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鳟鱼

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2024年恰逢布达拉宫成功申遗三十周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与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推出《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布达拉宫雄踞西藏拉萨红山之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她几乎囊括了藏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所有精华,她是“世界屋脊的文化艺术宝库”。此次特展为布达拉宫文物在内地最集中的展示,所有展出文物全部来自布达拉宫管理处,三分之一文物为首次展出。</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布达拉宫的巍峨宫堡,还是珍贵文物的惊艳之貌,当您身临其境体味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一定会有意外收获。</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红山之巅,海拔3700米,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共13层,整体建筑比天而立,高达117米。布达拉宫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僧官学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风格宫堡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1961年,布达拉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藏族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囊括了藏族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所有精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文化艺术宝库”。 </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视。1989-1994年,国家累计拨款5000多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了首次整体大修;2002-2009年,再次投资约1.793亿元,用于壁画保护修复、雪城保护维修、环境整治和公用辅助工程配置;2018年,计划投资3亿元,启动《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项目》。历经两期维修,布达拉宫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静静地谱写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守望相助、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b>布达拉宫红宫竣工图</b></p><p class="ql-block">此图再现了1693年红宫竣工庆典场景。 大殿顶部有高僧讲经说法的场景,有跳宗教法舞的场面,也有布阵击鼓的场面。林卡中有人在举弓射箭,有的在跑马比赛,有的在摔跤比武,有的在抱石比力,更多的僧俗民众在观赏典礼,载歌载舞,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 千年巍峨</b></p><p class="ql-block"><b>“相等帝释美妙宫,罗刹王威城相同。”坐落在世界屋脊的布达拉宫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营建肇始于公元七世纪,后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兴工重建,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今日气势恢宏的宫堡式古建筑群,是目前西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备的宫殿。布达拉宫所用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石三种,在因地制宜的同时又包含着严密的科学计算,梁柱顶墙、地面门窗、壁画宝幢,无一不向世人展现着布达拉宫的独一无二。</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讲述布达拉宫的千年建造史</b></p> <p class="ql-block">唐·步辇图</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到长安,向唐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则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中原地区的很多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绘唐太宗坐于六女侍所抬的步辇上,两侧各有一女侍举扇,后跟随一女侍举伞,太宗着圆领袍服,手握一长方形盒置于膝上。 左侧有三人面对太宗躬身而立:着朱色圆领长袍、双手执笏、脸上长满髭须者,为唐朝官员;着圆领对襟长袍、上饰内有鸟兽的团花纹者,为吐蕃使臣禄东赞;着白色圆领长袍、双手执笏者,一般认为是翻译官。</p> <p class="ql-block"><b>松赞干布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4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33厘米,宽25厘米</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修建布达拉宫。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一系列法律,统一度量衡,创制藏文,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加强与周边民族之间的联系,均有重大贡献。此尊松赞干布像头戴白色毡帽,面目清秀,着三角大翻领袍,长袍束腰,饰耳环项链,发辫披肩而下,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结全跏趺。 造像比例匀称,形态优美。</p> <p class="ql-block"><b>五世达赖喇嘛像</b></p><p class="ql-block">鎏金铜 高39厘米</p><p class="ql-block">底座长35厘米,底座宽26.4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像为红铜铸造,除面部泥金,通体鎏金。 颊颐饱满,上唇有须,面容沉静。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施说法印,捻持莲花。跏跌坐于方垫上。身着袒右式袈裟,内穿交领式僧衣。衣褶线条流畅,袈裟下摆自然铺于坐垫前沿。</p> <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喇嘛朝觐顺治皇帝壁画</p> <p class="ql-block"><b>莲花生八名号像 </b></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莲花生,公元8世纪印度佛学大师,邬仗那地方(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博学显密经纶,公元751年应吐番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藏传播秘法建立桑耶寺,翻译经典。莲花生八名号是莲花生八种不同的化身,此造像为一枝叶繁茂的莲花,花枝中央最上端为无量寿佛,莲花花蕊中央端坐的是莲花生大师常见形象,头戴莲花帽,身着僧袍,一手托嘎巴拉碗,一手持金刚杵,周围莲枝上有其八种不同的化身像。主干下承有银质仰俯莲台座。造形独特,意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b>金宝地花卉纹斗篷</b></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锦、水獭皮、珠宝</p><p class="ql-block">通长170厘米</p><p class="ql-block">斗篷是藏族人经常穿着的服装。根据场合和穿着对象的不同,斗篷的式样和用料均有所差别。这种高档斗篷只有在参加佛法仪式时,寺院的大活佛和堪布以上的官员才能够穿着。黄绸缎上绣满了花纹图案,并镶有多种珠宝,衣领上缝有名贵的獭皮,背后绣有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b>仪仗组</b></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长174厘米,宽4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套仪仗为达赖喇嘛麻出行时使用。仪仗上的文字是清朝皇帝赐封达赖喇嘛的名号。其中牌匾上书: “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总理普天释教达赖喇嘛”,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封号。</p> <p class="ql-block"><b>康熙皇帝长生牌位(复制品) </b></p><p class="ql-block">高115厘米,宽70厘米</p><p class="ql-block">该长生牌位系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派官员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进藏坐床时赐予。牌位上用藏、汉、满、蒙古四种文字书写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 当时即供奉在红宫的殊胜三界殿(即萨松朗杰佛堂)内,现仍摆放于原地。自七世达赖喇嘛开始,每逢藏历新年初一和皇帝生日,都要到此朝拜,行三拜九叩之礼。</p> <p class="ql-block">华盖</p> <p class="ql-block">不同光影背景下所展现的布达拉宫雄姿</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 普陀洛迦</b></p><p class="ql-block"><b>布达拉宫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b></p><p class="ql-block">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藏式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保留了藏族传统的碉楼房体系、木石结构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屋脊等做法,并融汇了印度、尼泊尔等有异域特色的装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整个建筑既有内地建筑的传统结构又有藏式建筑的雄伟外观,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工匠的超凡智慧,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地垄是布达拉宫建筑结构的重要特点。 为了通风防潮,大约明代开始,藏式建筑中出现了地垄的做法: 先在地基上纵横起墙, 上架椽木,铺筑地面,其上建房。一般建筑的地垄仅有一层,而布达拉宫由于建在陡峻的红山上,许多殿堂从山腰起基筑墙,地垄最多达八层,深30余米。如红宫西大殿地上只有五层,而地下(包括前面的西庭院)却有八层,白宫的地垄也有三层。这些地垄越靠下面,进深越小,更加阴暗潮湿,而且多为封闭式结构,无法进入。</p> <p class="ql-block"><b>“打阿嘎”</b>是藏族传统屋顶或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所用原料为当地特有的名为“阿嘎土”的泥土。“打阿嘎”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大小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进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光洁,然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日常保养需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保持光洁。工匠们在修造地面时,手执木夯,分成两组,此起彼伏地唱着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夯土的声音即是节奏,这就是“打阿嘎”。</p> <p class="ql-block">白玛草,又称边玛草,其原料是柽柳枝, 是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深山中的灌木,生长期慢,质地坚硬,枝干不易分叉。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西藏劳动人民根据其不弯曲、不易腐烂等特点,巧妙地将白玛草应用在建筑上, 成为西藏地区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材料。以白玛草作为墙体材料,既可以减轻局部墙体的重量,也可以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b>错金藏式锁</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铁错金,锁长29厘米,钥匙长43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为典型的藏式锁,是布达拉宫白宫大门的锁。锁和钥匙遍错金,其锁身饰龙纹及错金缠枝纹。这种雕花错金是在金属主体上雕出设计好的纹饰,再在雕出的纹饰上填错黄金,工艺复杂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金顶群位于红宫之巅,在蓝天白云衬映下蔚为壮观,在日光照耀下,金光四射。红宫第五层为屋顶平台,在平台的西、北两面是七个金顶屋面。从东至西依次为九世、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圣观音殿金顶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p> <p class="ql-block"><b>“敢支惹”</b>是屋顶的一种吉祥装饰,也叫作“屋脊宝瓶”。在西藏佛教寺院和经堂屋顶的柽柳墙上都有铜质镀金的这种宝瓶传统装饰。</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 万象其中</b></p><p class="ql-block"><b> 布达拉宫汇集了藏族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所有精华。其中,唐卡精巧繁复、包罗万象,造像造型完美、风格鲜明,面具神秘独特、奇异精致,服饰色彩明艳、内涵丰富,还有精湛考究、实用兼具的各类生活用具,它们共同诠释着藏族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趋向,也向世人展现着数千年来汉藏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借鉴、融合。</b></p><p class="ql-block">展览此部分以“此心所寄”和“此生所倚”两个单元为划分,汇集了布达拉宫唐卡艺术、造像艺术、生活艺术等多类型的艺术珍品,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布达拉宫这本包罗万象的“西藏艺术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最初以绘画为主, 后来因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出现了缂丝、织锦、贴花、刺绣等诸多形式。 </p> <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像唐卡</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堆绣</p><p class="ql-block">通长110厘米,宽83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幅释迦牟尼像唐卡采用的是堆绣工艺。堆绣是刺绣中的特殊品种,也称为“贴花”工艺,是用各色质地不同的绫罗绸缎剪出人物和图案形状,然后在图案背后填充羊毛、棉花,使画面产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立体感和织物特有的肌理感,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这幅唐卡中央为释迦牟尼佛,上方左右分别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和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右下角为一供养人,双手捧曼陀罗以示敬献佛陀。 </p><p class="ql-block">唐卡上部以蓝色绫为天,下部以土黄色缎为地,使用约十几种不同颜色的缎、绫、绸等丝织物,剪裁加工缝缀成两三层或四五层的图案,堆绣的局部施以刺绣。此件堆绣唐卡做工精细、配色丰富,佛像眉目清秀,神态安详。裱边内层为清乾隆红色地团龙杂宝纹织金缎,外层为清乾隆明黄地团龙杂宝纹织金缎,是堆绣唐卡作品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b>五部陀罗尼坛城唐卡</b></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布画</p><p class="ql-block">通长148厘米,宽98.6厘米</p><p class="ql-block">陀罗尼是梵文Dharani的音译,意为忆持不忘的“明咒”“真言”。坛城源于古印度佛教密宗,指一切圣贤、一切公德的聚集之处,可以称之为佛的宫殿,一般为修法场地上用彩色沙涂起或绘制,以及用金属和木质筑起的圆形或方形基坛,是佛教密宗修法时观想的重要对象。这是一幅彩色绘制的五部陀罗尼坛城,是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 由外到内以圆形和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正中间为大随行佛母或佛,大千催破佛母、大孔雀佛母、随行佛母、大寒林佛母。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内圈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蓝、绿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坛城的构图紧凑,图案繁复多变,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装饰性强,具有很美的形式感。</p> <p class="ql-block">被投射到天顶的坛城动态演示</p> <p class="ql-block"><b>宗喀巴传记唐卡之一</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刺绣</p><p class="ql-block">通长193厘米,宽106米布</p><p class="ql-block">刺绣工艺是从中原传入西藏的一种纺织工艺,是用针引线,按设计的图案在绣料上勾绘成花纹、人物图案等,以粗细不同的绣线,不同的色彩和运针方法表现出图案的质感。这幅宗喀巴像唐卡即是这种工艺的体现。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他于十四世纪初倡导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奠定了格鲁派后来迅速崛起并且占据西藏宗教统治地位的基础。此幅唐卡中央为宗喀巴大师头戴通人冠,双目微闭,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转法轮印并各持一株莲花,莲花于两肩处盛开,左右肩部分别置经书和宝剑,象征着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是一幅讲述宗喀巴大师生平传记八十幅唐卡中的一幅,主要讲述了宗喀巴大师在卫藏地区讲经说法的经历。 此幅唐卡为不露地满绣,绣线、设色、退晕与间晕相结合, 采用平绣、钉线、平金、斜缠针、套针等针法,其中尤以平金表现的衣服纹样及人物神情最为细腻。</p> <p class="ql-block"><b>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b></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布画</p><p class="ql-block">长119厘米,宽76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唐卡画工精美,主尊为大殊胜黑如嘎本尊。大殊胜黑如嘎是宁玛派修行的主要本尊,是八大黑如嘎的总集, 兼有八大嘿如嘎的各种功德。主尊九面十八臂,双身。头戴骷髅冠,面部三目圆睁,呈愤怒形象。背生双翼,双手于胸前交叉持金刚和嘎巴拉碗,拥抱天口法界自在母,其余手中持各种法器。佛母身蓝色,左手高举嘎巴拉碗。背后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背光。整幅唐卡色彩浓烈,绘制生动传神,细节栩栩如生。唐卡装裱规范、保存完好,兼具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p> <p class="ql-block"><b>喜金刚像唐卡</b></p><p class="ql-block">公元15-16世纪 刺绣</p><p class="ql-block">通长135厘米,宽87厘米</p><p class="ql-block">吉祥喜金刚,梵语Hevajra,藏语ShriHevajra,藏名译音杰巴多杰,意译吉祥喜金刚,尤其注重阐述密教的明光教法,具有慈悲与智慧圆成的觉悟。他的智慧能使人洞悉自我执迷的妄想,化解清浊、善恶对立,从而解脱诸苦,使众生进入欢喜的境界。他所具的大慈悲即为大欢喜的体现,使众生进入俱生欢喜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此幅唐卡画心通篇皆为刺绣,做工精巧绝伦,全图用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以藏蓝江绸为地,满绣曼妙规整的花纹,并用金线勾勒轮廓。主尊喜金刚八面十六臂,身体呈藏蓝色,头戴骷髅冠,面露笑容,象征大乐。中间二手持颅碗结金刚吽迦罗印,拥抱明妃金刚无我母,余十四臂以扇状散开分持嘎巴拉钵,双身右倾呈战斗立姿,造型特征为喜金刚标准样式。此幅唐卡构图严谨,设色华丽,勾勒精细,造型规范,风格鲜明,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佛立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1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通高23厘米,宽9厘米</p> <p class="ql-block"><b>金刚萨埵菩萨立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8-9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底径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尊造像头束高髻饰以花冠,面相圆润而秀美,脸部泥金,似眼嵌银,右手持金刚杵,左手自然下垂,立于莲座之上,耳环胸佩大方古朴,整体造型简洁古雅。</p> <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佛坐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4-15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通高35厘米,底座宽24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尊佛像一面双臂,面容清秀,头饰螺发,具火焰纹背光和头光。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双腿结全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台座为山石座,两侧有立体雄狮像,山石之间饰有系飘带的立杵。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轻薄贴体。鎏金明亮,比例合度,造型优美,是一件尼泊尔和西藏风格结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财神骑狮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高25厘米,底宽19.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尊财神像头戴饰有宝瓶的天冠,骑昂首回头的狮子,两眼睁视,胡须飘逸,身嵌绿松石,衣纹雕饰细腻精巧, 神态自然优美。</p> <p class="ql-block"><b>观音菩萨立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28厘米,通宽8厘米,底宽6厘米</p> <p class="ql-block"><b>白依护如意摩尼立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高37厘米,底宽20厘米</p><p class="ql-block">白依护如意摩尼兼有护法与财神的双重神性。此造像一面六臂,面相威猛,赤发上扬而怒目张口,头戴五叶花冠,身形粗壮,佩饰珍宝璎珞。右主臂手握火焰宝,第二手持钺刀,第三手持嘎巴拉鼓;左主臂手持嘎巴拉碗,第二手持金刚索,第三手持三叉戟。双脚踩象鼻天大神,并配有火焰形背光,站立于莲座上。</p> <p class="ql-block"><b>宗喀巴大师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5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高20厘米,宽1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尊宗喀巴大师像颊颐饱满,面含微笑,双手于胸前施转法轮印,肩头莲花上分别供智慧剑和梵筑,与文殊菩萨所持法器一致,暗示他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具有无上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b>米拉日巴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7-18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16.5厘米,宽13.2厘米</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3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玛尔巴嫡传弟子,后藏贡塘(今占隆县北部)人。 这尊米拉日巴像上身袒露,瘦骨嶙峋,说唱坐姿,展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苦修形象。</p> <p class="ql-block"><b>金刚亥母像</b></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38厘米,底宽15.2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尊金刚亥母以舞姿立于一躺在莲座上的尸体上,右手高举金刚钺刀,左手于胸前捧起嘎巴拉碗。金刚亥母裸身,戴五骷髅冠、耳珰,身披各种骨饰、璎珞以及鬟,两侧飘带飞舞。从整体看,造型优美,结构匀称,再现了公元13世纪西藏造像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b>金刚亥母</b>是密宗主要本尊之一,藏文名为多吉帕姆。她是一位女性神祗,其神格较为复杂。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她为女性本尊之首,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等诸位大成就者均依止她为本尊;在格鲁派中,她是三大本尊之一的上(胜)乐金刚的明妃。头侧长有一猪首是她重要的身份标志。右手上举,持钺刀,象征清除人的一切愚昧,勾召智慧真性。左腿单腿舞蹈立姿,踩踏人尸,表示战胜外在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五佛冠</p><p class="ql-block">清 布、金</p><p class="ql-block">高18.5厘米,展开通长50.8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五佛冠的每一叶冠中间,都有一个莲瓣形的佛龛,佛龛中间各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上下镶嵌珍珠、珊瑚、绿松石、蓝宝石等物,下缀长缨。五佛冠一般用皮、纸、木,或者镂空的铜皮、银皮等制作,分为五叶连缀在一起,每叶上装饰五方佛、梵文字母或者法轮、金刚杵、莲花、宝剑、火焰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迦腻色迦塔</p><p class="ql-block">公元15-16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62.5厘米,宽22厘米</p> <p class="ql-block">佛塔</p><p class="ql-block">公元15-16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底径10.8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塔下为圆形束腰莲花座,莲座上为逐层收分的累积式圆形台座,其上为覆钵式塔身,塔身为联珠纹装饰,塔身上是多角形平顶,平头边沿饰花瓣,其上又为逐层收分的圆形十三天,再往上为圆形华盖,华盖上下边沿均饰花瓣。</p> <p class="ql-block">噶当塔</p><p class="ql-block">公元14-15世纪 合金铜</p><p class="ql-block">高32厘米,底径16.5厘米</p><p class="ql-block">噶当塔为佛塔的一种,其以铃铛形塔身为特征,因流行于噶当派盛行时期,所以称之为“噶当塔”。这尊佛塔铃铛状塔身下围绕着仰覆莲瓣,上下各以一圈联珠纹装饰,塔身中央有两圈弦纹,塔刹为多折角式,再上为圆锥状十三层相轮,最上又有一颗摩尼宝珠。</p> <p class="ql-block">号架</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银、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通高100厘米,最宽82厘米</p><p class="ql-block">尸陀林主,又称“墓葬主”或“寒林主”。 是本尊胜乐及空行母的不共护法。也是僧人或佛教徒在“观无常”与“观不净”时的崇拜偶像。尸陀林主以两具极为阴森恐怖没有血肉的完整人体骨架形象,向人们展示出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架白骨,启悟人们放弃恒常的执着,找寻智慧寻求解脱大乐。</p> <p class="ql-block">唢呐</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檀香木、金嵌绿松石、珍珠</p><p class="ql-block">高58厘米,口径15厘米,口深度12厘米</p><p class="ql-block">藏式唢呐,藏语称为“甲林”,是佛事活动中一种常用的管乐器,尤其在重大佛事活动中必须吹奏。“甲林”与“铜钦”(长号)是藏传佛教乐器中两个主要的旋律性乐器,普遍认为甲林是内地乐器唢呐传到西藏后的名称,其形状与内地唢呐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香炉</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0.5厘米,底径14.8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香炉由炉身、盖和提链组成。香炉上的主要纹饰鎏金,雍容华贵。炉身直口鼓腹、圈足,炉腹上部饰一周如意纹,腹部正中錾刻两条遒劲的团龙纹,圈足上饰垂莲纹。香炉上配有三个把手,把手巧妙地制成变形忍冬纹的形状。盖身镂空,以便香气从镂空的盖孔中飘出,镂空部分饰龙纹、花草纹。这种香炉一般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中迎接活佛高僧时使用。</p> <p class="ql-block">长寿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24厘米,底径8厘米</p><p class="ql-block">长寿瓶为佛教供器和无量寿佛手持物。这件银胎珐琅长寿瓶是由瓶、托盘和插饰三部分组成。瓶口饰八宝纹,以四叶垂落的花叶装点:瓶身雕有异兽吐宝并镶有珊瑚、绿松石等;圈足为覆莲纹,并配有仰覆莲纹的托盘;插饰为叠层仰覆莲纹的球形;通体以银色为地,用绿、白、红等珐琅釉填色,美观稀有。</p> <p class="ql-block">净水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银、松石</p><p class="ql-block">高64厘米,宽25厘米,底径17.5厘米</p><p class="ql-block">净水瓶梵语为“军持”,是佛教僧人十八种用具之一,为储水净手用具。此件为银质净水瓶,管状长颈,颈部中央附一帽形圆盘,附有短流,周身装饰嵌有多个绿松石, 做工精细,造型大气端庄。</p> <p class="ql-block">沐浴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19厘米,底径8厘米</p><p class="ql-block">沐浴瓶是举行佛教沐浴等仪式时用来净化的一种盛水瓶,其质地有金、银、铜、陶瓷等多种。这件银胎珐琅沐浴瓶短颈、鼓腹、圈足,有龙首形流,盖子上饰有八宝纹,底座和插筒都刻有莲瓣纹。</p> <p class="ql-block">左:颅内供器</p><p class="ql-block">公元17-18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11厘米,底径7厘米</p><p class="ql-block">颅内供器,又称嘎巴拉碗。此件嘎巴拉碗由碗盖、碗体、碗托组成。碗盖和碗托施各色珐琅釉料,即“景泰蓝”。盖呈椭圆形,有金刚杵把手,刻八吉祥和海浪纹;碗体为人头盖骨;碗托在三角莲台上立三角形架;三方各有一头颅装饰。</p><p class="ql-block">右:乃斯盖盒</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11米,底径7厘米</p><p class="ql-block">“斯”为藏语,可译成“供五谷盒”或“供青稞盒”。一般是用于佛堂或宝座前供青稞等五谷的盛器。这件银胎珐琅乃斯盖盒,由盒盖、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盖和瓶身莲瓣都饰有金、蓝、绿等珐琅釉料,做工讲究,是乃斯供器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尊胜瓶</p><p class="ql-block">公完18-19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19厚米,底径8厘米</p><p class="ql-block">尊胜瓶为佛事用具,有金、银、铜、铁、珊瑚、陶等材质。此瓶通体银质,口沿为覆碗形,并用金、蓝、绿等色饰八宝纹。底座和插筒都饰有莲瓣纹,并插有孔雀羽翎和吉祥草。此瓶器型规整大方,是尊胜瓶中的标准器型。</p> <p class="ql-block">嵌松石珊瑚长寿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p><p class="ql-block">鎏金铜、珊瑚、绿松石</p><p class="ql-block">高19厘米,底径12.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长寿瓶瓶盖和瓶身都有缨珞纹饰的绿松石联珠,两侧配有飞舞的对龙拥抱着宝瓶,瓶底饰有四圈珊湖珠,插饰为椭圆形,正中供养无量寿佛。此瓶雍容华丽,做工精湛,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银质嵌松石璎珞尊胜瓶</p><p class="ql-block">18世纪 银、松石</p><p class="ql-block">高51厘米,底径17.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件尊胜瓶做工精细,纹饰繁缛。瓶盘口,直颈鼓腹,圈足外展。盘口及底座錾刻勾莲纹,腹体满饰璎珞纹嵌松石连珠,局部铜饰有镀金。此瓶为藏传佛教供品,有时也作储藏药物用,其形体端庄,纹饰富丽,是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可谓宫廷宝瓶。</p> <p class="ql-block">法螺</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海螺</p><p class="ql-block">金翅法螺: 长36.5厘米,宽19厘米</p><p class="ql-block">银翅法螺: 长39厘米,宽22厘米</p><p class="ql-block">法螺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于法会时吹奏。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犹如大海螺的声音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法螺洁白细腻,自然生长的螺纹自左向右旋转,而这种右旋海螺极为罕见。这两件白海螺上嵌葫芦形嘴,金、 银包翅,银翅法螺部分图案鎏金。</p> <p class="ql-block"><b>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复制品) </b></p><p class="ql-block">明永乐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通高81.4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密宗供奉像,在中央莲台上安置主尊,八瓣莲花内侧安置眷属尊,构成立体曼陀罗。莲瓣可自由开启,上方有装饰水瓶伞盖形扣件,闭合时状如花蕾。八瓣开合自如,象征着密法流传广布。中央莲台上的主尊为大威德金刚像,莲茎的设计独具匠心,从水中生出的莲茎在两侧弯转盘绕,所围成的圆形中间有度母和金刚萨埵像,莲茎下方左右各有一尊向着莲茎奔跑而来的龙王,下方的台座上在卷草隔成的空间里,有各种动物做装饰。莲花曼陀罗的造型技法以及风格特征均为典型的明初永宣造像样式,并有“大明永乐年施”铭文,可以确定为明代宫廷里汉藏艺术交融的作品,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是历代同类佛教造像中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雕花银曼荼罗</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鎏金银</p><p class="ql-block">高28.6厘米,底径18.7厘米</p><p class="ql-block">“曼荼罗”为古梵语,意为“聚集”或“中心”。这件曼荼罗是用于供养的供器,常常在正式修行之前的加行中使用,是以世间一切珍宝,包括佛教讲的四大洲来结成坛城,供养本尊、上师、诸佛菩萨。佛教徒认为供曼荼罗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荼罗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这件供器由大小不等的四个同心圆状的圆筒组成,下大上小,层层叠加,饰有八吉祥、八瑞物、七政宝、五妙欲等吉祥纹饰,最上方以法轮装顶饰。</p> <p class="ql-block">錾花指捻转经筒</p><p class="ql-block">公元17-18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20厘米,底径12厘米</p><p class="ql-block">錾花指捻转经筒别有特色,一般转经筒手摇式、手推式的较常见,而这种指捻转经筒少见且使用也并不广泛。转经筒是藏传佛教喇嘛和信徒念诵经文时在手上常用的一种法器。这种指捻转经筒系台式,可放在桌子上,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顶端伸出桶盖外的带螺纹的铁柱,向顺时针方向捻动即可。此件美观别致,也可当做陈设品。</p> <p class="ql-block">金灯</p><p class="ql-block">清 金</p><p class="ql-block">蒿26.5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金灯为供器,是酥油灯的一种。该灯为“格桑曲贡”样式(即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流行的酥油灯样式》,敞口、束腰、高足,足底有藏文一圈题记,内容大意为“从甘丹寺为十世达赖喇嘛灵塔前点灯进献”及赞颂文。腰部嵌绿松石,足部饰莲瓣纹,形制精美。</p> <p class="ql-block">银质法轮</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5厘米,宽21.5厘米,底径11.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种法轮通常为高僧大德坐床时敬献或大寺院特制供奉的,供奉法轮意在“佛法盛起”“法轮常转”。</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八宝</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高28.5厘米,底径9.5厘米</p><p class="ql-block">八宝也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器物,通常作为法器陈设于佛堂。 此套掐丝珐琅八宝分别为轮、幢、结、螺、花、瓶、鱼、伞,下承各色珐琅釉的莲蓬,以树枝托起,其下为底座,座面饰莲花纹,造型优雅,工艺精细,釉色纯正、是清早期的礼佛用品。</p> <p class="ql-block">金刚橛</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鎏金铜、铁</p><p class="ql-block">通高33.9厘米</p><p class="ql-block">金刚橛是修法时保护坛场所使用的一种法器。此10件金刚橛为同类法器,顶部和腰部为铜鎏金,橛部为铁质,造型精细、构思巧妙,显示出金刚橛灭除一切障碍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金刚锤</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铁错金</p><p class="ql-block">长37.7厘米</p><p class="ql-block">金刚锤一般在仪式中与金刚橛一同使用。此件金刚锤顶部为交错的金刚铃和杵,下方是一根上粗下细的六棱杖,每个面上都錾刻卷草纹,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合金铜钹</p><p class="ql-block">明 合金</p><p class="ql-block">高9厘米,宽37.9厘米</p><p class="ql-block">钹是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常用的乐器,节奏明快、富有变化,在诵经过程中常用以掌握节奏和段落的起转。此钹以精良的合金制成,色泽光亮,做工精致,是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常用法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胫骨号</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长40厘米,口径8.7厘米</p><p class="ql-block">胫骨号,藏语为“冈林”,是用人的胫骨制成的吹管类乐器,也有以铜、银等来仿胫骨号的。其基本音域和音色都保持着原始特色,只有单音,音色尖硬刺耳,使人产生惊恐悲壮之感。此胫骨号为银质,整件器物造型简洁,装饰细致而不繁缛。</p> <p class="ql-block">碰铃</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合金</p><p class="ql-block">厚2.3厘米,直径8厘米</p><p class="ql-block">碰铃是藏传佛教诵经过程中用以掌握节奏的小型乐器之一,音质清脆,常用于小型佛事活动。此碰铃配有银链,并串有松石、珊瑚等,做工精细,小巧别致。</p> <p class="ql-block">九钻金刚杵、金刚铃</p><p class="ql-block">明宣德</p><p class="ql-block">镀金、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珍珠</p><p class="ql-block">金刚杵: 长15.5厘米</p><p class="ql-block">金刚铃: 高20厘米</p><p class="ql-block">铃和杵都是密宗修法中最常用的法器,常常成组使用。使用时通常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摇金刚铃,使之发出悦耳的声音,象征着智慧与方便双运。随着时代的更迭,原本作为兵器的金刚杵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意义的法器,制作也越来越具有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配套的木盒都如此精致</p> <p class="ql-block">火供对勺</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 铁错金</p><p class="ql-block">方形勺长78厘米,圆形勺长71.5厘米</p><p class="ql-block">火供是藏传佛教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这两把勺中,圆形是舀勺,方形是烘烤勺。 火供时,火供者在火上烘烤方形勺,用圆形勺舀酥油等火供品,倒入方形勺内,瞬间燃烧,同时念诵经文。这两把勺之所以要有较长的把子,是为了火供时不使火星溅到火供者身上。火供对勺的材质有很多种,上等为金银,中等铜铁,下等为陶烧和石材制成的,此对勺为错金铁质。</p> <p class="ql-block">錾花嵌宝五门嘎乌</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2.5厘米,宽24.5厘米</p><p class="ql-block">“嘎乌”为藏语音译,汉语可译成“佛龛”或“佛盒”,多指挂在项上或背挎式的佛</p><p class="ql-block">盒饰物。一般用银或者铜制作,也有金质或木质者。佛盒一般为出门在外时携带,盒内放置着袖珍佛像或其他圣物,以便能够获得福运,禳灾驱邪。这一佛盒为五叶五门型,原来应安置五个大小不等的佛像,佛像现已缺失。龛面周围刻有卷草纹,分散雕饰着异兽、双狮、七政八宝等,每一组吉祥物以莲座托起,整体华丽繁复。</p> <p class="ql-block">双龙戏珠菊瓣金盘</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金</p><p class="ql-block">口径25.5厘米,底径18厘米</p><p class="ql-block">此盘有藏文款,盘内纹饰精美,盘底錾刻双龙珠纹,盘中心为一火焰宝珠,两条蛟龙围绕着火焰宝珠,上下翻腾于云海之中,身躯矫健、动感强烈。龙为五爪,表明使用者的地位很高。器腹与口沿呈多瓣菊花形,并刻有藏文“17.6两,御用厨具”两行字,口沿上錾刻缠枝花卉。整个器物以黄金为材质,做工精致,呈现出璀璨华贵、吉祥喜庆的气氛,反映出制作敬献者对高僧大德的崇敬心理。</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錾花茶盖、茶托</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鎏金银</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通宽14厘米</p> <p class="ql-block">錾花龙柄执壶及杯、盘</p> <p class="ql-block">錾花执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鎏金铜</p><p class="ql-block">高56厘米,宽33厘米,底径16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件执壶瓶身呈葫芦形,束颈,瓶把手和流均细长。器身上纹饰构图饱满,三环图案中,内饰莲花托起的法轮及左右各有如意宝,中央四周饰卷草纹,外环饰莲花。 下附圈足并饰垂莲纹,流作细长的龙首状,把手做成如意的形状。盖上有莲蕾状钮, 通过链子与把手相连。整个器物造型优美、纹饰构图饱满,璀璨华贵,工艺精致。</p> <p class="ql-block">鹤踏龟执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1厘米,底径14.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对执壶为盛酒器,是清朝皇帝赐予布达拉宫的礼品,造型是万年龟和长寿仙鹤的巧妙组合,具有万寿无疆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龙柄执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4厘米,宽42厘米,底径13厘米</p><p class="ql-block">球形腹,短颈,下有矮圈足,壶嘴、壶柄均做成龙头形状,口沿饰缠枝莲纹,圈足上也装饰有变形的忍冬纹,其上刻有一圈藏文,盖上有莲蕾状钮。这件酥油茶壶十分美观,整个器物既庄重又华丽。</p> <p class="ql-block"><b>碧玉万寿纹龙钮盖执壶</b></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高26厘米,口宽9厘米,底宽8.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壶玉质深碧色,盖呈覆莲瓣形,其上镂雕一带四个套环的钮,莲瓣式壶身,圆口,短颈,流略外倾,爬螭为柄,并自柄头垂有套环,腹部琢有八莲花瓣,瓣上有各种花卉及“万寿无疆”纹,莲瓣高足。此壶纹饰繁缛,琢磨精细。</p> <p class="ql-block"><b>绿釉茶炉茶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釉陶</p><p class="ql-block">通高52厘米,底径18厘米</p><p class="ql-block">藏族人喜爱喝酥油茶,在西藏的每户家庭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茶壶,有陶壶、铜壶、银壶甚至有金壶。金壶唯有达赖、班禅和世家贵族才能拥有,最普通的则是陶壶。 这件陶质绿釉茶炉茶壶造型古朴,属于藏族生活用具中极为普遍的温茶器具。使用时,先将碎牛粪和炭火放入茶炉内,然后把打好的酥油茶倒入壶中置于茶炉上,上盖一块棉片起到保暖的作用,随时都可以喝上热茶。</p> <p class="ql-block">龙柄僧帽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63厘米,底径21厘米</p><p class="ql-block">僧帽壶一般是民间举行盛大的节庆时使用的一种酒具。此壶口沿、颈部、腹部和圈足上都有鎏金的装饰图案,在颈部和腹部分别装饰了行龙和团龙,壶的把手也巧妙地制作成一条龙的形状,造型高贵华丽、端庄优雅。</p> <p class="ql-block">中间:<b>棕色釉蒸笼</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陶</p><p class="ql-block">通高41厘米,底径21厘米</p><p class="ql-block">此类蒸笼是藏族家庭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蒸锅为双耳、平底,蒸笼共三层,皆为扁平状,每层腰部饰以联珠纹,带盖,釉色比较均匀,表面光滑,蒸出来的馒头和包子味道纯无污染,实属绿色灶具。</p> <p class="ql-block">错金索拉</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铁</p><p class="ql-block">高36.7厘米,底径22厘米</p><p class="ql-block">盛食器,藏语为“索拉”,有金、银、铜等多种质地。这件索拉是I旧时西藏地方上层人士使用的盛食器。器形呈桶状,有盖,器身上有四道横箍的装饰带,器物通体错金莲花和八宝纹饰。</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索拉</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7.5厘米,底径21厘米</p> <p class="ql-block"><b>银质多穆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高46厘米,底径11厘米</p><p class="ql-block">“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或“多穆”,口缘处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是藏族和蒙古族民众的生活用具。此壶把手别致,整体呈柱状,上下有两个相对应的龙首,分别衔着链子的两端,把手的顶端通过圆环与盖子相连。</p><p class="ql-block"><b>葫芦形执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51.5厘米,底径13厘米</p> <p class="ql-block">“马上封猴”图摆件</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b>粉彩八宝纹雕瓷鼻烟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瓷</p><p class="ql-block">高9厘米,宽4.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鼻烟壶粉彩镂雕饰八吉祥纹,壶口包金并绘回纹,壶盖镶嵌一颗红珊瑚,壶底饰一周如意云纹,足内矾红“嘉庆年制”四字篆书款,小巧玲珑、别致秀美、绘制精湛、 便于携带。壶身八吉祥纹布局匀称,雕瓷技艺高超,制作精良,代表了藏族传统文化与内地发达的制瓷工艺完美和谐的统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镂雕狮子绣球鼻烟壶</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瓷</p><p class="ql-block">高8.5厘米,宽6厘米</p><p class="ql-block">该鼻烟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在仅8.5厘米高的器身上镂雕有九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戏球狮子,壶口和壶底包金,壶盖和勺子也为金质,壶盖上镶嵌有一颗红珊瑚,彰显了原使用主人显赫而高贵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角质鼻烟壶</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角</p><p class="ql-block">长14厘米,口径3.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鼻烟壶主体以黑色牛角雕刻而成,再镶嵌以白色的象牙,并在象牙上进行镂雕,具有典型的藏族传统特色,色彩对比强烈,工艺精湛,堪称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镂空八宝三多纹三足火盆</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铜</p><p class="ql-block">高50重米,腹径47厘米</p><p class="ql-block">火盆是藏族人民冬季取暖的生活用具。此件火盆以盖、盆、足三部分组成,整体采用了镂雕工艺。盆盖镂雕曲水纹,圆形开光内饰八宝三多纹,盖柄为多层莲花钮, 罩上镂雕曲水纹,开光内雕八宝三多纹等吉祥纹样,三足饰有团寿纹。此火盆造型端庄大方,做工精细,是此类器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嵌宝石双耳瓮</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 银</p><p class="ql-block">高36.5厘米,底径22.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银质双耳瓮一般为富豪和贵族家作存酒器使用。盘口、短颈、鼓腹,口沿和两耳皆錾刻卷草和莲纹并镀金嵌宝石,腹中央嵌有镀金嵌宝石的日月,足为镀金莲花瓣并饰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此酒瓮器形别致美观,材质优良,制作工艺精美,代表着西藏盛酒器工艺的制作水平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錾莲纹盛食器</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 铜</p><p class="ql-block">高31厘米,底径16厘米</p> <p class="ql-block">珐琅缠枝花卉纹长方熏炉</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银胎画珐琅</p><p class="ql-block">长55厘米,宽19.8厘米,高13.4厘米</p> <p class="ql-block"><b>根瘤木碗</b></p><p class="ql-block">公元20世纪</p><p class="ql-block">口径20.4厘米,底径12.9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木碗呈现出神秘美妙的天然纹理,如行云流水一般,其所用木料为根瘤木,十分珍贵,自古被认为可以驱邪防毒、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b>牛皮盘</b></p><p class="ql-block"><b>木质铜箍高足碗套</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银高足碗套</p> <p class="ql-block">镶金墨绿玻璃杯</p> <p class="ql-block">白地红彩套料碗</p> <p class="ql-block">上图碗套</p><p class="ql-block">碗套是顺应出行需求和游牧生活而产生的饮食器,具有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在西藏使用较为广泛。碗套材质多样,除了传统的皮质、毛质、木质碗套外,还有大量为保护瓷质茶器特别制作的银、铜和铁鎏金碗套等。这些精美、珍贵的瓷器从内地传入西藏的渠道大部分为陆上运输,由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西藏瓷器的破损率较高,为此特别制作碗套来保护瓷器。</p> <p class="ql-block">粉彩八宝纹茶碗</p><p class="ql-block">八宝分别是:法轮、胜利幢、吉祥结、海螺、莲花、宝瓶、双鱼、宝伞。</p> <p class="ql-block">万寿无疆碗</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鎏金银马鞍</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木、丝、珠宝、合金</p><p class="ql-block">总高91厘米,马鞍长65厘米,宽69厘米,高29厘米</p><p class="ql-block">过去,马是西藏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具成为显示身份、 地位的一种象征。这副鎏金银马鞍上精雕细镂龙、宝珠、卷草等装饰,其间镶嵌纯天然的宝石,十分豪华。马鞍的配饰鞍垫、鞍褥等用上等的绸缎制作,马镫用铁制作,其上鎏金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面具,藏语称“巴”,质地有布、纸、泥、木、石、金属等。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民间面具与宗教面具两种。布达拉宫所藏面具为羌姆(藏族宗教舞蹈)面具,主要用于寺院僧侣进行羌姆仪式的表演,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包含的艺术形象、宗教符号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p> <p class="ql-block">户陀林面具</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布浆</p><p class="ql-block">高42厘米,通宽55厘米,厚34.5厘米</p><p class="ql-block">尸陀林为西藏天葬场的守护神,其形象奇特可怕,是白骨森然的两具男女骷髅像,表达了佛教无常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护法神面具服饰套装</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 布浆</p><p class="ql-block">面具: 高59厘米,宽42厘米,厚31厘米</p><p class="ql-block">跳神服: 高150厘米,宽187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件护法神面具呈现的是忿怒相护法神,戴骷颅头冠, 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红舌翻卷,火焰形眉毛胡须上扬,色彩搭配和谐,威武无比。</p> <p class="ql-block"><b>僧官服饰</b></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p><p class="ql-block">氆氇、丝</p><p class="ql-block">氆氇坎肩: 长83厘米,肩宽71.5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僧官服饰是氆氇制成的,氆氇是指羊毛经过刷毛、 拈线、染色和编织等工序,用来制作藏装的一种原料。这件僧官服饰采用羊颈毛细软上等氆氇缝制,除了僧官配之氆撸以外,普通人只穿粗氆氇所制的服饰。氆氇制成的衣服在西藏地区备受喜爱,这种服饰不仅保暖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b>黄色地龙纹俗官服</b></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纪 丝</p><p class="ql-block">长143厘米,宽188厘米</p><p class="ql-block">一般俗官服饰的图案、帽子、腰饰及耳饰十分讲究,是官位品级的一种象征。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中任命的四名噶伦为一僧三俗,代表着政教合一制度,要求噶伦协同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共同办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噶伦的服饰样式、图案、色彩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明黄色配龙服饰。</p> <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 天路神工</b></p><p class="ql-block"> <b>作为古代藏族建筑艺术和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布达拉宫却曾因几百年间未进行系统修缮而险情频出。为此,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两次大型维修并对其中珍贵文物进行专项保护修复。历经千年风风雨雨,布达拉宫如今依然以愈发壮丽的雄姿屹立在雪域之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瑰宝。</b></p><p class="ql-block">展览此部分以两次维修时间为序,展示了多组珍贵维修照片以及古籍经书保护成果,激发广大观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古代印度佛教信众通常将经典书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称为<b>贝叶经</b>。其形状为横条形,书写好后重叠起来,上下以木板夹住保护,称为“梵筴装”。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古印度, 佛经开始集结成册。人们将典籍用梵文书写在贝叶上,集散页而成册,以供阅读、收藏。公元七世纪,贝叶经随佛教传入吐蕃。由于气候等原因,早期贝叶经在印度基本绝迹。现今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为我国西藏和尼泊尔,但也十分稀少,因此贝叶经尤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金银汁书写《般若八千颂》经书</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纪</p><p class="ql-block">蓝靛纸长49.5厘米,宽8.5厘米</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全国各族人民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了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中华文明。 </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她跨越十几个世纪,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在青藏高原纯净清澈的阳光照耀下,散发出动人心魄的华丽壮美。布达拉宫承载着西藏人民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中华民族灿烂多彩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动人的雪域故事将被陆续揭开,在新时代展露出别样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