灯在春寒中前行的身影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