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6日,我们四姐妹张家界旅游结束了,就特地留出一天的时间在长沙转机回京。不来长沙看一看那将是我们的遗憾,因为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鸿儒巨子、伟人众多,都是我们敬仰的人物,可以说这些伟人的思想引导了我们向前的方向,像航向的舵手一样对我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这些语文课上读着《沁园春.长沙》、当过红小兵的六零后来说,对毛主席的崇敬那是至高无上的,来张家界怎能不来看看岳麓山和毛主席笔下的橘子洲头呢?怎么能放弃在潏子洲头回味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呢?怎么能不去看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教学重地和重大活动场所,深深嗅探空气中鸿儒巨子等先贤传播理学思想的气息呢?</p><p class="ql-block"> 长沙,我们来了,见到你真好!</p> <p class="ql-block">在浩瀚无边的银河里,有一颗闪亮的主寿星辰长沙星;在中华神州的大地上,有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 长沙城。</p> <p class="ql-block">长沙,南连衡岳,北枕洞庭,居华中腹地,扼南北要冲;素有京豫唇齿,黔越咽喉之称。</p><p class="ql-block">春日时节,最为明媚:湘江流过,城分东西;麓山屏立,秀如翠玉;橘子洲横卧江心,唱出长岛人歌 ;浏阳河曲绕城北,因伟人而留名。(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长沙市,别称星城,是湖南省省会、特大城市, 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 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p><p class="ql-block">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等名人。 长沙是长株潭都市圈成员城市, 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 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有杂交水稻育种、“天河”超级计算机、国内首台3D烧结打印机等科研成果。 (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远在商周时期,长沙就经历了辉煌的青铜时代。秦朝统一中国设长沙郡,此后这里就成为了历代王朝在湖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都钟情于这块灵秀的土地。楚大夫屈原在这里行吟作《怀沙》名篇,西汉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东汉医圣张仲景也曾任长沙太守。唐朝有杜甫、柳宗元、韩愈、怀素等;宋朝有张栻、朱熹、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明清有王夫之、魏源、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他们或任职、或讲学、或领兵、或游历,都在长沙留下了文化遗迹和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长沙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写下了太多美好的华章:诗圣杜甫留下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千古绝唱;宋代张轼、朱熹在岳麓书院两度教学;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驻足于橘子洲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斗换星移。古老的 楚汉名城,屈贾之乡 经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积累,又增加了 伟人故里,革命胜地 的美誉。如今,作为湖南省会的长沙,已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和旅游中心,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620万勤劳智慧的长沙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把它打造成日新月异的 文化之城 、 生态之城 、 商贸之城 、 动漫之城 、 娱乐之城 。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商业城市。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p><p class="ql-block">岳麓山景区内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部分地区还保存着大片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并有大量珍贵的濒危树种和年代久远的古树名木。 岳麓山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它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 </p> <p class="ql-block">朱张渡位于竹园以北的梅园内,是历史上“朱张会讲”的遗址。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专程从福建来潭州(长沙)造访张栻,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岳麓山与城南书院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往返于湘江两岸,“朱张渡”由此得名。恢复后的朱张渡,将作为观光纪念性场所。</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校园内,距离市中心约3千米,占地3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是展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和书院建筑的古建遗址博物馆。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她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她是全国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创建初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p> <p class="ql-block">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是“道南正脉”匾,由乾隆皇帝御赐。这里的“道”是指理学。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汉武帝“废诎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唐宋时期,一些儒学思想家吸取佛、道新的思想,发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体系。其中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称为“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所以此匾的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它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此额为原物。(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从岳麓书院出来,就进入了湖南大学院区。我们离开这里,坐上地铁去橘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原面积约17公顷,景区整体开发陆地面积达91.64公顷,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多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 </p><p class="ql-block">橘子洲有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问天台等景点,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为激流回旋冲积、沙石堆积而成。景区内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就有143种。还有鸥、狐、獾等许多珍稀动物。</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艺术雕塑位于望江亭以北,面向东南,以民国十四年(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风景区自然景观结合,突出表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貌的气概。雕塑由广州美术学院进行艺术创作,黎明院长主创。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是中国最大的伟人艺术雕像。雕塑基座部分为毛泽东纪念展厅和陈列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用于收集和陈列原景区大理石制诗词碑与毛泽东及其他在湘早期革命志士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物和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摄影作品等。</p><p class="ql-block">青年毛泽东的面孔慈祥但是又神情严肃,注视着湘江。顺着他的目光,好像能看见奔流不息的湘江被橘子洲劈成两半,水流撞击岩石,回旋澎湃的情形。橘子洲头广场的最前端叫“问天台”,呼应了98年前的那首《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呼,让受压迫的人们在前赴后继的战争中坚强地站了起来,走向富强;这一呼,从此为这片绿洲刻上红色印记,注入了更深刻恒久的红色基因。从问天台向外眺望,左岸的城市高楼林立,右岸的岳麓山青葱翠绿,满眼都是城市繁华和人间美好。</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诗词碑</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诗词碑位于核心景区入口处南广场,诗词碑采用天然石制作,以毛泽东1961年10月16日手书水印木刻《沁园春长沙》复制稿制作而成,整个诗词字体洒脱,奔放,线条简单,形态自然。</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旧地重游的感怀之作。通过写景与忆旧,反映了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这一年是1925年,毛泽东正值32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下了这首洋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精神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关于此词,毛泽东曾回忆道:“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即:新民学会)。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3页-124页)</p><p class="ql-block">从以上的回忆中,我们更能理解《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两句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年青时代就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关心祖国的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志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救国救民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业。</p><p class="ql-block">再看全词:上阕着重描绘当时深秋的绚烂景色,以写景为主,情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游览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出作者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词中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深秋图,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反映出其心胸的开阔。</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十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远眺入笔,“万山红遍”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澄清见底,以“争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现江上的生机勃发。“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通过一系列实景静动结合的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p><p class="ql-block">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竞”字,不仅点染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更揭示了万物变化的动力,是作者对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形象概括。</p><p class="ql-block">作者用一“怅”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间升沉起伏,也就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一问,说明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深忧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充分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一阕先写景,然后自然转入抒情,两者融合无间,堪称借景抒情的范例。</p><p class="ql-block">下阕侧重追忆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忆往昔”,明确说明以下是回忆。往昔作者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那时正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意气”书生的体现,“指点江山”也显革命豪情。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演的手法,写出了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在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侯一样,实则粪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激扬文字”的具体化。</p><p class="ql-block">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阕的“湘江”等句意,也照应下阕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学习游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做进一步的阐释。</p><p class="ql-block">“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的急流勇进、敢于革命的精神。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无坚不摧。同时也隐喻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作者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诗词在橘子洲被反复诵读,正如先辈们的红色精神始终在滋润着长沙大地。日复一日,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人流如织,天南海北的游客来这里追寻革命足迹。</p><p class="ql-block">百年朴树依旧遒劲,耳边犹回响着1949年10月1日那个响彻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长沙看中国,恰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长沙之游即将结束了,我们对长沙的感情越加深厚,忘不了长沙的山水与家国情怀,舍不得长沙的草木与湖湘文化,难忘长沙,看北去的湘江静静的流淌;难忘长沙,看橘子洲的橘树生机挺拔;难忘长沙,我轻轻的脚步踏在岁月打磨的石板;难忘长沙,我把思念寄托在紫薇飘香的小巷大街,难忘长沙,难忘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