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北大荒的铁军

徐英

<p class="ql-block">图片影相/自拍和战友提供</p><p class="ql-block">图文整理编辑/徐英</p> <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对大兴安岭的一种向往的心情,乘齐加线列车奔往加格达奇。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列车窗外面,是辽阔的松嫩平原,白色的流云,黑色的耕地,和将要醒来的黄色的草原,竞相向列车后退去;还不断出现升起几缕青烟的村庄;结冰的河流和洼地,像镜子一样,反射着亮光;小股的羊群、马群和牛群,悠闲地啃吃枯草;雄鹰和一些不知名的鸟雀,自由地飞上飞下;还不时地有汽车、拖拉机和马车驶过;也能望见一些低矮的山丘和小片的树林。只是还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大兴安岭,天色就渐渐地灰暗下来。红色的晚霞消失以后,就陆续有零星的灯火闪现,除此以外,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忽然,一片很大的灯火,出现在火车的前面,这就是加格达奇。早晨五点多钟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山雀也在落叶松的枝头上跳来跳去。抱着一种新奇的心情,我和战友们去登西山。加格达奇被群山环抱,坐落在一条河谷里,嫩江的支流甘河在这里流过。天气很冷,但空气却格外清新,凉凉的,沁人肺腑。朝阳照射之下,加格达奇一片金黄,结冰的甘河,闪着光,就像是在那里舞动一样,它和群山辉映,使加格达奇显得更加壮丽夺目。</p> <p class="ql-block">妙岭绵秀,百鸟啼鸣!加格达奇给我深深地感觉是,这里的人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热情好客。都是这样,不仅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而且还把自己冷藏的一只飞龙,拿出来为我们做汤。飞龙也叫松鸡,是大兴安岭的一种珍品,这在六七百年前,就被作为一种贡品送进宫廷。据说西太后最喜欢喝飞龙汤。现在,国家也用这种珍品招待外宾。说老实话,飞龙汤的鲜美清香,我并没有真正品尝出来。但是,加格大奇林区老乡的一片心意,我却深深地体会到了。傍晚,战友们又陪我去登东山。半山上,有新建起的一个亭子,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眺望加格达奇,和那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连山。这时,夕阳照耀,霞云飘挂,蓝天之下,加格达奇一片灿烂。但是,在加格达奇,这个有樟子松的地方,我却没有看到樟子松。想来,这里过去一定是有过樟子松的,而且高大茂密,郁郁葱葱。也许是什么年月,一场大火,把这里的树木烧光,也许是别的什么灾难,使这里的樟子松不复存在。樟子松是大兴安岭的一种值得骄傲的常绿树,它喜欢生长在干燥瘠薄的山顶和阳坡,在石砾和沙丘地带,也有它的踪影。它生活的条件虽然很差,却可以长得异常高大,有的竟然高达三十余米。特别是在冬季,白雪映衬,那挺拔矗立的身躯,给人的印象是很高洁美丽的。</p> <p class="ql-block">“过去那几年,到处乱砍滥伐,谁还有心思种树?”居说,“现在好了,国家重视造林,也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可是樟子松这种树,虽然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却很有性格,它喜爱干净,而加格达奇现在的卫生条件还很差,垃圾不能妥善处理,风一吹过,尘土飞扬,樟子松不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不过,这些情况会逐步得到改善的。总有一天,加格达奇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樟子松的地方。”在加格达奇,我始终没有看见樟子松,总是有些遗憾。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在这里,我不是看到了很多像樟子松一样的人吗?在这里坚持工作,热诚待人的加格大奇林区老乡和铁道兵的同志们,不就是一棵棵樟子松吗?加格达奇,仍然是一片丰盛茂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p> <p class="ql-block">阳春四月,大地春回,北大荒的气候已基本宜人。放眼远望,一望无边的树丛草木披露,阳光照射发着金浪,成群的野鸡穿梭在万花树木丛中,为人类酿造良好景源。森林丛中,郁郁葱葱,花香鸟语。阳光明媚,风光无限。真是祖国大地万物沐春晖,山河处处气象新。</p> <p class="ql-block">1964年,当国家决定全面开发大兴安岭的时候,铁道兵的先头部队,最先来到这里的。当时,铁道兵在这里修筑铁路,铁道兵的指战员们就再也无法掩饰住那种自豪的情感了。战士们是用“四不象’拉着‘勒勒车’来到加格达奇的。当时这里只有几间废弃的小木房,已经破烂不堪。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战士们就在草丛中把帐篷支起来,于是加格达奇就成了一座帐篷的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的木材,到过大兴安岭,也只是在沿江一带,并没有在这里真正站住脚。解放以后,国家林业部门曾经计划开发大兴安岭,也因为严寒,交通不便,没有实现。1964年,铁道兵终于在这里站住了脚。看现在,加格达奇的变化多么大!四五层的楼房,到处都是。它已经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的枢纽,是一个拥有十六万人口的城市了。</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批转关于铁道兵设置垦植局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王震点燃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p><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刚从抗美援朝炮火中回国的铁道兵5师(现中铁十五局集团),来到黑龙江省修建卫口至五营的汤林铁路。6月,王震前往工地视察。一到汤原县(佳木斯市附近)铁5师营地,就在副师长余友清的陪同下察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望着脚下绿油油的蔬菜和远处长满了草的荒原,他情不自禁地蹲下去,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要强上百倍!”于是,一个安置转业复员官兵“屯垦戍边”的想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是的,开发大兴安岭,在这里修筑铁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无数条大小河流,有的流入黑龙江,有的流入额尔古纳河,有的流入嫩江,这给修路带来了很多困难。沟塘间潮湿的草甸土、泥炭土,河流两岸满布砾石的冲积土,在冬季,形成一个很厚的冻土层,地势高的地方,到夏末才能全部融化。在阴坡和洼地,是那种常年不化的永冻层,最厚处有六十米。因为渗透性差,夏天地面常常积水,不好施工。冬季施工,困难更大。这里全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有八个月的结冰期,最低温度接近零下六十度。但是,铁道兵终于在这里修通了铁路,为全面开发大兴安岭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开发北大荒时住的马架子和帐篷。</p> <p class="ql-block">初期盖的草棚,当时因为人多棚少,很多是男女混住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新建点大都地处边远,有的远在百多里之外的边境线上,道路不通,复转军人们 只能徒步背口粮、油料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初期北大荒农场的路。</p> <p class="ql-block">开发大兴安岭,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既然是任务,总要有人来完成,我们不能推给别人。况且这还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因为大兴安岭成熟林和过熟林比重很大,不及时采伐,大量的林木就要腐朽,这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想到这里,就觉得责任更加重大,克服困难,也就有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开垦荒原</p> <p class="ql-block">开发荒原的官兵及家属们劳动休憩。</p><p class="ql-block"> 1955年元旦,以余友清为场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队农场(895是铁道兵番号开头的数字)”在密山县正式成立,这是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当年,该农场即开荒14万余亩,其中人拉犁开荒4.65万亩;播种近4万亩,粮豆总产量3383吨,盈利5万元。</p> <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29日,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1.74万余人,还没有来得及洗去身上朝鲜战场的烟尘,在一纸调令的派遣下,便先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千里沃野地、遍地虎狼嚎的北大荒。除1954年6月5日王震司令员亲自部署铁道兵五师退役老兵留下来开荒种地打先锋,并逐步扩大组建的国营八五○农场外,新组建国营八五一农场(铁十一师建)、八五二农场(铁二师建)、八五三农场(铁三师建)、八五四农场(铁四师建)、八五五农场(铁五师建)、八五八农场(铁六师建)、八五九农场(铁九师建)如雨后春笋般在亘古荒原诞生,铁道兵前后两万多复转军人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铁道兵农垦局又接收了黑龙江省新划的金沙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五农场管辖)、永安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一○农场管辖)和解放军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畜牧场,拥有共计12个农牧场。 1957年,农垦局又接收了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七农场管辖),青山农场(划归国营八五六农场管辖)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一一农场管辖)。1958年王震将军在密山火车站站前广场,十万官兵步行进军荒原开荒动员会场。</p> <p class="ql-block">4月24日,铁道兵在福建南平召开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组建虎林农场、组建垦植局的决议,确定由王震负责东北虎林农场的规划和垦殖局的组建工作。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担任部长,同时兼铁道兵司令员和政委。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垦植局成立大会,任命垦植局局长、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们穿山越岭,冒着风雪严寒开赴北大荒。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复转官兵,共计1.74万余人,先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p> <p class="ql-block">三江平原农场分布图。</p><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铁道兵垦植局接收黑龙江省划给的金沙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畜牧场。1957年,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到1957年底,铁道兵共投资5550万元,拨给机械71台、汽车110辆,建立了13个农牧场;铁道兵农场群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万人,耕地260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粮1.25亿斤;同时,建房32万平方米,筑路200多公里,架线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72万多立方米,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王震兴奋地扛着农场生产的南瓜。</p> <p class="ql-block">61年粟裕大将来北大荒去852农场,在那俄式木壳楞填锯沫的小房边与王震和场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历史,将永远不会忘忆那些为开发北大荒而奋斗、而献身的十几万复转官兵们!</p> <p class="ql-block">十万转业官兵是垦区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奉献了全部心血,而且树立了成千上万个忠诚爱国者的形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会师到冰天雪地、莽莽千里荒原。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还留着创伤,却始终巍然不动,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他们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他们以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无言的行动,树立了一座座雄伟而壮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这样收割的场景也只有在北大荒的国有的农场在能见到!以后再也不会有此震撼的场景了!</p> <p class="ql-block">1958年年初,王震得知将有10万部队官兵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消息后,立即找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商谈,请求尽量动员组织这些官兵到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去,获得了总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于是,又一轮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一些老铁道兵和1958年的转复官兵说:王震将军帮助他们建立了幸福家庭,将军是他们的大红媒。王震将军每次到北大荒都要跟战士们促膝谈心。一次他问一个战士“还有什么心事没有?”那个战士说:“心事倒有一桩,怕你司令员也解决不了。”将军笑呵呵地说:“不妨先说出来。”战士说:‘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办起农场能打粮,就是缺少大姑娘。”王震听了,朗声大笑,认真地说;“我一定动员些女青年来,但对象还得自已对。你们要当模范,当英雄,姑娘愿意嫁英雄。”过后,王震将军特意向中央汇报,从四川省动员一批姑娘来支援北大荒开发。有的老同志在缅怀王震同志时说,当年将军在草屋里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还吃过他们的喜糖。</p> <p class="ql-block">复转官兵和知青他们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无怨,无悔,是他们的精神,所以说;这就是北大荒人的精神。也可以说;他们是北大荒精神的创始人,更是北大荒精神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妙岭绵秀的北大荒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日月轮回,光阴荏苒;离别部队,五十余年。军旅生活,时常浮现;挥之不去,思恋怀念。在六十年代,遭灾遇险频频;举国上下,生活艰苦困难。铁道兵修路,任务巨艰;体力透支,难吃饱饭。中苏关系破裂,一切骤变;形势非常严峻,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备荒,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强备战。巩固国防,御敌侵犯;人民军队,扶危救难。兵部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积极谋划,发展生产军委的支持,决策英明果断。调动各师兵员派遣指挥员,直奔北大荒原;九师先行,选址察勘。四十三团,进驻嫩江县;全团官兵,投入开荒生产。三、六、九师,各师各派兵员;迅速驻扎,嫩北一线。开荒建场,决心开垦万亩粮田!屯垦戍边,生机一片;嫩林铁路,同期修建。开发北疆,热火朝天;亘古荒原,从此改貌换颜!</p> <p class="ql-block">1964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奉命开赴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修建嫩江至大兴安岭林区铁路。冻层数尺,冷冬半年之多;野猪野狼出没无常,人烟稀少罕见。盼望春回大地,快速变暖;愿千枝吐嫩,百花争艳。喜看菌蘑遍野,榛子满山;真的棒打狍子,野兔乱窜。瓢舀肥鱼,野鸭戏水面;山鸡边野成群,蓝梅串串香甜。蓝天白云随风变换,空气氧分格外新鲜;美景如画,招来神仙下凡,青山绿水,怡神养眼。沟泽两边,漫坡平缓;荆草丛生,成块地里数千。枯枝败草,堆积腐烂;天然黑土,松暄肥沃。深厚黄粘,保水抗旱;多种作物,均可出产。铁道官兵,独具慧眼;如此宝地,岂容空闲?而今,聚回忆当年、在战友间的情意回味无穷,这只能在有限的战友聚会中得以满足。喜气洋洋、情意浓浓,我们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当我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聊聊过去,谈谈今天、再叙叙未来,短暂的几天怎能诉说完多年的情和意。细细想起当一名铁道兵真的是非常荣幸,我们不后悔,这一生中感到无尚光荣……我们铁道兵部队转战南北,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到处留下了铁道兵的足迹,洒下筑路开荒将士们的汗水,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都能进得去,站得住,修得通,被祖国和人民誉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成为我们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要继续追溯铁道兵的光辉历史,秉承前辈们的精神和足迹继续前进,铁道兵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嫩江至大杨树铁路沿线一直沉睡的荒原,被铁道兵第九、十四、四、六、三师开垦种植。依次在嫩江、哈力图、巴彦(红彦)、前达拉滨、达拉滨车站附近建场。</p> <p class="ql-block">《黑土地巴彦情》</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p><p class="ql-block">啊,巴彦!中国板图上的一个闪光点。你定格在124、519度上的东经,48,777的伟度上。你是内蒙古的一棵闪烁粹炼的明珠,你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的骄傲!你是莫旗东五乡的旗帜,你是南北通透的窗口。你是通往大兴安岭的要塞,你是培养军人的一片净土,你是桩稼兵的摇蓝。你那伟大寬阔的胸怀,广阔的视野,肥沃的黑土。你盛产金豆的宝地!三万二啊八千三!</p><p class="ql-block"> 啊,巴彦!你背靠着一支伟大的英雄部队,她就是六一二一!六一二一是你的坐标,她更是你一张响亮的名片!英雄的二分场,肥沃的三万二。月牙湖哇小山包,耸立着八千三! </p><p class="ql-block"> 啊,巴彦!这片神奇的土地呀,孕育着多少英雄好汉。他来自五湖四海,遍布着祖国的大江南北,又奔向了三山五岳。</p><p class="ql-block">分别几载不曾某面,战友之情重于泰山!感谢网络把我们从天南海北一线牵。</p><p class="ql-block">啊,红彦。伟大的名字闪光的名片!英雄的六一二一,二分场,五营,五场,巴彦,红彦都是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八千三啊人杰地更灵。可敬连长徐宗盛。新兵训练飞机场,教会我成一个兵。为人正派众人尊,人品天下难一寻。爱兵如子身严教,大家爱戴重德行。我曾千三接力捧,扛起大旗高飘杨。大有几位名人叙,大名鼎鼎王连副,不是军官胜干部,协助连队处事务。学习马列张金怀,毛选著作随身带。能讲能干笔生辉,积极分子有光环。同乡军旅飞机场,宗盛连长来教诲。你我本是同部队一道圣纸戴花翎。张北泗阳两接兵你讲政治我立正。</p><p class="ql-block">吾儿出生十天病,住进医院请府中。此事终生永不忘,致此拜谢牟医生!(敬礼)!</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小帅哥,园丁育出名堂。当年交警公务员,早己正装变警官。不忘恩师来教诲,莫旗达瓦哈飞烟。学生小兵己花早,感恩昔日育我情。沈莫京城飞烟台,感恩有您记心中!</p><p class="ql-block">2023,6,23。于烟台 赵清阳</p> <p class="ql-block">东北嫩江基地八大分场图。</p> <p class="ql-block">总后嫩江基地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961年12月,铁道兵第9师第43团派出先遣队,到黑龙江省嫩江县与当地政府联系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勘察选址开荒场地,为大部队开进做前期准备。次年春,43团官兵到嫩江两岸安营开荒。</p> <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位于大兴安岭,南起嫩江,经大杨树 、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三、六、九师施工。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重点开工,1966年10月31日加格达奇至塔河段轨通车;1967年6月28日,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铺轨通车;塔河至樟岭段于1966年开工,1968年12月铺轨通车;樟岭至古莲段于1970年开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通车。嫩林铁路对开发林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的女知青们。</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东北农场的土地是世界生产大豆最好的黑土地;豆苗长势喜人!可惜时不逢缘,如果金秋收获的季节来,一览看不见的金色麦浪游泳般的绿色收割机,远远望去就像金色海浪里绿色游艇,还有田间道繁忙承载收获成果的翻斗大卡奇芭,是难遇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可是五十多年的变化,今非惜比,变化太大了。由其外地老兵东瞧瞧西转转,就是找不着老连队的宿舍、工作间、办公室……,恨自已来晚了,少长了两条腿几只眼,还是原来的遗扯,过去那些小平房几乎都消失了,都变楼了。</p> <p class="ql-block">屯垦戍边,历四十年;建功立业,壮丽诗篇。前赴后继,十万兵官;战天斗地,重要贡献。不辱使命,无愧光环;史册有名,军垦典范。发扬传统,再续发展;嫩江基地,明珠璀璨!</p> <p class="ql-block">军魂不散,新的世纪,裁军减员;铁道兵嫩江基地整体移交,中国北方诸备粮公司接管。铁道兵种撤销,铁道兵志在四方;军魂不散!虽然是分别,战友情深结缘。虽然各奔东西,海北天南;深情厚意,相互挂牵。结识战友,感谢军营桥梁通往彼岸。今生有缘靠时却;友谊长存永不变,珍重永远。祝福老战友,老首长,心宽体健;安度夕阳,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总后嫩江基地的前身是铁道兵东北农场。1962年铁道兵党委研究决定:开发北大荒,由三、六、九师各抽调一个连队,第四十三团整建制在嫩江两岸搞农副业生产。?给铁道兵施工部队。一九七五年农场整合统一管理。成立铁道兵嫩江基地。正师级。从此,抽调的各连队与原部队拖离隶属关系。铁道兵于一九八四年一月撤编,嫩江基地归属总后勤部直接管辖。1962年,铁道兵党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部队兵员的3%一5%从事农副业生产,大量种粮,大量养猪。当年的四五月份,铁道兵后勤部和铁九师开始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选点开荒种地。当时的嫩北地区一片荒凉,部队选地就是跑马占荒。当年办理了土地使用手续,并很快播种了21万亩,当年收粮1660多万斤,不仅解决了施工部队吃不饱的问题,还交国家60多万斤。1964年嫩林铁路开建,从嫩江至加格达奇南段铁路两侧的15万亩土地划拨给铁三师,铁六师,铁九师耕种;以后又将红彦车站以东和哈力图,小黑山站两侧的10万亩土地划拨给铁四师,铁十四师耕种,铁道兵的东北农场己初具规模。铁三师,铁六师,铁九师,铁十四师各投入一个营的兵力建设农场,另有铁9师43团(翻号3351部队)担负铁道兵的生产任务,这时的土地己达到45万亩之多,投入兵力最多时达到1.1万人。1975年农场整合统一管理。成立铁道兵嫩江基地。级别正师级。从此,抽调的各连队与原部队脱离隶属关系。铁道兵于1984年1月裁编,嫩江基地归属总后勤部直接管辖。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中央军委决定:部队一律不许搞农副业生产经营。并于200年底撤销了嫩江基地。从此,这支战斗在黑土地的英雄部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整体移交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并成立了北方发展公司。职级正厅,职级正厅。这块黑土地上曾经战斗过几万名官兵,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汗水和青春。他们种植粮食,年产量超亿公斤。2008年被国家5部委,中央军委4总部树为农业典范。黑土地精神!并在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是几代人创造奋斗的结晶!这支部队不但战胜了北大荒,种出了粮食,还培育出5位将军!</p> <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东北农(嫩江基地)历任军政首长,场 长(主任):</p><p class="ql-block">首任(兼):田仁明</p><p class="ql-block">第二任:徐守礼</p><p class="ql-block">第三任:王振宗</p><p class="ql-block">第四任:徐廷文</p><p class="ql-block">第五任:郑完植</p><p class="ql-block">第六任:宋青洋</p><p class="ql-block">政 委:</p><p class="ql-block">首 任:徐 光</p><p class="ql-block">第二任:邢玉堂</p><p class="ql-block">第三任:石治国</p><p class="ql-block">第四任:陈至缄</p><p class="ql-block">第五任:贾润兴</p><p class="ql-block">第六任:景安民</p><p class="ql-block">第七任:宋青洋</p><p class="ql-block">第八任:马明利</p><p class="ql-block">副场长(副主任)张德卿,王振宗,曹兴元,王耀先,田灿章,郑完植,戴述高,蒋福临,刘衍杰,李录增,李万福,赵清阳,张尊贤,戴传雄,吴跃放,李继生。</p><p class="ql-block">副政委:宋海清,高荫广,李树楷,李克观,罗炳昆,潘玉贵,唐子富,贾润兴,肖文吉,马志勇,陈征友,侯世德,张庆龙。总农艺师:滕绪万,黄贻玉,吴宝山。</p> <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14日,总后勤部嫩江基地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于嫩江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交接后,嫩江基地更名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管辖八个农场,一个林场,一座国家粮食储备库,嫩江直属库及所辖九三、红彦分库,尼尔基直属库及所辖甘河、宝山分库。</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质量建军和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指示,作为一直担负军农生产任务的嫩江基地被确定为第一批移交的单位。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lt;军队保障性企业交接工作的实施意见&gt;的通知》(中办发[2000]27号)文件精神,嫩江基地整体移交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管理。2001年1月10日,总后勤部领导和中储粮总公司领导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1月14日在嫩江基地召开交接大会,肩负着近40年屯垦戍边任务的嫩江基地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后,从此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国有独资企业,成为总公司下属的一个独立的分公司之一,黑龙江省也成为全国唯一的拥有中储粮系统两家分公司的省份。2002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分公司平级。根据中储粮总公司关于分公司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的指示,2002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成立“中共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委员会”,党务工作接受黑河市委领导。2003年1月,北方公司全体党员的组织关系落在了黑河市委组织部。人员编制。正(师)厅级单位,现有员工951人。</p><p class="ql-block"> 党组织设置:下设各场、直属机关、直属库和经贸公司等9个基层处级党委,3个处级党总支,3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50人。移交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移交以来,北方公司在中储粮总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顺利移交、平稳过渡和生产发展,保持了全员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嫩江基地机关大院,变成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部。原嫩江基地门牌改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北农场的官兵虽然离别部队多年,但还眷恋着那片油黑土地、那段军旅生活、那份战友情谊,每年都有不少退役老兵重返黑土地、再看旧营区、回味当年事,参观中储粮,人生光彩经历,终生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