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稻子河是我们这个地方水涝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河农村特有的产物,洛阳伊滨区的老门庄村周边的土地上就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稻子河。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河,而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庄稼地经常出现内涝,地头的机井水面距离地面仅仅尺把子,每逢下雨,因为地下水位高,地里的水很难渗到土地里面,这样一来庄稼地里就会积水,如果不及时排出去,太阳出来一晒,庄稼很快就会被烫死。在这样的环境下,门庄村的庄稼人就把土地分割成块状,四周挖沟,深米把子,宽三米左右不等,遇到水涝天气,地里的积水就会自然流到四周的沟里去。时间久了沟里面常年积水不断,庄稼人为了不浪费资源,就在土地四周的沟沟里插秧栽种水稻,沟沟里面的淤泥肥沃,一年下来竟然有不少收成,这样四周的沟沟也有了特殊的名字——稻子河。</p><p class="ql-block"> 稻子河不仅让庄稼旱涝保收,而且还可以利用起来栽种水稻,这样的经验很快在周围村子推广开来,老门庄村周围村子的土地都出现了这样的稻子河,为土地增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年之后,稻子河里面竟然有了鱼虾,淤泥里面还有了黄鳝、螃蟹、泥鳅,水里面还有青蛙的鸣叫,这给当时还处于贫穷时期的孩子们带去了无尽的童年快乐。</p> <p class="ql-block"> 捞鱼虾。那个时候还处于贫困时期,吃的喝的玩的根本不能和现在的社会相比,各种物资都处于匮乏状态。每逢星期天,都会约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去稻子河捞鱼虾。带着自家的小竹篮,用一根麻绳捆绑好,往稻子河里面扔下去,手拽麻绳要迅速把竹篮提上来,里面会有小鱼小虾米,不多但也次次不落空,总要有三到五尾,顺手捏起来放入事先备好的空瓶子,这样反复个把小时,收获也会有少半瓶子了,然后往瓶子里灌入水,防止这些小鱼虾死去。回到家里赶紧倒出来简单洗一下,放入做饭的铁勺子,顺手拾几把柴火点起,把盛了鱼虾的勺子放上去烤,很快就会闻见鱼虾的香味了。这些都要在家长干农活回来之前结束,还不能偷偷扎开煤火来烤,否则估计会有一顿挨打奉送。</p><p class="ql-block"> 逮青蛙。逮青蛙是个技术活,因为它非常灵敏,徒手去逮,动作要迅速,稍微慢了点,它就会跳进稻子河里面,迅速游走了。对此小伙伴们有妙招,找一根尺把长的八号铁丝,用斧头敲直,把其中的一端在碾盘上打磨出一个尖锐的细尖尖,找一根三米来长的细竹竿,将带有细尖尖的铁丝捆绑在竹竿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逮青蛙的利器,俺们那时候都叫它“蛤蟆尖”。在稻子河两岸悄悄接近静止状态的青蛙,瞄准后迅速扎下去,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走空的。现在想来那时候是不应该去祸害青蛙的,因为它是在帮助庄稼消灭害虫的。</p><p class="ql-block"> 钓黄鳝。在稻子河两边的泥壁里面,经常有黄鳝出没,随之就出现了钓鳝人,也包括我们这些泥孩子。钓黄鳝得事先做好一个钓鳝钩,找一根直径一毫米的细钢丝,一头用钳子握出一个细小带尖的钩钩,另一头握成一个直径五公分的圆圈,这样就做好了一个“钓鳝钩”。去泥地里翻捉几条小蚯蚓,将小蚯蚓挂在尖钩上以做诱饵,在稻子河里面仔细地查看两壁上的小洞洞,确认是“冒沫鳝”的洞穴后,将尖钩一端轻轻伸入进去,用手指轻轻扣住另一端的圆环,待来了灵感之际,迅速抽出钓鳝钩,一根黄鳝利瓜瓜就出来了,要用三根手指头去卡住鳝身,否则它会滑溜溜的逃窜,因为它身上有光滑的粘液,不容易抓住的。有时候也会跳进稻子河徒手去洞里掏黄鳝,但是我没有试过,因为听说有人在里面掏住过蛇,我那时候很怕蛇。</p><p class="ql-block"> 掏螃蟹。掏螃蟹需要有一定的胆量和技巧,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蟹钳夹伤,有时候还会流血,很疼的。那时候的夏季中午时间很充足,也没有家庭作业,吃过饭后会邀约几个同班的同学一起去稻子河掏螃蟹,当然得有胆大有经验的领头。首先得验明泥洞洞是否是螃蟹洞,然后是手伸进去掏螃蟹,摸住是螃蟹后,得用手卡住蟹背两边的壳,快速掏出扔到岸上,上面的人赶紧配合着摁住逮起来装进塑料袋。有时候蟹洞口会有烂蛤蟆趴着不动,这里面一般都有大螃蟹的,这是经验,掏螃蟹的人会把蛤蟆捏起来扔到一边,顺手就掏出了大螃蟹,很是自豪。</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地下水位渐渐下降,之前的水涝地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稻子河逐渐干涸了,里面荒草丛生。在责任制大包干后,勤劳的庄稼人慢慢地把地头的稻子河平整了,和自己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去种庄稼。</p><p class="ql-block"> 稻子河,一个特定时期和环境下出现的产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渐渐的消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