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寻鸟语,高鸣向林梢

画眉深浅

<p class="ql-block">家住的地方,与树林贴近,每到夏初,鹰鹃即鸣,有时是白天,有时是半夜,有时是一两声,有时是几小时,更有甚者是整夜,有时听来心旷神怡,有时听来心烦意乱,有时扰人清梦,有时伴人酣眠,有时如清音跌宕,有时是躁声烦乱。一鸣一森林,一鸣一季节。鸟在林间鸣,人在林外听,是仙乐,还是噪声,不但依环境,而且还据心情而定。</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长途跋涉,回到离别几月的家中,与家人话至深夜,刚上床就寝,便从屋外林间传来鹰鹃的鸣叫声,由于久居都市,听厌倦了喧嚣与忙碌,这鸣声仿佛优雅与闲适的诗歌,在夜空缭绕萦回荡。静静的听,细细的品。半梦半醒,鸟声入耳亦入梦,是一种天籁,也是一种回忆。枕着鸟声静卧,童年的山野,童年的田间地头,童年轶事如电影般上映。</p><p class="ql-block"> 春去夏来,杜鹃科鸟属放声林间山野,百家争鸣,此起彼伏,由于年幼好奇,也由于童年所处的山村条件,倾听品味不同杜鹃鸟的鸣叫,成了我童年的乐趣之一,探究杜鹃鸟的鸣叫,也成了娱乐与兴趣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问过祖母,各种常听到的杜鹃叫声的含义,祖母告诉我,大杜鹃叫催工雀,它的叫声是“催工”,意思让人们早点下地干活,其中鹰鹃叫早秧雀,叫声是催促人们“栽早秧”,噪鹃是够雀,意思人干够了,家乡话是很累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姑且不论祖母解读是否准确。但是, 几十年过去了,在祖母膝下怀中听来的解答,一直在我的人生岁月中留存回荡,因而产生了一些关于勤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夜“栽早秧”的韵律从屋外传来,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聆听祖母教诲的时空中。今夜无眠,我动了明天早上,到树林里更近距离感受“栽早秧”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早晨五点多,天已大亮,走进夜听鹰鹃啼叫的树林。一场夜雨过后的森林公园,雾气蒙蒙,树叶草间露珠晶莹,空气湿润清新,一遍晚开的红杜鹃花,娇媚艳丽,如红宝石似的夭夭灼灼。此时的林间正是百鸟汇演的时刻。鼓手啄木鸟,敲击树干伴奏开场,四声杜鹃、小杜鹃、珠颈斑鸠、画眉……次第献唱,紧接跟进,当仁不让,一会儿像《高山流水》,一会儿像《渔樵问答》,一会儿像《阳春白雪》或者《梅花三弄》……</p><p class="ql-block"> 百鸟百曲,千喉千腔,只闻鸟语,不见鸟影,独唱婉约,合唱豪放,单曲跌宕,百家悠扬。突然鹰鹃独唱,林梢高响,磅礴嘹亮,激越的声律,对比相较,群鸟交响,变成了浅吟伴唱。</p><p class="ql-block"> 向鹰鹃歌声传来的方向,抬眼搜寻,只见树高叶密,一片碧绿,缥缥缈缈,“栽早秧”的声调,若晨雾悠悠荡荡,只闻歌声,不见歌手,一切仿佛天地自唱,仿佛森林自响。</p><p class="ql-block"> 鸟声是一种天籁,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是森林的灵魂,没有鸟语的森林,宛如没有鱼游的水,缺少的不止是活力,更是灵性。看鸟飞,个人感悟不如听鸟音,鸟飞具体,鸟鸣空灵。多年以来,我一直沉醉于鸟鸣的空灵,尤其是鹰鹃,常栖鸣于乔木密林,后来通过网上资料,才知道其真容。现在,我在深林追寻,也只闻其声,未睹其影,有资料说噪鹃与鹰鹃属于鬼鸟,叫声凄厉,</p><p class="ql-block">我想应该与这类杜鹃半夜常啼,多少有些关系,可能因此凭添许多诡异的传说,进而引起部分人们不适感。</p> <p class="ql-block">不过于我而言,无论“栽早秧”的鹰鹃,还是“够哟”的噪鹃啼叫,是一种天籁,是一种幼时回忆,更是童稚启蒙。</p><p class="ql-block"> 每逢聆听,即使半夜,我也不觉得清梦被扰,反到觉得是一种愉悦,是一种聆听,是一种回忆,一种诗意,一种品味,一种音律的享有。只要有机会,我会一直追寻,追寻深林鸟语,追寻林梢杜鹃的高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