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又一次突破》

李友忱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的又一次突破</b></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读书日,春日好读书时节。4月25日下午两点,在沈河区委5313会议室,迎来了《沈阳方城盛景》新书发布会。作为作者心情无比激动和高兴。</p><p class="ql-block"> 回顾2023年11月,我刚刚做了手术还没有十天,我就参加了沈河作协这一活动,在重多的选题中,选择了不太好写的“大政殿”“十王亭”“老虎厅”三个点位。</p><p class="ql-block"> 我又犯在职时,对待工作的老毛病,心里有事装不住。开始思考着采写步骤,从那下手,突破点在那里。正在寻找路径时,区作协以文字通知方式及时地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让我眼前一亮,如同黑夜里走路,路灯瞬间亮了,我的心里也有谱了。</p><p class="ql-block"> 我加入区作协两年多了,在书籍创作上完成了“一二三”,即参与了一本书《沈河文艺》——陪伴我的含羞草,讲述从军为国防建设奉献青春的军旅生活;在《沈河先锋赞》一书中,主动申报了省劳动模范林光事迹,完成了《这是一条温暖的路》,真实、准确地将林光为百姓服务,维修房屋送温暖事迹展现了出来。同时,还申报完成了省优秀共产党、市劳动模范庄坤《她追逐着那道光》事迹的再加工再创作。两年时间参加了三本书的写作,完成了6篇散文。这就是我的“一二三”。</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又主动申报了三篇看似内容比较单调,又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难度大,情节复杂,需要大量资料作为佐证支持。说要印成书,觉得责任和压力也挺大的,也多亏有多年党政公文和机关文字功底,才扎下心来,开始谋划着先从那个环节入手,心里也有一种不能“掉链子”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开始计划分几步走和创作进度时间表,将手头正在看的书放下了,平时陪妻子运动散步也停了,新闻、焦点访谈之后的追剧不再看了,将时间腾出来,一切服从这三篇文章的创作,家里的中心事务也是围着这个事在转。</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不难,难的是内容的饱满、结构的紧凑、逻辑关系的严谨、故事的真实,还要做到故事有血有肉,人物有活力,让读者既补充了历史知识,又看到了作者的态度,呈现的不仅是历史的故事,更是经过我们之手一篇篇好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去年底,我在区作协微信群里就三篇文章创作向大家进行动态报告:一是阅读,先是来到“大东时代文仓”借书,需每次每人只能借阅3本,我让妻子与我一同前往,这样每次可借阅6本书,我还两次去市图书馆借书,特别是有关“老虎厅”的《张学良与杨常事件》这本书,许多图书馆和书店都没有,此书十分重要和关键,是“杨常事件”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后来省政协的朋友知道后,在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通过赠阅方式送给我一本,使“老虎亭”发生的“杨常事件”在我创作作品中还原了真相;二是参观,冒着严寒与妻子一同来到“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心无杂念的买了门票进入参观,后来战友告诉我,退役军人是免门票的,还有的朋友知道后说:“早吱声呀,一个电话的事”。</p><p class="ql-block"> 实际花钱是小事,写历史不到实际发生地采风看一下,好像少了那种感觉,也觉得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心里也不踏实。三是创作体会和感受,在第三次发布我的创作动态中,向大家报告创作的题目分别是《大政殿的奠基人》《雁行八阵“十王亭”》《血染老虎厅看格局》,完成的字数和创作感受,创作过程呈现了出来既是:撰写文史类作品,求证事件要素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查找、阅读、鉴别、选用,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磨练和学习。在这次创作中切身感受到: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作者对作品慢慢精心雕琢,完成好“消化理解,加工呈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用通报自已进展“借阅书籍、实地采风、创作交流”三个部分的动态信息,对自己收获和体会进行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在这部《沈阳方城盛景》一书,有23人完成41篇散文,共222页。一人完成5篇,三人每人完成3篇,八人每人完成2篇,十一人每人完成1篇。这次我完成了三篇作品的创作,还参与了编辑工作,应该说是我的又一次突破。</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创作中,我愿通过努力,为沈河经济振兴贡献自己的文学力量。</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