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忻州的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的北端,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周长约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的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 让我有点迷惑的是,早在28年前和同事自驾来五台山时,曾顶风冒雪地翻越了无数的山峦,历尽辛苦才到达五台山。而这次却觉得一路坦途,稀里糊涂就奔到五台山,全然没有了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本次全程走的高速公路,带给我的错觉吧! 下午14:50分,车抵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下车后与其他的游人一起,穿过旁边的游客通道,走进了五台山景区。而空载的大巴车,则跟着长长的车队,慢慢地向里面挪动。20分钟后,坐上了已开进来的大巴车,向重要景点驶去。 声名显赫的五台山,数千年来香火不断。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佛学渊源;而梵境灵台的清凉妙境,也吸引着历代帝王将相、名流雅士、贩夫走卒前来拜谒,从而成为“佛陀遥指清凉界,万善俱归般若门”的佛法世界。 行车约30分钟,就进入台怀镇。下车后,一路在人流和车流中穿行。我边走边看,但见台怀镇上寺庙众多,山间佛塔耸立,路则花草繁盛,坡上林木葱笼,游人摩肩接踵,车辆穿梭不停,好一幅仙山佛国之盛景图,完全颠覆了我20多年前的有关记忆。 沿着树荫下,花间中的小径,闻着非洲菊的清香,信步来到了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又系青庙的塔院寺。这里原是显通寺的塔院,又称大华严寺。明成祖永乐五年扩充建寺,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这里到处都是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放眼望去,周边的山头上,庙宇巍峨而又庄严。午后的骄阳,将有些秋凉的山坳,照的温暖如春,并为佛教胜地五台山披上了彩色光影,就像束束佛光,普照着大地,普照着芸芸众生,也让道旁盛开的菊花,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后随着络绎不绝人流,走进了塔院寺的属庙,即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称万佛阁的五爷庙。五爷,是南海龙王第五子圣衍,相传为了护佑信众财源广进,佛祖赐其五身法力,分别掌管东南西北中五路财源,而五爷庙也成为五台山香火最旺,朝拜最火的寺院。 据了解,五爷庙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民国时期又增建了殿外前庭,总面积约2040平方米。庙内虽因禁止烧香,没了香气氤氲,但仍然是人声鼎沸;不少的善男信女,一长溜地跪拜在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五龙王殿前,向龙五爷求财保平安。 寺中古松掩映,其建筑布局非常别致,外观呈两层楼的文殊殿座东向西,而俗称“五爷庙”的配殿则座北朝南。据传五爷本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黑脸变成了金脸,并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百姓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 老伴也和其他的游客一样,挤入拜佛的信众之中,并跪在蒲团上,向着五龙王殿内端坐的五爷神像,虔诚地拜了三拜。我们这个年龄,已不求发财,在五爷面前,一祈儿孙工作顺利,学习向上;二祈家人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三祈家庭福泽深厚,绵延不断。 礼完佛并向功德箱随了功德后,我俩便在庙内转悠起来。与五爷庙一墙之隔的便是塔院寺。抬目相望,拔地而起凌空高耸的释迦牟尼舍利塔,在蓝天白云映衬中,闪耀着灰白色的光芒。这座被视为五台山标志的大白塔,在红墙碧瓦的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 传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其尸骨炼就成8.4万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8.4万座佛舍利塔,分布在大千世界中。我国有19座,而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此塔高达75米,圆径83米,始建于北魏,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 移步走出了熙熙攘攘的五爷庙,眼前出现了一泓碧绿的湖水。湖中,有不少的怪石,散落其间;水里,荷叶随着秋风摇曳,落英飘零。那清澈而又泛波的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下葱笼起伏的山峦。湖岸上,红黄相间的非洲菊鲜艳绽放。 我伫足在湖边,凝眸那座高耸入云,卓然而立在群寺之中的大白塔,眺望白塔周围殿宇林立的显通寺,目光穿过嵌有“清凉胜景”匾额的木牌坊,直达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的行宫,层层叠叠随灵鹫峰山崖蜿蜒向上的“灵峰圣境”菩萨顶。 因时间有限,我和老伴并没有去礼拜显通寺,没有去攀登灵鹫峰。只是默默地看着眼前这庙宇森然,圣像庄严的五台佛国,耳边隐隐传来的风铃叮铛作响声,有点烦躁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文殊菩萨的净化,慢慢地变得平静而又恬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