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李散记

我爱小宝

<p class="ql-block">  与窑李村的初相识,还是在2001年的时候。那一年9月,我被分配到大花学校教书,班里有不少学生就是来自这个村的。</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以为窑李村的窑写作姚,毕竟烔炀河有姚王村这样的先例可循。后来得知是窑而非姚,并知道了村名和窑厂有关,不过并没深究下去。</p><p class="ql-block"> 陆陆续续看了唐平老师的文章和凌老师的日志,才大致搞明白,原来窑李村的窑一开始是写作瑶的。瑶是一种美玉,也是寄托了窑李村先辈的美好希望,只是后来村里搞了窑厂,用黄土烧制些坛坛罐罐的,贩卖周边,村名渐渐写作窑李村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因工作的缘故,并且也有同事就是这个村的,自然来窑李的机会就很多。我一直对这个村子印象很好,村民崇文重教,待人朴实好客,大事上面人心齐。</p><p class="ql-block"> 当然窑李村人也很有经济头脑并不乏闯劲,早些年就曾开山贩卖沙石,加工炒货,架设通信线路,村民生活普遍过的不错,至少比周边村落的要好。</p> <p class="ql-block">  前年的时候,我搞“这里是烔炀”航拍活动,曾自己一个人悄悄来过窑李村。借助无人机的视角,发现窑李村像一条长龙,尾对大山,头朝村前的冲田,横卧在长岗之上,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窑李村有李、周、何、戴等姓氏,但大姓是李氏。李氏是烔炀河北乡太和堂李氏的一支,大约是在550年前的明朝初年迁居窑李村的,这是有家谱记载可以查询的。</p><p class="ql-block"> 去年“学雷锋日”,我有幸参加了烔炀河北乡太和堂李氏修谱复祠启动大会,会后顺道到窑李村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讲实话,当下的窑李村和烔炀河的很多村庄一样,形势不容乐观,老房子倒的差不多了,包括一些看上去算是精美的;新房子是做了不少,多是单门独院的,很是气派,不过不少都是大门紧锁,少了人气。</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先前的航拍,还是后来在村里闲拍,除了留存影像作为资料保存,我也把它们发在了抖音和视频号上,所以村里人对我多少有些印象,加之凌老师的大力推荐,遂邀我参与修谱复祠、树村标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修谱复祠,我能做的有限,只是借着“这里是烔炀”航拍,把所有太和堂李氏聚居的村落航拍了一遍,待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再提供。</p><p class="ql-block"> 村标揭幕前,我的初中班主任李二宝老师特意打电话给我,想请我来航拍一次,不过那次真不巧,我要随学校六年级同学们去合肥研学,万难抽开身,并且连小飞机也要带去航拍,只得跟恩师说了无数个抱歉。</p><p class="ql-block"> 这次村人想借村标刚刚顺利落成的东风,再加一把劲,把村志也搞成,凌老师推荐了我,希望配合他和唐平老师,帮着拍些图片啥的,我很愉快地答应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如我今天早上在碰头会上所解释的一样,之所以要参与窑李村编村志,一是和凌老师、唐老师一样,我们都是地方文化爱好者,凌老师大旗一竖,自是要冲锋陷阵的;二是几年前我们村搞环境整治时,我就曾提出修村志,后来因故不了了之,但此番窑李村修村志我正好可以来学习学习,假如将来我们村要继续未尽之事呢;三是我曾长期在花集工作,对花集的这片土地很有情感,基于以上,我也和唐老师一样,特别强调了此番所作所为绝非奔着名利而来。</p><p class="ql-block"> 上午到达窑李村时,凌老师、唐老师还有大文瓜子厂的李厂长早就在村标前等候,我解释了因为号七,排队等烔炀老李特色肉丝面耽误了太长的时间(虽然并没有超过约定的时间),几位笑笑了事,并没有责怪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拿出无人机,围着村标航拍起来,算是弥补上次揭幕我未能到场的遗憾吧!</p><p class="ql-block"> 一边拍,一边拍凌老师的“马屁”,夸他能看到事。如果按照凌老师的想法,窑李村的村标树在沿山路与老村道的交叉口,那肯定气派多了,现在的位置有点“涩吧”,且电线、电话线、高压线缠绕四周,着实不怎么好看。</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和李厂长纷纷解释,其实他们不说我也知道,基层不好干,牵扯到耕地,那就更难上加难了,所以也只能这样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窑李村的村标本身着实气派,我目测能有七米的高度。正面朝南,上书窑李村三个大字,下面是凌老师撰写的《窑李村简介》;背面朝北,上面也有“窑李村”三个大字,据说还是邀请云南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的,下面镌刻着为树村标捐款的热心村民的姓名和捐款数额。</p><p class="ql-block"> 传统观念讲究干好事不留名,其实我觉得这种认知要改,做好事就要留名,这样才能起到激励来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拍完视频,李大文厂长带我们一行来到村民李光生老先生家。李老介绍他属虎,今年63岁,嗯,比我妈小一层,所以叫声叔叔也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李叔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小院,干净整洁,刚刚撒了几滴雨的缘故,嫩绿的菜叶上水珠攒动,着实好看。旁边是一口池塘,李叔指着地上的地笼,说刚刚起完,中午有虾子吃,惹得凌老师连声说我们有口福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李叔的客厅落座,他一边给我们介绍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他就是前面我说的有闯劲的窑李村人的代表,经历丰富,能拼又舍得放弃,一边还在联系村里几位负责人,不一会大家都到了。</p><p class="ql-block"> 碰头会凌老师首先发言,他的文史知识方面功力深厚,讲了史志区别,讲了修村志当前的几件头等大事,讲了修村志的大概预算等等。</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和我的发言相对简单,一是表示坚决支持凌老师的工作,同时又各自把自己拟在村志编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简要叙述了下。</p><p class="ql-block"> 随后窑李村几位主事的先后发言,虽然话都不多,但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村志一定要修,哪怕没人捐款,他们就是自掏腰包也要把事情干成。我想有树村标的成功先例,有他们这帮人舍我其谁的决心,还有什么干不成的理由呢?</p><p class="ql-block"> 最后,凌老师落实了当下最急需的事,今天的碰头会算是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 李叔自己,连带他家属和女儿忙活了一上午,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虽然菜品很“土”,但食材新鲜,主打绿色无污染,味道也杠杠滴,大家吃的都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  饭后,村里的几人小组要独自商量,明确下修村志的分工,凌老师带着我和唐平,在村里溜达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凌老师给我们指了几处太和堂李氏复祠候选地,我和唐平一致认为村后的那块地不错,敞口好,交通方便,关键与四邻没纠缠,希望太和堂李氏的祠堂能尽快修复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里转,还看了古井、老房子。凌老师沟通交际能力了得,几句话聊着,就晓得哪家娃在什么地方工作,还参与了发射卫星这样重大的事件,看来他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有热爱家乡的情怀、深厚的文史知识,就连待人接物也是我们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窑李村,整体环境十分优美,空气中到处漂浮着金银花和月季的香气,所以有理由相信,窑李村美好的明天一定不会太远,我也愿意为它的到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告别凌老师,唐老师,我踏上了返巢之路,其实我更多的还是在想,我们村未完成的村志,又该在什么合适的时机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呢,但愿不远了,我站在村标下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