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东粤剧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2003年成立,馆舍前身是兆祥黄公祠(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创建之初名为佛山粤剧博物馆</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广三路,中路三间四进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陈列展出的是关于粤剧的专题性展览,分为史、艺、人三大部分,共13个展区。展出内容包括粤剧的起源,主要粤剧戏行琼花会馆、八和会馆,粤剧在两广及海外的发展,粤剧的舞台艺术、表演艺术,粤剧名家及主要戏班,粤剧经典剧目等史料和3000多件珍贵文物,内容非常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发源于广东佛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剧种。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粵剧演出,在海外华人中影响非常广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末清初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吸收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并与广府语言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本地剧种,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岭南传统文化特色。2009年10月2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戏班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旧例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必先在戏台上拜祭华光祖师。这是因为过去戏棚多为竹木搭成,演剧聚众时常会引发火灾祸患,因此,粤剧戏行将掌火之神华光大帝奉为祖师、视作保护神,以祈福消灾。</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华光大帝坐像</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山最早建立的粤剧行会组织名叫“琼花会馆”,大约建于明朝后期。过去在会馆附近的水码头边立有一石碑,上刻“琼花水埗”四字(埗同埠)。因珠三角地区河港纵横、水路四通八达,粤剧戏班普遍以红船为交通工具,人称“红船子弟”,艺人们乘坐红船到各地演出时,就携带戏箱行头在琼花水埗上下船。琼花会馆的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后又依此创建八和会馆),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标志着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琼花会馆模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琼花水埗”石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红船”模型</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历史上还曾发生过一起影响深远的“艺人起义”事件。1854年(清咸丰四年),佛山凤凰仪班的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号召,率领粤剧艺人在佛山等地举行起义,因裹红巾、系红带,又称“红兵”。李文茂身着蟒袍戏服,率领文虎、猛虎、飞虎“三军”转战粤桂,连克州郡,建“大成国”,称“平靖王”,沉重打击了腐败的清政府,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戏曲史上写下了特别的一章,著名戏剧家田汉称李文茂起义是“世界戏剧史曾无先例的光辉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李文茂陶瓷塑像</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受广东长期对外开放风气的影响,粤剧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强的包容性。明末清初时主动吸纳南戏、昆曲、徽剧、汉剧、秦腔等“外江班”戏曲的优长,创制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新种——粤剧。后又利用东南亚、港澳地区粤语人口众多的特点,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八和会馆”。在音乐方面粤剧同样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对许多西洋乐器也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如粤剧乐队中很早就引入了萨克斯(戏行称为“柯历”),还有交响乐伴奏的粤剧演出,在香港等地甚至还有英语粤剧,这些都展现了粤剧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木偶戏场景</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粤剧伴奏用的萨克斯(柯历)</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其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之长的戏曲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大气的舞台布景等,都彰显出岭南文化特有的色彩,而超过11000的剧目总量更是堪称世界之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粤剧脸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粤剧行头</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在武戏方面也别具一格,武打戏中的徒手对打就源于少林武术,后又吸收各地拳派的技法用于舞台表演,俗称南派武功。粤剧艺人们对练武非常重视,还发展出了一百零八式的木人桩桩法,博物馆中展出了粤剧武戏艺人刻苦练武的珍贵照片和木人桩实物,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电影《叶问》中的熟悉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108式木人桩桩法</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木人桩</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百年的创新发展,粤剧涌现出了许多的名角大家,现代最杰出的粤剧名家要数“红线女”。红线女(1924.12-2013.12)原名邝健廉,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 她创建的粤剧红派艺术在唱腔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融汇了程砚秋、俞振飞、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特色,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舞台形象。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等。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粤剧名家“红线女”</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重要的粤剧艺人和编剧、导演</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在广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一假期我观看了一场粤剧《梁祝》演出,剧院里基本上座无虚席。佛山祖庙街道有一个群众性自发粤剧演出团体“锦绣粤乐社”,定期在博物馆小舞台排练,常年参加街道组织的各种公益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弘扬粤剧传统文化。参观博物馆时我巧遇他们正在认真排练,有幸与粤乐社骨干欧先生合影留念,也是一份难得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衷心祝愿粤剧艺术越来越兴盛!</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正在排练的“锦绣粤乐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与刚刚唱罢的欧先生合影留念</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