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记忆】生产队往事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作为60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曾经是生产队的一员。上世纪80年代初离开了农村,见证过生产队的经营模式,在耳濡目染之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村子,当年称为大队,共有十一个生产队,我们是第九生产队,当年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绰号,我们生产队称为“九乱梗”,可能说的是我们生产队社员的经营风格是自讲自话、自以为是,脑子不够灵活吧?至于具体细节还真的说不清。</p><p class="ql-block">我在家中是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也许上有顶梁柱、年纪稍小一点之过,我没有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也没赚过生产队的工分,但当年生产队的会议室就设在我们台门的厅堂之中,我也有过为兄长送点心、一起拉稻草麦杆等经历,对生产队的往事略知一二,不少都是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  同进同出的劳动模式。当年生产队的劳动,似乎是统一出工,统一收工。生产队的管理层叫队委会,有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工员、经济保管员、妇女干部等人组成,他们都是直接参加劳动的,似乎队长与会计最忙的两个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队长要安排每天、每人的农活,总是特别操心,早一天或早几天就安排好农事,通知到每个劳动力。队长一般都是多面手,割稻、插秧的速度比较快,有的还会犁田,挑担的力气也比较大,两三百斤的谷担、谷袋按在肩上都能轻松就走,队长自己过硬,社员们都比较服气。</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早上、下午出工,中午、晚上收工都在队长的指令下,步调一致,总是热热闹闹出工,浩浩荡荡回来。</p><p class="ql-block">会计比较勤快,他是我们的邻居,记得每天都要做好动态记录和帐目来往,预决算的时候更是加班加点,尽管他的嘴巴不大流利,有点结巴,但做帐目却是一把好手,清清爽爽。</p> <p class="ql-block">  能力大小的计分模式。当年的劳力,无论男女,都是计分制干活,我们叫工分,是粮食分配、收益分红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工分的底数,基本按照年龄大小、农事能力强弱等来确定,是个约定俗成的模式,由队委会集体决定。好象男劳力最高分是十分,有的可能力年纪大、气力小、技能弱点就是七分八分的,刚参加劳动的新劳力,一般工份会低一点,有五分、六分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两位哥哥,当年曾经参加过是暑假的农忙劳动,他们是新手,工分相对低一点的,也正因为他们先后赚过生产队的工分,也就有了我送点心、进田畈、知农事的经历。女劳力没有十分,八九分已经不错,六分七分的居多,当年有种“半劳力”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贡献多少的分配模式。当年生产队分粮食,包括稻谷、麦子、番薯、萝卜等,都是按照劳动力的工分为主来计算的,有时也适当考虑家庭人口数。当年我家没有农村劳动力,老爸在城里工作,老妈是自家单干做缝纫机的,我们兄弟几个还小,没有赚工分的人,农村里叫做“倒欠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要分到适量的粮食,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现金给生产队,相当于以现钱抵工分,如果上缴不及时,会暂停分配,待缴齐缴足再分,我印象之中,我们似乎碰到过一次,场面很是尴尬,担着箩筐去分谷,说是我们钱没缴足,暂时不能分谷,只能惭愧地回家。</p><p class="ql-block">好在老爸老妈都是赚现金的,我们的总体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后来两位哥哥学校放假或毕业,也赚过一段时间的工分,我们也算有过劳动力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气氛活跃的劳动场景。当年生产队的劳动,无论割稻割麦,还是种田耘田,大家总是有说有笑,有讲趣闻的,也有自编顺口溜的,既说明了内部的团结,也体现了“大锅饭”模式效率并不高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的还是生产队的“大会战”场景,我们生产队有几十亩粮田在山塘畈,离我们的村庄有六七华里路程,每年“双夏”“秋收”时节,队长都要排兵布阵,去多少人、拉多少车、挑几对箩筐等都安排妥当,然后组织一次“大吃”也就是现在的聚餐,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员都能参加吃喝,场地就在我们的台门的厅堂为主,外加几条走廊,我家因为没有劳动力,吃喝是轮不到的,也就是能看不能吃,当时还真有点羡慕。</p><p class="ql-block">“大吃”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全体劳力就向山塘畈进军,一路步行,人来车往,热热闹闹地开往田野,有时旺季结束,生产队又会安排“大吃”,那就是喝酒吃肉,还划拳助兴,场面好不热闹,共享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经营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消失,替代的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我也早已离开农村,一直在多个城市交流工作,每次回到家乡,见到老台门,见到父老乡亲,当年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宛如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怀念当年生产队的往事,怀念曾经时常出没的田野,怀念父老乡亲,祝愿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欣欣向荣,祝福所有的父老乡亲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