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雷开仁</p><p class="ql-block"> 泰和县志载:“紫瑶山,为苑前、灌溪、中龙、小龙镇分水岭。原名义山,相传晋初王子乔曾跨鹤来游,改名王山。西晋永嘉间,华阴王子瑶弃官来此隐居,称子瑶山。唐初,匡智偕侄大郎于此山修炼,得名匡山。面积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05.9米。山上有九峰、三坛、五寺观等名胜数十处。”</p><p class="ql-block"> 紫瑶山为吉安泰和历史文化名山。山下仁善河(源自小龙潭溪坑),流经中洞(小龙镇)、苑前、万合(原樟塘乡),明清时为古老仁善乡的范围;仙槎河(源自小龙瑶岭山溪和中龙石陂东坑小溪),流经小龙、中龙、灌溪、万合(原樟塘乡),明清时为古老仙槎乡的范围。紫瑶山下、仁(善)仙(槎)河畔,自古以来,仁山秀水、仙源流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p><p class="ql-block"> 悠悠的古村文风 </p><p class="ql-block"> 苑前镇书院古村——坐落在神奇秀丽的紫瑶山脚下,紫瑶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障,千百年来守护着书院村。书院村曾在江西省“最具乡愁村庄”评选活动中进入前十名,位居第三名。书院村又名书院坑,因后唐大儒罗韬在此创办匡山书院而得名。书院村村头牌坊格外引人注目,牌坊上草书着:“罗韬故里”四个大字。拥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纵横交错井然有致,前低后高错落有序。最著名的数罗洞晦公祠和匡山书院。</p><p class="ql-block"> 罗氏洞晦公祠,建于北宋时期,其雀巢宫下悬挂“理学正宗”牌匾,清晰可见;祠堂中厅墙壁上“忠孝廉节(文天祥遗墨)”四个大字,年代字形虬劲;祠堂建筑古风依然,檐头绘画,雕版描金,楹联和家训满目皆是;祠堂“敕书阁”木雕匾牌、门额石雕、檐画,诉说着罗韬“征书不浼平生志,只为青山别有春”的豁达;祠堂古典庙堂,有广纳五洲子孙之寓意和四通八达连天下之意义。彰显着淳厚的耕读文化。一代代书院村人、崇文重教、亦耕亦读、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紫瑶山麓的“匡山书院”,是苑前书院村人罗韬(字洞晦)在后唐长兴年间坚辞端明殿大学士,返乡归隐,潜心教学而创办的书院,后由唐明宗敕赐“匡山书院”匾额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苑前镇王山古村——王山村位于紫瑶山脚下、仁善河畔,与紫瑶山有着千古渊源。紫瑶山原名王山,开基主萧文忠见开基地地脉原名王山,溪水源于仁善河,欲就借王山、仁善灵气,将开基地取名王山并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王山村历经千年沧桑,名胜古迹丰厚。宋、元朝代有十座石拱古桥,即遇仙桥、精忠桥、崇孝桥、五金桥、正气桥、忠义桥、文汇桥、石桥、青水桥、东溪桥,并富有出处典故和传奇;有19座风格多样的宗祠,即正气堂、精忠堂、理一堂、常德堂、尚宾堂、和乐堂、守正堂、监衡堂、嗣庆堂、行恕堂、馀庆堂、爱敬堂、顺德堂、崇孝堂、明德堂、礼仪堂等。富有鲜明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之传统文化。以正气堂、精忠堂、理一堂最具代表性。 </p><p class="ql-block"> 王山村人文蔚起,著名的有文天祥幕僚肖明哲进士。产生进士、解元、举人、副榜、岁进士、参军、中书、县直、县尹、州判、教谕等20多人,秀才数以千计,可谓耕读特色。</p> <p class="ql-block"> 灌溪镇古坪古村——位于紫瑶山下仙槎河畔。古樟环抱,茂林修竹的古坪村,其朱氏总祠宏远堂,又叫遇仙门,正面为坊式门楼,前有伴池和坊式照壁。总祠雄伟壮观,精美的建造处处背负着宗族祈愿振翅高飞的期望。总祠有门联“前临槎水(仙槎河)气吞江汉会三吴,后倚瑶峰脉接匡庐(紫瑶山)齐五岳”,便是著名理学家、明吏部尚书罗钦顺所作作赠。千年以降,朱氏武官达百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古坪村因好山好水孕育了“科员征荫世济美,节义文章辉严廊”的人文历史。村人曾在山前建造文昌阁,以寄托鸿鹊之志。其村至今矗立着两座红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一座建在村口,叫忠义坊,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敕建,旌表的是朱思忠、朱裒两位忠义之士(朱思忠为元代兴国县知县,元末兵乱死而不降便是忠;朱裒为明末布政使司左参政,率兵御外侵血染沙场,文官战死则为义)。三门三层的忠义坊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堵照壁,照壁上书“万古纲常”四个大字,牌坊上雕刻龙首、麒麟等形象。</p><p class="ql-block"> 另一座竖立在村中的总祠遇仙门旁、节孝祠前,叫节孝坊,大成成化十年(1456)敕建,为表彰明代儒士朱景学之妻罗氏抱贞守节。节孝祠大门的红石门框上以线刻楹联赞颂罗氏道:“冰心碧湛赋寒玉,口水回环洗汉阳。”这座牌坊的风格与忠义坊如出一辙,但其雕刻更为讲究、丰富和生动。</p><p class="ql-block"> 万合镇店边村梅冈古村——有“紫瑶山上九条龙,一条落在梅冈逞英雄”的风水宝地之说;有“一门九进士、四朝二十举人”的人文盛誉;有“祖孙科甲、父子进士,兄弟贡元”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梅冈古时基本上村村都建有小私塾,单在本仁堂就设有“翰墨林”书院、仁问学堂、仁问小学。梅冈村中“巍科先声”、“黄门给谏”、“枢密院”、“御史”、“行人”、“将军”、“法曹”、“兵备道”、“祖孙科甲”、“父子进士”、“叔侄柱史”、“兄弟科贡”、“文武解元”、“乡贤”、“名宦”、“文魁”等牌匾挂满各大小祠堂。单在本仁堂就孕育进士7名、武进士和明经进士各1名;举人20名、武举1名、副榜4名、郡庠生48名、邑庠生120名、武庠生12名、文武解元各1名、恩贡5名、选贡和拔贡各1名、附贡8名、增广生22名、廪生15名。</p><p class="ql-block"> 梅冈官为黄门给谏1名,行人(天使)1名、将军2名、兵备道1名、御史2人、知州4名、知县5名、千总4名。尤其是明代有政治家王鸣臣,清代有文学家王俞扩等。留下王季章、王伯彰、王学䕫、王鸣臣、王彦臣、王钦浩、王俞扩等16位梅冈宋元明清名儒学者的著述《赋梅余墨》《樵雪漫稿》《室园诗稿》《廣塘候韵》《东山居士集》《瑞竹亭稿》《雪松文集》等诗赐文赋二十多卷。</p><p class="ql-block"> 梅冈村的“科甲第”、忠爱堂的“金紫重光”砖雕,梅冈王家总祠本仁堂的九十九根半屋柱,保存了来自遥远年度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字里,一个个家族故事活灵现,野叟种梅,萧省身推让诰命,黄门给谏……</p><p class="ql-block"> 悠悠的古镇历史 </p><p class="ql-block"> 仁山善水苑前镇——古称仁善,缘于流经全境的仁善河。仁山雄峙,善水长流,继往开来,深情悠悠。</p><p class="ql-block"> 苑前为泰和首兴书院的地区。有江西最早书院之一的匡山书院,还有宋朝王山村精忠堂读书楼、明朝固陂圩仁善书院、清朝琴塘村明达书院,绵延千百年,可谓“仁山重教化、善水继雄风”,正是“至今匡山风高在,千家万户尽读书”。</p><p class="ql-block"> 苑前古村众多,有书院罗家、王山肖家、绅溪匡家、祥云村头、洲头刘家、古城颜家、后冻张家等,可谓封侯爵禄,人才辈出。颜家村颜氏宗祠斑驳的红条石门坎,可感受“千秋源脉沿焦国,一线书香衍圣门”的儒雅之气;固陂圩,“万寿宫”古戏台、张氏千人捐建的“乐善桥”,可回响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 傍江成埠万合镇——因水成镇,傍江成埠,万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西周。桑芫村庙花洲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是岁月盖在万合土地的一枚印章,让后人在寻寻觅觅中得以窥视村落的历史,理清村庄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万合古书院古学堂众多。万合镇的“文昌璀璨书风远,杏坛芳菲翰墨香”的千年书院——文昌宫(也称:世德堂),为万合罗家村罗品金捐万枚银元所建,气势宏伟,精美绝伦,古香古色,造就一个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万合,可谓文章华萃,诗礼传家。</p><p class="ql-block"> 万合古村古祠林立,其文脉源流与紫瑶山文化密切相关,从其祠堂楹联可见一斑。如:“瑶山高拱千年秀,池水低含万古清”(“瑶”紫瑶山)、“紫瑶乾冈翠微鹤山七星伴月五峰亭屏文光正照千秋月,华盖忠爱家声搌衍五堂并阶三轩御立黄门给谏万代杨”、“自齐及梁宗风丕搌绵山海,由唐溯汉相业远承亘古今”、“相联八叶、文选六朝”、“簪缨继世科名盛,仁让成风礼教隆”。这些楹联镏金大字,欧颜柳楷,金光闪闪,反映其历史文化深厚和万合人对耕和读的人生追求;这些古祠(总祠、分祠、房祠、家祠),一幢幢青砖黛瓦、蓝灰勾缝,具备了“微派飞檐、赣风翘角,飘红流金,古韵恢弘”四个建筑特色,彰显着万合先辈对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凝聚了一代代族人的财富和心血,也体现着万合人忠、孝、仁、爱,思慕先祖、慎终追远的儒家情怀。</p><p class="ql-block"> “古来兴废启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与落霞”。万合人刘敏求本是一介“小人物”,名不见经传。一首《题滕王阁诗》却很得黄庭坚的赞赏,认为一代滕王阁的诗文无出其右者,刘敏求也因此而诗名大振。其西昌八景诗被后人题于快阁之上。</p><p class="ql-block"> 仙源流长灌溪镇——因紫瑶山下沙溪水圳掉头回流灌入塘中得名灌溪。仙槎河穿境而过,山水田园、绿浪千顷。</p><p class="ql-block"> 灌溪有灌塘、古坪、寺下等名村古村,走出了萧璁(寺下人,1433年进士,吏、礼、刑、工四部侍郎或主事)、尹昌隆(灌塘人,1396、1397年分获乡试头名、解元,殿试一甲二名、榜眼)、肖治品(国民党抗日名将、参与毛主席重庆国共谈判)等脊骨挺立、精神焕然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灌溪桃源村还有南薰书院,由文天祥题写书额。泰和人杨士奇(四朝宰相)、曾鹤龄(状元)、刘子彦(进土)等在进京入朝前,都在此教过书。据称,当时南薰书院的规模和名气可与白鹿书院、岳麓书院、鹅湖书院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青山藏宝小龙镇——青山藏宝白云间,小龙镇以镜内小龙坑而得名。因仁善河、白云山,仙槎河山、瑶岭分居小龙两条坑,地盘狭小,山谷夹溪,形似双龙夺珠,故名。</p><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头云欲立……”(毛主席白云山战斗诗),小龙白云山雄峙于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交界处,山上峰峦叠嶂,树木葱笼,毛竹苍翠,山高峰险,沟壑纵横,地势极为险要。山上因常年处于变化多端的白云笼罩,气象万千,故名白云山。在白云山顶峰两边岩石下,有一座古庙,前后两栋相连,中间天井。当年,毛泽东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就设在古庙里。</p><p class="ql-block"> 小龙钨矿。矿点于1924年5月小龙本地人士偶然发现;1932年,小龙宝藏由仙源乡(今中龙乡)的客家人初涉;1933年4月,时任原中华苏维埃政府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国家银行行长兼中华钨矿公司的总经理毛泽民同志亲率队伍从红都瑞金前往小龙,开办了公营小龙矿场;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后,由民国政府继续开采。矿区位于紫瑶山下小龙镇,距泰和县城60公里,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作总公司南昌公司(中国华兴钨业公司)。</p><p class="ql-block"> 小龙瑶岭。一个深山古老村庄,旗杆石印满了沧桑苔藓痕迹。至今,人们流传着一位学士吴开泰的动人故事。小龙还有草龙灯民俗文化、薄酥饼美味美食闻名遐尔。</p><p class="ql-block"> 龙行紫瑶中龙乡——中龙乡地处紫瑶山下,还处于紫瑶山和老营盘的群山之中,仙槎河环绕全境。传说仙人吕洞宾乘着竹筏逆流而上,来到紫瑶山,摇身一变,化成一条小龙;小龙再飞出十里,长成一条中龙;中龙纵身一跃,长驻桃花源。神话归神话,但中龙确有一个世外挑源——桃花村。</p><p class="ql-block"> 中龙乡百记,其得名有传说是吕洞宾点化人们养鸡致富,家家养百鸡,而得名“百鸡”,还有一个“鸡毛山”的地名为证;也有人说,这里有仙槎河通舟筏,有去兴国、赣州及通广东、走福建的古驿道,人们聚命而商,店铺超百家,而称“百记”。</p><p class="ql-block"> 中龙乡石陂古驿站、驿道和百记兵卡。清道光年,由吉安营派兵丁驻守百记,始设百记兵卡,留有古迹遗址。民国1933年修建百记—古坪(灌溪)—竹山(樟塘)运输小龙钨砂专用道;1959年3月,修筑省道古(坪)竹(山)公路,为江西唯一的一条乡村省道。</p><p class="ql-block"> 在中龙,人们口口相传“槎源义仓”(朱景学妻子罗氏抱贞守节,散尽家财,办义仓济灾民)、“千年罗汉松”(东林寺,礼部尚书罗钦顺书)、“《奉宪禁碑》”(清道光矗立封山禁林)等美丽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悠悠的山水文脉</p><p class="ql-block"> 紫瑶山是一座灵山。有西晋王子瑶定光岩设坛炼丹,驾鹤成仙,朝廷赐其庐日“白鹤观”的传说。还有唐玄宗敕改义山为王山的一段前尘往事。单其“匡山书院”文化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紫瑶山下仁善、仙槎两条河于樟塘汇合注入赣江,古韵悠悠,滋养着这方土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紫瑶山下仙槎河畔的灌溪古坪古村。古人以“匡山(紫瑶山)槎水(仙槎河)之会”来形容村址的山形水势,又以对联“古平卜宅几千载,槎水寻源第一家”来夸耀宗族开基于斯的历史,成为其山水文脉的光辉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紫瑶山下仁善、仙槎两河流域。县志载,有潞溪上坑、巷口桥边古文化遗址(苑前);有古坪开光岭、坎下狮形岭和绿竹、睹碑、井边古文化遗址(灌溪镇)。还有赣江边樟塘钟埠古文化遗址和万合甬钟瑰宝(桑园村庙花洲),成为其山水文脉的重要积淀。</p><p class="ql-block"> 在赣江樟塘钟埠至中龙石陂和至小龙白云山两条官商军民古驿道上。有钟埠古码头古街和袁氏“父子吉州刺史”的古祠;有仁善、仙槎两河汇合注入赣江出口的“仙槎古渡”(泰和“西昌八景之一”);有罗家圩、大鹏圩、固陂圩、公和圩、灌溪圩、百记圩(百家店铺得名)和中龙石陂古商道,成为其山水文脉的商贾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文天祥樟塘中埠抗元的古战场上。有文天祥挂榜山渡口,张榜招募兵勇勤王抗元旧址;有竹山文天祥抗元粮尽炊断困于山岭,群众聚米凑饭解救的“解饭岭”“饭岭祠堂”旧址(文天祥书);有钟埠官山九坑十八面文天祥屯兵、练兵和抗元大战的古战场遗址。成为其山水文脉的民风正气。</p><p class="ql-block"> ——紫瑶山下,仁善、仙槎两条河流,哺育和孕育这方文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深根于百姓中。</p><p class="ql-block"> 在亘古岁月里,这方百姓,其精神境界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天下大任”的价值与取向。于是,他们在赣江上、在仁善和仙槎河畔,或把酒临风,或击舷而歌,“修、齐、治、平”满襟怀。</p><p class="ql-block"> 在理想信念中,这方百姓,其理想追求富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读可荣身,耕可致富”、“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的认知与共识。于是,他们书写一章章曾经的繁华荣光,品鉴一个个峥嵘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古村规划中,这方百姓,其建村择地富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仕,光宗耀祖”的风水与向往。于是,他们每一个古村“青石小巷老街,古祠牌楼书院”,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和丰富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古祠建设中,这方百姓,其殷切期望富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二字格言勤与俭,两行正业读与耕”的相袭和传承。于是,他们深谙风水之理,聚族而居,寄寓子孙瓜绵,派脉流长,更把营建祠堂视作终生为之营营役役的宏图大业。</p><p class="ql-block"> 在书院学堂中,这方百姓,其义熟祠产富有“耕读为业以教,讲学讲经以精,应考立举以备”的风尚与风范。于是,他们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 悠悠的紫瑶正气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读一读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的《正气歌》时,感受那股充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岂知他与紫瑶山文脉源渊流长。 </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是紫瑶山下的苑前梅溪人,少时的文天祥曾就读于“曲江亭”,现“读书石”犹存。他为此写下了《曲江亭记》。多年后,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囚行赣江泰和中埠,遥望梅溪,回想起承欢在外公外婆膝下的快乐日子,想起含辛如苦的高堂巳经隔世,不禁轻声吟诵《邳州哭母小祥》“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及泉会相见,鬼神共欢喜”。</p><p class="ql-block"> “重来高阁下,伊人江水长。此时空斋外,花开舞山香” ,此时的文天祥,一介书生,翩翩少年。与万合中埠的袁德享正是同窗好友,恰同学少年。钟埠古村的“三元阁”“袁氏宗祠”“风月依然”“钟江保障”均为状元公文天祥所题。文天祥毁家纾难,举兵勤王,在樟塘竹山桂榜山写抗元招兵檄文,在樟塘竹山解饭岭聚米凑饭。作为同学的袁德享亦步亦趋,竭资助饷,转战南国,血染旌旗。并在中埠官山大战中以身许国。</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官山抗元大战中,钟埠义士掩护文天祥向华盖山转移,义军余部在华盖山屯聚数月,日夜教乡民操练,演练成华盖山双狮舞。钟埠村拖龙船民俗、华盖山村双狮舞,历千年而不辍,足见文天祥在万合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在万合樟塘留下了文天祥抗元“官山”“九面十八坑”“石壁岭”“解饭岭”“饭岭祠”“华盖山”“挂榜山”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重来江上日西斜,不见书楼万簇花,唯有故人风月在,青山茅屋似仙家”。挂榜山下,赣水苍茫,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囚经赣江泰和,物是人非。不由万行热泪溅诗稿。他为当年随已抗元的泰和忠义之士刘士昭、黄土敏、彭吕、胡文可、胡文静、萧明哲等,写下了悲愤诗篇。史上,泰和称这些挺身赴难的忠义之士为“六忠”,并在古西昌城建有“六忠”祠。</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率军抗元失利被捕后,其梅溪曲江读书的老师萧明哲(苑前王山村人),挺身而出,甘愿捐驱替换文天祥生还。此举被皇敕命王山萧氏总祠为“正气堂”,而萧明哲则被列为泰和抗元“六忠”之一,其所属萧氏东水宗祠被赐名为“精忠堂”。千年过后,风尘远去,但古祠前“澄江搓水毓秀”的照壁仍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看泰和,滔滔赣江,滚滚东流,钟灵毓秀,人文鼎盛。流传一首民谣:“西昌文运甚堪夸,三状四榜五探花;二会七解四宰相,九尚十侍佐皇家;四百进士登皇榜,千余举子顶乌纱;布按科道难记数,贡监犹如斗量沙。”先后产生举人1261名、进士420名。 </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望紫瑶,仁(善)仙(槎)河畔,紫气东来,碧波荡漾,耕读传家。其古村文风、古镇历史、山水文脉、瑶山正气,一片片热土,一种种厚重的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