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三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洪洞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陈建生</b></p><p class="ql-block"> 洪洞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县。会长郑中午同志在洪洞担任过公安局长,对洪洞非常熟悉。四月二十八日,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特组织会员走出县域,到洪洞进行跨县采风。</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的景点多,故事多,郑会长领着我们选择了一些重要的景点进行参观,走访了他在九四年担任局长期间,修建的公安局十二层办公大楼。这栋楼它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侵袭,见证了三十多年来洪洞公安干警,为保护洪洞的社会安宁所付出的辛劳。由于理念先进,设计超前,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岁月流转,到如今它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白石参观了山西辛亥革命的先驱,温寿泉先生的故居。温寿泉(1881---1995)先生,是白石村人,前清秀才。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保送日本留学。1905年10月28日在黄兴的主持下与阎锡山等四人加入同盟会。从日本回来后发展同盟会组织。我们乡宁的山西辛亥元老王梦弼,王体元,王锡元,王临元就是他们发展加入同盟会的。太原起义成功后,温寿泉任副都督,山西军政府军政部长。1947年当选洪洞国大代表。1948年随傅作义将军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文史馆馆员。温寿泉故居曾驻扎过红军东征部队,八路军总部。朱总司令,周总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著名的《游击队之歌》就是音乐家贺绿汀在这里创作的。并在这里首唱,一直唱遍各个抗日战场,唱遍全中国,鼓舞了全国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是临汾最唱得响的根祖文化的景点。这里有五大主题区域。十余处风光文化景点。到了这里,你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味着五六百年前,先民们背井离乡,被迫移民到异地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广为人知的苏三监狱,是留存的明代实物监狱。是必去的历史遗存景点。在这里知晓了中国古代监狱的建筑形式,和一些古代的刑律制度。</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是这次采风活动的重要一站。广胜寺的故事非常多。广胜寺分上寺和下寺,飞虹塔位于上寺,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处琉璃塔。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现塔为明嘉靖六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塔身加装琉璃。飞虹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飞虹塔是86版《西游记》中唐僧扫塔一场的拍摄地。下寺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时间不晚于唐朝。庙内壁画均为元代壁画。以祈雨,下雨,酬神为主线,分布于殿内四墙。壁画有十余幅故事图画,总面积达190平方米。《元杂剧图》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服装道具乐器舞台刻画的十分精细,人们常说,蒲剧是戏之祖,这些壁画证明在元代的时候,晋南大地上的戏曲已经是十分普遍,艺术已经是十分精妙。《捶丸图》证明高尔夫球发明于我国。这些图画都反映了极其丰富的社会生活,风俗神话,历史典故,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广胜寺最令人感动的是我抗日军民在那抗日的艰苦年代,英勇保护国宝《赵城金藏》的故事。这个故事使你感动,使你永远不会忘怀。</p> <p class="ql-block"> 说到《赵城金藏》,这可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赵城金藏》是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制本。其版本刻于金代。1933年首次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卷帙浩繁,共7000余卷。刻印精美,但却不是出于官刻,而是一位名叫崔法珍的女子独立劝募刻成。</p> <p class="ql-block"> 相传金熙宗黄统(1141-----1149)初年,潞州长子县的小吏崔进之女崔法珍,自幼眼疾,父亲带她四处求医。在广胜寺求得药丸,服用15天后痊愈。后崔法珍知晓广胜寺实公法师一直有重新雕印《开宝藏金》的愿望。崔法珍便立下宏志,许下心愿,一定要为佛门做出贡献,哪怕穷尽毕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 崔法珍长大成人后,便开始“还愿”,她“断臂化缘”,用自残的方式来感动善男信女,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化缘,筹措资金。然后以北宋《开宝大藏》为底本雕刻。前后历时30年。据史书记载《开宝大藏》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大藏金,刻印于北宋。内中收录了唐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以后流传下来的多有残缺,难窥原貌,广胜寺保存的这部大藏金,成了稀世孤本,异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1933年,范成法师受上海影印藏金会所托,查访藏金旧本,好为即将付梓开印的宋版藏金补全残卷。范成法师在陕西山西的名山古刹来往数月,来到了广胜寺,意外的发现了12个藏经柜。里边竟然藏着5000多卷经卷。由于不为外人所知,这部经卷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范成法师从中还找到不少元明以前佚失的经论原文。</p> <p class="ql-block"> 范成法师在广胜寺呆了5个多月,才将所存经卷基本整理完毕。他还遍访附近村落,购回300多轴散落民间的散轴。</p><p class="ql-block"> 自从范成法师在广胜寺发现了这部《金藏》后,《赵城金藏》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佛教界高度重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佛经争夺战。</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一位日本人借着考察名义,直奔广胜寺,提出收买《金藏》,开价22万银元,遭到广胜寺僧人及护法居士的断然拒绝。</p> <p class="ql-block"> 日本人贼心不死,过了一阵子又有个日本僧人专程来到广胜寺,这一次开价更高。每市尺1银元。5000多卷经文,全部展开,那该有多少尺呀!同样遭到广胜寺僧人的坚决拒绝。</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半年后日本人也占领者了赵城洪洞等县。这时广胜寺主持为了保护《金藏》将5000卷金藏全部,从下寺转移到上寺飞虹塔的三层四层,然后用砖将塔内通道封死,对外宣称《赵城金藏》已被国军李默庵军长运走。</p> <p class="ql-block"> 在此前,国民党第十四军奉命住防晋南,李默庵军长奉蒋委员长之命,要求做好准备,要将金卷装上火车运往西安。利空法师不好拒绝,只得找了个理由说:经卷是中华瑰宝,自己个人不能做主。但李默庵不甘心,召集赵城地方官员,当地绅士,寺院住持等人,再次商议经卷转移事宜。谁知,众人并不配合,反而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个让李军长难于回答的难题------如果西安沦陷,能确保经卷无虞吗?面对守护国宝的重任,李默庵也不敢信口开河,乱拍胸脯,此时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 但支走了蒋介石,又来了阎锡山。1938年2月7日,根据阎锡山的旨意,派人来到广胜寺和力空法师又一次商谈转运经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来人告知,将把经卷转运到吉县大山里的“克难城”,那里地势险要,能攻能守,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力空法师说:日本人已经占领晋南各县,封锁了南同蒲沿路各县道路,根本无法将经卷安全啊转移到闫的“克难城”。阎锡山转移《赵城经卷》的动议也搁浅了。</p><p class="ql-block"> 拒绝了蒋介石和阎锡山的要求,力空法师又陷入另一层担忧,怎么对付日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42年春天,日军通知力空法师,说日本东方文化考察团要到广胜寺考察,并特意提出要上飞虹塔观光浏览,日子选择在农历三月十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十八是广胜寺举办庙会的日子。按照旧例,庙会期间飞虹塔要对外开放,游人可以登塔参观。但自从经卷放进飞虹塔后,飞虹塔就没有对外开放过。日本人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登塔,可谓是老谋深算,或者是已探到佛经就藏在塔内的消息了。</p> <p class="ql-block"> 情况十分火急,万分凶险。危急时刻,力空法师想到了,赵城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杨泽生。于是,力空法师连夜沿着崎岖的山路,10多里以外的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兴旺峪,找见杨泽生县长报告了日本人要上飞虹塔,意在夺宝的情况。杨泽生一听,感觉事态重大,立即向太岳军区汇报。太岳军区正好驻扎着一支八路军队伍,领导人是陈赓旅长和薄一波政委。太岳区党委迅速将此事上报中央,中央指示全力抢救《赵城金藏》,并要求严格保密,限期完成任务。最后定在三月十三夜里行动。军区排出一个连的兵力,县游击大队配合,县长杨泽生坐镇统一指挥。当时放出风,说游击队要攻打明姜村的据点,从而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力空法师率众僧已把经卷搬出,堆方在院子里。夜里10时八路军,战士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分队,个个猫着腰,背起沉甸甸的经卷沿着山后的羊肠小道,转移到10多里外的郭家节村,再由当地民兵组织驴驮,运到大山深处,安泽县元驿村。原本打算打一场恶战,结果不费一枪一弹,未伤一人一马,在敌人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日军闻讯,立即到寺里兴师问罪,力空法师已躲藏到寺东的吕祖洞里。日军没有抓到力空法师,便将20多僧人捆绑抓走了。这20多名僧人后来下落不明。利空法师一直在黑暗潮湿的洞里躲藏了三个多月,后来前往兴唐寺避难。</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期间,太岳军区的同志经常背着经卷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后又秘密地把全部经卷运到山势更为险峻的棉上县的一座废弃的煤窑里存放了三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根据中央指令,华北区第一书记薄一波电令将《赵城经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由于在潮湿的煤矿巷道里存放时间太久,大量的经卷需要修复。北平图书馆古籍修复组,经过十几年的修复,到1965年《赵城金藏》修复全部竣工。</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1952年洪洞县堤村好义村的张筱衡,将家里收藏的152卷《赵城金藏》捐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 1982年南山底村冯玉玺将他父亲在1942年4月28日的清晨,也就是八路军运走经卷的第二天早晨,在野外拾得两卷经卷,捐献国家。国家图书图现存4813卷,上海图书馆存17卷,南京图书馆存6卷,北大,广西,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台湾“中央研究院各存1卷。</p> <p class="ql-block"> 2016年临汾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精选100卷进行复制,在2017年3月已完全复制完成。每卷3件,市图书馆1件,广胜寺1件,回赠出资团体1件。到2018年12月3日临汾市从国家图书馆提取的500卷《赵城金藏》,复制数据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的财富,从战争年代的抢运,到建国初期的修缮,再到21世纪今天的复制,展示着我们伟大的党保护传统文化的伟大胸怀。这一充满神奇而承载厚重文化资源,也被市委列入临汾市”平阳记忆“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藏经典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同时将为临汾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