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重义董占林

业务员老孟

<h3><strong>文史 | 往事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 明鉴</strong></h3></br><h3> <strong></strong><strong>2024</strong>年<strong>05</strong>月<strong>04</strong>日 第<strong>072</strong>期 总<strong>709</strong>期 <p class="ql-block">  董占林将军祖籍河北省涞水县西北水村,1923年11月生于涞水县宋各庄村,1930年举家四口搬到房山县张坊镇,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勉强糊口;1934年6月,积劳成疾的父亲撒手人寰,留下可怜的母子三人相依为命;1935年1月,董占林兄弟随改嫁的母亲到房山县镇江营村居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镇江营古塔</b></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母亲病故,只有12岁的董占林、9岁的弟弟成为孤儿,为了生计,他们只得去给大户人家当小长工,终日劳累仍食不果腹,幼小瘦弱的身躯尝遍了人间疾苦。1937年春节后,经热心人介绍,董占林在镇江营村一户较为忠厚的人家当小长工,虽然生活较前有所改善,但志存高远的他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镇江营村董占林幼时曾居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农历二月底,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一团(团长陈正湘)一营四连到镇江营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工作,他们买卖公平,在工作之余还帮老乡挑水、打扫庭院。董占林被这支纪律严明的抗日队伍所吸引,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经连长吴法武、指导员郑三生批准,未满15岁的董占林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董占林参军后,先在第一军分区当连部通讯员、战士,后来担任班长、营测绘员、排长,参加了方太口战斗、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和百团大战等著名战斗、战役,后担任第十六军分区侦察参谋、连长、县大队长。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非是池中物,入海便是龙。”董占林一生参加并指挥战斗上百次,在枪林弹雨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和领导才干,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我军一员出色的战将。</p><p class="ql-block"> 董占林给曾担任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留下的印象,不仅是他的机智果敢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更深刻的是在1941年秋季的“反扫荡”中的一件事。尽管当时部队的生活异常艰苦,但董占林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双枣木筷子。这二支筷子被他用刺刀削得溜光,经过油炸更是显得锃亮,他对这对宝贝小心翼翼地予以爱护,不是放在挎包里,就是插在裹腿上。足见他对部队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杨成武上将</b></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董占林与开国上将邓华在四川的一次邂逅,更彰显出董占林重情重义的高贵品质。</p><p class="ql-block"> 1959年9至11月,邓华在庐山会议上受所谓“彭德怀反党集团”问题株连而受到错误批判,被划定为“军事俱乐部”主要成员,后被撤销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职务。1960年5月,赋闲数月的邓华出任四川省副省长,主管农业机械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邓华到川西北阿坝州红原县考察。当地驻守的第五十五军弟130师骑兵团得悉邓华到来,坚持邀请他到部队视察。邓华乘车到达一个小山坡下,从车上下来,只见草原上排着严整的长长的队列,威武的战士们举枪向邓华行注目礼。只听得一个洪亮而又熟悉的声音:“报告,我是130师师长董占林,向首长问好!欢迎首长来部队指导!”邓华习惯性地将右手举至帽檐,用军礼回答:“谢谢大家,向同志们问好!”战士们见邓华的眼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邓华之所以如此动情,这当然与他重回部队、又找到了军人的感觉有关,更与第五十五军130师的番号来源于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创建的辽吉纵队有直接的关系,而董占林正是他担任辽吉纵队司令员时的老部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邓华、李玉芝夫妇</b></p><p class="ql-block"> 事情还要从抗战胜利说起。1945年12月,党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东北局。邓华任东北局辽西军区司令员,辖一、二、三军分区和保一旅及工人纵队,兵力一万余人;董占林任第22旅65团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辽西军区接收原吉江军区一部分队伍,改称辽吉军区,邓华任军区司令员;1947年4月,由辽吉军区保一旅、保二旅(后组建)及西满独立师组建辽吉纵队,亦称邓华纵队,隶属辽吉军区,作战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遣,番号分别改为第一、第二、第三师,邓华任纵队司令员,董占林任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辽吉纵队改编为第七纵队,上升为主力部队,邓华任司令员,原三个师依次改称为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董占林调任第八纵队第二十三师第六十九团副团长,后升任团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12月,东北双城县 董占林时任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九团副团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第八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辖第133、第134、第135师,董占林所在的第六十九团按序列改为第四十五军134师第402团,董占林任团长;后改任第400团团长。1951年10月升任第四十五军教导大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天津战役后,1949年4月,邓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辖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八三个军。第四十四军即由第七纵队改成,纵队原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分别编为第四十四军第130、第131、第132师。</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进行部队整编,由第四十五军军部、教导大队、第134、第135师与第四十四军第130师合编,第四十五军取个“五”,第四十四军取个“四”,合称第五十四军,第130师番号不变,第四十四军另二个师转为海军,该军的建制就不存在了。第五十四军于1952年12月入朝作战,停战后担负守卫“三八线”即东、西海岸线的战备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董占林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5年2月,董占林被任命为第五十四军第130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韦统泰),3月接替第五十军西海岸的防务;1957年2月任该师师长。1958年7月,部队奉命回国,到四川的雅安、夹江、犍为等地驻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5月,朝鲜,董占林时任第五十四军第130师师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支持达赖分裂势力的武装叛乱,奉中央军委之命,董占林率第130师入藏,在昌都地区执行平叛任务。因政委耿清患病调离,董占林兼任师党委书记。董占林率部,克服高原恶劣气候造成的各种困难,与兄弟部队互相配合,至1960年11月,将昌都叛匪基本肃清。第130师受到中央军委通报嘉奖。</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1日,董占林率六个营的兵力,奉命搜剿藏东南的宁静、三岩地区残匪,经过近二个月的战斗,至5月18日,将残匪全部剿灭。12月,部队返川归建。身为副省长的邓华来到红原县,恰遇130师师长董占林来骑兵团检查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2年12月,中印边境,董占林时任130师师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会议后,一些明哲保身之人害怕惹祸上身,对邓华唯恐避之而不及;少数嫉贤妒能、趋炎附势之徒或因工作曾受到邓华批评的人,甚至对他肆意诋毁、落井下石。邓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心中不免压抑,产生愤懑情绪。此后虽然出任四川省主管农机工作的副省长,但上有主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下有身为省委常委的农机厅厅长,可自己的副省长并不具有省委常委身份,就是个有职无权的虚职。这无疑是给他要在地方一展身手的想法泼了一盆冷水。在工作中,一些人忌惮他的“军事俱乐部成员”身份,态度也是不冷不热。他的心里惆怅若失,真正体会到了世态炎凉。董占林,这位昔日的老部下,不因他的被贬而稍有怠慢,仍像当年一样尊敬有加。董占林或许是以这种特殊方式对老首长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而表示声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华将军气壮山河,指挥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白山黑水到海南岛,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庐山会议后,他被迫卸下戎装,赋闲在家,他是多么地迷恋着部队,企望着再回到心爱的部队啊。如今在这荒芜的西南边陲,与自己所创建的部队仅存的这个师不期而遇,又见到如此重情重义、忠厚朴实的老部下,他好像又找到了戎装在身、跃马扬鞭的感觉。患难之处见真情。这怎能不让他热泪盈眶呢!?</p><p class="ql-block"> 邓华收住几乎要流下的泪水,说:“不要客气,我不管事了,只是作为一名老兵,来看望看望大家。”他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我一见到部队的同志,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天,我高兴极了!”随后与部队的指战员进行了座谈。这一经历在邓华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邓华虽然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无私无畏,襟怀坦荡,把全部的身心扑在工作上,先后视察了170个县市,几乎跑遍了四川全省各个地区。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虽又遭到冲击、迫害,但仍然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坚持工作,为四川省的农机建设,对农业缺水少肥状况的改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1年,邓华出席了党的全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7年8月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他彻底平反。长年的战争生涯和长期的不公正待遇及政治迫害,致邓华的身体每况愈下。二个月后,邓华在上海病逝,享年70岁。</p><p class="ql-block"> 董占林于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大校。1966年2月以后,董占林先后任第五十四军副军长、第十一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参谋长、第四十七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4月离休。董占林于1982年、1987分别当选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2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董占林近照</b></p><p class="ql-block"> 董占林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1973年,他送高中毕业的儿子董朝到镇江营村插队,支援家乡建设,一干就是三年。离休后,他多次回村看望乡亲,对贫困家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的热心倡议和积极参加下,镇江营村集资建起一座希望小学,村里的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和活动场所。1995年,他担任房山游子促进会名誉会长,利用这一平台为房山区的发展建言献策,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发挥余热。</p><p class="ql-block"> 如今,董占林老将军已过百岁寿诞,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们祝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b>  孟令卫,</b>男,房山区南窖乡人,1966年10月生,大学本科文化,房山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机关工作人员。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燕都》《京西文学》、房山报、北京法制报、《青春房山》、《文化房山》、《房山旅游》等微信公众号及内部刊物。</p> 主编/方言  副主编/思文  <h3>创研部长/稀土</h3></br><h3>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特此鸣谢)</h3></br><h3>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主编微信:870413692</h3></br><h3>公众号码:JXJSSJXJ</h3></br>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ouGyXWxcTXeqginOFXLa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