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据传是西晋文学家陆机书写,这已无法确凿证明。如果有谁愿意显示自己有鉴别力判断力,就会很尴尬,因为你根本辨不清辨不全它写的什么字,内容又是什么意思,想演绎历史故事附会时代精神基本不可能。那就老老实实回到书法本身。<br> 《平复帖》于文物而言,珍贵不言而喻,争论从未停止过。争论才有意思,才有到达原本的希望。<br> 有人认为它是章草,有人偏不认为是章草,有人认为是陆机书写,有人坚决否定,都在引经据典,却各取所需,费那么多劲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抄了好多古人的话,于书法无补,混淆视听罢了,发表论文罢了,不看也罢。书法家就该干书法的事,历史学家就该干历史研究的事,如果不能贯通,别乱窜为上。《平复帖》就在那里,魅力和本真都由笔墨呈露,是不是陆机写的、是不是章草,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书法达到的水平,以及后世之人从中吸收什么。<br> 《平复帖》最为珍贵的必然是它的书法,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流传于世的那个时代的书写样式,整个书法史能见到的它也属于十分别致的风格。当然,时间洗涮过后,谁知道都洗去了什么。仅目前所见,《平复帖》的质朴、灵动、简捷、快意,无出其右者。理解书法,研习书法才是最关键的,也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br> 后世学习《平复帖》者不少,得其仿佛而已,斜、拖、刷、露、飘,内里的神韵没几个人悟得。不服,可以写写看看。<br> 《平复帖》是书法史上少数不怎么添加附会历史故事的名作,也是不易添加附会历史故事的名作,难为了喜欢考据加编造的写家,乐了真心喜欢书法的痴情者。<br> 《平复帖》,一件好作品,一件真作品,一件值得时时琢磨汲取的作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复帖》</b></h1> <h5>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复帖》全图(含各家题跋)</h3> <h1><b>《平复帖》释文</b></h1> <b>版本一</b><br> 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或多)。<br><b>版本二</b><br>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代表缺省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br><b>印跋</b><br> 《平复帖》卷前有白绢墨笔题笺,笺文为“□□(一说缺省应为“晋平”二字)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另有宋徽宗赵佶用泥金笔书“晋陆机平复帖”书签,下钤宋徽宗双龙小玺,另有“政和”、“宣和”小玺,拖尾骑缝处还有“政”“和”连珠印,为宣和内府收藏时所钤。还有明代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和张丑,清代梁清标、安岐、成亲王永理等鉴藏印记。卷中有“开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有唐时收藏家殷浩和梁秀的“殷浩”“梁秀收藏古书”印。卷后有明董其昌“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此数行,为希代宝”等名家跋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魏翰邦书法作品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