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临汾行 大槐树&广胜寺

杨育晋

<p class="ql-block">临汾</p><p class="ql-block">山西西南,黄河中游,汾水之滨</p><p class="ql-block">东倚太岳,西靠吕梁</p><p class="ql-block">大美临汾,因何而美?</p><p class="ql-block">临汾之美,美在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临汾是黄河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p> <p class="ql-block">那来到临汾,一定要回趟“老家”洪洞。"走遍天涯,洪洞是家。",洪洞县不仅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槐乡的祖先向全球移民后裔们发出召唤,邀请他们回家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棵树</p><p class="ql-block">连起了亿万中华儿女思乡的“念”</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座城</p><p class="ql-block">承载了华人老家根脉的“源”</p><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是大槐树根雕大门,它以槐根为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植根入土,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这道门,我们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面前的“根”字影壁墙,成八字形。中间的根字,最后的三笔形似一个人迈开走路的双脚,寓意当年我们的祖先不愿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的脚步,左边的木字旁代表移民的后裔急切回家纷至沓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赋是我国汾城人士崔秀峰于民国十年(1921年)题写的,赋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体现,赋的内容主要交代了洪洞的地理位置、秀丽风光及迁民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堂决议:讲述的是朱元璋听取朝廷大臣的奏议,制定移民政策。</p> <p class="ql-block">在朝堂决议处讲讲这次移民吧,为什么要移民?主要原因是多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中原人口急剧下降。而山西四面环山,一面环水,易守难攻,经济富足、人丁兴旺。朱元璋建国后把洪洞县大槐树处选为移民集合点,在这里办理签名移民手续,迁往了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当时,明政府完全不顾移民地区百姓的想法,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人,3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于是,3天内大约有十来万不愿离乡背井的人聚集到树下,大批官兵突然将他们通通围住,全部捆绑起来,在百姓一片哭喊叫骂中开始登记造册。移民们临行之时,悲伤地看着故乡,听着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发出一声声哀鸣,潸然泪下,频频回首。</p> <p class="ql-block">三座桥经历六百年的沧桑洗礼,大槐树、鹳鸟和莲花已成为移民后裔心中家的化身,从西往东这三座桥被形象的命名为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p> <p class="ql-block">每年洪洞大槐树都会举办寻根祭祖大典,祭祖的时候要准备三牲五谷。三牲在为牛羊豕(猪),祭祀时三牲齐全曰“太牢”,只用羊豕则曰“少牢”。五谷分别为稷(jì)、黍(shǔ)、麦(mài)、菽(shū)、麻(má),分别对应着现在的小米,黄米,麦子,豆,芝麻,代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看上去这就是那棵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大槐树吗?可惜,它的原身在汾河一次发大水中被冲毁,眼前所看到的是一棵假树。而由它同根孳生出的二代槐,由于年代久远,已成为枯干。</p> <p class="ql-block">100年前人们又在它旁边种植出了新的槐树,称之为三代槐。“三槐”相伴就犹如人类的祖孙相携共处,不断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山西宋辽金时期的建筑遗存最为辉煌,占全国70%以上,槐树后面的这座经幢就出自这个时期,始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年),距现在已有800年的历史,是整个景区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也是明代大槐树移民遗址的唯一见证者。经幢创始于唐,唐中期因密宗习惯,开始把经文刻在了丝织物上,后来为了经久不衰,就刻在了石柱上,所以就有了现在看到的经幢。眼前的经幢高9.4米,四层15级,最上方塔冠供奉的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二层是陀罗尼经文,最精华的部分是三层的须弥座,须弥座又分1层的莲花,2层是人头鸟身形象的伽陵频伽,它们的声音动听,被称为佛音,3层是圆雕回头石狮,象征着回头是岸,4层是八大金刚,金代时期有种说法叫金刚托塔、永世不倒。四层基座刻着楞严神咒,楞严神咒保的是婚姻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重温历史。活在当下,勿忘英烈。</p> <p class="ql-block">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梁小霞,向您致敬!</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处-大槐树原址,当年的槐树为汉槐,已经有18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树是在明末干枯的,清顺治8年汾河发大水将其彻底冲毁。碑亭古香古色,供奉着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以及人皇轩辕黄帝。碑亭上方雕刻有喜鹊登眉,五福捧寿,祥云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处简介上提到了景大启,他就是山西大槐树移民遗址的创始人。景大启1860年出生,山西洪洞贾村人,享年70岁。1914年民国三年,54岁的景大启和同乡刘子林,贺伯寿完成了碑亭、牌坊等遗址的创建,从此大槐树便有据可循。</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上的故事:大槐树下砸锅分家是牛姓。</p><p class="ql-block">相传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到九头牛猛撞在金銮殿的殿门上,朱元璋因此寝食难安,四处找人解梦。有大臣告诉他,此事可能跟近来山西移民的事情有关,九头牛是山西牛氏,家族中正好有九个兄弟。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把“九头牛”拆开,将牛氏兄弟九人迁往不同的省。</p><p class="ql-block">牛氏得知圣旨如五雷轰顶,但又无力改变,只能在大槐树下分家。牛氏的族长将家中的大铁锅砸碎分给兄弟九人,后人如果相见,就以铁锅为信物,俗称打锅牛。</p><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下人们依依不舍的分别,有人剪槐枝,有老人捧黄土,不难看出百姓对待迁民是十分无奈的。</p> <p class="ql-block">“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园里人,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p><p class="ql-block">杨侯国都,就在今洪洞县东南。前220年,魏国建立,开国大将徐晃,以随曹操定天下功,从逮乡侯进封杨侯,不久改封阳平侯。但杨侯国,直至前265年,魏国灭亡才废除。</p><p class="ql-block">说到小脚趾两瓣趾甲,传说,明朝移民的时候,人们留恋故乡,不想走,即使到了路上,也屡屡逃跑。官兵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迁民要逃跑也跑不快;另一方面是就算跑出去,官兵在捉拿的时候,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迁民了。</p> <p class="ql-block">讲不完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移民已经变成老人,正在给自己的子孙讲述不堪回首的移民往事,并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先祖。</p> <p class="ql-block">杨国赵里:原洪洞县在西周初称“杨”字,因古代杨人生息于此而得名。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经过杨县时,因恶其县名与隋帝姓氏同为“杨”,遂改杨县为洪洞县,乃以古戌洪洞为名。</p><p class="ql-block">洪洞县北为原赵城县,“赵城”的来历也颇为悠久。西周时,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驾车手,叫造父,相传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驾良马八匹直趋昆仑,见到西王母后听说徐偃王谋反,又与周穆王日驰千里,东归击徐,大破叛军,造父以此军功受封赵城。“赵”的本意是超速疾行,“赵城”这个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驰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绩而命名的。造父的后裔便以赵为氏,尊赵城为其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命名为“母亲石”,一是因为西侧不远处就是山西人的母亲河——汾河,二是因为这里是移民先祖的老家所在地——洪洞。</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大槐树移民在后世影响力这么大,其主要原因是迁走的移民基本是不可能再有机会迁回来了,这也是由于明朝户籍制度的严格造成的。因此人们逐渐的把回家的这份情感寄托在了大槐树上面,华夏儿女自古以来讲究的是落叶归根,大槐树带给后代的影响自然深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景区。它的历史、文物、古建筑、古风貌,令人无不赞叹!洪洞旅游,千万不要错过广胜寺,对于游客来说,它的价值绝不能拿A级景区来评说。</p> <p class="ql-block">玉石龙雕(新作),上刻有龙的雕刻,此艺术品为私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天竺国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在全世界创建了84000座舍利塔,以供奉佛祖舍利,其中中国有19座,广胜寺的佛塔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山西藏有佛祖舍利的第二座宝塔。当时的舍利塔叫霍山南塔,也称阿育王塔。所修寺庙名俱卢舍寺,也称育王塔院。魏太武帝元年(424年),拓跋焘在全国灭佛毁佛,寺院均毁,阿育王塔也毁于其中。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僧人正觉朝拜五台山时路过此地,远见霍山之南金光闪闪,紫气缭绕,知晓此地必藏有佛祖舍利,就寻着金光上了霍山,原来是塔中散发出的光芒,正觉知是佛祖开示,于是在阿育王塔旧址上虔诚朝拜,等拜到七七四十九天时,天空祥云汇集,降下40多颗佛祖舍利,正觉礼毕,盛殓舍利,重修宝塔。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p> <p class="ql-block">下寺的后殿,元至大二年(1309年)到至征二年(1342年)重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大殿又称大佛殿,门楣正中“宝筏金绳”匾额,意为佛家宝筏在苦海中用智慧之绳引渡众生。</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谈到殿内的古建筑:这两殿用材之经济,虽尚未细测,只用肉眼观察,较我们以前看到的辽代建筑,尚过之,若以官式清代梁架比,真可算中国建筑中梁架轻重之两极端。</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已被卖到美国,所留下的只是当时边边角角的残片。</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与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与协侍一尊,另一尊协侍已丢失。</p> <p class="ql-block">塑像均是元代塑造。</p> <p class="ql-block">山门,以前人都是通过戏台下的门进入水神庙,现已关闭。门两侧各有一位力士把守,山门的背面为戏台。</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的圆形砖雕照壁,图为寿星渡海。</p> <p class="ql-block">戏台下面券洞高2米宽1.5米</p> <p class="ql-block">山门对面就是仪门,又称为献殿。以前存放轿子和仪仗,现已荒废多年。</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唐贞观年间建庙,元朝时在大地震中毁坏,于元延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水神庙门两侧门神罕见的文官形象雕刻,为元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正宗供奉的水神明应王,水神两侧各有一对童男童女侍立,台下两边各站立两位官员。关于明应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霍山神山阳侯的长子,另一种说法水神是秦代修都江堰的李冰。</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区别于其他寺庙,集合了道儒佛三家题材内容,以龙王明应王为主题,穿插了人世间从帝王到士大夫的阶层等级,以及底层等各阶层的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墙壁上绘满了元代绘画,被称为广胜寺三绝之一。壁画布局丰富,题材广泛,画面人物大小不一,最高者1米8,最低者20里面。壁画主要表现了原带的艺术成就,提现了元代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杂技图是我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和打球图一起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上山前往上寺 </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寺庙均是元明时期建筑,琉璃塔为达连法师督造而成。达连出生于襄汾柴村王氏,自小出家广胜寺,见证了霍山南塔的倾颓荒废,发愿重修佛塔,以光大佛法之鸿愿。</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身为八角锥体,十三层,高47.31米。塔体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内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塔身外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雕刻精美,色彩斑斓,实为现今广胜寺的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殿内中间是300公斤重的阿弥陀佛铜像两侧是文殊普贤木塑,均为明代雕塑,阿弥陀佛前为力空法师坐像。</p> <p class="ql-block">天中天殿也称毗卢殿</p> <p class="ql-block">正中为毗卢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各乘天吼立于前,四位菩萨都有小胡须,这是明以前佛造像的显著特征。清代以后,胡须才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正中为地藏王菩萨泥身造像,两侧为十殿阎罗王。地藏王身边是侍女和侍从侍立。神台下是闵公长者和其子道明和尚,最前为韦陀和夜叉。地藏王菩萨上方悬塑正宗为释迦牟尼,胯下坐骑为金翅大鹏鸟,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五方佛,八大菩萨,罗汉天王金刚力士及天堂楼阁等造像。</p> <p class="ql-block">造像身后及其梁架椽间房上是悬索山川亭台楼阁,弥陀菩萨天王诸天护法,金刚夜叉历史等造像。</p> <p class="ql-block">悬塑工艺是明代经典之作,现存以隰县小西天和长治观音堂最好,然后就是今天看到的广胜寺悬塑。其他各地也有悬塑,但年代相对较晚,悬塑是中国传统技艺之一,是泥塑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韦陀殿,广胜寺专门为韦陀所设的殿宇。传说当年达连法师修建飞虹塔时,欠缺资金,自己发愁至夜不能寐。一天拜佛咏经完毕,发现韦陀脚下出现3个金元宝,正好弥补了所缺。后建塔和寺院又遇难题,山路崎岖,木材的搬运颇费工夫,工期也一拖再拖。一天晨起,发现市外堆满建筑木材,一身材伟岸之人指挥骡马搬运,搬完后只见此人背影飘然而去,正奇怪时,山下丢失骡马的乡人寻找而来,才知是神仙助力,神似韦陀。</p> <p class="ql-block">诛仙赴会图,明代遗作。</p> <p class="ql-block">上寺大雄宝殿殿前两棵柏树为唐朝时期所植,距今已经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雨后彩虹,从而也印证了塔名“飞虹”。</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做精巧,色彩绚丽,全塔上下存有百余个铁铃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