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兰亭序》的真本据传已被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后带入昭陵,现传世的皆为摹本,其中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被肯定了的主要有:《开皇本》、《定武本》、《神龙半印本》、《诸摹本》、《洛阳宫本》、《赐潘贵妃本》、《颍上本》、《张金界奴本》《冯承素本》、《虞摹本》、《薛稷本》、《落水本》、《游似本》、《玉枕本》、《东阳本》、《上党本》、《米氏袖珍本》、《独孤长老本》、《国学本》、《薛绍彭本》、《赵孟頫本》、《米海岳临本》、《祝允明临本》、《董其昌临本》、《向氏刻高庙本》、《复州本》、《九江本》、《唐安本》、《范氏师本》、《中山再刻本》等。</p> <p class="ql-block">白麻纸本,摹写精细,牵丝萦带,纤毫毕现,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充分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王羲之原作风貌,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元郭天锡云:“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毫鋩转折,纤微备尽,天下真迹一等。”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1、藏露锋结合,露锋不浮,藏锋不拙: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藏锋笔画圆劲、厚重,显得含蓄、内敛、稳重、不露声色,耐人寻味,但藏锋太多,一味深藏圭角,就会缺乏神采,使人感到不够灵动,缺乏生气,琢磨不透。露锋笔画锋利、精神,显得爽快、放松,活泼而富有灵气,但露锋太多会使人感到不够稳重,缺少内涵,轻飘乏力,显得不够持重。请仔细体会露锋字如‘岁’、‘丑’、‘亭’等;藏锋字如‘和’、‘九’、‘夫’等。</p><p class="ql-block">2、首字领篇:开头第一个字,要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第一个字的字体、轻重、疏密、大小、体势、俯仰和意态要影响或牵引出后边一连串字的取势、欹正,后面的字都要与首字呼应。所以,第一个字有很大的制约力和生发性,必须考虑到首字对整幅作品变化和基调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3、字体应变化多端:一篇作品之中,字体应有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向背、虚实、顾盼、错落、肥瘦、偃仰、起伏等变化。</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p><p class="ql-block">笔势开阔称为大,大且笔道粗壮为重,笔势紧密称为小,小且笔道纤细为轻。如‘所’、‘之’ 我们说大、小、轻、重都在指在同一幅字的相对而言的。大小轻重是造成节奏感的最基本的手段,没有大小轻重之分的作品就会因失去起伏而无节奏的变化。向背:指字的笔划形态变化关系的处理。相向,指左右相迎之字,字体结构左右两部分的精神向内汇集;或指左右背靠的字,字体结构的两部分精神左右顾盼。笔划有向背,偏旁有向背,要做到向不妨碍,背不脱离,各有体势,向背得直。欧阳询书法结字有三十六法,其第五条有向背,谓:“向背左右之势也。向内者,向也,向外者,背也;一内一外者助也;不内不外者,并也。</p> <p class="ql-block">在《兰亭叙》帖中如‘幽’、‘当’字为相向,‘有’‘蘭’字为向背,‘将’、‘清’ 字为助右,‘列’ 、‘欣’字助左,‘扵’‘骋’之字并立。又如‘陈’字在结构上,两部分相向,‘朗’字在结构上,两部分相背,凡此类之字,无论‘相向’或‘向背’均要各有体势,须相互顾盼呼应,神气贯通。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 相向:‘詠’、‘情’、‘俯’,相向者虽迎,而手足亦须迥避”;向背:“朗”、‘领’ 、‘茂’,向背者固扭,而脉络本自贯通。”姜夔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备有情理。”其理正复相同。至云:”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可从《兰亭序》等王羲之墨迹中求之,大抵合体字皆可以此类推。其它如疏密、浓淡等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手段,所以应注意其变化。还有一点要注意,疏密、萦带、方圆、大小、粗细、欹正等不仅在整篇中存在,在单字里也是要有所表现的。</p> <p class="ql-block">4、萦带精巧:萦带指字之间的细线的联系,要求自然,或笔断而意连。如‘興’、‘悲’‘峻’等字。</p><p class="ql-block">5、方圆笔并用,方笔多用折,属外拓笔法;圆笔多用转,属内擫笔法。南宋书法家姜夔认为:“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圆,圆者应以方,斯为妙也。” </p><p class="ql-block">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缀法》第二十一章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著,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挈(下糸)。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又云:“盖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则又较相为用也。”。圆笔圆转遒劲,活泼键秀,但如果单用,则流于轻浮,单薄。方笔方正庄重,刚健雄浑,单用方笔,则有显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方圆并举可以方而不笨,圆而不弱,补偏救弊,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所以历来书家都主张方圆兼使:如《兰亭序》以圆笔为主,但偶尔也出现方笔,如流、足、视、殊,宙等,显得古朴苍劲。</p> <p class="ql-block">6、点划巧妙变化:字体笔划的变化多样,以点为例,就可以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长点等等,这些点各不相同,如:蘭字、次字等。</p><p class="ql-block">7、重字变异不雷同:在一幅作品中出现重复的字应避免雷同,应注意其结构、长短、粗细、方圆、大小、轻重的变化。以“之”字为例,二十个“之”字反复出现但并不雷同,作了相应的变化。另外可以比较以、怀,感、于、其、不、觞、殊、亦、盛、畅、兴、足等重复字的字型变化。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其偏旁也要有变化,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8、平直振动,布局不可算子状:王羲之说:“平直振动,令盘脉相连”。清朝书法家笪重光说:“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意思是应以中线为对称轴,使字在轴线左右振动,才能有动势感,体现出无穷的趣味来。字切不可如算珠子一样排列。</p><p class="ql-block">9、正与奇的调节变化:正,指结体端庄,使其朴实无华。奇,指巧妙安排,使其变化起伏而生姿。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为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研,多诡厉而泛雅。”清王澍说:“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帮无纵不;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学至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p> <p class="ql-block">10、要虚实相间:不管是单字还是整篇布局,都要讲究虚实相生,使虚处有实,实处藏虚。虚与实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在不对等的形势中取得均衡,求得稳定。虚实安排的关键是虚处,要将虚处安排得错落有致,才能产生强烈的节奏而使作品富有韵律感。中国画构图中的“计白当黑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与书法的虚实是相同的道理。</p><p class="ql-block">11、开与合,开与合是虚实中的一种特殊手段,开就是人为地将一个字或左右或上下有意识的拉开离,如:‘抱’、 ‘列’、‘终’ 合是有意识的将字的结构抱合得更紧凑。如:‘诸’‘惠一开一合,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p><p class="ql-block">12、行气贯通:行气是指承继上字之末,启迪下字之首,首尾连接,脉络通达,随势应变,一气呵成。而一行字之首尾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要疏密得当,虚实结合。行气贯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多读帖,方能逐步领会其中的奥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