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理旧物,发现一批60年前的旧信,约有20来封,装在一个稍微长一点的《人民文学》寄我杂志的空信封里,背面用毛笔写着:“文艺信札(中学时代)”;具体来讲,是从1960年到1965年这5年间的。那时我先后在河北晋县塔上中学读初中和在河北辛集中学读高中。(图1) 图1 因自幼喜文,刚上初中我便写写画画,并且开始斗胆向报刊写稿。这些信件,大多是我投过稿件的各报刊回信的一部分,其中既有国家级报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青年》,也有省市级报刊《河北农民报》《蜜蜂》《萌芽》《山东文学》以及地区级《石家庄日报》(文联)和县文联等;大体翻阅后,禁不住产生诸多感慨。(图2) 图2 收到这些信件时,我还不过是一个农村的中学生,而今已是退休20余年的耄耋老人。翻看这些发旧甚至有些破烂不堪的信封和信封中大小不一的稿件或只字片纸,不由得唤起我对当年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少时期的那天地、那乡风、那校园生活和个人情趣,令人感叹岁月如梭,真如白驹过隙!<br>当时,新中国建国才不过十多年,但百业已日新月异、逐步走向正规、兴旺;国虽不富,但给报刊投稿却是免费,只在信封上注明“稿件”即可。这对于我们农村穷学生来说,就没有了为此要向家中要钱买邮票的顾虑。因此,我投稿的积极性很高。稿件内容,也许是一幅小画、一幅书法或者是几枚篆刻、几则农谚,但更多的是写了一些反映当时公社新人新事的小诗后,总是不揣浅陋地频频寄出。虽然初中三年无一字发表,但升入高中后依然坚持,终于“一鸣惊人”,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诗作。(图3)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一个祖上代代文盲的农村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发表欲?<br> 图3 那个年代,还有一个似乎是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你给报刊投稿,只要在附言中写明“如不刊用,请将原稿退回”,这些大小报刊一般都会把稿子退你,哪怕是半页纸的短稿。退稿时大多附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有印好的几行文字,不外乎是“谢谢来稿”、“经过讨论,不拟刊用”等语;(图4) 图4 有的,也真地会给你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很是宝贵。比如《石家庄日报》(文联)在给我的退稿信中不仅附有印刷好的通用短信,还在我的两张小便签诗稿边上分别用铅笔做了批语:“叙事平淡,像是有韵的散文。”和“平铺直叙,不够精炼,有点散文化”。(图5) 图5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大小编辑们对作者的尊重、热情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就是对我这样一个农村学生的小稿也毫不敷衍、应付,是何等的敬业、何等的全心全意啊! 这批旧信产生的时间,正是建国初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困难时期。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已经蔚然成风,无论个人还是单位都在提倡“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这种精神,在这些信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br>比如,为了节省纸张、节约开支,当时的信封一般印制比较简陋,形制大都不大,有的不过宽约七八公分;统一印制的退稿附信,多为小纸条,有的还是印在用过的纸的背面;(图6)<br> 图6 而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些正规的报刊社和有关文化部门居然有的是用旧的信封代替:<br>一种是利用作者或读者寄来的信封,把正面字划掉,在其背面书写收件地址和收件人;(图7、8、9)<br> 图7 图8 图9 第二种是在旧信封正面贴上一张印好的信封格式,当正式信封使用;(图10) 图10 第三种是利用废旧画片背面印制正式信封;(图11) 图11(下为信封外面,与正规信封无异;上为里面,旧画片) 还有一种,谁能想到堂堂的《中国青年》杂志社居然干脆用旧报纸糊成信封使用,(图12)而《人民文学》用的却是《文艺学习》废信封。(图3上) 图12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人民为了勒紧裤带度过难关,想了多少办法?哪怕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信封上,也做了这许多文章。也正是有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我们新中国才很快摆脱了那段困难,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新发展、新时代!<br>这些旧信,在当年不过是普通之物;60年后的今天,该算是文物了。它从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侧面,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俗话说:“窥豹一斑”。此“斑”虽小,却也真实、具体,会让人看到许多,想到许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