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建华区是齐齐哈尔第二大区。过去,我对建华区印象不佳,觉得建华区不在市中心繁华区域,属于街边子,主观认为它一定土的掉渣儿,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一些的。后来,父母把家搬到了这里,我对建华区这一带的环境也逐渐熟悉起来,印象也有了不小的改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的家在北大街,北靠三中,西有嫩江河道,东临卜奎大街,南抵龙沙公园,交通很便利,平时出来溜溜弯也有很多好的去处。早晨可以到江边走走,那里曲径通幽,植被丰富,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健身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凭栏眺望,一泓碧水浮动着西岸鳞次栉比的楼影,三三两两的湖鸥悠闲着从眼前划过,时而鸣叫着钻入云端,时而优雅地纵身而下扎入清波,翻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让人联想到高台跳水那入水的精彩一瞬。顺江南望,西虹桥横卧在江面,如一道彩虹。这座桥始建于清代,原名平定桥,后有西大桥、西虹桥之称,2015年重修竣工后,因由雄鹰集团出资建设,故冠名为雄鹰桥。出于习惯,我还是喜欢叫它西大桥、西虹桥。桥上的建筑带有浓厚的欧式风格,散发着现代气息。由于这座桥每到夜晚,桥上斑斓的灯光把水面辉映的像出嫁的新娘,妩媚而又妖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江沿一路南行,便是龙沙公园。江水则注入了公园内的劳动湖,滋养了这片水草丰茂,仪态万千的芳泽之地。关于劳动湖,很官方的说法是:建国初期,时任市长的王劲如带领十余万人义务劳动,清理了龙沙公园西侧的一段河道,使之成为约20公顷的人工湖,此湖为义务劳动所成,故命名为劳动湖,后来,人们也习惯于把流经市内的7.5公里长的湖面称为劳动湖。由此可见,这段嫩江支流也被归入了劳动湖水系。有史记载,清朝时期的劳动湖一带本是古河道,因干涸淤堵而成了水泡子,名曰西泊,又称西泡子。乾隆37年至44年(1772年至1779年)。时任黑龙江将军傅玉见西泊常常干涸,就派人凿渠将嫩江水引入泊中,渠成之后名之为官沟。嘉庆3年(1798年)。黑龙江将军那启泰惑于术士之说,以为官沟不吉利,就派员填塞了这条渠沟。直到建国后再次挖渠引水,遂成了现在的模样。我认为这段江水属嫩江支流,缘于它的前世为古河道,虽经后人两次开挖疏通,仍算是嫩江的一条支流,所以觉得叫它嫩江支流更贴切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大多喜欢探寻家乡的历史,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从家乡的历史烟云中汲取营养。小时候,对于齐齐哈尔的了解大多来自父亲的讲述,那些关于城市的传说多半是一些残片。如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随着度娘便可以周游世界,穿越时空,很方便地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我在研究齐齐哈尔历史的时候,惊喜的发现,齐齐哈尔的肇兴之地就在身边,或者说齐齐哈尔的发源地就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691年2月20日,帝谕准建齐齐哈尔城。副都统领衔索伦总管玛布岱率1000名披甲官兵以卜奎驿站为基开始筑城,从而开启了齐齐哈尔历史上新的篇章。齐齐哈尔最早也称卜奎城,至今还保留着卜奎大街这个历史名称,很多商家的店名也沿用卜奎的名称,以彰显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齐哈尔城历史上多次改扩建,从土城到木城,从木城又到砖城,在岁月的沧桑中,历史遗迹日渐稀疏,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并不多。卜奎城的城墙目前仅在西二道街湖畔北斗小区11号楼和12号楼附近可寻一处残垣,去年冬天我到医院看望母亲路过这里,曾有幸一睹真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老城位于建华区,因此,齐齐哈尔的历史遗迹大多在这里,也许这是上天赐给这片土地的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目前在建华区内自清代以来的历史建筑有:小庆主事故居、果考亭故居、吕氏宗祠、卜奎清真寺、清代藏书楼、五教道德院、清代大草房、义和团女子坛旧址、黑龙江督军署、黑龙江将军府、寿山后裔故居、东北讲武堂齐齐哈尔分校旧址、于驷兴故居、侵华日军建筑群、马识途烈士遇难处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五一节,我挤出两天时间回到了齐齐哈尔陪陪老妈。母亲身体不好,去年末得了眩晕症,守在母亲身边多少给老人一些慰藉。早上我喜欢到早市上逛一圏,买点蔬菜回来。由于附近历史遗迹较多,所以每次出来都转上一两处,拍点照片视频,做两个段子。周边的景点大多都转过了,如督军署、寿山后裔故居、小庆主事故居、果考亭故居、于驷兴故居、义和团女子坛遗址、清代大草房等。虽然如此,每次方便时都重游一番。这两天没事,我又探访了几处,拾补一些遗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庆主事故居位于明园小区内,始建于清末民初,融入了许多的外来文化因素。从建筑风格、布局看,纯属四合院的扩大,由6栋房屋围和而成的大宅院,以正房为主体,突破四合院的格局。它的这套宅院,可以成为民国初年省城齐齐哈尔官宦住宅的代表建筑。经考证,小庆本是清道光年间将军衙门银库司主事,本名庆常。当时的住宅是茅草房,后来逐渐修葺成现在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还是黑龙江女学的肇兴之地。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将军的程德全上奏清廷,请广西知县林传甲来黑龙江开办新式教育。林传甲应邀偕母亲、妻子及其两名亲兄弟来到了齐齐哈尔。林传甲的妻子祝宗梁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她来到齐齐哈尔后租下了庆常的两间半茅屋,招收女性学子,创办了黑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所女子学校“第一幼女学校”,黑龙江女学由此得到蓬勃发展。在此就读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为黑龙江教育界的骨干精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庆主事故居南侧,紧邻的是清末商人果考亭的故居。果考亭故居又称“大夫第”,是一座清代四合院建筑群落,现存正房二栋,厢房三栋,均为砖瓦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氏祖籍山东登州,先人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随萨布素将军移驻齐齐哈尔。果考亭故居由五世果晋功等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造,后经十一世果松禄翻修、扩建,康熙皇帝亲赐“大夫第”匾额,两任帝师翁同龢题赠对联,这里从此成为卜奎官宦家族的名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考亭故居原建筑为二进式,占地6000平方米,院落分南北两院,南侧正房,建有大门、二门、影壁、月亮门等。历经岁月洗礼,现在的果考亭故居仅剩一个四合院,目前已采取了保护措施,至于什么时候能重现昔日风采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小庆主事故居向北出了明园小区,穿过双华南路,便到了东二道街的方兴新村。一进小区大门,正对着一处古朴的大宅院,走近大门,能看见门楣上的匾额:于驷兴故居。在大门两侧是两米多高的青砖院墙,覆有瓦当滴水。右侧墙上镶嵌着两块黑理石铭牌,一个是齐齐哈尔市政府立的“于驷兴故居”文物保护牌,一个是关于于驷兴故居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驷兴,字振甫,曾任黑龙江省代理省长,于驷兴一生酷爱读书,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也齐齐哈尔私人藏书最富的大家之一。1925年,他辞去公职后在家闭门读书,民国三十二年(1943)病逝,享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驷兴故居建于民国初期,总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原来的建筑有正房、前后院和东西院。如今,故居的主体虽然还在,但原有建筑所剩不多,2002年11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修复后由一家工贸有限公司使用,不对外开放,仅能从院墙四周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于驷兴故居西侧的东二道街向北不远处,经过一处新修复的古典建筑群,高墙深院,飞檐斗拱,处处显示出非凡的气派,只可惜大门紧闭谢绝参观。所幸10年前我曾来此探访,近距离接触并拍了一些照片。那时的建筑物已是门窗损毁,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只有墙上的市级文物保护牌告诉我们,这是义和团女子坛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1900年,爆发了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黑龙江义和团抗俄运动,在其首领张、方两位拳师的倡导下,开始设坛练拳。其中壮年拳坛设在今京剧院西胡同;少年拳坛设在城隍庙须福胡同;女子坛设在了北关三皇庙胡同。义和团中的女子坛便是人们熟知的红灯照。小时候我看过关于红灯照的文学作品,对那些飒爽英姿的女将士充满了无限敬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关三皇庙是清代晚期比较典型的庙宇建筑。原来硬山顶歇山式四合院建筑,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组合而成。山门因年久失修在文革期间坍塌拆除,正殿和东西配殿保存相对较好,山墙砖雕及房顶建筑饰件比较完整。随着市政府文物保护工程的推进,义和团女子坛旧址已经修缮完毕,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闭门谢客。我曾问过路人,据说卖给了神秘富豪,成了私人领地。我是不大相信这个说法的,倘若真的如此,那就太对不起市民的期望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子坛旧址北侧紧邻的是玛布岱广场。广场中心是一尊正襟危坐,手持图纸的塑像,人物形象饱满,目光中似透着坚毅,令人印象深刻,肃然起敬。以塑像为中心,东南侧为同心圆布局的阶梯式建筑,仿佛是小规横的露天看台。西南角是多边角的几何形建筑,侧墙上是红色黑体字:玛布岱广场。西边和北边是抽象的城墙造型,北侧墙上有一排碑刻,讲述了齐齐哈尔的建城经过和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玛布岱生年不详,卒于1705年,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京城侍卫调任齐齐哈尔索伦总管。康熙二十七年(1688),玛布岱第一次提议齐齐哈尔建城。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下旨同意筑城,玛布岱受命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一同查勘筑城处所,并组织达斡尔人等民众于卜奎驿站开工建设。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玛布岱任职18年,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奉旨征募兵员,安抚、迁移、安置巴尔虎及锡伯族众,主持贡貂、测丁、盟会、诉讼、巡查卡伦等政务,为地方安定发展做出了贡献。”玛布岱是齐齐哈尔建城的组织者和奠基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玛布岱广场北侧便是卜奎城内已知仅存的清代大草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齐哈尔地处北疆,冬季异常寒冷,清代居民建房均以朴素御寒为主,故草房是众人喜欢的住所。草房房顶苫草尺许,屋脊置木架压草,以防风刮,每隔十余年修葺一次。建草房费用少又保暖,室内三面为炕,中空通烟火,烟筒设在屋外山墙两端,高过屋檐,用土坯或青砖砌筑,远处观望如砖塔形,当时“草坯房子篱笆寨”、“窗户纸糊在外”、“烟囱放在山墙边”是卜奎老城区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网络资料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草房的起源要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草房是北方民族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利用北方的自然资源创造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居室。这座大草房的屋顶虽然破损,但仍能遮风挡雨。过去我回齐齐哈尔,经常过来看一看,由于当时里面住着人家,不便讨扰,只在周边转了转,如今,草房里的人被动迁走了,房子也重新修缮,只可惜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历史沧桑感,变得雍容阔气,不再像普通民居了。个人以为,修复文物应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为好,不然就不如不修,遗迹一但被破坏,就就永远失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齐齐哈尔的两天里,我只重游了这几处旧址,看着修复后的文物,有几分欣喜,也有几分失落,曾经那些衰败残垣,倒成了我心心念念的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