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严教授书屋 (2)

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到埃及去旅游,两千到五千多年前的金字塔和神庙遗址都铺陈在地面上,一目了然。中国则不同,历史文物都埋在地下的古墓里,深藏不露,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世人发现,保存较完好。因此在中国看历史文物得去博物馆。2024年春节期间去武汉,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如同老朋友见面。</p><p class="ql-block">我和曾侯乙墓颇有缘分,多次观看过里面出土的精美文物。1964年当时的湖北省长张体学到随县搞四清,带了一个武汉市巡回医疗队下乡服务,在武汉市当医生的母亲也在其中。四清结束后,由于当地医生极度缺乏,县政府恳求母亲留下再工作两年,为当地培养接班人。后来文革开始,母亲回武汉的事情被搁置在了一边。父亲去五七干校后,我们一家从武汉搬到随县和母亲住在一起,因此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随县度过的。后来在随县上山下乡当知青、进工厂当工人、文革后又从这里考上大学。</p><p class="ql-block">1978年夏天我从武大放暑假回家探亲,那时家还在随县。一回到家里,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徐章汉来看我,他是母亲的江苏老乡,很熟。他也是武大毕业的,和我同系,1964年进校,1968年毕业,属于红卫兵大学生。毕业后他被下放到随县,由于能画油画,被分配到县文化馆搞宣传工作。徐章汉手舞足蹈地告诉我一个喜讯,说县城关镇外擂鼓墩附近发现了一座战国古墓葬,里面出土了许多文物,其中一套大型编钟存放在县电影院的舞台上,暂时由他负责管理。知道我对历史感兴趣,古文底子好,他邀请我前往参观。</p><p class="ql-block">在徐章汉和另一位搞摄影的文化馆余姓馆员陪同下,我们进了电影院,放电影的表演舞台上一套巨大的青铜编钟赫然在目,将舞台挤得满满的。擂鼓墩一带是我少年时常去读书的地方,踏遍过那里的山山水水,有时躺在山坡上看书。好家伙,原来身子底下竟埋藏着两千多年前的大宝藏。文革后能够考上大学,多少沾了一些宝气。曾侯乙墓的许多照片都是余馆员拍摄的,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许多发掘时的概况和意外发现。出于好奇,我拿起木头棒挨个敲起了编钟,大钟声音低沉洪亮,小钟高亢激越。后来我们三人各拿着一根大棒还玩了一回合奏,非常尽兴。据他们介绍说,根据专家们鉴定,这套编钟的音域十分宽广,媲美现代乐器,中国的音律和理论知识很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p><p class="ql-block">上大学时,我们班的同学曾集体去过位于东湖之滨的湖北博物馆,参观曾侯乙编钟和其它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那时已经挪到了博物馆保藏。在墙上的巨幅发掘现场照片里,我意外地发现了母亲和弟弟坐在人群最前方的正中位置,知道又是徐章汉的特意安排。</p><p class="ql-block">1993我回国探亲,到随县见中学的老同学们,他们理所当然地安排我参观了曾侯乙墓发掘地,那里也有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有一支专业编钟舞蹈队,队长是中学许姓同学,他特地为我安排表演了一场古色古香的编钟乐舞,还让我题字,享受了一把曾国国君的待遇。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对曾侯乙编钟一直萦怀不忘。这次去武汉遇上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哪里也去不了,于是又去湖北博物馆,拍了许多曾侯乙墓的文物照片同大家分享,一展泱泱大国、山高水长的风范。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p> 位于武昌的湖北博物馆。 进馆大厅。 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是周代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其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被发现,发掘出土文物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呈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之邦。 湖北省地形图和曾侯乙墓的坐标位置。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曾侯乙头骨复原的青铜雕像。墓主人为42-43岁的男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钟青铜乐器</b></p> 曾侯乙墓大型编钟,青铜制作,共65件,分三层八组。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律齐备。凝视编钟,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敲钟的情景。 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记录(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乐律理论。 博物馆售票演出,还原了编钟演奏原貌。展现了曾侯乙当年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奢侈豪华生活。 编磬,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磨制。钟、磬合奏称为“金石之乐”。 编磬仿古表演。 琴瑟。 琴瑟仿古表演。 彩漆排箫(又称“参差”)、笙斗、笙笛(复制品)。 排箫仿古表演。 建鼓。 建鼓基座。 编钟乐舞。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青铜礼器</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曾侯乙墓发掘的青铜礼器除了上面介绍的乐器外,还有酒器和食器,洋洋大观。<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青铜礼器介绍。 铜鉴、铜缶、铜过滤器。缶置于鉴内,使用时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酒味清凉。整个一个古代冰箱。 铜尊、铜盘。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盛冰用于冰酒。过滤器用于滤酒。周代祭祀用酒多为“五齐”,即五种未经过滤的薄酒,里面有糟粕。 大铜尊缶。 铜联禁大壶,用于盛酒。 铜提链壶。 兽形钮盖鼎、铜盒。 铜镬鼎、鼎钩,祭祀和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鼎。 铸镶红铜纹饰盥缶。 提链小口铜鼎,祭祀与宴飨时用的“汤鼎”。 大铜匜鼎,匜鼎合体。 铜盘、铜匜。贵族行沃盥之礼时,匜用于浇水,盘用于盛弃水。 三足铜匜、铜鸟啄形器(用于啄冰)。 铜炉盘,用于煎烤食物。 铜灰炉、铜箕、铜漏铲。 金盏、金漏匕,出土时金漏匕置于金盏之中。 金杯。 彩漆双耳筒杯。 素漆耳杯。 彩漆木雕龙纹盖豆。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料的器皿。 彩漆木雕龙纹盖豆另一面。 主棺外棺。 主棺内棺。 鹅首形涡纹玉带钩,用于挂钩束腰的革带。 金带钩。 蜻蜓眼玻璃珠。春秋时代有两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和氏璧”与“随侯之珠”。随国所在地正是随县。人们可以从这串“蜻蜓眼玻璃珠”想象一下“随侯之珠”的可能模样。 透雕龙纹玉璜。 鸟首形玉佩。 双龙玉璧。 四节龙凤玉佩,可折叠。 玉琀。本组玉琀出自墓主的口腔和颅内,水牛三件、黄牛三件、猪三件、羊三件、狗三件、鸭三件。 玉首铜刀。出土时位于墓主腰腹之间。 玉首铜削刀,用于削去竹筒上的墨书错误。 龙纹铜镇,古人席地而坐,铜镇用于压席角。 金镇。 金弹簧器、镂空铜熏(疏发香料气味)、铜熏(燃熏香料)。 铜鹿角立鹤,为鹿鹤合体。 彩漆木雕梅花鹿,出土时与笙、瑟同处,身上的小方孔可能用来插小木鼓。 车轮。 马车器件。铜车軎安装于车轮轴端固定车轴。 青铜兵器。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越王勾践剑</font></b><br></div> 湖北博物馆还有一把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身有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04.29-05.01, STP6,IUSM</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13jbm3" target="_blank">埃及 -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a></p>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br></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