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理、入境、入心——用心感受语文的生命意蕴 清华大学:张馨月

语海拾贝——龙岗古典文化社

<p class="ql-block">张馨月是我去年班上的学生,以汉中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法学院录取。现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参与清华大学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等运营。从汉中龙岗学校到北京清华大学,不仅是她学业上的跨越,更是她品格文风的质变。作为她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深感她的优秀是全方位的。她一向品学兼优,文采斐然,所写文章常常刊登在《龙骧》《南郑文艺》中,多次获得英语大赛、作文大赛奖。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她的坚韧。高二合唱节比赛,因为是在龙岗学校参加的最后一次合唱节了,同学们都很用心。学生们也让我和张馨月、杨云溪(上财)、王姝瑛(复旦)表演小品。因为大家都是外行,排练多次都不理想,一度有些放弃的念头。张馨月她们反复商量,达成共识,为了班级的荣誉,还是要坚持。因为从整体效果看,我们的小品表演有力地烘托了歌唱的主题。最终班级的节目获得一等奖,同学们都很开心,好多同学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高考的成功,不仅要凭借扎实的文化课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离不开优秀的品质。攒人品,赢高考,此言不虚。恰逢《教学考试》杂志社的丁老师,让我推荐一名学霸谈谈语文学习的经验。我首先想到她。她尽管学习任务很重,但还是欣然接受邀约,写了这篇《入理、入境、入心》的文章。文笔流畅,披情入理。她以一个高考过来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其观点使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推荐人:汉中市龙岗学校 樊建军)</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一位著名大教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学语文亦如此。“语文”这门学课看似不像数理化般实用,但它却为你提供了一座“高楼”,可以让你去攀登,去“望尽天涯路”。回望漫漫学习之路,高中时步履匆匆,过分关注技巧与套路而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情感,而今“蓦然回首”,才发觉语文浪漫而充盈。在我看来,语文是一个灵感与技巧双向并行的学科,今天也借着这个机会,和同学们分享分享如何在拿得高分的同时,感受语文的生命意蕴。</p> <p class="ql-block">一、入理——打好扎实语文基础</p><p class="ql-block">语文之“理”,始于课本,深入每一篇课文、抓紧每一节课堂,打好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很多同学来眼中,语文似乎是不学也可以去考试的一门课,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差距很大程度就是从语文课中开始产生的。从功利角度讲,课本学得好,成绩差不了。老师在梳理课文脉络,剖析文章内涵的过程中,往往会传授相应的阅读答题技巧、作文语料运用、古文理解方法……把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点积累起来并形成完整的思路框架,就成为了你理解语文思维的敲门砖。另外,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试卷本身与课本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由此更需要我们重视课本,重视课堂。当然语文课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数的提高,更在于思维和素养的改变。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们逐渐共情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赞叹于木兰从军的女性力量,明白了史铁生笔下生命的厚重……这就是语文课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语文之“理”,要在积累,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是这一科目的制胜法宝。文言文看不懂?不妨试试啃一本文言书籍,做好批注与笔记,形成自己的“文言词典”。作文空洞乏味、不知所云?不妨多摘抄背诵,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尝试从多视角解读同一事物。这些语文范畴内的积累已是老生常谈,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是与其他科目的融合——也就是“大语文”时代下对广博知识面的要求。且不谈文史哲一家亲的相互贯通,现在的语文试卷上还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科幻小说节选、物理概念阐述、大政方针解读……因此学习之余,不妨打破学科壁垒,多元共进,广泛涉猎,用丰厚的知识底蕴来拓展语文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二、入境——在生活中培养语文思维</p><p class="ql-block">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语文的意境之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共情,收获由内而外的成长喜悦。</p><p class="ql-block">生活处处有语文——当我们走在江南水乡的小巷,会幻想雨滴从瓦片滑落在青石板路上时,转角处会不会遇见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当我们出发去外地上学,在站台与父母告别时,脑海中总不由地浮现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的背影;当有人遭遇痛苦,在一遍又一遍倾诉和自怨自艾中变得懦弱时,我们似乎明白了祥林嫂的悲剧……当我无数次开心、难过、痛苦、孤独、焦虑、产生不可名状的情绪时,是脑海中闪现的无数个文字救赎和陪伴着我。</p><p class="ql-block">由此语文绝不该脱离生活而成为孤立的学科。我们不能把学语文的路走窄了,而应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增加人生经历的丰富度,探索语文的五彩斑斓。在繁忙中,“行万里路”式的拓宽眼界成为一种奢望,但多媒体的信息发展多少弥补了这一缺陷。于是高三语文老师想方设法地帮助我们拓展知识面——无论是公众号或优秀杂志里的篇章美文,或是每周必看的《新闻周刊》,还是高一老师组织的整本书阅读计划,都让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百态,构建起更加完备的语文学习体系。</p> <p class="ql-block">三、入心——潜心于内,“我即语文”</p><p class="ql-block">语文说到底不只是一个知识获取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化的过程,是生命之河的缓缓流淌。因此只有潜心于内,从心底尊重语文,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情怀。</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思想是靠“心”的体验和感悟去发现和理解,回归内心就是回到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中去,回到生活的原点和本真。以写作为例,我们总说真情实感的文字才能打动人,但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不缺乏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在生活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选取素材,而写作者的“生活”如何能让读者共情就成了佳作的关键。这就需要作者于内丰盈自己的灵魂,深入自己的内心,发掘细微的情感变化;于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生活世界饱满地勾连在一起。人的幸福在于内心,出色的写作也应是触及内心的,只有写作者做到了内心真实和与外界共情的融合统一,他的文字才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灵性。</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一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当万里河山被框上语文的小小封面,一帧帧美景仿佛多了一份书卷气,于是大家不由地感慨“若不是急着赶路,语文应该是最浪漫的学科”。但我多么希望匆匆赶路的你们,也能在停下笔时去感受“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春意盎然,在疲惫的课间看一眼“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在迷茫不知所措时想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如此“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或许就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最后,希望诸君都能把语文当成一门艺术、一种生活去对待,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应试科目来学习,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文字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在语文学习中充盈自己,让我们的未来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樊建军(网名:语海拾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员,陕理工研究生导师,北大高中语文教学高级研究班学员。跨世纪杯、叶圣陶杯、希望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指导老师,龙岗学校十年校庆征文比赛(教师组)一等奖,TC国际高中生社团比赛优秀社团指导奖,《语文报》全国优秀教研组长。汉中市高考优秀学科(语文)教师奖。发表诗歌、散文和论文40余篇(部),所带学生3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知名大学。业余爱好羽毛球、象棋、游泳、旅游等。</p>

语文

入理

学习

清华大学

张馨

生活

语文课

我们

同学

高考