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探寻过往足迹

谞鸿

<p class="ql-block">  五一小长假,对我们而言,无所谓假期,依然是坚持值班、备勤状态,好多年来,一直是这样,早习惯了。别人放松,我们紧张,而且,要比往常更付出的坚守在岗位,随时应对人流、车流骤然升高后出现的突发事件。</p><p class="ql-block"> 谢天谢地,可以休息半天。在家窝着也不是事。出去走走吧!</p><p class="ql-block"> 说走就走,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看!</p> <p class="ql-block">  从抖音上看到,处是人流、车流,挤爆了景区,挤爆了服务区,也挤爆了公共厕所。堵车,也不时会发生,不少人为“三急”上了热搜。</p><p class="ql-block"> 不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去月日,去西岭,去南丈沟!这些地方,是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呆过的。</p><p class="ql-block"> 刚参加工作,单位搞山茱萸速生、丰产、病虫防治、科管抚育、土肥水管理等项目研究,实验实践观测基地就在当时的月日乡马炉村。那时候,我们谨守植物生理学规则,在土肥水管理、抚育、科管等方面不断探索,细细观测各项生物学指标,认真比对、总结,算是整理出了一套资料,很实用。再后来,当时参与项目的那几个同事,在晋升职称中,一直有着强大优势!</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马炉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人均收入、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不过,山茱萸也是其主导产业之一,同时,该村也承担着红色教育基地职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丹竹公路,经马炉村路口向南,至马炉公路道班附近,左拐进入北炉村。一条山区通村公路,路不大宽,弯急、坡陡,路面不算很好,但毕竟是水泥路,比往日的泥土路好过多少万倍。</p> <p class="ql-block">  通往长岗岭的公路,就建在山顶,逶迤而过,两边郁郁葱葱的山林,极目远眺,绿色风景喜人。不时有车辆停放在路边,喜爱大自然的驴友,踏青赏花,野外锻炼、探险;临时停车,与当地群众追忆过往,从他们喜悦的心情可以看得出,昔日人迹稀少、闭塞的落后山村,随通讯、交通、物流发展融入世界,家家殷实富裕,处处散发着现代新农村气息。西康村委会,坐落在山顶上。这个村,人口不多,依托本地资源,天南星、天麻、猪苓、茯苓、菌类、药材等优势产业,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长岗岭上的茶坊垭,是原西岭乡政府驻地。当年的西岭乡,辖三皇庙、柳林子、温池、茶坊垭等村,45平方千米3000余人,后来机构改革,该乡被撤,三皇庙等被划给月日乡,今属龙驹寨街道办事处,其余各村,先划给东岭乡,现在成了竹林关镇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皇庙村办公室,应该距离茶坊垭的原西岭乡政府驻地不远了。村办公室位于路南侧,看样子是新建的,有村干部坚持值班,随时提供便民服务。毗邻三皇庙村办公室东侧的一面水泥墙上,“家有三五百斤粮,什么时候心也不慌”的标语,道出了千百年来、最广大农民最朴素的心声,也许,这也是“粮食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雏形吧。 </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西岭乡政府办公用房先划给学校,变成西岭完全小学,后来,学校也撤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西岭中心校、供销社、广播站、信用社、卫生院等机构,与乡政府一样建在路沿边,现在,基本成了民居。</p> <p class="ql-block">  那座戏楼,依然孤零零的矗在茶坊垭岔路口,因为年久失修,摇摇欲倒,依然向过路人员诉说着诸多往事。</p> <p class="ql-block">  1990年夏,自己在张塬乡政府做林业员,主要联系的是南丈沟村。由西长岗岭一路走过,南丈沟村的群众大多搬迁到县城、竹林关镇丹水社区等地,留在原地的,多是年迈体弱、不习惯城镇化生活的老年人;曾经熟悉的村干部、工作地也随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了。 </p> <p class="ql-block">  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已经不多见了。张塬村东头,那座土木结构的大院,依然倔犟的矗在砖混结构的楼房群中,那曾经是张塬乡政府办公用房。张塬乡曾是全县为数不多的超5000人的乡镇,20余平方千米、辖张塬、洞底、王塬、南丈沟、竹条沟等5个村。</p><p class="ql-block"> 在张塬乡工作期间,算是经历了诸多历练。那时候,不时有干部被抽调参加“社教”后,乡领导就安排我暂时代理他们的工作事务,很快熟悉了青年、民政、统计等岗位工作,参与防汛抗旱、人口普查、农村经济普查、综合治理等工作,筹备过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等,锻炼了自己,丰富了社会积累,</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91年夏季,乡政府搬迁到张塬中心校门前、宋坷崂前,所有职工住在新建的二层砖混结构楼房里,有着一个独立的大院子,硬件条件不错,就是生活用水取水远点,算是暂时有点困难。不过,距离供销社、卫生院、信用社、放大站等机构更近了,显得集中。1997年机构改革,张塬乡被撤并,辖区全部并入到竹林关镇。</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还在,不过,现在成了几家群众住房。想去二楼自己当年的宿舍看看,可惜,主人外出,只能止步于楼梯口了。</p><p class="ql-block"> 大门西侧,新建有民房,外边那道红砖墙,应该是我们当时修建的。当年,乡政府住房紧张,让我们几个刚分配过来的年轻人住到新办公区域的几间未拆除平房内,算是宿办合一,顺带看护工地建材、负责施工安全。没有围墙,孤零零的几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也是临时留存建筑物,办公楼建设进入尾期,办公楼建成入驻后,马上就会拆除临时住房。我们几个强烈要求把办公区围墙建起来,当年的乡领导说,这也是个难题,你们可以试试,只要你们能同附近的群众把地界厘清,马上就可以动工。没想到,我们几个缠着村干部,走村入户,不长时间就理清了,很快就有了围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想着去石槽沟,当年自己在石槽沟乡做过林业员。可惜,有点晚了,只好放弃。调转车头,从高速公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石槽沟乡,辖阳河、洼口、月凤、中厂、长石炼、小炼沟六个村,45平方千米近4000口人,乡政府驻地在中厂村。20多年前,该乡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入竹林关镇。</p><p class="ql-block"> 当年,刚满19岁,第一次去乡政府报到时,就见证了“进了石槽沟,步步踩石头”的说法。在乡政府工作时间不长,大约半年左右吧。主要是做计划生育、催粮要款、植树造林、农田基建等中心工作,还要完成林政管理、育林基金、农林特产税征收等任务。刚步入社会,当年的领导很是关照,传授社会知识、基层工作经验、群众工作方法、应急处置等,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年纪大了,有点怀旧,去工作过的地方走走看看,算是一种释放。一路走过,变化特大,社会进步,发展快。“群众生活富裕,人居环境美好”是共同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