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睦南道

嘉禾

<p class="ql-block">当一个熟悉伦敦的人走在细雨中的睦南道,如果可以忽略掉往来的路人和街上各种标识牌,恍惚间或许以为置身于肯辛顿或考文特花园周边的老街区,确实很像,因为那些建筑可能出自同一张图纸,六岁那年我家由重庆道老宅搬到睦南道</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小时候下大雪时的睦南道最漂亮,两侧便道上国槐最远的枝杈在道中间的空中交错,雪落在上面像是看不到尽头的白色顶棚,天上地下一条银装素裹的胡同,调皮的我们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躲在树后面,当人经过树下时拼命踹树干一脚……</p> <p class="ql-block">睦南道108号据说是五大道最结实的楼房,虽说这里的主人曾是大汉奸徐树强,但房子确实有独到之处,传说当年施工时犹太监工会戴着白手套逐一检查用水冲刷过的石子,1976年大地震时丝毫未损</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方先之,就没有中国现代骨科医疗事业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方先之,就没有全国各地骨科医学的人才济济。1944年,方先之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骨科医院……”</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官方对方先之先生的评价,上图是方先生家,就在我家旁边,当年吸引我们邻居小伙伴们的倒不是他家独树一帜的白色小楼(在四周红褐色英式建筑中辨识度很高),而是平日里紧闭院门门铃旁边一块小木牌,在木牌四角错序写着“请、按、四、下”四个字,料想这么写本意就是防止我们这帮熊孩子恶作剧,但实际效果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三差五我们会去按四下,之后躲起来看有人来开门便会很满足……料想人家也知道是哪几个捣蛋鬼做怪,只是不跟我们一般见识,从来没有因此找过我们家长,几十年后理应由衷地向方先生的家人们致歉</p> <p class="ql-block">说起晚清著名大太监小德张,绝大多数导游都会津津乐道重庆道上著名的“庆王府”,而下图是位于睦南道金林村胡同尽头的小德张一生中最后的住宅,就在我家对面。老先生好像是62年去世的,我没有赶上,但小时候经常被老人带着去他家玩,记得张奶奶(著名太监都有夫人)慈眉善目,说话声音极轻,那时他家还有一位老佣人叫王福,是伺候太监的太监,因为太监也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所以当张奶奶去世后,街道革委会把他列为五保户,周围邻居也都很照顾他,我们这些淘气的小孩被大人要求必须要特别尊敬他,与遇到其他长辈打招呼不同,我们不仅要叫他王爷爷,还得深深地鞠一躬,因为王爷爷不论跟谁打招呼都要先深深地鞠一躬</p><p class="ql-block">在睦南道附近邻居特别是孩子的心目中王福爷爷简直就是迷之存在,一年四季他总是穿着早已洗的发白的青色长袍,腰里紧紧地扎着一条宽布带子,裤脚也扎的紧紧,80多岁的人走路又轻又稳……传说他曾是大内高手、身怀绝技,可惜那个年代天津还没有金庸的著作,否则我们一定会缠着身边的“海公公”讨教“葵花宝典”、“化骨绵掌”……</p> <p class="ql-block">附近上了些年纪的人总会津津乐道一个真实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抄家,红卫兵从张奶奶家搬出来两卡车的“四旧”,到胡同口装车时不小心摔碎了一个泥封的大酒坛子,大半坛子酒洒在便道上,自此路过那里便会闻到混合了各种水果味道的酒香,那香味整整两个多星期余韵犹存……或许那也是当年伺候老佛爷的御用之物</p> <p class="ql-block">据爸爸回忆,大约在7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张奶奶家那位“大内高手”王福爷爷敲开我家房门,老人看见爸爸便抢上前单腿打千,极其谦卑地轻声道:给张爷请安!我家奶奶一直牙疼,却因腿脚不便,恕我失礼不知能否麻烦张爷移驾去给看看……(周围邻居都知道我父母是大夫)</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不过三十几岁的爸爸面对老人突然间这前朝大礼吓了一跳,慌的双手搀扶道:王大爷新社会咱们不兴这个,都是劳动人民不能这么称呼,直接叫我名字就成</p><p class="ql-block">不敢不敢,给您添这么大麻烦怎么敢直呼其名</p><p class="ql-block">要不您就叫我张大夫</p><p class="ql-block">不敢不敢,您这么大专家……</p><p class="ql-block">王大爷,您再这样我不去了</p><p class="ql-block">好吧,全听您的……张爷</p><p class="ql-block">没多久爸爸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感慨过去宫里规矩太多,张奶奶牙疼不过是一个早已松动的断牙根。本来很简单的操作,爸爸让王福爷爷帮忙打手电照明,那王福虽是太监之身,但女主人的房间他绝不踏入半步,尽管老先生去世后主仆二人已相依为命十几年……无奈之下爸爸只好用牙咬着手电给张奶奶拔了牙根,王福一直在门口垂手而立,全程没有抬头</p><p class="ql-block">后来每当爸爸斥责我没有规矩时总会说:你万幸没有生在严苛的封建礼教时代</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外贸大院车库开了风格别致的咖啡馆,选择临街的座位还是要有一定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邂逅都是最好的安排,路过当年的“狗院”时恰有一条流浪狗从院子里走出来东张西望,此刻不由得好奇这位汪星人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现在每当走出这个颇有文化韵味的艺术会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知道当年这里曾经是全胜里粮店,记得小时候冬天很冷的夜里马路上会排很长的队,人们揣着粮本等待着大卡车运来山芋(红薯天津叫山芋),之后黑暗中便会此起彼伏地响起刺耳的自制小平板车钢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小平板车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自制家用搬运工具,两块胶合板下脚料合在一起做成车身,车轮是四个工厂报废的大号轴承</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学要穿过的胡同已经被铁栅栏封上了,胡同呈L型,南口是睦南道,东口是桂林路,这里留给我们最多的回忆就是放学后踢球,有时也会看到不良少年躲在角落里抽烟、搭伴(搞对象)……</p> <p class="ql-block">安乐屯,位于睦南道与桂林路交口,从外面看平淡无奇,走到胡同里才能体会到这里曾经的不凡,不少北洋政府、民国时期的高官后人在此居住,却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p> <p class="ql-block">每当烟雨朦胧时这里或许能脑补出巴斯、牛津等老街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雨后睦南道</p><p class="ql-block">沥沥细雨夜未央</p><p class="ql-block">浅绛巷陌疏霓裳</p><p class="ql-block">抬眼不见旧人面</p><p class="ql-block">低头倒影任流光</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睦南道早已成为旅游打卡网红圣地,再也没有往日宁静、安逸,每天拥挤着无数的游人、本地和外地在此讨生活的小商贩</p> <p class="ql-block">把历史保护建筑疙瘩楼糟蹋的面目全非,这就是所谓的“瓷房子”,干的、看的、赞的…都病的不轻</p><p class="ql-block">历史给今天留下了太多的财富和故事,难道今天却要将这恶俗的奇葩留给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