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D4大同—忻州市繁峙县)

海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日游览的景点有</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同古城隶属于大同市平城区,地处平城区中部,是大同市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大同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 1.8 公里,南北长 1.82 公里,周长 7.24 公里,占地 3.28 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制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按志书记载,大同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就是在原来历代旧城遗存上增筑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政区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同古城包括古城墙、护城河、城内文物建筑、古民居及传统街巷,城墙内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同古城内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现已对外开放的包括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九龙壁等。古城墙修复后,其本体长度7153米,略呈方形,城墙内面积约3.5平方千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筑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形象地反映出大同城方正的街巷棋盘格局。传统的棋盘式里坊格局,是大同古城显著的城市风格和特色。大同古城四门所对四条大街:东为和阳门对和阳街;西是清远门对清远街;南名永泰门对永泰街;北称武定门对武定街。两街对接,呈正十字交叉。四大街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块。登上城楼可以看到:以四条大街为主干的规整十字路,是大同城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曰钟楼;南配鼓楼;北修魁星楼;高大巍峨与四门对望。在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称作“四牌楼”,是木结构建筑,颇为精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东城墙、南城墙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6年11月18日上午,大同古城四面城墙正式合拢,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应县木塔被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只是这座令大师惊叹的木塔是否能完美地留给后人,如今要打上一个问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地质灾害、战火侵袭,塔体早已是扭曲变形。由于荷载失衡,木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压缩,近5年,它的倾斜水平偏移量发展最大,平均每年2毫米多。二层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部分柱子倾斜严重,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目前,木塔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形还在持续,可谓是岌岌可危。按理说,这一代表中国传统木制建筑最高成就的木塔,应该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可是从1991年就已经立项的木塔维修工程,维修方案至今“难产”。希望文物保护部门能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维修保护方案,将老祖宗留下的这栋凝结古人聪明才智的精美建筑完好地保留下来,时代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63],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恒山山脉也是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是山西省东北部煤、铁等的主产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悬空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042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