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是自身修养素质的体现,也是在播种“福田”。</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人有自尊,知自爱,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奴婢佣人,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尊严。</p><p class="ql-block"><b>自尊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从事职业的贵贱,人都必须首先树立自尊。只有自尊,才能建立自信,激发自强精神,奋发向上,有所作为。</b></p><p class="ql-block">尽管中国封建社会将人分三六九等,遵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但孟子也早已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也就是地位低下的人只要自尊、自信、自强,一样能够建丰功伟绩,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当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帝王有帝王的尊严,百姓有百姓的尊严,这也是常理。</p><p class="ql-block"><b>就今天我们的社会而言,也是上级有上级的威望,下级有下级的自尊,人人都应该自尊,然后敬人,别人才会敬重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b>丙吉</b>,字少卿,鲁国人,汉宣帝时封为博阳侯,后来当上了丞相。有一个驾马的<b>车夫</b>喜欢喝酒,曾经随同丙吉一起出去喝酒,酒醉以后,吐在丞相的车子里。<b>西曹主吏</b>报告了丙吉,并且要处罚车夫。丙吉说:“就因为酒醉了赶走他,别人怎么活下去呢?只不过弄脏了丞相的车马罢了。”西曹主吏也就忍住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车夫来自边境,所以熟悉边疆郡县的情况。丙吉曾出门,恰好看见一位驿使拿着汇报边疆情况的公文跑来,车夫就向驿使打听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并报告丙吉。</p><p class="ql-block">不久,<b>汉帝</b>召见大臣,问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怎样,丙吉都能回答,其余的大臣因为皇帝问得突然,回答不出来,受到皇帝的斥责。</p><p class="ql-block">而丙吉关于边疆的一些想法,都是依靠车夫得来的,所以丙吉感慨道:“凡事没有不能包容的,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如果听不到车夫的那些话,怎么能受到皇帝的奖赏呢?”正是由于丙吉尊敬车夫,放下架子与之交谈,才获得了别人没有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他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特别是所谓的“下人”),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心怀感激的“下人”,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b></p> <p class="ql-block">知识链接🔗</p><p class="ql-block"><b>丙吉</b>,一作<b>邴吉</b>,字<b>少卿</b>。鲁国(治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b>西汉时期大臣。</b></p><p class="ql-block">丙吉少时研习律令,初任鲁国狱史,累迁廷尉监。汉武帝末奉诏治巫蛊郡邸狱,期间保护皇曾孙刘病已(即汉宣帝刘询)。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汉宣帝,旋即获封关内侯。地节三年(前67年),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后,丙吉口不言保护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得知实情后,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前59年),接替魏相担任丞相。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去世,谥号“定”。甘露三年(前51年),绘像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p><p class="ql-block">丙吉<b>拜相</b>时,<b>为政宽大</b>;还为后世留下了“<b>丙吉问牛</b>”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汉宣帝画像)</p> <p class="ql-block"><b>附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典故:丙吉问牛</b></p><p class="ql-block">丙吉是西汉时汉宣帝的丞相。</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有一群人在互相斗殴。那些斗殴的人听到丞相来了,吓得一哄而散。丙吉似乎对斗殴的事件漠不关心,他挥挥手,叫车夫继续赶路,别理会斗殴的事。</p><p class="ql-block">于是,车夫继续赶车前行。马车刚出城不久,丙吉看到一个农民正赶着一头牛往前走,那牛步履蹒跚,一面走,一面不停地喘气。他马上让车夫把马车停下来,对一个骑马的随从说:“你去问向那个农民,他赶着牛已经走了多少里路了,为什么会不停地喘息?”</p><p class="ql-block">坐在丙吉身旁的一个官吏对丙吉的举动很不理解,问:“大人,古时候孔子遇到马厩失火,他只问伤人了没有,不向马是否受到损失。大人刚才对斗殴的人视若不见,现在看到一头牛吐舌嘴息,却特意停车询问,不是有点重畜轻人吗?”[1]</p><p class="ql-block">丙吉听了,回答说:“你错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他应当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对小事就没有必要件件都亲自过问。刚才街上百姓斗殴,那应该由长安令、京兆尹去处理。而问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还是春天,照理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今年的天气恐怕不太正常,农事就会受到影响。事关国计民生,所以我很担心,才停车询问。”</p><p class="ql-block">属吏听了,十分佩服。这时,那个随从已经问明情况回来禀报说:“大人,那牛主人说那是头病牛,而且已经走了好几十里路,所以累得直喘气。”</p><p class="ql-block">丙吉听了,这才放心地让车夫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