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之乡、千年古镇--长清孝里

行走海岱

<p class="ql-block">孝里取名自“孝子故里”,源自《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传说。这里流传着郭巨埋儿的孝亲故事,孝里镇因“孝”得名,便源于此故事。</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的《内丘县志》:“郭巨塔,在金堤店西,巨获金处。巨生于河南林县,获金于内丘,卒于山东肥城西小村,有巨祠。”</p> <p class="ql-block">郭巨是二十四孝中的主角之一,传为汉魏时人,他的事迹叫做“埋儿奉母”。最早见于汉刘向《孝子图》,晋干宝的《搜神记》记述大致相同,元代郭居敬编定《二十四孝》,里面说: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和郭巨的人和事相关的传说,图为河北邢台内丘县郭巨塔</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长清区孝里镇的孝堂山顶。而孝堂山,原名龟山,春秋战国时期称作巫山。《左传·襄公十八年》载“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山。自汉代在山上建享堂,世人谓之孝子堂,遂将此山称为孝堂山。</p> <p class="ql-block">石祠以前是我们这个大墓主人享受后人祭拜的一个地方,叫享堂,当初后人主要的孝行就是在这里敬奉祖先。</p><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历经2000余年风雨洗劫和历史沧桑,仍保存十分完整</p> <p class="ql-block">石祠内石壁和石梁上,有精美的汉画像,雕刻方法是在打磨光滑平整的石面上,以细若游丝而又遒劲有力的阴线刻画各种人物和事象,有时也兼采用凹面线刻的技法,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精神。画面场面宏大,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出巡、狩猎、征战、献俘、朝会、谒见、宴饮、庖厨、百戏等现实生活的题材,又有关于历史故事(如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和神话故事(女娲、西王母、贯胸人)以及天文星象、祥禽瑞兽等方面的内容,简直包罗万象,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宏大世界。</p> <p class="ql-block">北齐的时候,齐州刺史陇东王胡长仁,路过这地方,听当地人讲了孝子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有感于他的孝,就写了一篇颂,叫《陇东王感孝颂》,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字,后人也由此认为这是孝子郭巨的墓所在。</p> <p class="ql-block">也是因为这个典故,这个石祠得以保存的这么好;因为这篇颂和孝子郭巨的故事,孝里镇也得名为孝里。”</p> <p class="ql-block">在孝堂山汉石室院落西侧还陈列着十尊石佛,这十尊石佛南北一字排开,位西面东,石佛均为整身,站立在莲花底座上。所有的佛像雕刻精美,但粗细不一,高矮不同,最高的有2.16米,最矮的约2.03米。这些制作于金代已有800多年历史的石佛像原保存在孝里街道下巴管理区的高庄村十佛殿,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十佛被砸,佛殿被拆,佛像被埋入地下。2015年按照文物“属地处置”原则,迁移到孝堂山。</p> <p class="ql-block">除汉石室及十尊石佛外,全区别处没法就地保护的不少石质古代艺术品也陆续汇聚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游走于长清老城区,不时映入眼帘的“孝里米粉”令人颇感惊奇。米粉本是一种南方吃食,理应盛行于鱼米之乡,如何在长清频频露面?</p> <p class="ql-block">从当地老人介绍中得知,这“孝里米粉”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比郭巨“埋儿奉母”的传说还要久远。“孝里米粉”采用孝里东部山区特产的优质小米作原料,经过发酵后,用石磨磨成米糊,滤去渣,晒干备用。制作时,将粉子搅拌成糊状,再加入干粉面,揉成团,放入漏床,通过杠杆原理,靠压力挤成米粉条。下锅后,经过猛火熬煮,再捞入凉水中。食用时,笊篱捞出,浇上麻汁、蒜泥、米醋等佐料,口感爽滑,劲道清凉,沁人心脾,一直被当地百姓视为消夏解暑的上等食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