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从老家传来消息,我们老家的房子可能将被推平,因为大约八二年洪水后,安沟就被确定为自然灾害高危村,前二年就传说要整村拆除,但一直末真正落实。据说是今年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让村里留守的几家老人尽快搬迁,并同意有房子的住户按户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老家现在已象奄奄一息的老人,即使政府不派去铲车它也会在若干年以后自然消亡。但知道了它以这种方式彻底回归自然时心里还是有点不舍和遗憾。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小村里,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座山头、每一块田地,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的眷恋着。每当提起老家就有点点滴滴的回忆在心中,每一个回忆都是从这片热土里生长出来的,人世界最难消受的情感,便是那一抹难忘的乡愁,我们都象老家放飞的风筝,有一条线永远连着老家和老屋。</p> <p class="ql-block"> 安沟村在董封水库后面靠南面的一条山沟里,原先是安牛村的一个自然村,近几年村里没几户人了因此并入鹿渠村。安沟的自然条件在那一带山村中是比较宜居的。村子被大山环抱,它背靠向阳坡,南崖山蜿蜒曲折,似巨龙盘踞,东面是粮堆一样的一座山头,村里人形象的叫它米粮山。这些山是村子的屏障,也是村人世代取之不尽的生活来源。当你走到村附近时,可以看到牛沟却并无安沟的踪影,原来是两座小山形成的隘口将村子包在里面,乡人称这里为石门(mao)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拐过窄窄的石门,世外桃源一样的村庄就在眼前。由于大山的阻挡,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南山腰有一眼小泉,经过大山岩层的过滤,喝起来清凉可口。这一带村庄大部缺水,唯安沟泉水叮咚,这在几十年前可是很稀缺的资源;安沟的土地大多在沿河两岸,滩地、凹地、坡地肥沃而省力,大自然真的十分眷顾这里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安沟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0年前后),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它和这一带其他的山村一样,几百年来男耕女织,与世无争。也正因为如此,村里没有族谱等纸质文字记载,唯一可以窥探小村历史的就是先辈坟墓上的石碑中的文字,这些文字向他们的后人无声地述说着先辈曾经生活的年轮,勾勒着村子的历史。值得庆幸的是安姓祖先可能自立村后生活还算不错,墓凹、坪上和北坡三处多座墓碑记录了从第一辈到第十辈生活的信息,二十世纪前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中断,但时间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近在咫尺,安沟历史的粗线条已经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情况在这一带的山村中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安沟村的第一代祖先叫安廷实,生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约在嘉靖末年(1560年前后从翼城县四望里(村)迁来,开始住在村东后旮旯一眼土窑洞里,从此走上了修房盖屋,垦荒种地,繁衍后代的创业之路。270年之后的清道光十年(1830年),发展壮大起来的安氏族人之一支三兄弟外迁到征反坡定居,至此,安姓家族由一家而一村,又由一村发展到两个村落。二十世纪70年代,仅安沟村已有老宅十院,近三十户,百余口人。</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O年之后,同安沟相邻的西沟、羊沟、瓦窑上和上沟四个小村的人逐渐搬迁到安沟,在村西种后地建起新的住宅区,安沟村由十院增至二十二院,近四十户,二百余口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人口还是生产生活都应该是安沟历史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为安沟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二十世纪末,安沟人开始向山外迁移,融入到生活条件更优越的村庄,走向新时代的创业之路。热闹的安沟变得寂静而没了生气,水泥路修到了村里,老院的房子却因长期无人居住而成残垣断壁。如今,村里的房子将被彻底推平,村名将成历史,老家的模样只能珍藏在这一代村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四百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安沟却以一户开基,代代努力,开枝散叶,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我们的村虽然将不复存在了,但安沟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异地他乡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