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札:我的书法兴趣之(3)——功夫,在功夫之外

独步书坛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兴趣之(3)</p><p class="ql-block"> ——功夫,在功夫之外。</p><p class="ql-block"><br></p><ul><li>写字是一个苦差使,要是没有恒心和耐力,趁早别介入。</li><li>三十多年前,铁道兵学院那个同学就告诉我,写字得有功夫。可书家的功夫,这些年给我的体会是,大都在功夫之外。</li><li>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功在哪里,成在哪里?这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果把功和成的关系处理好了,兴许在书法上会有所成就。</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一,用心写,忌速成。</li><li>书为心画。古代先贤把一个书法作品看成是书家的镜像,从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书家的学识,性格和品行。一个人的学识和品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能让他人从你的作品中看出你的学识和品行,非下苦功不可。必须得用心去写字,象大咖们说的那样,得用脑去写,而不是手。做到临贴要有针对性,训练要有目的性,创作要有思想性。要练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才能把你的学识和品行反映到你的作品中来。</li><li>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li><li>心领神会。是我们常说的悟性。我们在写字时不光要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把字写好。</li><li>临贴就是在学规矩。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是外形的东西,这也是从理的东西,反映的规则和法度,是字的形体美。手法决定风格,用笔是书法本体的东西,墨的浓淡,笔画的轻重,虚实,粗细,快慢,这些是书法本身的要求。决定着字的风格和味道。</li><li>临贴不是抄贴。临贴时要用脑筋去想,先贤为什么会这么写,不能以葫芦画瓢,要认真去研究每个点画的精髓,体会其运笔方向,要在心里反复琢磨,先写象,再写熟。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其书写要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达到从形似临到神似的目的。</li><li>冰冻三尺。学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更谈不上速成。</li><li>笔墨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技术。先贤们总结了很多书法的精妙之笔。如,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铁画趸尾”。体验这种风骨,把握这样的笔势,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是时间磨出来的。</li><li>其实,功夫就是时间陪出来的。苦功就是坚持。我过去涂鸦时一天写字没有字数要求,后来用宣纸写了,我就对自已有要求了,要求每天必须完成五百至一千字的书写要求。最少也得完成五百字,这样逼着自已去写,当你一天和一天比较时,可能看不出进步来,但你一个月或半年与自已比一次,你就是会发现进步是必然的。</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二,耐寂寞,忌功利。</li><li>写书法是一种兴趣,但要写好书法就要耐得住寂寞。仅当喜好,别慕虚荣。</li><li>学书法就是爱好,千万不能当成谋生的手段。一般人凭书法是改变不了命运的,当你花几个钱买点宣纸写写不影响你生活的时候,你是可以有这点爱好的,但一定是仅仅是当做一种喜好。我在涂鸦时,什么也不管不顾,真的就是写写字,但当我用宣纸写字时,心态就不一样了,还没怎么的,就想着去投个什么稿,获个什么奖,就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凡是有大赛就参加,不管水平达没达到,都要试试,兴许能广种簿收呢。可结果是所谓的作品寄出去了,参评费交了,公布结果时却找不到我的名字。</li><li>参评是想获奖,获奖是为了入会,折腾了大约一年,结果是什么结果也没有,后来山寨协会找上门了,说只要交上点钱就能入会,还可以做个什么理事,这种诱惑,加上虚荣心,可真花钱买了个小本本。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用也没有。现在想来,入不入会能咋的,不就是写字么,加入协会是写字,不加入协会就不是写字呀,都是在自欺欺人。</li><li>人的虚荣心是可怕的。本来学点书法是为了陶冶一下自已的情操,一般的人都把当成一个业余爱好,但当你写过一段时间后,就膨胀了,总想入会,那怕正规协会入不了,弄个山寨的,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也能满足一下自已的虚荣心。 </li><li>写书法就是一兴趣,就把它当做一个喜好。很多人那怕写进棺材也写不出什么名堂。但是你有这种爱好,它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当你有了兴趣,又写得有了情趣的时候,你就找到乐子了。</li><li>读书积淀,凝练品质。书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涉及的领域很广,我们在练字时,当感到厌倦了,就要停下笔来,读读书,通过学习充电来化解身心的疲劳,通过学习来修练自已的神韵和书倦气。历代书家,无不精通文学,大多是文人。</li><li>读书,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通过读书,也是培养自已的字外功夫。大凡有成就的书家都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到的理论,有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理念不是单纯练字就能练出来的。是靠学习,靠训练。靠总结,靠探索。通过这种积淀,才能把字写活。才能写出笔势,写出神采来。</li><li>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表述:书法以韵为主。有韵味,有韵致,这是书法的一个很高的标准,我们写字累了,疲倦了,就停下笔来研究字的神韵,通过你书写的点画,把字的神韵表现出来。淡化机械地写字,你就能体会到写字的乐趣。当然,这些只能通过读书获得,通过向别人学习获得。</li><li>‌倾注情感,精心培养。书法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喜好书法,也是在传承书法。书法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li><li>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li><li>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这一伟大艺术。不管你的书法水平能达到什么水平,只要在坚持书写,就是在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尽绵簿之力。</li><li>书法是情感的宠儿。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心灵的载体。成熟的书法家,每个点画都带有其感情色彩。只有在作品中倾注感情,点画线条才有生命力,才能流美传神,才能驾起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感情桥梁。 </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三,效古法,忌临死。</li><li>于佑仁: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就其爱好者习之,只要心摹手追,持之有恒,得其妙谛,即可任意变化,就不难自成一家。</li><li>敬畏古法。就是要学习经典。清朱和羹“学书须先明源流,次谙法度,次明传之异同”。“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学习经典不仅仅是临摹古贴,人类所创造的所有艺术领域的经典乃至宇宙 万象所迸发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灵魂去触碰,象古人那样,写书法要追求两个度,一个是法的高度,一个是情趣的高度,把天然和功夫结合起来,把心境和生活状态向传统文化靠拢。</li><li>博采众长。我们在敬畏古法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我们在临习自已喜欢的书体时,也不要就单习这种书体,也需要对别的书体进行研究,不要把自已习成你学的那个人,那样就临死了,每个书体都有你能感兴趣的东西,每个书家的笔势都有自已的风格,要把你喜欢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li><li>入古创新。任何经典都会有不足的东西。书法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师古而不泥古,除了笔法、线条、结构外,更看重的是整体气息神韵,因而在创作时,既要嫁接古人的笔力、笔法,又要不被束缚。通过大量的训练,力争让自已书写的作品既入古,又有创新。既守规矩,也不太规矩。尽力把其灵气写出来。</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