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侠客</p><p class="ql-block">编辑:侠客</p> <p class="ql-block"> 晒秋是一种古老的、日渐为人淡忘的生产生活方式。受特殊地理环境局限的篁岭,却使得晒秋这一农俗景观一直延续下来,且从平凡到惊艳,晒出"诗与乡愁",晒出乡土中国自信的美学符号﹣-"最美中国符号"。</p> <p class="ql-block"> 一时间,篁岭晒秋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2014年,"篁岭晒秋"这一农俗景观被文化部授予"最美中国符号"之称号。</p> <p class="ql-block"> 隐于海拔500米山腰的篁岭村,村基陡峻,古村似梯重重楼,层层晒秋叠起,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与粉墙黛瓦相辉映,绘就一幅世界独一无二的农俗景观﹣﹣篁岭晒秋。2014年国庆节,晒秋大妈别出心裁,用辣椒、稻谷拼出"五星红旗"图案,晒出了乡土中国自信的美学符号,让篁岭晒秋一夜成名。</p> <p class="ql-block"> 地里喜丰收,楼上晒秋忙。千百年代来,婺源的人们一直过着朝晒暮收的田园生活。春晒竹笋、山蕨,夏晒茄干、果蔬,秋晒稻谷、辣椒,冬晒腊肉、乡俗,四时晾晒不同的农作物,房顶上晒秋成了一道靓丽的农俗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婺源、古徽州其它县及山村的民房都会在二楼向阳 的房顶上建晒栏,这成为徽派建筑风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山里人家的粮仓一般选在楼上,楼上晒秋省力又省事。日出,把晒盘推到太阳底下;日落,又把晒盘拉回楼内。既省去反复上下楼搬运的功夫,又避免了鸡鸭偷食和孩童玩耍。</p> <p class="ql-block"> "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这是对婺源山多地少的概括。耕种的田地有限,可晒秋的平地则更少。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脑洞大开,晒秋从平地拓展到空中,把二楼向阳一面建成全敝开的大窗台,并在房顶上水平架起栏杆,然后摆上圆竹匾晒秋。</p> <p class="ql-block"> 阳光有杀菌除虫的功效。古时候人们也很爱清洁卫生,就习惯在每个节日里洗洗晒晒。农历六月初六正当盛夏,一年中阳光最猛的日子,渐渐地古人有在这天暴晒衣服、物件、书卷的习俗。据说农历六月初六当天晒过的衣服不生虫,民间称之为"洗晒节"。</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又发现用日晒夜露的方法还可酿造出独特的美味,如黄豆晒豆豉,米饭晒酱馃,蒸熟的果蔬晒果脯等等。</p> <p class="ql-block"> 于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多出"晒秋"这一小环节。作物有了收获,在储藏之前都要晒秋。这一生产方式慢慢地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世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