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图::<b>中学的五位老师,今天的神仙风骨</b></p><p class="ql-block">左起:任卫东(外语)、李春青(体育)、李贵生(政治)、彭大东(语文、班主任)、孙治中(语文)</p> <p class="ql-block">下图: 兴安学校首届高中50周年联谊活动发起人彭大东老师</p> <p class="ql-block">下图:金百铣,班主任、数学老师。毕业于天津大学数学系。</p> <p class="ql-block">彭大东老师(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文化背景: 山西大学艺术学院戏曲文学专业。兴安二中首期三个高中班毕业后,转身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山西广播电视厅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然,无论工作如何变动,语文老师和高中班主任,确始终是他一生的情结。师生情,一世情。下图为他在2014年兴安二中首届高中班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演讲,如今,50周年之际,他再度发起兴安学校首期高中50周年毕业联谊活动……</p> <p class="ql-block"><b>缘起</b></p><p class="ql-block"> 文革六年,即1972年,中国教育秩序有了复苏迹象。其标志性事件是,高中教育恢复了。一时间,社会中学,区县中学,厂矿中学,都在初中的基础上增设了高中。籍此,我们幸运地成了文革后教育复苏的首批高中生。所在兵器工业部下辖的兴安子弟中学,将两所中学两年内招收的三个高中班,集中到兴安二中(太原66中前身),并以“65—1.、65—2”“66—1”班命名,搭起该中学初高中一体的中学框架,将国家9年制初中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压缩成高中9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这是文革后教育复苏的一个特殊现象。</p><p class="ql-block"> 文革6年(1972年),恰好是1965年入学,1970年(号称70届)的初中毕业年,不知是否出于应届的原因,兴安二中首届高中班,就以“65”编号启动。为了解决生源和兼顾前两届初中毕业生,这届以“65”“编号启动的高中班,因应届初中毕业生源不足,遂将68/69两届刚刚毕业还在社会闲置的学生同期扩招进“65”编号的两个首届高中班,一年后(1966年入学1973年毕业)的这批初中生,经考试录取,成兴安二中66—1”班(后改为高三班)。至此,兴安二中(太原66中前身)高中两个学年得以完满。就有了共和国(不知全国是否都如此)文革6年后首届高中生四届合一的独特风景。我们,就是这道风景的亲历者。</p><p class="ql-block"> 籍此,作为“65、66”入学的这代人,我们以最简短的生命历程,经历了如是社会变革——</p><p class="ql-block"> 1972年教育复苏、1974年高中毕业;1974年上山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知青大返城;1979年改革开放,以及80年代中后期出国留学狂潮……</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我们却无形中成了共和国历史大变革中最频繁的亲历者,新时期“钢铁怎样练成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份名单,就是中国教育转折变迁初始阶段,一个独特现象亲历者的名录。因此,兴安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班50周年纪,不仅仅是一次怀旧与师生联谊,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共和国大事纪中一个不经意的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回放。 在中国教育大潮中,它虽浅淡,微小,转瞬即逝,但却是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此,这分简单的名录,也因此具有了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一个独特事件的碑铭意味。</p> <p class="ql-block">65—1班班主任付俊龙老师(数学)</p> <p class="ql-block">附:名录</p><p class="ql-block"><b>1、兴安二中首期高中班:65—1班名录——</b></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b></p><p class="ql-block">陈香萍、赵秀英、戎富荣、谷润莲、李晓华、杨淑萍、 高玉英 、魏凤琴、 刘爱玲(已故)、高俊玲、吴静华 、韩凤玲、李桂英、郭秀丽、 刘纪兰</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b></p><p class="ql-block">丁福祥、李新平、牛汝峰、孙明伟、李万宏、孙书杰、尹连东(已故)、孙以煜、杜涌、张宝明、汪定超(已故)、付密山、张德库、张爱国、毛峰林、江玉明</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b></p><p class="ql-block">李和平,刘景钊(刘本富)、老师、老 师、 张风老师(已故)、李贵生老师、徐忠洲老师、付俊龙老师(已故)、任卫东老师、赵秀卿校长、柳泽浦书记、杨洪林老师、 孙治中老师、彭大东老师、刘念慈、王树伟、侯万俊、张建国</p><p class="ql-block"><b>前排(蹲)</b></p><p class="ql-block">张玲丽 。康海莲 、秦爱华、 袁彩霞、孙爱珍、边爱萍</p><p class="ql-block"><b>因当兵、转学没在此照中同学还有:</b></p><p class="ql-block">郭光明,叶涛(已故)、张佃利、向星、梁英、张连英、张富玲、郭芳芳、王荣进、郭秀芳、张慧平、张琛、孟祥义、白彦民、黄振伟</p> <p class="ql-block">65—2班班主任彭大东老师(语文))</p> <p class="ql-block"><b>2、兴安二中首期高中班:65—2名录</b></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b>严丽萍,苏丽娜,周恩兰,潘丽华,袁丽,刘秀梅(已故),张兰英,关左萍,胡荣仙,高秀英,刘丽燕,闫志萍,王梅。</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b>张欣,马文斌,霍建国,常润记,张君超,胡云喜,刘智斌,燕国华,赵建华,刘鸣,孙以烜(已故),张建平,王爱生,杨艳林(已故),李夏春,杨国珍。</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b>:盖明利(已故),张风老师(已故),魏国强,孙万鸣,梁晓民,李贵生老师,付俊龙老师(已故),任卫东老师,赵秀卿校长,柳泽浦书记,杨洪林老师,孙治中老师,彭大东老师,李迪深(已故),孟祥绪,周征环。</p><p class="ql-block"><b>第四排</b>:胡心怡(已故),魏晋萍,</p><p class="ql-block">高银花,蔡秀莲,蔡美英,张佩华,江美林,张种丽,郭建华。</p><p class="ql-block"><b>照片上没有的</b>:王平、张伟、范咏、冯伟华、高爱民、田琦 、刘迪晋(已故)。</p> <p class="ql-block">66—1班班主任邢凤珠老师(数学)</p> <p class="ql-block"><b>3、兴安二中首期高中班:66—1班名录——</b></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后排右起</b></p><p class="ql-block">李衡录老师(已故)、 荆山红、程红、王润平、孙以烜(已故)、李春青、王太平、巩增明、单兆军、冯凯、赵进生(已故)朱力国、付俊龙老师(已故)</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b></p><p class="ql-block">刘宝崇老师(已故)、王跃刚、张小平(已故)、王发亮、高爱林、罗贵虎、秦兴凯、尤天平、薛卫平、王顺、韩进珍、文荣良、徐仲洲老师(已故)</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b></p><p class="ql-block">姜桂琴、马许云、娄翠欣、杨艳霞、吕乃芬、白玉华、尹玉珍、白莉、张兰娟、陈小青、杨敏(已故)杨纪鱼、张宪花、郭桂莲、徐克英、廖密兰</p><p class="ql-block"><b>第四排</b></p><p class="ql-block">白莲弟(已故)、赵迪珍(老师)、孙敏(老师)、王景鸿(老师)、邢凤珠(老师)、李贵生(老师)古树勋(老师)柳泽清(书记)任卫东(老师)、彭大东(老师)、孙致中(老师)、许书婵老师(已故)、毛德荣(老师)、李素荣(老师)、任桂芬</p><p class="ql-block"><b>前排</b></p><p class="ql-block">唐俊英、赵慧芬、谢正平、陈少华、李端平,孟桂清、晁荣花、李爱花、郝香莲、张秀英、秘瑞连、丁双枝、白银玲、李会荣</p><p class="ql-block">因参军入伍、转学,或其他原因没有在毕业照中出现的同学有:</p><p class="ql-block">史秀坤、袁璇(袁惠珍)、徐世娟,吉香莆,金贞淑,高凤荣,张俊齐,张宪珍,王建迎,蔡放,宋世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 影集</b></p><p class="ql-block"><b>1、恰同学少年(毕业季)</b></p> <p class="ql-block">有哈尔滨体育院学业背景的李春青老师,在他的培养下,兴安二中的体育成绩在太原市近百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并有多名学生成为太原少体校田径、体操种子选手。</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年排演的舞剧《红色娘子军》远近闻名,负责宣传队的老师彭大东,李贵生可谓劳苦功高!宣传队的同学后来多都因为文艺骨干直接升入兴安二中首届高中之外,还有张种丽、刘大秋成为后来的山西职业艺术学院、山西歌舞剧院的专家、教授和学者。</p> <p class="ql-block">岁月匆匆,犹如流水划过指尖,一张张被岁月包浆的老照片,留下了兴安学校首届高中师生不老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1974年兴安二中首届高中1、2班共青团员毕业季合影</p> <p class="ql-block">看这张照片想起毛泽东的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65—2班的一次晋祠郊游)</p> <p class="ql-block">1974年,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给兴安二中锦上添花,她那时叫袁惠珍,是66—1班的学生。1974年因体育特长应招入伍,距今,刚好50年。这是校长赵秀卿,体育老师刘宝崇、李春青、教务主任徐仲洲与学校运动队女队员欢送她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假日在晋祠,65—2的同学与老师在晋祠。</p> <p class="ql-block">1974年,65—1班毕业前团小组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65—2班毕业前团小组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班主任彭大东老师送走了首届高中班,转身又成了66—1班的班主任。因此,兴安二中首期高中班,班主任他是唯一的大满贯。这是他和高三班同学在晋祠。</p> <p class="ql-block">1974年,高中毕业季,65—1班班长张佃利应征入伍。这是他行前与全班老师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首届高中班开学没多久,就有同学应召入伍,成了同学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这是65—1班篮球运动健将叶涛同学(已故)入伍前和首届高中1、2班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65—1班的六朵金花,张连英、郭芳芳、张富玲、向星、赵秀英、梁英,入学后有5位转学到了11中,却留下了教育复苏阶段,兴安二中最早的学子音容。</p> <p class="ql-block">1974年高中毕业前65—1班篮球队合影。照片上“青春似火🔥”,天真烂漫的少年情怀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孙以煜、张宝明、杜涌、孙明伟、付密山、孙书杰、刘念慈、李万鸿、王树伟</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的运动服,留下了65—2班五朵金花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姜美玲、郭建华、刘秀梅(已故);后排:苏丽娜、高秀英。</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篮球队,是首届高中班的梦之队/</p><p class="ql-block">这是首届高中班几位篮球队员毕业季的合影——前排左起:尹连东(已故)王平;后排:孙以煜、杜涌、孙明伟。</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题字“送给未来的回忆”,真切,质朴,带着1974满满的高中记忆……</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留念(前排左起孙以烜、李万鸣、孙以煜;后排左起张建平、刘鸣</p> <p class="ql-block">两位体育老师和一位得意门生(这是篮球运动员叶涛入伍前与体育老师李春青、刘宝崇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张师生合影的老照片,把50年后回忆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兴安二中的老操场上,3位老师,5位同学,你还记得么?</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 孙以烜(已故)、李春青老师、李衡录老师(已故)、陈武老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孙明伟、梁小民、孙以煜</p> <p class="ql-block">一张带着烟火气的老照片——65—2班帅哥四枚: 王平、刘迪晋(已故),孙以烜(已故)梁小民……</p> <p class="ql-block">照片模糊了,但通过时光,还能显见1974年的模样儿。</p> <p class="ql-block">50年前65—2班的三位女生:刘丽彦、朱金媛(在65--2班上了几天学后就随父母调到了湖北)蔡美英,那时的纯真质朴与美好,已成今天稀缺的时尚与华表……</p> <p class="ql-block">上高中的时候,我们走得最远的,就是文水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是不可少的。这是65—2班张建平、孙以烜,李万鸣、王平15岁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974年65—2班的6位铁哥们儿(前排左起刘鸣、王平、燕国华;后排李迪深(已故)、杨国珍、张伟):。</p> <p class="ql-block">一对儿孪生兄弟,同学老师一叫就是“小烜小煜”,文艺和体育,给老师同学留下了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兴安学校的运动服是代表学校的标志性服装,只有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才能从体育教研室库房领出来,比赛一结束,就又交回学校统一保管。这是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杜涌、李夏春、李万鸣代表学校参加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的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牛还有一个弟弟叫小牛,分别在65—2和65—1。如今,大牛已经不在了,但他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却总是在同学们眼前飘忽来去……</p> <p class="ql-block">兴安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创建人李贵生(上)与彭大东老师(下)当年的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有个广播室,几位播音员都是各年级的文艺骨干,每天上课前与下学后,他们都轮流值班,歌曲,要闻,学校动态不一而足。声音的记忆,也是流光溢彩的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是文艺骨干,在班里仍不减当年,这是65—1班毕业前参加学校文艺演出后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当兵成为最可爱的人,是所有同学走向社会的最佳理想,每一位应征入伍的同学,学校都要欢送,拍照。这是1972年高中第一年,:郭光明、叶涛(已故),入伍前和首届高中1、2班老师同学的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孪生兄弟孙以烜、孙以煜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分开过,因为体育都是佼佼者,为平衡两个高中班的实力,65—1,65—2,一个班分了一个,每年的运动会,两个班都制定针对对方的策略。兄弟两个在一个项目上的强弱,成了两个班胜负比分的微弱差别。</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体校田径队,这个网罗太原几十所中学体育精英的地方,47名队员,有3位出自兴安二中。跨栏组11位种子选手,兴安二中就有两位。一个厂矿中学,体育成绩名列太原市所有中学的前十位。这与有哈尔滨体育学院学业背景的体育老师李春青以及山西大学体育系背景的刘宝崇是分不开的: 照片中兴安二中的运动员是:孙以烜、(已故)、杨敏(已故)、宁喜琴。</p> <p class="ql-block">兴安中学的女子篮球队,是驰名太原市中学的一只名队,毕业后好几位队员都因为篮球打得好被部队,工厂,学校特招入职,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令人艳羡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有北师大体育系背景的体育老师刘宝崇当年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65—2班孙以烜是体育老师李春青的得意门生,毕业时他和运动队杨敏都还在市体校田径队,为保持学生身份,他们又在66—1班驻学一年。孙以烜还是兴安二中唯一进入山西省体工大队自行车队的运动员,5项全能山西省少年记录保持者和山西体育运动学校建校首批学员。</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少体校跨栏组11名种子选手,就有2名出自兴安二中(前排右2孙以烜,后排左2杨敏)</p> <p class="ql-block">兴安学校9号运动服,是孙以煜同学的专属服装,这套服装他穿的时间最长。高中毕业前,他拍照留念,留下了这张“学生时代”,毕业季青涩的容颜。(1971年为参加省运会太原少体校从几十所中学选拔了12名男集训队员,兴安二中就占了3个,孙以煜、李和平,王顺,成为兴安二中体育在太原市的标志性荣耀)。</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太原市体操集训队兴安二中李和平、孙以煜、王顺入选(后排左起:2王顺、5孙以煜、6李和平)</p> <p class="ql-block">一份保留了52年的珍贵文献——</p><p class="ql-block">兴安二中首届高中班闫志萍的学生证。所有的入学信息在这份小小的证件上都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印痕。</p> <p class="ql-block">65—2班老同学袁利还保留着50年前这份古董般珍贵的高中毕业证。</p> 2、知青岁月 <p class="ql-block">1974年高中毕业后转身为知识青年的部分同学与送行的老师同学在交城段村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中一毕业,65—1、65—2两个高中班的同学多数都转身为88名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了吕梁交城段村公社段村大队,与农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光明日报记者,曾将这个吕梁最大的知青部落作为典型,派记者跟踪采访,拍摄,报道。这是当年光明日报记者留下的一组珍贵影像。</p> <p class="ql-block">插队时,段村公社,段村大队很重视宣传,公社专门成立了一个宣传队,这是宣传队员的合影,前后两排基本上都是知青。</p>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的题字,还带着没有退却的兴安二中的影子,却已经有了知青这个走向社会的第一重身份。</p> <p class="ql-block">每一位知青心里都怀揣着走出乡村,工作、上学的梦。因此,插哥们不失时机地要留下一些影像,如今,照片上的这几个人,已经有两个离世,还有一位成了留美35年的博士。一张老照片,成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还带着兴安二中学生的稚气,却已和村民融为一体。这是65—2班胡心怡(已故)、65—1班秦爱花等几位女知青与妇女队长慧英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65—1、65—2班同学下乡到交城县段村时,坪田整地,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没有欢迎的晚宴和锣鼓,一落地就被八个生产队的毛驴车来到分配好的“锅舍(农舍)”,第二天就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当年光明日报记者抓怕的已成知青的65—1班同学张宝明、李新平拉水的镜头,这些照片据说都上了当年的光明日报。</p> <p class="ql-block">这是65—1班知青李晓华在知青灶按人头数着大饼的难忘瞬间,也是当年光明日报记者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知青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兴安二中首届高中班离开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份苦重,就是一出勤,两送饭,与交城段村的农民一块儿,平田整地,改墒造田。这是老被光明日报记者拍到的当年65—2班和65—1班男女生拉土改墒的劳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时是班长,插队后又是知青团总支书记。这是严丽萍在劳动之余知青伙伴一块学习的情景。光明日报记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一张寻常的老照片,却留下了兴安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生插队落户到段村后,知青大院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段村知青点是当年的先进模范试点,这张反映知青与农民喜看丰收年景的照片,是插队在段村公社郑村大队的66—1班同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真实场景。光明日报记者 拍摄。</p> <p class="ql-block">插队的日子对于兴安二中这批首届高中毕业生可以说是高中生活的一个延续,高中奠定了知青这重携带一生特殊的身份,同一次重要的社会实践,无论后来的路如何变化,兴安二中与交城段村,成了兴安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初心。他们说:“学校给了我们知识,乡村却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坚韧。”回城多年后,他们仍然不时地回村看看,在插队时住的“锅舍”窗台下圪蹴一会,感受生命中这段难忘的苦乐华年……</p> <p class="ql-block">此生初心有两桩——高中和下乡,高中给了我们知识青年的身份与理想,插队则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苦涩与坚强。这是65—1、65—2插队落户到交城段村的两位女知青高俊玲、江美林,回城工作若干年后,回村探望老队长。</p> <p class="ql-block">65—2班同学周征环,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段村知青,转身为山西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学生,毕业后留校,几年后又转道美国读研,读博。这是他成为美国某大学比较政治学博士后,不忘初心,回交城段村怀旧。</p> <p class="ql-block">这是645—2班梁小民在毕业40周年同学老师联谊会上主持并发言,他是学生中从事教育工作的几位同学之一,退休前已是山西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系主任和副教授。</p> 3、天南地北,遥看夕阳 <p class="ql-block">1974年高中毕业后,兴安二中65—1,65—2班将近八十余位同学响应号召,插队落户成了知青。这期间,通过当兵,招工,高考,知青大返城等多种渠道,五年后,全部回城。这6位知青,有3位成了留美,旅日博士,教授,1位杂志主编、商人和工厂职工。</p> <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后,插队落户到乡下的兴安二中高中同学中有很多参加了高考,这是交城段村知青周征环、毛峰林考入山西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日语专业在交城照相馆的合影。如今这两位同学一位是留美比较政治学博士,一位是旅日语言学博士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这张题为“青春的追溯”老照片是65—2班部分同学,高中毕业第4年,经过了留城,下乡,工作,考学等等社会变迁回城后,与数学老师金百铣的一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写着“别时难,见时难,昔日同学今团圆1980年”,道出66—1班同学情的不舍与怀念。兵哥哥单兆军入伍后在部队时进步很快,离休时已是部队的师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青春永驻,美丽如昨。一张褪色的老照片,留下了48年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逝水流年。他们是(左起:)刘秀梅(已故)、袁惠珍、王平、陈少华、孙以烜(已故))</span></p> <p class="ql-block">改开后,老同学天南地北,各奔东西,但中学情已成为一生情,在深圳打拼并颇有成就的65—2班老同学关左萍每次回并,都要约几位同窗小至(左起:张种丽、苏丽娜、江美林、关左萍、严丽萍)</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经历了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大返城,出国大潮……之后,师生分开40年(1974)的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一晃四十年,这是当年兴安二中宣传队《红色娘子军《剧组》的部分同学和宣传队创建人彭大东、李贵生以及体育老师李春青见面时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人生起起伏伏,经历沟沟坎坎,相逢一笑,全都成为开心故事。这是66—1班老同学相聚的情境。</p> <p class="ql-block">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p><p class="ql-block">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p><p class="ql-block">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最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这66——1班老同学相伴出游的一个场景。同学退休后</p> <p class="ql-block">66—1班单兆军,是同学中唯一的职业军人,这是2005年,他官至师职领导干部时,同学们到部队看他,在吉林部队哨所,他让老同学穿上部队的迷彩服,过了一把当兵的瘾。</p> <p class="ql-block">65—1版老同学杜涌,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太原理工大,毕业留校后再度赴美留学成为老同学中4位博士中的一位。如今他在美国驻留三十多年,每次回国都要与中学同学小聚一下。</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写点啥我 总忘不了语法</p><p class="ql-block">有时候算点啥我 总是能除能加</p><p class="ql-block">沿着您的教鞭 我走上了书架</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 开满了人生的百花</p><p class="ql-block">老师您好吗 老师您好吗……</p><p class="ql-block">一曲《老师你好吗》!昔日的老帅哥,今天八十啦!</p> <p class="ql-block">彭老师八十寿诞,高一年级高二年级老同学都分别做了准备,高二年级圆满进行,高一年级也准备了寿宴,蛋糕🍰,佳肴,礼宾到场,准备祝寿,却突然想起,把寿星给忘了。正所谓年长一岁,忘性大一倍!</p> <p class="ql-block">同学情,一世情。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同城,聚会时晚年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退休后66—1班老同学的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随子女深居京都的老同学,虽都官至爷爷,奶奶,但有闲暇,小聚畅聊仍然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块高中、一块插队、虽然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一年之中总的买个几回醉......</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50年,相聚在七月,为了这一天,居住外地的老同学,互动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了。这是北京的一次小聚,虽然只有6个人,却把高中三个班的人聚齐了。</p> <p class="ql-block">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同学情一世情,时光改变了容颜,“同学,”却是心底永远的眷恋牵。</p> <p class="ql-block">(本集图片还在收集整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