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4日,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75周年,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省实验中学的前身是东北实验学校,它是1949年5月4日,在解放战爭的隆隆炮火中,新中国在沈阳诞生的第一所实验学校,1954年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我的父亲杨明书,建校初就在这所学校任教,历任生物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直至1958年,他志願离开沈阳,到凤城草河创建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为止。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为学校的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智慧,为校园绿化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哥哥杨丰卫从1953年到1960年,在这所学校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他对这所学校50年代的人和事记忆犹新,为迎接校庆,他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母校的松树》,还利用母校松树的一节松枝,亲手做了两个根雕,合为一组名为《苍龙雄起,毌亲万岁》,抒发他曾做为本校一名学子的情怀。83岁老哥的文章和根雕作品深深打动了我,还有他出席庆祝大会的几张照片,不由得触动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我把他的文章、根雕和照片,汇在一起整理成美篇,以做为哥哥参加75年校庆的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 树 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5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 校 的 松 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辽宁省实验中学建校75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 丰 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 校 的 松 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珍爱母校的老松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5月4日母校成立,当时校名为东北实验学校,1954年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在这之前,中国著名老教育家,时任东北大区教育部长的董纯才和东北实验学校第一任校长的车向忱,把绿化学校的工作,交给了当时该校生物教师即我的父亲杨明书,以及他所在的生物教研组。董老说:“我们学校的建设要绿化先行,要自力更生,绿化全由师生员工自己完成”。车老说:“要把生物课教学和绿化结合起来,植树本身就是大德,让学生亲手植树绿化学校,意义非凡,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有松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到任务之后,我父亲便只身一人前往新宾、桓仁山区一沟一壑地寻找,一锹一镐地挖掘,历时一个多月,采集到30多个树种、100多棵树苗。当年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赵北柯曾写文回忆:“当杨明书把树苗运回校园时,同志们都惊呆了,又黑又瘦满身泥土的人,还是那个儒雅文弱的青年才俊吗”?树苗运回后,他即和李家骥、钟啓哲、何佩庸几位老师带领学生,其中还包括田桂英、马恒昌等全国劳动模范所在的工农速成中学班的学员(我父亲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在校址外拓荒建立了一处苗圃,培育苗木并特意在母校成立之日,播下了松树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9月,当我们带着“东北实验学校”的校徽,走进应时而不失古朴,简约而不失庄重的校门时,母校的绿化工作已经完成,满园绿色,繁花似锦。唯有松苗还在苗圃中成长。 1954年5月4日下午,全校师生带着”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新校徽,用植树行动向校庆献礼。我所在的初二七班和同期的初二八班,负责把从苗圃中取回的最后一批苗木既松树苗,定植到校园内。定植时车老来到了我们中间,对我们说:“松树四季常青,不怕风吹雨打、天寒地冻。你们要有松树的品格,你们不仅要栽好它,更要管好它,百年之后,它会替我们守护我们的实验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4日,我们迎来了母校75年的校庆,母校松树的年轮亦达75环,株株绿荫茹素,苍劲挺拔,树上喜鹊枝头,树下书声琅琅,成为母校的独好一景。 感叹当年那些播下种子并教导我们的恩师们都不在了。当年把松苗定植在校园,我们这些还健在的实验中学老校友,现在也都八十多岁了。仍记得当年老师带我们栽树时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是学做和正在做为后人造福的事”,老师在指导我们管理树木时说:“树木如树人,树不修不成材,人不修不成才,我们要在学会修树的同时,要学会修己”,还说:“十年树木、百年修人。树要成材修十年, 人要成才修百年。我们不要只等着乘凉,要做一辈子为后人植树的前人”。在母校植树,使我们收获了无怨无悔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冬天,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母校的松枝被压断一节,偶然间被我得到了。我如获至宝,虽然干枯却有型,我将其一分为二,怀着对母校的情怀,一段雕成了一条苍龙,一段雕成了一位母亲,合到一起为《苍龙雄起,母亲万岁》以表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 的 学 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初二十七班,高三十二班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 丰 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哥哥的根雕作品《苍龙雄起 母亲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木雕材质取于省实验中学校园中,75年前种下的一棵松树的老枝。树干中藏有75个年轮,恰与今年校庆巧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亲手种下这些松树时的哥哥,和他所在的初二十七班全体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50年代在辽宁省实验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校志中的一段记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生物教师杨明书被东北教育部授予 “东北模范教师” 称号, 沈阳市政府任命他为市政府委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月在生物教师杨明书带领下,全校师生在校园共植树1700余棵,形成今日花园式的实验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教育部中教处来校进行教学质量大检査,通报了我校语文组、 生物组的教学经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省实验中学时的领导班子:校长候澄、副校长彭忱、何宗传和杨明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哥和我嫂李英华(原省实验中学音乐教师),参加了2024年5月4日,辽宁省实验中学75年校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哥哥与我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母校的松树》读后感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A) 杨校长的文章也让我们知道了实验中学松树多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B) 看到杨校长滿怀深情的文章,很感动也很受教育。杨校长的父亲杨明书也曾是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你们一家几代人都为实验中学耕耘奉献。尤其要赞美杨丰卫校长退休后的雕刻艺术!用当年栽的松树现变成老樹的残干竟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苍龙雄起,母亲万岁》这样的精品艺术向母校建校75周年献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C) 杨丰卫同志笔力不减,如木深根生于土地,枝干坚实架构,却不乏精心修整,润叶芳华,至纯至美。岂止旧尘影,荫庇书声仍在,行文简洁却将教育者的热情与希望记入字句。要知松高洁,要知苍龙脊背,地母温怀。幸得此篇,盼有续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D) 向杨校长学习!看了杨校长文章让人感动,杨校长的一家为教育为实验做出了极大贡献并留下了历史和莘莘学子的情怀!谢谢您杨校长!谢谢您可爱的宝刀未老!也感谢一直为康乐园默默奉的李英华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E) 老爸的功力深厚,用质朴的文字叙述了一段感人的真实历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细腻温和的笔触道出了治学和做人的真谛 ,用年轮75环映射出了学校75年的成长,父亲育苗儿子栽树后人乘凉,最后用被雪压断的松枝都能物尽所用雕刻出《苍龙雄起,母亲万岁》老爸好文章。(女儿红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附:杨丰卫根雕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哥哥杨丰卫,2001年从省电教馆退休后,不恋官场、不喜交际,但却迷上了根雕,无师自通的艺术天赋,在朽木之间一展无余。大到两三尺长的树根,小到几寸长的木棒,在他手里刻刻抠抠,即成飞禽、成走兽、成人物,或具体、或抽象、或形似、或神似,无不生动可爱、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休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他的作品大约有五百多个,辽宁电视台要给他拍个专题片,可哥哥不喜张扬婉拒了。现在他已八十有三,根雕是他晚年的最爱,乐此不疲。若能得到一树根,则仔细端量后,日以继夜必弄出一个作品来。作品就像他的孩子,饱含心血、个个珍爱。他的晚年也就在对这些树根、树枝的刻刻、抠抠、磨磨的创作中,希冀并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妹妹:杨树红(网名红杨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4年5月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