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诗词群》冯和年专辑(第589期)

莲的诉说

<p class="ql-block">你的智慧、勇气、责任心、多才多艺、爱心和独立自主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让他成为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优秀男士。——《草原诗词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无锡市横云书画院名誉院长,《江南文化》总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p class="ql-block">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渚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词。</p><p class="ql-block">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p><p class="ql-block">寒食节过后,酒醒后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三(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孟浩然与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风著称,而李白则以豪放浪漫的风格闻名。两人性格相近,兴趣爱好一致,都崇尚隐逸,有着共同的人生哲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洁然之广陵》是他们深厚友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搂,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老朋友离开我也辞别了黄鹤楼,在这阳春三月里乘船顺江而下前往扬州。船儿离岸渐渐远去帆影已隐入碧空,唯有绵长的长江水好像在天际奔流。</p><p class="ql-block">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p><p class="ql-block">故人之舟已渐远,而送者仍伫立江岸,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没入天际,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浩渺的江水。</p><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的扬州,是古今中外游人向往之处,永远是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四(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p><p class="ql-block">《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创作的小令。此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人美景美生活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p><p class="ql-block">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在老之前不要回到故乡,不然回到家乡后会因为家乡战乱而悔断肚肠。</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五(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p><p class="ql-block">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p><p class="ql-block">岐王府邸时常相见,崔九堂前你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p><p class="ql-block">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首诗的二十八个字中。</p><p class="ql-block">“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流离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老人憔悴的面容,给人增添了几许沧桑之感。</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在某一时间相遇,然后又走失在茫茫人海。我们应该感恩遇见,感恩相遇时那个瞬间,珍藏那个幸福的回忆。读江南诗词之六(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南岸大片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乡?</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创作的这首七言绝句,读来亲切自然,虽隔千年之久,却似身临其境。诗人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激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七(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甲辰一月二十第二期(总第181期)书画专版刋登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丁一老师的文章《写尽江南一片风月——著名书法家陶涧生的书艺人生(节选),摘录部分章节,以飨群友,以为互勉。</p><p class="ql-block">陶涧生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无锡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当时的无锡县高考文科状元,进入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回老家做了10年中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p><p class="ql-block">……陶涧生为人为文都极为低调,从不炒作自己。他坦言,热爱书法,不求名利,不求闻达,不求收获,为的是一个坦实、平和、静思的心境。把自己的追寻,倾注于书法,更是一种充满激情、幸福的生活式样,让自己的精神蕴涵于笔墨之中,净化人生,提升境界。陶涧生在字里行间处处展露出书学的认真、治学的文风严谨,对书法碑帖文献研究独辟门户,他的书法表情生动,在纵横挥洒中展示个性,即便行书,亦不主故常,极力奔放,仍不失清远之韵。</p><p class="ql-block">……陶涧生除了对书艺的痴迷有着非常人之美,对文学的追求也使很多作者望尘莫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说他写文稿初稿类似第一次砌毛坯,文稿第二稿类似第二次外装潢,文稿三稿类似第三次内装潢,文稿四稿类似第四次搬家具进屋,之后的数次校改类似让空房释放被油漆等污染的空气数月至半年之久,待一切工序皆完成后便可入住了,这是他写文章的基本程序。写文稿达到“顺不轻喜,逆不乍怒”的境界,说起来简单,做到却不容易,行文中去芜存菁不是一件易事,这是一辈子的功课与修行。</p><p class="ql-block">写作是直抵灵魂深处的劳动,写成的文字就是不断将自己的意志摧毁又不断令之坚毅。写文章还能出书,是自我价值、欲望、尊严、精神的满足,和研习书法一样,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感到满足,并期待对社会还能带去一些好处。为此,陶涧生日写千言,已积累2000多篇散文。他说在墨池洗砚和读书写作,是内心幸福的外化,幸福便是这种状态的延续,写尽江南一片风月,才能做自己的明月清风,花开暖阳……</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人陆游年逾六十二,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p><p class="ql-block">“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金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叫卖杏花的声音。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九(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3月8日下午,纪念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90周年前世今生风采书画展(江苏站)开幕式在无锡扬名画院隆重举行,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主席陈瑞农主持了开幕仪式。这次书画展由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女子书画会江苏分会、无锡扬名画院承办,《江南文化》编委会、梁溪区扬名街道、无锡钱松嵒艺术研究会、无锡花鸟研究会协办。江苏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慧芬、无锡市十二届政协副主席秦蕴石、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原部长、市老干部局原局长王锡惠、无锡市妇联副主席朱秀娟、无锡市文联秘书长毛建安、中国女子书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卢增贤、中国女子书画会副会长彭月芳、无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薛燕等出席了开幕式。周胜荣主席代表无锡市美术家协会致贺辞:今天,我们迎来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参加这次展出的21位女书画家来自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展出的41件作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次展览的作品印记着江苏女性书画创作的丰富实践和艺术高度,展现了当代女性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风采。中国女子书画会副秘书长孙贝贝在贺辞中这样说:中国女子书画会根据“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宗旨,秉持开放和求索精神,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书画人生。相信通过本次画展的举办,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就将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未来,女性艺术家们将继续坚守艺术原则,书写辉煌篇章,为文化传承和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顾青蛟在点评时盛赞了女子书画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水准。孙贝贝女士有感而发:无锡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书画艺术的热土,它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前来。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90周年前世今生风采展全国联展的首发站在无锡举办,将成为锡城文化史上令人难忘的篇章。毛建安秘书长代表男性参会者向参展艺术家代表献花,致以“女神节”的敬礼!王慧芬理事长宣布开幕。“承续 赏析 期望”是这次书画展的主题。彭月芳老师德艺双馨,是我们书画同道的良师益友。她倾全家之力,为锡城的不少文化团队出资助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为了这次书画展的成功举办,她和丈夫一起忙前忙后出资出力。祝贺她荣任中国女子书画会副会长、江苏分会会长。(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29)以后,王昌龄被贬任江宁(今南京)县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洲,然后在此分手,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p><p class="ql-block">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p><p class="ql-block">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临别叮吟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仍旧如在玉壶之中一般剔透。</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十(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之中。</p><p class="ql-block">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意境深邃幽美,情思含蓄深蕴,千百年来素负盛誉。</p><p class="ql-block">杜牧生活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的晚唐时代。唐宪宗当政期间,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朝廷权威,取得一些成就,就自以为是,信仙好佛,寻求长生。杜牧此时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他创作《江南春》这首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诫。</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十一(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之中。</p><p class="ql-block">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意境深邃幽美,情思含蓄深蕴,千百年来素负盛誉。</p><p class="ql-block">杜牧生活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的晚唐时代。唐宪宗当政期间,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朝廷权威,取得一些成就,就自以为是,信仙好佛,寻求长生。杜牧此时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他创作《江南春》这首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诫。</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之十一(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君子七慎》是一篇关于修身养性的文章,它强调了君子在言行举止上应当遵循的七个原则。</p><p class="ql-block">《易经》载:君子有七慎,慎言,以养其德;慎行,以坚其志;慎微,以察秋毫;慎独,以守其心;慎欲,需知足常乐;慎友,所遇皆良人;慎初,则勿以恶小而为之。此七慎者,唯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慎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p><p class="ql-block">慎行: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block">慎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下定决心做某一件事,一定要做到细微之处。</p><p class="ql-block">慎独:莫见忽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处一人的时候,更要注重道德,约束自己。</p><p class="ql-block">慎欲: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没法完全去除,只能给自已上个枷锁,尽可能的控制自己。</p><p class="ql-block">慎友:择善而交,交友有度。真正的朋友是一本书,越跟他交流沟通,你越可以获得感悟。</p><p class="ql-block">慎初:道生一。把握第一次,守住第一关。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突破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p><p class="ql-block">君子七慎,分享群友,以为互勉。(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春耕节、农时节、青龙节、春龙节等。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长,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佳作。</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王庭珪(1079—1171)自号泸溪老人,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有一年龙抬头之日踏青出游,触景生情,写下了《二月二</p><p class="ql-block">日出郊》一诗。</p><p class="ql-block">“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p><p class="ql-block">太阳将出未出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二(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数年后,他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其中的一首。</p><p class="ql-block">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p><p class="ql-block">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棹多么消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三(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p><p class="ql-block">《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剌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p><p class="ql-block">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竞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p><p class="ql-block">《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显示了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四(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李约(751—810)字存博,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唐代诗人、收藏家。《江南春.池塘春暖水纹开》是他创作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江上年年芳意早,蓬瀛春色逐潮来。”</p><p class="ql-block">江南春暖池塘水波荡漾,岸边垂柳婆娑,其间偶见野梅树。春来年年江边芳草先觉,蓬莱和瀛洲的春色随春潮而来。</p><p class="ql-block">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美丽和生机。从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到垂柳之间的野梅,再到江上永远早于别处的芳草,以及蓬瀛(即仙境)般的春色随着潮水的涨落而来,都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江南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五(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崔护(772—846年),字殷功,《全唐诗》存诗6首,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在春风之中。</p><p class="ql-block">关于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动人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传说崔护年轻时去京城应试,未第,清明那天独自到郊外踏青,在城南见一户庄院,“花木丛萃,寂若无人”,便上前叩门求饮。门开后,一位“妖姿媚态,绰有余妍”的少女将一杯水送到他手中,还替他搬来了一张凳子,然后倚在桃树旁脉脉含情地注视着他。</p><p class="ql-block">崔护告别时,她送出门外,“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频频回首,恋恋不舍而归。</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来到这里,四周景色如故,院门却上了锁。崔护无限惆怅,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原来那天少女随父亲外出了。她回家看到门上的题诗后,一病不起,饮食不进。</p><p class="ql-block">数日后,崔护因惦记着少女,又来寻访。只见她昏死在床上,知觉全无。崔护“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复活”。少女的父亲见女儿复生,非常高兴,“遂以女归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世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六(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惠崇:宋初九僧之一,福建建阳人,能诗能画。《春江晚景》图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p><p class="ql-block">《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池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p><p class="ql-block">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p><p class="ql-block">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七(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徐元杰(1194——1245年)字仁伯,上饶(今属江西)人,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诗人。徐元杰的诗独具一格,所作诗赋曾被收入各类诗选,为后人传诵,人们最熟悉的,要算他的《湖上》。</p><p class="ql-block">“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p><p class="ql-block">红花盛开树林里,一群黄莺儿乱啼,青草丰茂的平湖上白鹭上下翻飞。风和日丽春光好,人人心情舒畅,夕阳里一船船游客吹箫击鼓兴尽而归。</p><p class="ql-block">诗人在艺术上运用气氛烘托、色彩点染、画面对比等手法,从视、听等角度,由岸上景色写到水中景色,从游人的心境写到景色明丽的意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八(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p><p class="ql-block">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贺知章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十九(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p><p class="ql-block">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p><p class="ql-block">江南的腊月将尽,早梅的花瓣已调落,刚刚来到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p><p class="ql-block">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却披上了清减的绿叶。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p><p class="ql-block">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洞仙歌.咏柳》用拟人法写柳,垂柳成为词中的“主人公”。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又句句写佳人: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作者以婉曲的手法,饱和感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位品格清淑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对之倾注了同情。</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他为学校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感动王校长的家国情怀,感动王校长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摘录王树国校长的演讲稿,与群友分享互勉。</p><p class="ql-block">“请大家记住:忘却什么都可以,不能忘却祖国,这是我们生命之本,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赖以生存之本。</p><p class="ql-block">丢掉什么都可以,但不能丢掉事业,事业是书写你人生未来辉煌之载体。你未来的无悔人生,将在你一生的事业当中得以彰显。</p><p class="ql-block">没有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没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个人是不可能成才的,没有志气的国家一定趋于灭亡。</p><p class="ql-block">志气是什么?志气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志气是贡献。我是民族一份子,我应该为这个国家、为民族之未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国家民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这才叫志气。</p><p class="ql-block">骨气是什么?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便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之脊梁。</p><p class="ql-block">怎么能够做到有底气?底气来源于能力,你没有真才实学,你不能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何来底气之说?</p><p class="ql-block">有底气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人,有底气的人都是有贡献的人,有底气的人都是有作为的人。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上,哪怕他是一个小小的职员,哪怕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哪怕他是一个农民,只要他有这份理想,有这份信念,有这份追求,他所在的那个岗位,他所做的贡献一定是个大舞台。”</p><p class="ql-block">致敬,人民的教育家王树国先生!激励学子,振奋国人,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亲自为他饯行。</p><p class="ql-block">这天风和日丽,会稽山下一片祥和景象,一位年迈的老人牵着马缓缓走来,他眼含热泪,一边走一边眯着眼打量着四周的环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直到停在一块写着“大唐状元贺知章故里”的碑前。这时一个孩童跑过来,一脸骄傲地介绍说:“这块碑是为我们会稽的第一位状元贺知章立的,他是我们会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吗?”</p><p class="ql-block">老人一时愣住,不知如何作答,就在这时,孩童又礼貌关怀地问道:“老爷爷,你不知道贺知章,那一定是外地人吧,你从哪里来呢?”</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贺知章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回乡偶书》。</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p><p class="ql-block">两首《回乡偶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真挚,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久别回乡后的亲切,既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无奈,又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充满了生活情趣,洋溢着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回乡的路,贺知章一走就是将近50年,好在最终得以落叶归根,永眠在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一(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晏殊(991—1055),字同叔,宋代文学家,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菱岸冯氏始迁祖延惠公长兄),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协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p><p class="ql-block">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p class="ql-block">填一曲新词,品一杯美酒,天气像去年一般,亭台楼阁也依旧,可西下的夕阳何时才能回转?</p><p class="ql-block">百花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春燕似曾相识,我独自在小园里徘徊。</p><p class="ql-block">在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无能为力。只有晏殊,将时间流逝的无奈写得美而让人留恋。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世人称道。</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二(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评也。</p><p class="ql-block">“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1877—1927年,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的《人间词语》。</p><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p><p class="ql-block">“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三(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p><p class="ql-block">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p><p class="ql-block">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p><p class="ql-block">嫁以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p><p class="ql-block">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p><p class="ql-block">《唐多令.柳絮》是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p><p class="ql-block">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白绒,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合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p><p class="ql-block">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流离,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四(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丹青妙笔,画意人生,志存高远,情怀乡梓。3月24日,《写意风神—冯远书画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盛大开展。这次展览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无锡博物院、无锡美术馆、长城书画院承办,北京长城书画家协会协办,共展出无锡籍著名画家冯远先生的精品力作120幅。</p><p class="ql-block">在开幕式现场,冯远先生告诉大家:无锡是我的祖居之地,有幸在古稀之年回到家乡办个人画展,感谢家乡人的厚爱,希望为家乡人民和艺术同行带来一场精神文化的享受。</p><p class="ql-block">江南书画院院长周苏春参加开幕式后发来微信感言:老冯好!参加在博物院举办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冯远的画展,120幅作品十分震撼。冯远也是你们冯家人,他是从无锡走出去的人杰,他在开幕式上说他也要去拜谒冯氏宗祠的,联想到你、冯其庸和冯远你们都姓冯都是无锡老乡,此信息你当可在《江南文化》上见报。</p><p class="ql-block">冯远先生出生在上海,其祖籍在洛社镇冯巷。据菱岸《锡山冯氏宗谱》卷四载 :第十九世奎公徙居洛社冯宗桥,菱岸冯氏老三房后裔奎公是洛社冯氏的始迁祖。</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是冯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冯远先生自中学开始喜好书法绘画,自习连环画、插图。1969年初中毕业后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务农,历时8年,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绘画专业,1978年破格入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班,师从导师方增先。</p><p class="ql-block">冯远先生的作品先后入选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他撰写发表论文、评论,出版述著、教材百余万字,出版画集、画册、专著10多种。其艺术创作立足于家乡无锡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不仅扎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与精髓,更敢于突破与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流淌着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中,就有冯远先生最为擅长的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p><p class="ql-block">冯远先生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洛社冯氏宗亲会长文清告诉我,冯远这次来家乡访亲寻祖,展览期间亲临洛社冯巷大树堂敬宗祭祖。</p><p class="ql-block">展览将展至4月21日,锡城人民和广大书画爱好者可前往观展,共同走进冯远先生“写意风神”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p><p class="ql-block">《春日》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诗人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面上是描绘春日美景的咏春诗,但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寄寓于“寻芳”的意象,表达了在乱世之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五(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3月28日上午,南水渠村龙狮协会“庆盛世,祈丰年”巡游及祭拜冯其庸先生陵墓活动隆重举行,来自洛社、杨市、藕塘等地的22支龙灯队上百位志愿者参加了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在南水渠村“永宁庵”,冯裕兴先生代表无锡市龙狮协会南水渠体协作动员讲话,感谢大家冒雨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龙狮巡游,希望我们的善举能给村民们带来吉祥和好运,祈求国泰民安,祝愿龙狮队的队友们和支持关心我们的各界友好人士龙年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南水渠村九十高龄的原藕塘乡乡长冯荣南参加了这次活动,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改革开放以来,南水渠村群众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冯裕兴的带领下,“裕兴丰收龙”及周边地区的龙狮队每年都会相聚巡游,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村民的欢迎和支持。</p><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优仙、菊娣、亚芬等阿姨是龙狮队里的热心人,连续十多年坚持来南水渠村参加龙狮巡游。王安石、赵鸿坤等著名书法家每年亲临现场挥毫泼墨,为龙狮队助兴加油。</p><p class="ql-block">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丁剑华老师为这次活动赋诗以贺:</p><p class="ql-block">甲辰二月十九南水渠龙狮协会祭扫国学大师冯其庸陵墓随笔:裕兴一片至诚心,协会龙狮情感深。寄托哀思环步拜,缅怀高迹酪浆斟。声名望雅尊贤仰,文化功勋巨匠钦。瓜饭楼人魂魄在,研攻红学泪零襟。</p><p class="ql-block">上午9时30分,龙狮队近百位队员移师舜柯山,祭扫冯其庸先生陵墓,向这位文坛巨匠三鞠躬,9条彩龙绕陵墓行走一周。</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8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骨灰入葬故乡舜柯山墓园,冯老墓地环境幽静,四周青松翠柏围绕,显得庄严肃穆。墓地前有一座石碑,刻有“冯其庸先生之墓”字样,墓前有一方石供桌,上面摆放着鲜花和供品。陵墓后背的墓墙上有镌刻着叶君远先生拜撰的《冯其庸先生墓表》巨幅碑文。</p><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时节,冯裕兴的龙狮队都会来祭扫冯其庸墓地,表达对这位国学大师的缅怀和纪念之情。“今年是冯其庸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冯氏宗亲代表和各方人士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深切缅怀冯其庸先生的家国情怀。”冯裕兴在现场深情地表白。</p><p class="ql-block">向南水渠龙狮队敬赠《江南文化》2023合订本及12生肖《福》,祝愿南水渠村文体活动更上一层楼,祝愿龙狮队队友们福寿康宁。</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8日,文化巨匠冯其庸的骨灰安葬在无锡九龙山舜柯山公墓,墓碑上刻有冯其庸先生与妻子夏菉涓的名字,碑上文字出自冯其庸先生之手。陵墓后背的巨型墓墙上镌刻着《冯其庸先生墓表》,详细介绍了冯老的光辉一生。此墓表由叶君远先生拜撰,孙熙春先生书丹。</p><p class="ql-block">敬录《冯其庸先生墓表》,供群友分享拜读。</p><p class="ql-block">“冯其庸先生名遲,號寛堂以字行,無錫前洲鎮人。少時家貧,後值日寇入侵,曾幾度失學,中年多坎坷,更遭文革磨難,然求學求真之心始未嘗稍懈。苦讀破萬卷,舟車行天下,交際得勝流,脩成第一等学問。紅學、文史、戲劇深研卓識皆稱大家,詩詞、書法、繪畫並所擅長,俱臻妙境。晚年更十赴新疆,登崑崙,涉大漠,追尋聖僧遺踨,考察西域文明,壯懷豪情,世罕其倫。先生洵為一代文化巨匠,畢生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其煌煌數千萬言遺作固將傳世,所倡導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互參之法及振興國學之思想亦必流惠後昆,至其治學報國之精神,自强不息之意志,與光風霽月之人格,則更穿越時空永垂世範。</p><p class="ql-block">戊戌仲春受業葉君遠拜撰</p><p class="ql-block">孫熙春書丹”</p><p class="ql-block">注一:原文无标点符号,本人所加标点符号可能有误,请大家指正为谢!</p><p class="ql-block">注二:叶君远,北京人,插队多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师从冯其庸先生研治古代文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p><p class="ql-block">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p><p class="ql-block">《鹧鸪天》是宋代词人刘著的一首思乡词。刘著是安徽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入金为官,年六十余始入翰林,充编撰。皖城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故乡。</p><p class="ql-block">雪铺天盖地落满山城,冷得吹羌笛的歌女手指头都发寒,一声呜咽的羌笛声,使闲楼更显悲怆凄凉。江南故乡梅花开了好几度,人在他乡鬓发都已斑白。亮星点点,圆月团团。天上银河倒流映入杯盘中。我思乡念归写了三千首,寄给南方的恋人,让你忍着眼泪慢慢品读吧。</p><p class="ql-block">读江南诗词二十六(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草原诗群》管理团队:</p><p class="ql-block">总顾问: 武洲</p><p class="ql-block">顾问: 高荣球.周绿森.孔帷幄</p><p class="ql-block">总编: 郭俊</p><p class="ql-block">副总编:月言.</p><p class="ql-block">编委: </p><p class="ql-block">王海玲. 月言</p><p class="ql-block">佛心. 风行客</p><p class="ql-block">诗词审稿:月言</p><p class="ql-block">现代诗歌审稿:</p><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